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防空兵

防空兵 遂行防空作战任务的兵种。是防空的主要力量。装备有高射炮、地空导弹等野战防空武器以及雷达和对空电子对抗、干扰器材。通常按师或旅、团、营、连、排、班编制,隶属防空军、陆军、海军、空军师以上单位。防空兵主要由高射炮兵和地空导弹兵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了高射炮兵的连、营建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了高射炮兵团、旅或师,装备 20~133 毫米口径的各种高射炮,配有火力控制系统,并有较完善的指挥和情报系统。地空导弹出现于本世纪 50 年代初,有的国家在 50 年代

末己发展为国土防空军的一个兵种。到了 80 年代中期,多数国家已不编单一的高射炮兵师或旅,而是以高射炮兵与地空导弹兵混合编成高射炮兵部队或地空导弹部队。

防空兵具有较强的对空火力和较高的机动能力,可独立或协同航空兵进行对空战斗。基本任务是:实施对空侦察、警戒和空情报知;参加夺取制空权斗争;制止敌航空兵侦察;歼灭、拦截敌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和其他空中飞行器,掩护主要部署和重要目标免遭空袭;消灭敌人正在运行和伞降、机降的空降兵;必要时消灭地面、水面的装甲目标。运用原则是: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目标,建立重点掩护的部署;集中火力于敌机主攻方向, 打击威胁最大的目标;采取混合配置,灵活地实施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运用多种掩护方式,迅速、隐蔽地实施机动,使主要兵力、火力始终用于掩护重要目标;周密组织与航空兵、被掩护部队的协同动作;严密组织对空侦察、警戒、报知勤务、电子对抗和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加强各种保障。防空兵战斗时,通常将高射炮兵与地空导弹兵混合配置,构成以主要作战方向为重点的纵深梯次环形或扇形部署,以一部兵力在敌机空袭可能通过的地区设伏,或在敌机经常活动的地区实施机动作战。

陆军防空兵 遂行防空作战任务的陆军兵种。是陆军防空的主要力量。装备有高射炮、地空导弹等野战防空武器,以及雷达和对空电子对抗侦察、干扰器材。通常按师或旅、团、营、连、排、班编制,隶属于陆军师以上单位。主要由高射炮兵和地空导弹兵组成。具有较强的防空火力和较好的机动能力,可独立或协同航空兵进行对空战斗。基本任务是:实施对空侦察、警戒和空情报知;制止敌航空兵侦察;歼灭、拦击敌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和其他空中飞行器;参加夺取制空权的斗争;掩护主要部署和重要目标免遭空袭;消灭正在运动和伞降、机降的敌空降兵;必要时消灭地面、水面的装甲目标。运用陆军防空兵需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目标,建立重点掩护的部署;集中火力于敌机主攻方向,打击威胁最大的目标;采取混合配置,灵活地实施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运用多种掩护方式并实施迅速、隐蔽的机动,使主要兵力、火力始终用于掩护重要目标;周密组织与航空兵和被掩护部队的协同动作;严密组织对空侦察、警戒、报知勤务、电子对抗,并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切实加强各种保障措施。

防空武器 打击空中目标的武器。包括高射炮、高射机枪、地空导弹、歼击机、截击机等。主要用于消灭和拦截敌人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及其他飞行器。高射炮射界大、射速快、精度高,多数能自动跟踪瞄准目标。有大于 100 毫米的大口径高射炮,60~100 毫米的中口径高射炮和 60 毫米以下

的小口径高射炮。高射机枪可射击 2000 米的空中目标,有单管和多管的。地

空导弹射击精度高,可全天候作战。有射高 30 公里以上的高空导弹、射高 1~ 20 公里的中空导弹、射高 1 公里以下的低空导弹;有射程 100 公里以上的远程导弹,射程 20~100 公里的中程导弹、射程 20 公里以下的近程导弹。歼击机和截击机速度快、火力强、机动性能好,最大时速可达 3000 公里,升限

