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军兵种运用

(一)海军

海军 以舰艇部队为主体在海洋上作战的军种。一般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岸防兵、陆战队等兵种以及各种保障部队组成。通常下辖舰队、支队、大队、中队。海军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战争的发展而产生的,濒海国家为了实施海洋上的防御、进攻、控制或争霸,各自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海军。早期的海军只编有少量专业人员,主要作战兵力临战编配, 经历了桨船时代、帆船时代两个历史过程。至 19 世纪上半叶开始采用蒸汽机动力装置,军舰向着增大吨位、提高机动性能、增强舰炮突击力和装甲防护力等方向发展。19 世纪 60 年代,出现了鱼雷武器和装备鱼雷的小型舰艇。20 世纪初海军出现了潜艇部队,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兵种。20 世纪 20 年代, 海军有了第一批航空母舰和舰载航空兵,岸基航空兵也得到了发展。至此, 海军成为一个多兵种组成的能在广阔海战场进行立体作战和合同作战的军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濒海国家都非常重视海军的发展,根据各自的经济力量、政治制度、地理位置建设了不同规模的海军。主要海军大国还在继续发展大型核潜艇。1949 年 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于 1950

年 4 月成立了海军领导机关,并相继组建了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肩负着协同其他军种保卫国家的领土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的光荣使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现代海军,具有水面、水下、空中和岸上实施攻防作战的能力,有的还具有战略袭击能力。可独立或协同其他军种、遂行海洋上机动消灭敌方舰艇部队,袭击敌方基地、港口和陆上重要目标, 保护己方交通线和破坏敌方交通线,封锁、反封锁,登陆、抗登陆,保护己方海上资源等作战任务。在协同陆军反袭击战斗时,组织对海上的侦察,打击敌人的袭击兵器,保卫沿海重要目标;海岸防御时,担任海上侦察、警戒, 布设水雷障碍,打击敌登陆运输舰船和登陆工具,歼灭登陆之敌;支援和协同岛屿、要塞守备部队战斗时,以火力打击敌舰船,支援守备部队战斗,保护我海上交通运输,破袭敌海上交通运输;登陆战斗时,输送登陆兵,开辟海上通道,支援登陆部队登陆和夺取登陆场,担负海上运输等。合同战斗中, 通常集中运用于主要方向,形成有重点的部署,并根据参加兵种性能和特点确定其任务,选择有利的海区,利用水文、气象和夜暗等自然条件打击敌人。

潜艇部队 海军中在水下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包括鱼雷潜艇部队、导弹潜艇部队和潜艇基地、勤务舰船部队、分队等。一般以若干艘装备性能相同的潜艇编成支队、中队或分舰队。在美、英、法等国,隶属于舰队或舰队的潜艇司令部,苏联则隶属于舰队的区舰队、分舰队。潜艇部队既能独立作战,也可与海军航空兵、水面舰艇部队协同作战。主要任务是消灭敌方大、中型运输舰船和战斗舰艇,破坏、摧毁敌方基地、港口及其他陆上目标,以及进行侦察、反潜、布雷、巡逻等。20 世纪初,出现潜艇后,俄、英、法、美、德等国先后组建了潜艇部队,作为近岸防御兵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在海洋作战,袭击水面舰艇和运输船只。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成为海军的主要作战兵种。战后,一些大国装备了核动力潜艇,成为战略核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军潜艇部队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建立,

60 年代开始装备国产潜艇,70 年代装备了核动力潜艇和导弹潜艇,并发展成为海军的一个重要兵种。潜艇兵力的运用,通常以单艇活动为主,预先展开在预定的作战海区,由岸上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和组织可靠的引导,并采取一切措施,保障潜艇行动的隐蔽性。

水面舰艇部队 海军中在水面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是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艇、布雷舰、扫雷舰艇、登陆舰艇、猎潜艇、导弹艇、鱼雷艇等战斗部队和勤务舰船部队的总称。主要任务是消灭敌舰船, 破坏敌岸上目标,支援登陆和抗登陆作战,保护或破坏海上交通线,进行海上封锁和反封锁等。通常按总队、支队、大队、中队的序列编制,有的以支队为最小建制单位,一般由战术、技术相同的舰艇编成。水面舰艇部队通常以编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各种舰艇的特长,合理进行战术编组;严格组织各舰种之间与其他兵力的协同;组织可靠的保障;依托岛岸,利用有利的天候和气象条件,疏散隐蔽,适时集中,出敌不意地打击敌人。

