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原名楙森,号熊伯,又名瞿双。江苏常州人。1899 年 1 月,瞿秋白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他深得

母教,自幼勤奋用功,7 岁入新式的冠英小学堂读书,高小未毕业即因成绩优异而升入常州府立中学。1919 年母亲去世后,他在堂兄瞿纯白帮助下,进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不久,随瞿纯白到北京,先在北京大学旁听半年,后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学习,开始接触新思想。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 他积极投身于这一爱国运动的洪流,并被推选为俄专学生会负责人,参与领导了北京的学生爱国运动。同年 11 月,他联络志同道合的耿济之、郑振铎等组织了“社会实进社”,编辑《新社会》旬刊,鼓吹社会革命。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在对各种思潮的研究比较中,瞿秋白逐步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于 1920 年 3 月参加了李大钊等人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

系统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同年 10 月,他应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聘请,以特派员身份赴苏俄采访。此间,他勤奋工作,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并完成了《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散文集,以极大的热情歌颂十月革命和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实事求是地介绍苏俄革命初期的艰辛和困难及为战胜困难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同时,他还如饥似渴地学习、

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并于 1922 年春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确立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到底的崭新人生观。

1923 年 1 月,瞿秋白从苏联回国后,被安排在党中央机关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的编辑。其间, 他发表了大量论文,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研究,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同年 6 月,他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起草党纲和制定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战略决策,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他赴上海同邓中夏一起筹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从事为党培养干部的教育工作。1924 年初,他受党的委派,参与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工作,出席了在广州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不久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此后,为维护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促进国共合作的发展,他一方面及时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右派分裂统一战线的反动言行,另一方面又在党内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做了大量的工作。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在中国革命的危难时刻,他在汉口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正确方针。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先后参与决定或指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及其它地区的武装起义,为挽救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以瞿秋白为首的党中央也发生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使革命力量遭到重大损失。这次错误经过党内一些同志的正确批评,很快便得到纠正。瞿秋白也对所犯错误勇敢地承担了责任,作了自我批评。1928 年 6 月, 瞿秋白在苏联莫斯科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接着,又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 并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和政治书记处成员。会后,他留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在苏联期间,他写了大量论著,开始研究中国共产党党纲、中国苏维埃宪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问题, 并翻译了共产国际纲领及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著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1930 年 8 月,瞿秋白从苏联回国,9 月, 和周恩来一起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恢复了党的正常工作。不久,瞿秋白便遭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诬陷、打击,在 1931 年 1 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开除出中央政治局。此后,他到了上海,和鲁迅一起领导了左翼文化运动,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此间,他撰写了上百万字的杂文和译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

1934 年 1 月,瞿秋白遵照党中央决定赴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后兼苏维埃大学校长。同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他因病留在江西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坚持游击战争。1935 年初,党中央决定让他绕道香港去上海养病,途中不幸在福建境内遭国民党军队包围被俘。在狱中,他始终大义凛然,坚持了党的立场,保持了革命节操。6 月 18

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时年 36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