21000 米,最大航程 2000 公里,作战半径大于 800 公里。

防空体系 统一组成的抗击敌人空袭的整体。包括情报预警系统、指挥系统、拦截系统以及相应的勤务保障系统和人民防空组织等。情报预警系统由空中预警、地面警戒雷达、无线电侦察及电子传递设备组成。以多种手段, 尽早发现、识别和跟踪敌人空袭兵器,并及时、准确、连续地给指挥控制系统提供情报。指挥控制系统由各级指挥所及控制的雷达、电子计算机和通信设施组成,搜集和处理情报,掌握空中动态,选择最佳作战方案,指挥拦截系统进行作战,并向部队和有关单位通报情况。拦截系统由歼击机、地空导弹、高射炮和电子对抗装备组成,根据指挥控制系统提供的作战方案,实施拦截和干扰。勤务保障系统,采取措施,保障上述系统生存和任务的完成。人民防空组织,负责组织人员、物资的防护和消防、医疗、救护等工作。

高射炮系统 高射炮及其配套技术装备的总称。通常包括火炮、雷达、光电设备和计算机等。能全天候连续测定目标坐标,计算射击诸元,使火炮自动瞄准和射击。自行高射炮系统由装于同一车体内的炮瞄雷达、光电跟踪和测距装置、火控计算机以及火炮构成。牵引高射炮系统一般由炮瞄雷达、高炮射击指挥仪、电源机组和多门火炮构成。战斗时,炮瞄雷达根据目标指示雷达提供的目标信息,搜索、识别和跟踪目标,测定目标现在坐标,不断将其传给高射炮射击指挥仪。指挥仪根据目标现在坐标和有关参数,决定对目标射击的提前位置,算出射击诸元,并将其不断传送给火炮随动装置。随动装置按射角和方位角诸元驱动火炮,使火炮处于发射位置和进行射击。大、中口径高射炮的随动装置还控制引信测合机装定引信分划,使引信适时起爆弹丸毁伤目标。

地空导弹 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亦称防空导弹。是组成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核心。主要由弹体、弹上制导装置、战斗部、推进装置、电源设备构成。按射高分为高、中、低空;按射程分为远、中、近程;按制导方式分为遥控、寻的、复合制导等各种类型。通常射高 30 公里以上的为高空导弹,射高 1~20 公里的为中空导弹,射高 1 公里以内的为低空导弹;射程 100 公里以上的为远程导弹,射程 20~100 公里的为中程导弹,射程 20 公里以内的为近程导弹。地空导弹主要用于消灭敌飞机、巡航导弹、直升机和其他飞行器,与航空炸弹、航空火箭弹等相比,具有射击精度高,机动性强,隐蔽性好,能从敌人防空武器射程以外发射,减少地面防空火力对载机的威胁,但造价高,使用维修复杂。

地空导弹杀伤区 地空导弹以不低于某一概率杀伤目标的空间区域。通常以杀伤区远界、近界、高界等参数来表示。杀伤区是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战术技术性能的综合体系,其形状和大小取决于制导雷达、发射装备、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及目标的特征等因素。

地空导弹兵战斗部署 地空导弹部队遂行作战任务时对兵力所作的区分、编组和配置。有环形部署、扇形部署、宽正面部署(线形部署、一字部署)和集团部署等。正确部署兵力是取得防空作战胜利的重要条件。20 世纪50 年代,地空导弹部队主要担负要地防空任务,通常采取以保卫目标为中心