海军航空兵 海军中主要在海洋上空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是海军的主要突击兵力之一。分为岸基航空兵和舰载航空兵。通常编有轰炸机、歼击机、强击机、反潜机部队和执行侦察、巡逻、预警、电子对抗、运输、救护等支援、保障任务的部队、分队,有的国家还编有地面防空部队和专业院校。具有远程作战、高速机动和猛烈突击的能力。主要任务是独立或协同其他军种、兵种,歼灭敌方空中、海上力量;破坏敌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标;掩护、支援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战斗行动;协同空军夺取和保持海上战区的制空权;参加沿海要地的防空,保障海军基地、机场的安全,以及进行侦察、电子干扰、巡逻、反潜、布雷、扫雷、通信、引导、救护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日、俄等国建立了海军航空部队,大战中,主要执行海上侦察和为军舰指示目标等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袭击珍珠港、中途岛等战役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受到极大重视。战后,一些国家的海军航空兵装备了反潜飞机、垂直/短距起落飞机,进一步提高了作战能力。海军航空兵通常集中使用, 实施重点突击;严密组织协同和可靠的引导、气象保障;并采取一切措施, 隐蔽、突然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于 1952 年正式组建,在解放沿海岛屿、护渔护航、海上侦察、国土防空等战斗活动中作出了贡献。

海军岸防兵 海军中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以火力参加沿岸防御作战的兵种。由海岸炮兵部队和海岸导弹部队组成。通常编成独立团、营,有的国家设岸防司令部。装备大、中口径的海军炮和不同射程的岸舰导弹武器系统。主要任务是保卫海军基地、港口和沿海重要地段,消灭敌舰船,掩护近岸交通线,封锁海峡航道,支援在濒陆海区活动的舰艇,协同陆军坚守岛岸、要塞,支援陆军濒海翼侧作战。早在公元前有些濒海国家就设置了岸防兵力, 14~15 世纪,随着配备岸防火炮的濒海要塞的出现而组建了岸防兵,18 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先后将岸防兵列入海军系统。岸防兵,通常疏散、隐蔽配置, 集中火力突击,适时实施兵力、火力机动,并与水雷障碍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雷炮阵地的打击威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于 1950 年建立岸防兵,初期只有海岸炮兵部队,60 年代组建了海岸导弹部队。

海军陆战队 海军中担负登陆作战任务的兵种。通常编为师或旅、团、营和特别任务分队。由陆战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通信、侦察等部队、分队编成。装备步兵自动武器、水陆坦克、两栖装甲输送车、轻便自行火炮、气垫船和直升机等。主要任务是独立或配合陆军,担任先遣队实施登陆,夺

取并巩固登陆点和登陆场,保障后续梯队登陆,也能担负海岸防御等任务。一些国家为了向海外扩张,建立了专门经过训练的登陆作战部队。1644 年, 英国首先建立了海军陆战队。此后,俄国、葡萄牙、法国、西班牙、美国等也组建了海军陆战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陆战队有了很大发展,在登陆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美英等国的陆战队,还时常派出分遣队随舰队或海上编队活动,以便随时投入海外作战活动。中国人民解放 军 20 世纪 80 年代也组建了海军陆战队,成为海军兵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担任两栖作战任务。登陆战斗中,通常集中优势兵力,运用于主要作战方向,严密组织与其他兵种的协同和可靠的保障,充分发挥其快速机动和合同突击的能力。

海战 海军兵力在海上进行的作战。基本类型有海上进攻和海上防御。通常由海军诸兵种协同进行,有时也可由海军某一兵种单独进行。海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舰船动力、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发展,由开始使用冷兵器进行的接舷战,逐步发展到使用火炮、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和导弹武器的作战,由水面舰艇单一兵种作战,发展到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等参加的诸兵种合同作战。战斗行动多采用小编队或小机群作战,电子对抗的作用日益显著,组织指挥更趋复杂。实施海战的基本要求有:(1)各兵种兵力的密切协同,尤其是航空兵与舰艇、水面舰艇与潜艇之间的协同动作。(2)突然攻击,力求做到先敌展开,先敌占领有利攻击阵位,先敌使用武器。(3)组织空中侦察和早期预警,并组成严密的对空防御,抗击敌方的空中袭击。(4) 适时开展电子斗争,削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5)组织有效的战斗保障等。

八·六海拔 1965 年 8 月 6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在福建东山岛海域击沉国民党军舰的战斗。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大的一次海上歼灭战。8 月 5 日,国民党海军巡防第 2 舰队少将司令胡嘉恒率“剑门”号、“章江” 号两舰由台湾左港出航,窜至广东、福建沿海,执行渗透和骚扰任务。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在获悉国民党舰只编队出航后,迅即制定了放至近岸、协同突击、一一击破的作战方案。并确定以 4 艘护卫舰,11 艘鱼雷艇和 1 艘炮舰组成突击编队。6 日零时 40 分,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冒着密集的炮火高速接近目标,抵近距“章江”号 500 米处,实施集火突击,使“章江”号连连中弹,起火爆炸,沉入东山岛东南海域。击沉“章江”号后,又按预定计划围歼“剑门”号,对其进行密集的舰炮突击,“剑门”号被击中起火。接着鱼雷艇又发射鱼雷 10 枚,全部击中。5 时 22 分,“剑门”号在东山岛东

南 38 海里处沉没。这次战斗击毙少将司令以下 170 余人,俘虏包括“剑门”

