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峡文物大抢救
三峡及其周围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方文化长期碰撞与融合的区域, 也是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的交汇地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放舟三峡, 犹如作了一次巴楚历史文化的巡礼:白帝城、黄陵庙、孟良梯、屈原祠、孔明碑、张飞庙、昭君村、三游洞、楚王台、秋风亭、陆游泉、神女峰⋯⋯令人观为叹止。
沟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的水上要道——峡江,自古以来就是早期人类和巴楚先民频繁活动的场所,而进入有史阶段后,更成为连接西南中国与中原王朝的咽喉要冲。巴楚这两个民族,先秦时期在我国历史舞台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然而,关于巴人的历史,楚人的起源,及其文明的形成,一直是一个谜。
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对此鲜有记载;地理复杂,交通不便,再加上三峡工程久酿未决,国家有组织的文物考古调查仅在 60 年代初和 80 年代初小范
围地进行过两次,发现文物点不过 100 余处。库区文物遗产状况锁在重重迷雾之中。多年来,中国的考古学者只是在细心翻检中原地区的文物古迹之余, 遥望长江流域这块考古学上的处女地,盼望有朝一日能够解开那些千古之谜。1992 年三峡工程被正式批准动工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文化研究所负责落实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工作,并动员了全国 28 个学术单位投
入到三峡地区的文物考察工作之中。300 多位科学工作者在湖北和四川的 20
个沿江县市,历经一年多的艰苦考察,于 1995 年 3 月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三峡
工程淹没区文物清单。这次共发现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文物点 1282 处,其中地
面文物 453 处(古建筑 224 处,石刻造像 129 处,桥梁及其它 100 处),地
下文物 829 处(古遗址 478 处,古墓葬 351 处),地下文物的埋藏总量达 2200 多平方米。这些文物点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一处,另外还有四五处文物遗产申报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三峡库区的巫山县大庙镇的“龙骨坡遗址”名列榜首。
三峡古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地面文物古迹和地下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在四川忠县的汉代无铭阙和丁房阙是淹没区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历史建筑,为重檐结构,是国内目前已找到的不足 30 处汉阙中仅有的两座。两阙均由石料叠砌而成,上刻青龙、白虎和怪兽,淹没区内还有大量的宗教寺庙、祠堂、古衙署、民居、桥梁、城门城墙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建于 1819 年的忠县石
宝寨,雄踞在孤峰突起的玉印山上,重檐高耸,凌空欲飞,高 12 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还有始建于蜀汉末年,重建于清同治九年的张飞庙;大宁河上游大昌镇和湖北秭归桂林村的明清民居等,开凿于盛唐时期的忠县临江岩造像,是三峡地区最早的佛教造像;瞿塘峡入口处南岸的石刻,有历代楷、隶、草、篆体阴刻。
在三峡工程的建设中,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50 余处,其中巫山县龙骨坡遗址证明了巫山人是全球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人
类。还发现了古生物化石点 10 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73 处。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情况,通过考古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已找到了瞿塘峡以东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长江中游龙山文化的遗址。这次考古工作者首次在瞿塘峡以西发现了属于另一种文化序列的 3 处新
石器时代遗址,这 3 处遗址与瞿塘峡以东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一样同属长江流域,但两者之间的陶器制造工艺和生活习惯却迥然不同。80 年代中期在这个遗址南侧的大宁河里,发现了一个青铜尊,高 80 厘米,花纹精美。这说明当时这里就有很高的青铜铸造技术。
三峡库区出土的文物还有助于解开“巴人之谜”。据《左传》、《山海经》等古籍记载,巴人起源于四川大巴山、巫山一带,但都是以传说及神话为主,并无实证,遂成千古之谜。据巴东文物馆馆长李庆荣介绍,早在 1994 年,12 个有关权威部门联合对巴东境内三峡库区淹没文物状况进行了普查、试掘和测绘,确定了上至城背溪文化和商周时期,近至明清时期文物点共 195
处,其中地上文物 65 处,地下文物 130 处。出土这些文物,有可能为解开“巴人之谜”提供佐证。另据专家介绍,三峡库区还发现相当于中原夏商周时期的巴人遗址 168 处,其中无疑有几处是巴人的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大宁河畔、
占地 10 万平方米的巫山县双堰塘巴人遗址,经发掘判断,被认为是距今约
3000 年前巴人的经济文化中心。占地 5 万平方米,与双堰塘巴人遗址相距 80 多公里的云阳县李家坝巴人遗址是巴人的第二中心地区,三峡文物保护规划组组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在考查这些地方后激动地说:“巴山峻岭多古迹,神龙溪畔有奇迹。”一批像他这样的文物专家希望于三峡库区尤其是巴东文物向纵深开掘,能为解开“巴人之谜”提供佐证。