的环形部署。60 年代以后,沿国境线的地空导弹部队通常进行线形部署,保卫重要目标和地区的导弹部队主要采用环形、扇形部署。

战斗部署,通常根据敌情、任务、兵力、地形和武器系统性能而定。要求将主要兵力部署在主要作战方向,力求增强火力密度和火力纵深,确保具有一定的拦截正面;将不同型号的地空导弹混合配置,构成高、中、低空和远、中、近程的火力配系;充分利用地形隐蔽配置,尽量做到便于指挥、机动和发扬火力;注重与其他防空兵的部署相结合,构成严密的区域防空火网。保卫要地时,多采用环形部署,兵力围绕要地呈环形配置。按要地的重要程度和兵力,可构成单环或双环部署,保卫一般要地和濒海要地时,通常采用扇形部署,兵力在主要作战方向呈扇形配置。机动设伏和拦截敌空袭兵器时, 一般采用宽正面部署或将兵力在空袭兵器可能来袭的主要方向呈正面配置。保卫小型重要目标和机动作战时,采用集团部署,将数个火力单位集中配置, 形成在各个方向上都具有一定的火力密度和火力纵深。指挥所一般在中央便于实施指挥的位置,技术保障单位可配属火力单位,也可相对集中配置。

地空导弹兵机动作战 地空导弹兵适时变换阵地伏击敌机的作战方法。在保卫目标多、兵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弥补兵力不足,加强薄弱环节, 造成有利的防空态势。基本形式有在敌机飞行航线上设伏和保卫目标附近设伏。机动作战具有积极主动,快速灵活,隐蔽突然的特点。基本要求是:掌握敌机活动规律,正确选择伏击地域;严格保守行动秘密,迅速隐蔽地实施兵力机动;积极捕捉战机,不断变换战术手段;加强各种保障,切实做好战斗准备。在敌机飞行航线上设伏,是在掌握敌人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以一定数量的兵力部署在敌人可能活动的地域内,待机歼敌。通常采取宽正面部署拦截歼敌。在保卫目标附近设伏,是判断敌有改变攻击目标的企图时,迅速组织一定兵力,部署在敌可能攻击的目标主要方向,打敌措手不及,多采取扇形部署,有时也实施集团部署,以密集的火力歼敌。组织地空导弹兵机动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创,并取得显著战果。在 1962 年~1972 年,先后击落国民党空军 U—2 型高空侦察机 5 架,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 3 架。

地空导弹射击方法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为探测与跟踪目标、制导导弹, 提高射击效率所用的方法。是指挥员定下射击决心的重要内容。包括地空导弹工作体制、引导方法、跟踪方法、发射种类和转移火力方法五个要素。正确运用射击方法可充分发挥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性能。选择射击方法需根据空中目标数量、运动参数、突防手段,电磁环境和地空导弹性能、可供发射的数量等灵活确定。导弹飞行过程中,遥控制导导弹的工作体制、引导方法、跟踪方法可按情况变化加以转换;自寻导弹因制导系统设置在弹内,无法转换。发射种类和转移火力方法,由火力单位指挥员按具体情况处置和确定。随着武器系统的智能化,人工确定射击方法将被取代。

地空导弹转移火力方法 地空导弹将火力由一个射击目标转向另一个射击目标的方法。分为逐次转移火力、一次转移火力和越批转移火力。选择转移火力的方法,需根据空中目标的数量、批次、时间、间隔、武器系统连续射击的能力、战斗人员的素质灵活地运用。空中目标的批次时间间隔能保证地空导弹在发射区远界射击后续目标时,则采用按目标到达发射区远界的先后顺序,逐次转移火力的方法。空中目标的批次间隔较小,地空导弹来不及在发射区远界射击后续目标时,则采取一次转移火力的方法。空中目标的批次间隔太小,对空导弹来不及对后一批目标射击,则采用越批转移火力的

方法。

防空预警系统 预先发现、报知空袭的机构所形成的体系。包括空中预警、地面预警和海上预警。空中预警主要由预警机和其他侦察机组成。机上装有预警雷达,敌我识别、情报处理、指挥控制、电子侦察、电子对抗和通信等设备。可同时测出目标方位、距离、高度和速度,同时跟踪数百个目标。雷达探测飞机的距离为 300~400 公里,电子侦察发现目标的距离更远。雷达和电子侦察设备,将所发现目标的情况,经处理设备综合处理后,由通信设备传结远方指挥中心,同时经显示控制台和引导计算机的处理后,将指挥、引导指令和数据发送给作战飞机。地面预警和海上预警,由地面或舰 艇的预警系统、电子侦察、对空观察哨、空情报知等通信机构组成,及时将地面、海上所获取的空中情报传送给指挥中心。空中、地面、海上预警机构,按照统一的部署和要求,构成严密的防空侦察系统,及时查明空袭兵器的有关信息,为防空作战提供可靠的情报保障。