号中校舰长王韫山以下 33 人。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通令嘉奖参战部队。

舰艇战斗队形 舰艇战术编队或战术群按照战斗需要展开成的队形。主要有纵队、横队、梯队、人字队、菱形队和环形队形等。舰艇战斗队形是随着武器装备、战斗编成及战斗行动的发展而变化的。桨船时代和帆船时代初期,主要进行接舷战和撞击战,多采用单横队和多列横队,帆船舰队装备火炮后,为发扬火力,多采用纵队,舰艇装备鱼雷后,实施鱼雷攻击时,多采用梯队,出现航空母舰后,航母编队多采用环形或半环形队形,舰艇装备导弹后,实施导弹攻击时,多采用单纵队或梯队等。基本要求是战斗队形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兵力兵器的威力,攻击时能集中使用火力突击敌人,防御时能组成火网,抗击敌人来自空中、海上和水下的袭击,以及便于密切协

同和集中指挥。随着舰艇动力、武器装备的发展,舰艇的战斗队形将更为疏开,形态也将更多。

海上航行队形 舰艇编队在海上航行中按照需要形成的队形。有单纵队、双纵队、人字队、梯队等。目的是为了便于指挥和机动。编组航行队形时要根据敌情、航行路线和舰船性能等周密计划,确定队形,并能迅速由航行队形变换为战斗队形。航行中要严密组织防御和防护,明确划分各舰艇的观察扇面,规定战斗准备等级,防敌突然袭击。随着舰艇逐步导弹化,为了提高航行中的快速反应和防护能力,航行队形将与战斗队形渐趋一致。

海上编队 两艘以上舰艇或两个以上舰艇战术群遂行任务时的兵力编组。按规模可分为战术编队和战役编队,按兵力构成,可分为舰种编队和混合编队,按任务可分为作战编队、勤务编队和特种编队。战术编队,主要用于局部海区,独立地遂行战术性任务,如登陆战斗、海上袭击战斗、对岸攻击、布雷、扫雷、反潜、侦察、巡逻、警戒、护航、护渔等,或作为战役编队的组成部分。海上编队的兵力构成,根据作战任务,武器装备的发展而演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多为相同类型的舰船编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由于海战规模的扩大,编队规模达到数百艘,并由同类舰艇发展为有航空兵、潜艇参加的混合编队。组织海上编队,通常根据任务需要,合理编配兵力, 可以按相同类型舰艇编组,也可有不同类型的舰艇编组,大型编队,还可配属舰载航空兵和勤务舰船,战术编队还区分若干个战术群。编队舰艇实施统一指挥,不同建制兵力组成的海上编队,指挥员由上级指派,或由编队内职衔最高、资历最深的军官担任,实施统一指挥。编队指挥员所在的军舰称旗舰。以核心舰艇为主组织协同,明确规定各兵力的行动程序、相互配合方法和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并及时组织协调,发挥编队的整体威力。

航空母舰编队 以航空母舰为核心与警戒、支援舰艇组成的海上编队。通常由一艘航空母舰与若干艘巡洋舰、驱逐舰编成,有时还编有少量攻击潜艇和补给舰。航空母舰编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通常以 2~6 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编成。战后,随着导弹武器的出现,为适应防御的需要,改为以一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编成。主要任务是消灭敌舰艇和航空兵,夺取制海权和海上制空权;实施反潜作战,保卫海上交通线;摧毁敌沿岸重要目标,支援陆上作战。大型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对敌攻击半径可达 1000 海里。防御时,采

取大纵深、多层次的环形立体防御,对空防御纵深可达 300 海里,对潜防御纵深可达 200 海里以上。并能以 24~32 节航速实施机动,在补给舰伴随保障下,可在海上连续活动 3 个月。

登陆编队 输送、掩护和支援登陆兵夺占登陆场的海军舰船组成的临时编队。通常由登陆输送队、舰艇火力支援队、舰艇扫雷队和海上保障队编成。担负运送登陆兵先遣队和第一梯队渡海上陆、夺取登陆场,保障后续梯队上陆的任务。登陆编队是随着海军的装备和登陆作战的实践而发展变化的。冷兵器时代,由战船和运输船为主体构成,火器时代,随着海岸防御的增强, 增加了舰艇火力支援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增加了扫雷舰艇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为在统一指挥下的按任务编组的合成登陆编队。战后,由于导弹、核武器的发展和登陆工具的改进,编队规模缩小,通常一个登陆编队输送一个师的兵力。登陆编队规模,根据作战任务、登陆兵第一梯队师的编成、上陆方式、敌防御情况确定。渡海航线,要有利于隐蔽企图,便于组织掩护、保障,尽可能减少航渡时间和敌情威胁,除有基本航线外,还要有备

用航线。具体行动根据作战阶段组织。组织两栖舰艇和运输舰船接受登陆兵及其装备物资上船时,要组织上船地域的对空、对海防御。航渡时,组织编队防御,准时到达展开或换乘海域。突击上陆时,组织编队展开或换乘,以及水区警戒、清扫海区,实施火力准备,破除水中障碍,开辟登陆通道,指挥登陆工具编波和冲击。巩固扩大登陆场时,以火力支援登陆兵作战,组织海上运输等。