1994 年 12 月在三峡大坝坝址的宜昌中堡岛发掘出一大批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文化遗物和大量夏、商、周、汉、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物,这一发现被喻为地下“中国通史”。在三峡工程淹没区,曾载汉书的 10 多个县城,以及唐代的 10 多个县城,经考古发掘,已完全可以确认的汉城遗址有两处,即现云阳境内的汉代朐忠县遗址和万县境内的南浦县遗址。
此次考古已找到了 307 处古墓群,主要是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还有少数属于宋明清时期的。通过对这些墓葬的试掘,已发现了两个重要历史现象: 一是汉代仍有巴人存在,而且已经汉化,但仍保留本民族特色;二是在四川奉节发掘了少量三国时代蜀汉墓葬,其特点与东汉大体相同,却与巫山以东的东吴墓葬迥异。而在奉节发掘的西晋时期的墓葬体制却与东吴相承。此现象有待揭示其历史内涵。
在四川涪陵市城北长江中发现的白鹤石刻梁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水文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同时它又是珍贵的石刻艺术和历史文献, 有“水下碑林”之称。该石梁长约 1600 米,宽约 15 米,石梁中段有一对唐
代线雕鲤鱼石刻,还有历代名家如黄庭坚、王士祯等在石梁上题字 170 余段。
在 5000 多平方米砂岩岩面上,现存题刻 163 幅,计 1 万字,还有石鱼 14 尾,
题刻人名保留全者达 500 余人,这些题刻和石鱼记录了公元 764 年以来 1200
多年间长江中上游 72 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此外,三峡淹没区还有一些枯水题刻和洪水题刻。枯水题刻有重庆朝天门灵石,是始于东汉的最早枯水题刻,长寿莲花石、六都龙床石、云阳龙脊石、忠县汪家院子宋代洪水题刻, 是研究历史上长江洪水频率、洪水水位等的重要依据。
毫无疑问,如何抢救和保护价值重大、数量惊人的文物古迹,是一道“跨世纪”的难题。从三峡工程进度时间表上看,到 1997 年,三峡库区水位将上
升 90 米,至 2003 年将达到 135 米,2009 年工程完工水位共上升 175 米,而
文物抢救工作的绝大部分工作必须在水位上升到 150 米之前完成。也就是
说,我们只有不到 10 年的时向突击,否则,这些文物将葬身水底。
针对三峡库区淹没的不同文物及其所处的不同地点,国家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国务院“三建委”十分重视文物保护,特别指出文物问题要始终受到关注,以前已做了不少工作,今后要根据文物专家、考古专家的意见进一步改进。抢救保护有价值的文化也是建设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关经费将在工作预算中划出。国家已批准投入 3.5 亿元的静态投资, 用于三峡库区文物的发掘和保护。
经过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三峡库区文物发掘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堡岛的文物发掘于 1993 年 12 月全部完毕,弄清了三峡库区文物点, 整理出了文物清单。1995 年 3 月初步形成的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规划大纲已被正式通过,国家对库区文物实施有针对性的发掘及保护,由国家文物局统一领导。三峡地区的文物保护、发掘工作正有组织、有计划、科学地逐步开展和进行。”
对不同的文化遗存,专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保护措施。对地下文物,继续进行考古勘探,对已探明的重要古文化遗址进行大面积发掘,对比较重要的古文化遗址进行局部发掘,对一般情况的古文化遗址,适当进行小面积发掘, 对已发掘的文物进行整理,并修建博物馆以便保护和展示。对地面文物的保护,专家们提出了三种抢救方案:一是就地保护,如忠县石宝寨、奉节白帝城。石宝寨雄踞在孤峰突起的玉印山上,12 层高的楼阁重檐高耸,临空欲飞, 是我国仅存的几座高层木构建筑中唯一一座穿斗木构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有“长江明珠”之称,三峡大坝建成后,水将淹至寨楼首层。为防止山体整体滑动、塌陷,计划加固山体,在石宝寨周围建筑防护堤。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白帝城都不陌生,李白那“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名诗, 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性情飘逸的李白高声吟啸,神色忧伤的刘备黯然托孤,李白与刘备,激情与战火,熏陶着脚下滔滔江水。三峡工程完工后,白帝城将四面环水,白帝城的保护者们已经有了如诗如画的设想:加固白帝城山体,在奉节新县城和白帝山之间修建一条水下通道,白帝城与瞿塘峡之间架一座横跨草堂河的空中大索道,一头是八阵图迷宫,一头是杜甫夔州诗纪念馆,把历史名胜白帝城和中国风景名胜瞿塘峡紧紧联在一起。
第二是搬迁保护,如张飞庙、屈原祠、大昌民居等进行整体搬迁。对大量的石刻、题记、石窟、造像等可将其切割下来,凿石搬迁;张飞庙随云阳县城往上游迁移,位置仍在南阳,仍与县城隔江相望;屈原祠将第二次迁移到新县城内名叫“求雨包”的地方,占地 100 亩;大昌民居也将随着新的大昌集镇一起搬到对面的山坡上。
第三是对古栈道、纤道等文物取齐资料保存。
据专家初略估算,地下文物的抢救发掘和保护,所需经费不能少于 19
亿元人民币。地面文物保护搬迁所需经费更多,两者相加约需 50 亿,至少不
能少于 45 亿。根据计划,1995~2000 年重点完成 155 米高程下的文物保护工作,2001 年—2005 年完成三峡淹没区文物保护工作。显然在短短 10 年时间里,需要全部发掘完保存好 1282 处文物点,难度之大,世界罕见。而且又面临着人手少,资金不到位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困难之多可以想见。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曾多次呼吁: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他希望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来关心和帮助我们完成三峡文物抢救和保护这件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