立木取信

公元前 359 年,秦孝公通过“商鞅变法”,使落后的秦国迅速崛起,成为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之所以能够使变法成功,除了法规本身顺乎时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具有利民、富国、强兵的内容之外,关键在于言行一致,取信于民。

变法初期,群众对商鞅的变法半信半疑,为了取信于民,他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树立在国都的南门,声称谁将木头移到北门,赏金 10 两。由于这件事极易办到,当时许多人都不敢相信。其中有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按要求把木桩移到了指定的地方。商鞅马上赏给他 50 两金子。此事倾刻间传遍市井,秦国朝野上下也为之轰动。老百姓们也认为商鞅是个言而有信的人。为了进一步表明新法说一不二,让群众信法依法,商鞅便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他执法如山,当公孙贾等贵族企图破坏变法时,商鞅便依法处公子以劓刑(割掉鼻子),处公孙贾以黥刑。由于这一系列的措施, 新法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成为秦国登上霸主地位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