登陆输送队 登陆作战中由登陆舰艇、运输舰船和警戒舰艇组成的编队。是登陆编队的一部分。任务是输送登陆兵及其武器装备和物资器材至预定地点上陆。数量和编成根据登陆兵各梯队的编成及战斗序列确定,通常一个登陆输送队装载一个团的登陆兵。登陆兵第一梯队,一般由快速两栖舰艇输送,后续梯队,由运输舰船输送。警戒舰艇的数量则根据登陆输送队舰船类型、数量、海区情况和遭敌威胁程度确定。登陆输送队的海上航行序列和队形,要便于组织综合防御,便于迅速换乘上陆。各登陆输送队之间的距离, 通常根据前一登陆输送队登陆的持续时间而定,做到既能保障登陆兵连续不断地登陆,又要避免拥挤。警戒舰艇则根据敌情和海区条件在登陆输送舰船周围作环形、半环形配置,或配置在最受敌威胁方向的翼侧进行直接警戒。

护航运输队 由运输舰船和护航舰艇组成的海上编队。护航运输队始于16 世纪中叶,最初是为了对付海盗,17 世纪以后,成为战时保护海上运输舰船安全的重要手段。组织护航运输队时,通常将航速相近的运输舰船编成运输船队,并按其规模、重要程度和受敌威胁程度确定护航舰艇的数量,必要时还派有航空兵进行空中掩护和支援。航渡队形根据敌情威胁、舰艇性能和海区地理条件确定,以防潜、防空为主。运输船队,一般采用横宽纵短的队形,护航舰艇一般在运输船队外侧,成环形或半环形配置,也可在受威胁方向进行掩护。有的国家还主张在集装箱运输船上配置反潜直升机、拖曳式声纳、防空导弹和电子对抗设备,以提高自卫能力。

雷炮阵地 由水雷障碍和海军岸防兵火力构成的海上封锁区域。目的是充分发挥水雷障碍和岸防火力联合打击的威力,消灭进入雷炮阵地的敌舰船或限制其行动。雷炮阵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对保卫海军基地、港口和封锁水道、海岸防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地理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雷炮阵地要构成一个或数个防御地带,力求做到封锁整个海峡或敌可能通过的海道,并具有较大的触雷概率和抗扫力,既能防水面舰艇又能防潜艇通过。

海军岸舰协同动作 海军岸防兵与水面舰艇兵力为遂行共同的战斗任务,根据统一计划互相协调一致的行动。目的是发挥岸防兵与水面舰艇的整体威力,有效地歼灭或抗击敌人舰艇兵力。岸舰协同动作以岸防兵行动为主, 水面舰艇兵力进行配合,并贯穿于战斗的全过程。要求明确突击目标、突击时间和突击顺序;规定统一的射击用图;建立指挥、射击的专向通信;规定指示目标和识别的方法等。组织海岸导弹部队与水面舰艇编队协同动作时, 还要明确导弹射击扇面和射击危险区。当协同动作失调或遭到破坏时,要及时调整或重建。

海军舰机协同动作 海军舰艇与飞机为遂行共同战斗任务,根据统一计划互相协调一致的行动。目的是形成舰艇与飞机合同战斗的整体威力,歼灭或抗击敌人。舰机协同动作,通常以舰艇的行动为主协调航空兵的行动,由海军航空兵派出引导小组或舰艇航空部门对飞机实施指挥。要求明确舰艇和飞机的任务,行动的步骤;确定飞机的战斗准备等级;歼击机的掩护方法、

作战空域和时间;规定识别和通信联络的方法等。侦察和反潜飞机与舰艇协同时,可为舰艇引导、指示攻击目标;歼击机掩护舰艇时,可按计划出动或听召唤出动;轰炸机、强击机与舰艇协同作战时,可区分时间、目标和海区实施突击。当协同失调或遭破坏时,要及时调整或重建。海上战术展开 舰艇编队由航行队形变为战斗队形或占领攻击出发阵位的战术机动。目的是形成有利的对敌态势,适时实施突击。不同的舰艇编队对不同目标作战时,有不同的展开方法。对水面舰艇攻击时,通常在引导兵力引导下或在舰艇的雷达发现攻击目标后展开,或将突击兵力预先展开在待机海域。实施对岸作战和扫雷、布雷时,在舰艇抵达展开线后,逐次展开。海上战术展开要求周密组织计划,加强侦察、观察;行动迅速,保持戒备,做好使用武器的准备; 严密组织对空、对潜防御和对敌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保持顺畅的通信联络和不间断的指挥,不断协调各舰艇群的行动,力求缩短展开的时间。

舰炮攻击 舰艇使用火炮对敌实施的攻击。有对海上目标攻击和对岸上目标攻击。始于 14 世纪,当时仅作为接舷战的一种辅助手段,随着舰炮的发展,逐步成为海战的主要手段。随着海军航空兵、鱼雷的广泛使用,舰炮攻击不再是摧毁目标的主要手段,但在登陆作战中仍得到广泛运用。对海上目标攻击时,通常采用编队集火射击,有时也可单舰实施。根据攻击的不同阶段,正确掌握舰艇机动和火力运用。对打击的预定目标,在获得预期效果前, 不轻易转移火力。对岸上目标攻击时,要预先进行周密准备,选择攻击阵位和辅助瞄准点,拟定火力计划。根据敌岸火力威胁程度,海区自然条件,采取航行攻击,抛锚攻击或漂泊攻击。随着舰艇装备导弹化,舰炮主要用于防空和对岸攻击。