对空侦察 对空中目标实施的侦察。分为雷达侦察、空中侦察、观察哨侦察和阵地观察等。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及时发现空中目标, 测定其坐标,报知部队,以便及时作好打击敌机的准备,迅速采取有效的对空防护。通常由战区合成军队统一组织,构成严密的全方位、全空域、全天候的对空侦察配系。以雷达和光学仪器,发现空中敌机,测定目标的性质、位置、高度、速度和数量,及时发出空袭警报,积极配合反空袭作战。

防空兵阵地观察 防空兵在阵地上对空中目标的直接观察。目的是及时发现临空的空中目标。防空兵一等战斗准备时,组织全体人员、全部观察器材实施对空观察:二等战斗准备时,组织值班人员对空观察。发现空中目标, 立即发出警报,使部队迅速做好射击准备,不失时机地歼灭敌机。

防空兵战斗特点 防空兵部队与敌空袭作斗争所具有的特点。主要特点是:空袭突然性大,预警时间短;空袭时间、地点不固定,战斗空间范围大; 广泛使用电子对抗和精确制导武器,战斗部署和手段灵活多变;需提前发现目标,先敌实施突然打击;空袭与反空袭反复进行,斗争贯穿于战斗全过程; 战斗激烈残酷,各种消耗巨大。基本要求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防空兵的整体作战威力,便于迅速射击和指挥,便于隐蔽和机动,能充分发挥火力突击效果。

野战防空 亦称部队防空,保障地面部队安全的防空。主要是以队属和加强的防空兵力兵器,打击中、低空来袭的敌飞机和直升机。野战防空要积极打击与严密防护相结合,集中主要兵力兵器掩护战斗队形的主要部分和重要目标,实行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防空兵与其他兵种密切协同。基本要求是:发挥各种侦察配系的作用,运用雷达、光学和目视侦察等多种手段,组成全方位的侦察报知系统,及早发现来袭的空中目标;集中防空兵力的主要兵力兵器,在主要方向建立合理的防空部署,给主要集团和重要目标提供严密的对空防护;不同类型的防空兵器进行混合配置,构成中空、低空、超低空的掩护火网;充分利用地形和工事隐蔽疏散配置,尽量减少被敌发现和空袭损失;采取各种保障措施,提高防空兵器的生存能力和在各种干扰条件下打击空中目标的能力。

要地防空 保卫重要地区安全的防空。如重要城市、交通枢纽、重要军事基地和战略要地的防空。是国土防空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相继在一些重要城市组织了要地防空。1957 年空军与防空军合并后,要地防

空由空军统一组织,并逐步完善了防空体系。基本要求是积极打击与严密防护相结合;集中防空兵力加强对重要目标的对空掩护;构成远中近、高中低的严密防空火网;依托坚固工事和地下设施的防护;与野战防空、国上防空等系统协调一致地抗击敌空中袭击。要地防空通常有防空部队和人民防空组织在统一指挥下共同达成。通常采取外层截击,中间会攻,内层阻歼,层层抗击的手段将敌空袭兵器消灭在保卫要地之外。

北京击落 RB—57D 飞机战斗 1959 年 10 月 7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在北京地区击落国民党空军 RB—57D 型高空侦察机的战斗。是世界防空史上第一次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国民党军逃台湾后,常派飞机到大陆进行侦察活动,迭遭打击,于 1959 年初开始改用 RB—57D 飞机实施高空侦察。人民解放军空军,组建地空导弹部队后,于 1959 年 9 月开始担任要地防空任务。10 月 7 日,蒋军 RB—57D 飞机一架,由台湾桃园机场起飞, 从浙江窜入大陆,高 19000 米,时速 750 公里。地空导弹部队迅速做好准备, 目标指示雷达和制导雷达及时捕捉目标,正确、迅速、协调一致,按规定程序完成一系列指挥、操作。12 时零零分,飞机进入地空导弹发射区时,连续发射 3 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一举将敌机击落。

