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

刘伯坚(1895~1935)原名永福,又名永固。四川平昌人。

早年,刘伯坚先后在家乡的金寨高等小学、巴中县立中学、万县川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堂等校读书,曾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0 年 6 月,赴欧洲勤工俭学,先后在比利时和法国巴黎等地半工半读。在旅欧勤工俭学过程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认真地研究十月革命的经验,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的斗争,逐步确立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1922 年春,他在比利时参与建立和发展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基层组织,6 月作为旅比支部的代表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8 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冬,任中共旅比支部书记,并担任第三届中共旅欧总支书记,积极从事党的组织建设工作。

1923 年 11 月,刘伯坚被派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中共旅莫支部书记,为中国留学生学习和工作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工作,并同王明的宗派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26 年 9 月离苏回国,被派往冯玉样部队中工作,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主任。此间,他对冯部进行了整顿和改造,建立起各级政治工作机构,创办多处军政干部学校, 举办各种干部训练班,培养军队骨干,其中不少人被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而奠定了西北军的政治工作基础。

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刘伯坚领导西安各界开展了声势浩

大的反蒋运动。同年 6 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反共后,他便离开冯部到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1928 年再次到苏联,先后入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同年,在莫斯科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30 年下半年回国后,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作中央军委秘书长。1931 年 11 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12 月,参与策划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后,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先后配合政治委员肖劲光等,在部队中认真贯彻红军政治工作条例,开展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为红五军团的部队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34 年 10 月, 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赣南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同时在中央分局军委工作,与贺昌等政工干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坚持办《红色中华报》。他还为报纸写了不少社论,对鼓舞部队和群众的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1935 年 2 月,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省机关、部队被敌人围困于仁风地区,3 月 4 日,在部队突围中刘伯坚左腿负伤,不幸落入敌人魔掌。在狱中,他始终坚贞不屈,顽强斗争,并写下充满激情的长诗《移狱》和《带镣行》,揭露了敌人监狱的黑暗,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战友的思念之情,充分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情操和坚定的信念。3 月 21 日,刘伯坚在江西大庾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