舰艇导弹攻击 水面舰艇使用导弹对敌方目标实施的攻击。有对水面舰艇和对岸上目标的导弹攻击。通常以水面舰艇编队实施。1967 年 10 月,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导弹舰首次以导弹击沉以色列驱逐舰一艘。以后,成为对水面舰艇攻击的重要手段。实施攻击的基本要求是要加强侦察和电子斗争,力求保持行动隐蔽,达成行动的突然性;正确进行兵力编组,使各攻击群具有一定的突击力;正确选择攻击阵位,采用正确的战斗队形;综合使用不同频率、不同高度和不同制导方式的导弹,从不同方向同时对主要目标突击。对水面舰艇实施攻击时,可由引导兵力引导接敌,在没有引导兵力的情况下,则自行搜捉接敌。对岸上目标实施攻击时,通常与航空兵协同实施。鱼雷攻击 以鱼雷攻击敌舰艇的行动。由水面舰艇、潜艇和海军轰炸航

空兵实施。根据不同的对象,可数枚鱼雷攻击同一目标,或攻击不同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鱼雷攻击是鱼雷艇和驱逐舰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船的主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成为海军航空兵攻击水面舰船和潜艇的一个重要手段。水面舰艇对水面舰船鱼雷攻击时,由鱼雷艇小编队,在其他兵力引导下实施;对潜艇鱼雷攻击时由单舰使用反潜鱼雷实施。攻击后,要检查效果,根据情况进行再次攻击或撤离。潜艇对水面舰船鱼雷攻击时,一般由单艇实施,可采取阵地伏击和引导截击,使用普通鱼雷攻击时,采用多雷扇面射击,使用自导鱼雷或线导鱼雷攻击时,采用单雷或双雷射击,发射完毕, 加大下潜深度,高速脱离目标。海军轰炸航空兵对水面舰艇实施鱼雷攻击时, 根据情况可编队或单机实施,攻击时,从有利突防高度,按预定方向进入投雷,攻击完毕,迅速脱离。

反潜战 同敌方潜艇兵力作斗争的作战。海战的样式之一。包括消灭敌潜艇的进攻作战和限制敌潜艇活动的防御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发展成独立作战的舰种,反潜战开始受到重视。当时,反潜兵力主要是水面舰艇,主要手段是在重要海区布设水雷和防潜网等,以阻止敌潜艇的袭击。舰船编队,则组织反潜护航,并研制了专门用于反潜的深水炸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英国、美国调集了大量猎潜艇和飞机进行反潜,并使用了新型的探测潜艇的声纳、雷达和攻击潜艇的火箭式深水炸弹,建造了新型的猎潜艇和反潜飞机,对潜作战发展成积极的、多兵种协同的反潜战。基本原则:(1)加强侦察观察,建立严密的反潜侦察、巡逻和报知体系;(2)制定多种反潜预案,建立和健全反潜作战部署;(3)重点部署反潜兵力和反潜警戒,及时捕捉目标,迅速实施攻击;(4)集中指挥, 密切协同,充分发挥各种反潜兵力兵器的作用;(5)严密组织航海、通信, 电子对抗等战斗保障和勤务保障。反潜战的主要方法是主动袭击敌方潜艇基地,力争将潜艇消灭在基地、港口内;在敌潜艇必经的海峡、狭窄水道布设水雷障碍,组成严密反潜封锁区;组织反潜巡逻,准确测定敌潜艇位置和运动要素,跟踪、监视已发现的潜艇,进行攻击,或召唤、引导反潜兵力攻击; 对已方舰艇编从组织反潜护航。

攻潜 海军反潜兵力对敌潜艇的攻击。由反潜水面舰艇、反潜航空兵和反潜潜艇实施。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由水面舰艇使用深水炸弹实施攻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舰首火箭深水炸弹对潜攻击,和飞机使用深水炸弹对潜攻击。战后,声自导鱼雷和火箭助飞鱼雷成为攻潜的主要武器。攻潜的基本要求是行动迅速,机动正确,加强同敌规避行动的对抗措施,可靠地与目标保持接触,集中火力,实施连续攻击。反潜水面舰艇和反潜航空兵攻潜时,由单舰、单机或编队,使用深水炸弹和反潜鱼雷实施,反潜潜艇攻潜时,通常由单艇使用反潜鱼雷实施。攻潜的基本方法是测定目标的航向、航速和下潜深度,进行可攻性判断,计算攻击要素,进行战术机动,占领有利攻击阵位,而后进行投射。攻击后,及时与目标恢复接触,检查攻击效果, 根据情况进行再次攻击或迅速脱离。