防空兵机动作战 防空兵适时变换阵地伏击空中敌人的作战方法。目的是寻求有利战机,出其不意地歼灭敌空袭乓器。基本要求是:全面研究分析敌情,切实掌握敌人活动规律,正确选择伏击地域,迅速隐蔽地实施机动; 严格保密,严密伪装,尽快做好伏击准备,突然打击空中目标;在保卫目标附近短距离出击,在敌飞行航线上广泛游击,不断变换战法,避免形成规律。具体组织实施,见地空导弹兵机动作战。

地空导弹兵作战指挥 地空导弹兵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作战行动进行的组织领导活动。目的是充分发挥地空导弹部队的战斗力,有效地歼灭空中的敌人。地空导弹兵作战指挥包括战斗准备和战斗实施两个阶段。战斗准备阶段,主要是调整部署,制定作战计划,组织战斗保障,组织临战训练。作战实施阶段重点是组织部队转换作战准备等级,侦察和掌握空情动态,指示和校正空中的目标,定下射击决心,区分和下达射击任务,监督部队战斗活动,组织协同动作和补充与调配导弹等。为适应复杂多变的作战环境,地空导弹兵的作战指挥,需减少层次,采用自动化指挥系统,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确定火力运用方法,以实现指挥的高效率。

高射炮兵作战 指挥高射炮兵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作战行动的组织领导活动。目的是充分发挥高射炮兵部队的威力,夺取对空作战的胜利。基本要求是及时、正确、坚定和不间断。作战准备阶段主要是研究敌情,制定作战计划,勘察阵地,调整部署,进行作战动员,组织实施作战保障。作战实施阶段重点是组织对空侦察,分析判断情况,指挥部队转换战斗准备等级,指示和校对目标,定下射击决心,区分和下达射击任务,确定火力运用方法,实施火力机动,组织协同动作,补充调配弹药,监督部队作战行动。指挥的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集中火力射击,或区分火力射击与拦阻射击。高射炮兵通常采取集中指挥,由保卫目标的高射炮兵指挥员统一下达射击任务。部队单独遂行作战任务或难以集中指挥时,也可实施分散指挥,由下级指挥员根据上级意图独立自主地实施指挥。

防空兵掩护计划 防空兵以火力保障部队和目标对空安全所拟制的计划。主要内容:敌空袭兵器可能来袭的判断结论;上级意图和本部队的掩护

任务;友邻防空部队和航空兵的任务,部队的战斗编成、配置和任务区分; 对付敌空袭的行动方案;指挥、协同、通信联络的组织;战斗保障、后勤保障。技术保障措施等。根据上级意图和指挥员的决心拟制,经批准后下发部队执行。要求及时可行、严格保密。

防空兵协同 防空兵与其他兵种和本兵种部队之间的协调配合。目的是发挥整体威力,协调一致地打击敌空袭兵器。基本要求是严密计划,周密组织,严守纪律,主动协同。合成军队按统一计划与要求,以遂行主要作战任务的部队为主,组织防空兵部队与航空兵部队、被掩护部队、友邻防空兵部队之间的协同动作。防空兵与歼击航空兵通常按区域进行协同,有时也采取区分目标、高度、方向实施协同。与被掩护部队主要按时间、地点实施协同。防空兵部队之间的协同,由职务最高的防空兵指挥员组织。高射炮兵部队与地空导弹兵部队,通常按区域或高度组织协同,有时也按方向、目标实施协同。装备不同口径高炮的部队之间,一般按区分高度进行协同。战斗中协同失调或遭遇破坏,需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或恢复。