水雷战 使用水雷打击敌人和反敌人使用水雷的统称。海上斗争的一种手段。包括使用水面舰船、潜艇、飞机布设水雷障碍,打击敌方布雷兵力及清除水雷障碍的行动。目的是毁伤敌舰船或限制其行动,保障己方舰船的行动。水雷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使用,交战双方用舰船布设了约 31 万枚水雷,击沉、击伤各型舰船近千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雷的兵力又增加了潜艇、飞机,布设的水雷增加到近 80 万枚,击沉、击伤舰船 2700 余艘。战后,水雷战被广泛使用于海上封锁,使敌方航运陷入混乱。使用水雷打击敌人时,主要布设水雷障碍,有布设于敌方控制海区的攻势水雷障碍和布设于己方防御海区与岸防火力配合的防御水雷障碍。布设时要周密计划,选定适当的布雷区域和水雷类型。布设的雷区有适当正面、纵深、密度和抗探、抗扫能力。正确使用各种布雷兵力及民船,迅速、隐蔽、准确、安全地实施布雷。在反敌人使用水雷清除其布设的水雷障碍时,要周密组织侦察,掌握敌方布雷动向,及时核定雷位和通报雷情,以兵力打击正在布雷的敌方兵力, 并适时组织扫雷、猎雷和排雷。

海上布雷 布雷兵力在海上布设水雷的战斗行动。目的是毁伤敌方舰船或限制其行动。有攻势布雷、防御布雷和机动布雷。由水面舰艇、潜艇、飞

机和直升机实施,也可由民兵使用民船进行。早在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 明军就曾布设水雷,打击入侵的倭寇船只。19 世纪末出现布雷舰后,俄国和日本,都曾使用布雷舰实施攻势布雷和机动布雷。第一欢世界大战中,德国使用潜艇布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都使用飞机、潜艇在敌方海区布设攻势水雷障碍和己方海区布设防御水雷障碍。海上布雷要求隐蔽、准确、迅速、安全,并按计划进行。水面舰艇布雷,通常以编队在己方控制的海区布设。潜艇布雷,通常由单艇在敌方海区布设。飞机和直升机布雷,通常以革机或编队在敌方海区布设,或在己方海区进行机动布雷,或加强、补充布雷。

水雷障碍 用水雷在水中构成的障碍。有防御水雷障碍和攻势水雷障碍。设置水雷障碍应给敌方造成威胁,力求不影响己方舰船的行动。防御水雷障碍,由布雷阴或水面舰船按计划预先布设,也可根据需要临时布设。主要用于加强抗登陆防御配系,阻碍敌人登陆;封锁海峡、水道,阻止敌舰船突入;掩护基地、港口和沿岸交通线的重要地段等。布设防御水雷障碍要有一定的密度和较大的抗扫能力,并能得到岸上火力和航空兵的掩护。攻势水雷障碍,通常由航空兵和潜艇布设,条件允许时,也可由快速水面舰艇布设。主要用于封锁敌基地、港口;破坏敌海上交通运输;限制敌舰船机动,削弱和疲惫敌人。布设攻势水雷障碍要认真选定布雷区域,布雷后要能有效地限制敌人活动,障碍的正面宽度,力求能覆盖敌舰船活动水域主要地段的宽度, 并有较大的抗扫能力。

海上扫雷 扫雷兵力在海上使用扫雷具扫除水雷的战斗行动。按战术目的有检查扫雷、护航扫雷和清除水雷障碍。由扫雷舰艇或直升机担任。早在1904~1905 年进行的日俄战争期间,俄国海军就进行过护航扫雷,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护航扫雷已被广泛采用,第二次大战后,又出现了使用直升机拧雷,以及猎雷、破雷和炸雷等新的清除水雷的方法。海上扫雷通常先确定雷区的位置和需要清扫的航道,再根据情况将水雷扫除。方式有接触扫雷和非接触扫雷两种。接触扫雷是使用舰船拖带的扫雷具把水雷拖到浅水区或把雷索割断,使水雷浮出水面将其销毁,非接触扫雷是利用舰船拖带的扫雷具模拟的舰船物理场能将其诱炸。扫雷舰艇在扫雷过程中要准确保持扫雷航线和扫雷队形,严格执行扫雷工作制度,组织扫雷值更。扫雷后,要检查扫雷效果,评定扫雷质量。

海上破雷 使用破雷舰排除水雷的行动。通常用于开辟航道,检查航道或重要海区。破雷舰能排除多种引信的水雷、掩埋于泥沙中的水雷和经扫雷或猎雷无法排除的水雷,但不能排除定时水雷,对定次水雷也需经多次反复后才能排除,且破雷宽度窄,经多次破雷后,也易损坏沉没。

海上猎雷 猎雷舰艇使用探测器和灭雷具消灭水雷的行动。是 20 世纪60 年代出现的一种反水雷手段。由猎雷舰艇单独进行或与扫雷直升机协同进行,直接排除各种引信的水雷。实施时,由探测器将海底信息传到猎雷舰艇上,通过荧光屏显示,尔后使用灭雷具对其进行识别,确认是水雷后,操纵灭雷具放出爆破筒,将其引爆,或派出潜水员进行打捞。由于只能逐个清除, 所以不适宜清除大面积的雷区。

海上警戒 防敌海上袭击和侦察的警卫措施。是海军战斗保障之一。目的是及时发现来自空中、水面、水下的敌人,对其进行迟滞和抗击,保障己方兵力及时展开或实施机动。有对海军基地、沿海要地、舰艇编队航行、战

斗地域的警戒。海上警戒随着海军兵力的发展,有使用专门兵力进行海上巡逻、水区警戒、伴随护航等,并逐步发展成为由水面舰艇、海军航空兵、潜艇和海岸防御部队担负的对空、对水面、对水下目标的综合警戒体系。海上警戒通常根据任务、敌人可能来袭的方向、性质和威胁程度,自然地理和海区条件,警戒的兵力兵器性质、数量进行组织。基本要求是正确判断情况, 合理配置兵力,加强主要受威胁方向上的警戒,组成警戒配系和建立警戒报知系统,明确警戒兵力的情况处置措施,以及组织警戒兵力之间,警戒兵力与被警戒兵力之间的协同与支援等。

水声对抗 敌对双方围绕舰艇的水声设备在水中进行探测与反探测的斗争。目的是削弱和妨碍敌水声设备的有效使用和保障己方水声设备的有效使用。水声对抗包括水声侦察、水声干扰和水声反侦察、反干扰。水声侦察主要是利用各种侦察设备,获取敌方声纳、声制导武器的战术、技术参数, 为进行干扰和战斗行动提供依据。水声干扰,主要是利用水声干扰设备和器材,以强烈的干扰噪声压制敌方声纳和声纳自导鱼雷的声信号,以及进行水声伪装,使其失去对己方舰艇的接触和跟踪。水声反侦察、反干扰,主要是提高水声设备的反侦察、反干扰性能,克服敌方水声干扰的影响,以及摧毁、破坏敌方的声纳监视系统等。

海上巡逻 海军兵力在指定海区或距护卫目标一定范围内进行的巡查活动。目的是及时发现敌人,保障己方兵力能及时展开和投入战斗。19 世纪以前,海上巡逻由水面舰艇担任,仅为海军基地或临时锚泊地的一种警卫勤务。20 世纪以后,广泛运用于对航渡舰艇和海战场的警戒,并有海军航空兵参加。有防潜巡逻、防空巡逻、防水面舰艇巡逻和防水雷巡逻,巡逻的范围不断扩大。海上巡逻,通常要明确任务、敌情,实施巡逻的区域,时间、方法,及友邻巡逻兵力的情况、巡逻兵力和支援兵力的编成及任务区分,和其他兵力的协同方法,各种情况下的行动方案,换班的组织,以及指挥和通信联络的方法等。执行巡逻任务时,要保持高度警惕,使用各种观察器材,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发现敌情,立即报告,并以积极的战斗行动阻滞或消灭敌人。

海上侦察 使用舰船或飞机在海面、水下或海空进行的侦察。目的是获取遂行军事行动所需的敌情资料。主要任务是及时发现敌人,并查明其企图、位置、兵力编成、战斗或航行队形、运动要素,以及海区的地理、水文气象情况和作战效果等。主要由专门派出的侦察兵力和技术勤务部队担任,也可组织海上民兵和渔民担任。组织侦察要正确选择、及时派出和展开侦察的兵力和器材,并控制一定数量的预备侦察兵力和器材,灵活使用各种侦察手段, 组织复式侦察和换班,保障及时、准确、不间断地获得各种情报;采取各种伪装措施,隐蔽自己行动企图;以及组织可靠的报告通信和对侦察兵力的保障。海上护航 海军兵力对海上航行舰船实施的护送和掩护。有伴随护航和待机护航。目的是防御敌人袭扰。通常由水面舰艇和航空兵担任,必要时也可使用潜艇。在近岸护航时,岸防兵也可参加。护航应根据任务、敌情和海区及兵力情况确定护航方式。近岸护航,通常采取统一指挥下的分区、分段护航的方法实施。远离海岸护航,通常采取伴随护航和待机护航的方法实施。组织伴随护航时,应明确舰船进、出港的顺序,航行队形、警戒组织、舰艇之间的间隔、距离等。组织待机护航时,应周密组织侦察,掌握敌活动情况。护航兵力在待机位置作好准备,并加强对海、对空观察,发现敌袭击征候,

立即派出兵力,实施掩护。

海上突击 海军兵力在海上对敌舰艇实施的攻击行动。有舰炮突击、舰艇导弹突击和海军航空兵突击,方法有集中突击和连续突击。舰炮突击时, 通常由编队实施,有时也可单舰实施,多采用编队集火射击。舰艇使用导弹突击时,通常由引导兵力引导接敌,并根据引导兵力提供的数据,实施超视距攻击。在没有引导兵力的情况下,则自行搜索接敌,尔后进入攻击阵位, 实施导弹齐射。海军航空兵突击时,通常采取小编队,从多方向、在有利的突防高度进入目标实施突击。