防空兵战斗部署 防空兵遂行战斗任务而进行的兵力区分、编组和配置。正确地部署防空兵,可充分发挥其威力和减少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以高射炮兵排、连和营为单位,配置在掩护目标周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开始编组高射炮兵群,逐渐形成重点环形配置和纵深梯次配置。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出现了地空导弹部队与高射炮兵部队混合配置。中国人民解放军注重集中兵力,配置在敌机来袭的主要方向,便于观察、射击、指挥、隐蔽和机动的地区。防空兵主要根据任务、兵力、敌情、地形和武器性能确定战斗部署。基本要求是: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目标附近,采取混合编组, 疏散隐蔽配置,充分利用地形,力求便于指挥、协同、机动和发扬火力。兵力区分,通常将防空兵进行统一分配,明确配属、支援部队的指挥关系和任务;使受敌机威胁最大的部队得到较多的配属和加强;有中远程地空导弹部队配合作战时也可按区域掩护、直接掩护、机动作战的方式进行兵力区分。兵力编组,通常是将执行同一的防空部队编组为防空兵群,视情况建立防空兵预备队。兵力配置,力求形成远程、中程、近程、超近程和高空、中空、低空、超低空的火力配系;保卫要地时,通常将兵力围绕要地呈环形配置, 根据要地的重要程度和兵力作单环配置或双环配置;保卫要地和濒海要地时,常将兵力在主要作战方向呈扇形配置;机动设伏和拦截敌空袭兵器时, 一般将兵力在敌机来袭方向呈宽正面配置(一线配置);要地防空的主要作战方向或保卫小型重要目标,多将数个火力单位集中形成集团配置;技术保障单位可相对集中配置,也可配属给各火力单位进行分散配置。未来防空兵将进一步完善大纵深、全方位的战斗部署,在队属防空兵力较多时,不再采取编组防空兵群的形式,随着防空兵器射程的增大,配置也会更加疏散。

防空兵战斗队形 防空兵遂行战斗任务兵力兵器展开的形状。通常由地空导弹和高射炮发射阵地、指挥所和保障阵地组成。正确运用战斗队形,对顺利完成战斗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了高射炮连、营战斗队形,由指挥所、高射炮阵地和观察所组成,基本样式有三角形和四边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高射炮师、团、群战斗队形,组成部分增添了雷达阵地、弹药所等,有了纵深梯次队形。环形队形。20 世纪 50 年代,防空兵战斗队形增加了地空导弹、技术保障、电子对抗阵地等新成份。防空兵战斗队形视任务、兵力、武器性能、敌情、地形和被掩护目标的情况

而定。防空兵连的战斗队形有三角形、方形、菱形等。防空兵营的战斗队形有三角形、四边形、一线形等。防空兵旅、团、群掩护部队作战多采用纵深梯次队形,掩护后方目标常采用环形队形或梅花队形。火炮发射阵地是战斗队形的基础。指挥所一般位于战斗队形中心或一侧。侦察雷达阵地置于战斗队形的一侧。技术保障阵地、弹药所、救护所等,处于战斗队形的侧后或后方。

防空兵群 防空兵遂行战斗任务时的临时编组。通常由执行同一任务的数个非建制防空兵营、团和指挥机构组成。合成军队师以上单位均可建立。目的是统一组织指挥建制和配属的防空兵进行战斗。根据战斗任务、被掩护目标情况、防空兵数量确定。师通常编组一个防空兵群,用于掩护师指挥所、师炮兵群、主要方向上的第一梯队团和师预备队;集团军编组 1~2 个防空兵群,掩护集团军指挥机关、炮兵群、主要方向上的第一梯队师、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预备队和其他重要目标。防空兵群的群长,通常由执行该任务中军衔最高的防空兵指挥员担任。

防空兵火力机动 防空兵不变换阵地实施火力转移。以变换射击方向和转移射击目标的方法实施。通常根据空中目标的变化,射击的效果和防空武器的射击周转时间,适时、迅速地组织。实施火力机动,要有射击预案,并明确各火力单位火力转移的时机和方法。地空导弹转移火力通常为逐批转移火力、一次转移火力和越批转移火力。高射炮兵通常采用集中火力、区分火力、转移火力和变换射击等方法。战斗中,指挥员要根据作战任务、敌机来袭的方向、以及来袭敌机对目标的威胁程度确定。

防空掩护方法 防空兵器对目标实施掩护的方法。分为区域掩护和直接掩护。区域掩护由集团军、方面军组织,在作战地域内构成宽正面、大纵深、多层次的防空火网,使所有目标得到均衡掩护。直接掩护由师、旅、团组织, 根据防空兵力,被掩护目标、地形、道路等情况,采用固定掩护、要点掩护、跟进掩护、交替掩护、伴随掩护和建立掩护走廊等方法。作战中通常是区域掩护与直接掩护结合;要点掩护与跟进掩护结合;交替掩护与伴随掩护结合; 固定掩护与伏击、游击结合。

固定掩护 防空兵任务、配置相对稳定的对空掩护。通常用于掩护重要部署、指挥机关和后方重要目标。多在被掩护目标附近配置兵力,构成全方位、全空域的火网。战斗中,将主要兵力兵器,部署在敌航空兵来袭的主要方向,形成有重点的环形配置,可在一个方向上集火射击,也可在数个方向上分火消灭敌空袭乒器。有时,可与机动作战结合,在配置地域附近机动乓力,积极寻找战机,主动打击敌机。

直接掩护 防空兵配置在重要目标附近实施的对空掩护。通常由师以下单位组织,使用小口径高射炮和近程地空导弹,掩护指挥所、预备队、炮兵阵地、导弹发射阵地、物资弹药补给基地等目标。根据防空兵力、被掩护目标、地形、道路等情况,采取固定掩护、要点掩护、跟进掩护、交替掩护和伴随掩护等方法实施。直接掩护常构成环形火网,与区域掩护协同实施。

要点掩护 防空兵对部队通过重要地点实施的对空掩护。主要是对易受敌方航空兵袭击的桥梁、渡口、交通枢纽等重要地点进行掩护,保障部队安全通过。通常预先侦察阵地位置,预先展开并作好射击准备,在规定的时限内实施掩护,当被掩护部队通过后迅速撤离。要点掩护通常与跟进掩护结合, 以突然猛烈的火力打击敌机。

跟进掩护 防空兵跟随行军纵队前进的同时实施的对空掩护。一般是将具有行进间射击能力的高射炮、高射机枪、自行式地空导弹、便携式地空导弹,以连、排、单门火炮或车辆,编入部队行军纵队内,随时准备打击来袭的敌机,发现目标即以短促停顿射击、行进间射击,抗击敌方航空兵的袭击。跟进掩护常与要点掩护结合,多点、多方向打击敌人。

交替掩护 防空兵交替转移对运动中军队实施不间断的对空掩护。通常是空中威胁较大时采用。根据作战任务、部队运动方向、地形和道路条件, 预先制定周密的计划。战斗中按照预定的时间、地点和兵力,依次交替转移, 确保对空掩护连续不断。交替掩护多与伴随掩护结合,多点、多方向地打击来袭的敌机。

区域掩护 防空兵构成宽正面、大纵深严密火网,对所有目标实施均衡的对空掩护。由集团军、方面军组织,以不同的射程和射高的地空导弹为主, 组成多层多道区域性防空火网。敌机来袭时,各防空火力依次射击。各火力单位可区分目标各自射击,也可交替转移火力射击。对大机群威胁最大的目标,集中较多的火力单位射击。作战中依战况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作战部署和变更战斗队形,在新的地区构成新的掩护区域,确保军队主要集团和重要目标的空中安全。

对空掩护走廊 运用对空火力在空中构成狭长的通道。通常在空中目标威胁较大,部队需通过该走廊时进行组织。防空武器按火力单位,沿部队行动路线两侧展开,构成高、中、低、超低空和远、中、近、超近程的严密火力,实施连续不间断的对空掩护,使敌人的飞机、直升机不能进入掩护走廊, 难以对走廊内的部队实施空中突击。