潜艇阵地伏击 潜艇兵力预先配置在舰船必经航路上的阵地内,待其通过时实施突然袭击的行动。是潜艇袭击海上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发挥潜艇隐蔽性能好的优势,提高对敌舰船攻击的毁伤率,但必须准确地掌握敌舰船的活动规律。实施时通常采取秘密进行战斗出航和准备,严格控制易暴露的观察器材的使用,并预先展开在预定作战海区,隐蔽待机,当敌人通过或接到突击的命令时,即对敌突然攻击。

潜艇引导截击 潜艇兵力在指挥所引导下截击敌航船的战斗行动。是潜艇袭击海上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增大潜艇与敌舰船的遭遇机会,便于集中突击和提高攻击的毁伤率。实施时,潜艇秘密出航,进入待机海区,由岸上指挥所实施统一指挥,条件具备时,也可由编队指挥员直接指挥。岸上集中指挥时,对海上活动的潜艇指挥到艇,对艇群指挥到群。组织可靠的保障, 查明海区情况,敌防潜兵力的活动和预定攻击目标的运动情况,并及时通报、引导潜艇到敌舰船航向前方展开,实施攻击。

潜艇区域游猎 潜艇兵力在指定海区内主动搜索、袭击敌舰船的行动。是潜艇袭击海上目标的方法之一。通常以单艇或小群在比较宽广的区域,采取游动和待机相结合的方法,搜索敌人,当发现目标时,立即实施主动攻击, 给敌以普遍的威胁。实施时,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持潜艇行动的隐蔽性和攻击的突然性,并组织可靠的保障,合理安排在海上的游猎、往返、换班、抢修等活动。

舰艇战术群 遂行战斗任务的舰艇兵力编组。通常编有舰艇突击群、舰艇保障群和舰艇预备队。目的是为了便于指挥,能有效地发挥舰艇兵力兵器的威力。具体编成可根据兵力和战斗任务确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国家的舰艇兵力根据作战任务编组了各种不同使命的战术群,在海战中有效地发挥了舰艇的战斗威力,以后,许多国家开始仿效,成为遂行海上作战任务的普遍形式。通常由战术、技术性能相同的舰艇编成舰艇突击群,如导弹艇突击群、潜艇突击群。由担负战斗保障任务的舰艇编成舰艇保障群。由快速的突击兵力编成舰艇预备队,加强突击群的突击力量、扩张战果或用于应付意外情况。编组战术群要便于侦察、观察、搜索、引导、指挥、协同和机动,能有效地发挥整体作战威力和克服敌人的抗击、阻挠,以及组织各群的协同动作和通信联络等。

舰艇突击群 担负突击任务的舰艇兵力编组。根据任务和兵力的不同, 可以编组不同的突击群,如预先突击群、主要突击群和辅助突击群,以及鱼雷艇突击群、潜艇突击群、导弹艇突击群等。主要任务是对敌实施突击,消灭或钳制敌人。突击群可编一个或数个,根据兵力和任务确定。编组多个突击群时,要明确各突击群的目标,及相互关系,突击的基准兵力和时间、步骤、方法,指挥、引导,进入和撤出的方法、方向,通信联络的组织,情况

变化时的处置方案等。战斗中,各舰艇突击群根据所担负的任务,以迅速、果敢的行动,对敌实施突击或连续突击。

舰艇保障群 担负海上战斗保障任务的兵力编组。由担负战斗保障任务的舰艇编成。用于侦察、引导、防空、掩护、干扰、佯动以及专业保障等, 为突击群实施突击创造条件。编组舰艇保障群通常根据海上战斗任务和兵力编成确定规模和保障任务,保障群要不间断地组织侦察、观察,实施可靠的搜索、引导、掩护,并以各种佯动、欺骗措施迷惑敌人,保障突击兵力隐蔽地接近目标和实施突击。

舰艇编队防御 舰艇编队为防止和抗击敌人袭击而采取的防御措施。包括对空、对潜、对水雷、对水面舰艇的防御,以及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目的是保障水面舰艇编队能顺利的遂行任务。水面舰艇防御,最早是对水雷的防御,两次世界大战中,相继出现对鱼雷艇、对潜艇、对航空兵的防御和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战后,又出现了对核、生物武器的防护,并从单项防御发展为在监视卫星和水下探测系统保障下,以舰载机、驱逐舰、护卫舰和反潜潜艇等兵力组成的纵深、多层的区域性综合防御。舰艇编队防御, 通常采取层层拦截的方法与敌袭击作斗争。对空防御,通常建立空情早期预警,合理配置防空兵力,构成环形防御屏障,并重点加强受威胁的方向,在多层防御距离上消灭来袭的飞机和反舰导弹。对潜防御,通常采取梯次配置防潜兵力,建立多层防潜警戒线,在编队前方进行搜索和消灭敌潜艇。对水雷防御,主要组织对水面和水下的观察、探测,收听水雷情况通报,避开漂雷和水雷障碍。对水面舰艇防御,通常是在主要威胁方向派出警戒兵力,增大防御纵深,适时进行干扰,抗击和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