对空火力配系 防空武器按性能、任务、配置和分工构成的火力系统。要求构成高、中、低空、超低空和远、中、近、超近程相结合的立体、多层次火网,以便抗击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空中目标。对空火力配系,要根据不同作战类型和任务组织,进攻战斗中,可以按掩护部队开进、占领进攻出发阵地、突破和纵深战斗等组织。方法可采取要点掩护或跟进掩护,也可以采取交替向前转移,实施不间断掩护;防御战斗中,可以按制止敌人空中侦察、掩护部队抗击敌人火力准备和冲击、消灭机降之敌等组织。方法可采取固定掩护与机动设伏相结合,构成全纵深、全方位、有重点的对空火网。行军中,通常采取要点掩护与跟进掩护相结合,以一部兵力预先占领交通枢纽、桥梁、渡口等要点,实施要点掩护,一部兵力在行军队形中实施跟进掩护。

高炮有效射击范围 高射炮能保证必要的射击精度,且射弹具有一定毁伤作用的空间范围。中高炮由最大引信作用时间决定。小高炮除决定引信定时自炸的距离外,在用指挥仪法或瞄准具法射击时,还与指挥仪或瞄准具工作的有效斜距离有关。高射炮至有效射击范围边沿的距离为有效射击距离, 亦称有效斜距离。是高射炮战斗性能主要指标之一。通常 100 毫米高射炮为

12800 米,57 毫米高射炮为 6000 米,37 毫米高射炮为 2500 米。

高炮火力密度 对进入高射炮火力范围的敌机,在其每一公里航程上所发射的平均弹数。以发/公里表示。主要取决于能够射击的高射炮兵的数量、发射速度,目标的进入航路、飞机速度和高度。计算高射炮兵火力密度,常用于检验战斗部署的正确性和命中目标的可能性。

防空兵配置方式 防空兵作战中将兵力兵器布置在现地的样式。有环形配置、扇形配置、宽正面配置和集团配置等方式。根据上级作战意图,本级

作战任务,部队数量和武器系统性能,保卫目标的重要程度,地形条件,敌空袭兵器的性能和可能来袭的方向与兵力等条件确定。在保卫要地时,通常采用环形配置,根据要地重要程度和兵力,可构成单环或双环形配置。保卫一般要点和濒海要点时,多采用扇形配置。机动设伏和拦截敌空袭兵器时, 常采取宽,正面配置。要地防空的主要方向、保卫小型重要目标和机动作战, 通常用集团配置。技术保障单位可加强各个火力单位进行配置,也可集中进行配置。

防空兵集团配置 防空兵数个火力单位集中于同一地域,形成在各个方向上都有一定火力密度和火力纵深的配置。通常在要地防空的主要方向、保卫小型重要目标和机动作战时采用。须将各种高射炮和地空导弹混合配置, 构成高、中、低、超低空和远、中、近、超近程的火力配系,便于不间断的指挥和兵力机动,充分利用地形隐蔽、防护和发扬火力,便于形成点面结合区域防空。

防空兵宽正面配置 防空兵在敌机可能来袭的重要方向呈宽大正面的线形配置。亦称一线配置。通常用于掩护狭长的线形目标,在机动设伏和拦截敌空袭兵器时采用。各种防空兵器须混合配置,使火力相互衔接,形成宽大正面的严密火力配系,充分利用地形隐蔽、防护和发扬火力,力求争取和创造打击空中目标的战机。

防空兵混合配置 将防空兵不同建制部队和不同型号兵器在同一地域内进行的配置。须将主要兵力兵器部署于主要方向,增强火力密度和纵深, 使不同建制、型号的防空兵器有机结合,构成高、中、低、超低空和远、中、近、超近程的严密火网,尽量利用地形隐蔽配置,确保重要目标和主要作战部署的对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