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袁昌英
那么,人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据我个人经验,当我根本未曾听说过“人生”二字时,我的人生最为美好。
记得很小的时候,住在冀东乡下的老家,深宅大院,后临蓟运河,园中静静地生长着各种植物:藤萝、葫芦与葡萄,爬在架上;南瓜、茉莉、小葱、韭菜,长在地上。花间飞着蜂蝶与蜻蜓,地上爬着大大小小、黑黑黄黄的蚂蚁,草上有蚱蜢与螳螂。这些,充满着生机,而又十分的静谧与安详。有时,趁着工人挑水的机会,溜出后门,去看看白亮的河水,河上有渔船,对岸有田野,依然是一片宁静与辽阔。
那时,我觉得世界真是无限的美好。我有的是对人间的信心,可以细细欣赏这世界,从不觉得寂寞与空虚。
慢慢地,我逐渐长大,接触到大自然以外的人为世界,开始感觉到人间不再那么宁静与平和。不过,仍不缺少良朋益友,和欣赏世界的心情。中年以后,卷入了工商业社会,才切实体尝到冷暖人间。炎凉世态,知道了这是怎样一个易于使人迷失的世界,天天席不暇暧的人们,大多数所追求的非名即利;再难寻到单纯的人间情谊,与对天然世界由衷的欣赏之情了。
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在重奢华、讲收益的现代入世生涯里,人人都有越来越广的人际交往,懂得越来越多的人情世故和社交手段,却也都不由自主地离天然越来越远。对真正的人生乐趣和意义,越来越觉茫然。
老庄一派的哲学家极力提醒世人,要避开人事纠缠,功利牵绊,实在是因为早已见到,人生乐趣并不来自名利征逐,而来自脚踏实地,用单纯的心情,为做事而做事,和坦然无私的对世界的欣赏之情。凡事如果以“利”为先,就会失去埋头耕耘的信心与乐趣,也失去了人与人间的互爱互信之情。因为“利”是要“争”的。而“争”的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要求速效,并且要假定人人都是敌手。于是,人生乃成为一个“战场”,人间原有的真情与善意,都不得不为之消隐。
我想,现代人之所以急于“美化人生”,无非是希望找到一点力量,使这“战场”恢复它天然的坦荡与柔和,找回人间的真情与善意而已。
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和造福社会人群,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但在这发挥与建树的同时,人人也都希望人间有善意,有真诚;而且自己能有余情来欣赏这个有善意和真诚的世界。
我国人生哲学,综合了儒、道、释三家,所得的结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所谓的“世”,指的是“人为之世”。这个人为的世界里,由于争权夺利,而扭曲了天然的人际关系。越是重视荣利的社会,越是无法维持人与人间的纯情,而使人间充满了嫉妒、戒备与敌意,互相利用,又互相争夺与倾轧。
仔细想想,我们即可发现,入世生涯的一切苦恼,都由人际关系而来。而人际关系之所以成为人间一大苦恼,则是由于“私欲”。所谓“私欲”,包括拥有之欲,和想要凌驾别人之上的狂妄与虚荣。前者我们称它为“私利”;后者可以称之为“私荣”。
“利”与“荣”,本来也是人性天然的要求,但它必须是“公利”与“公荣”。而不幸,一般人们所想追求的,大多是“私利”与“私荣”。
要使生活美好,先得使自己保持无私与单纯。不为私利与私荣而伤害到亲情与友爱,不把私利与私荣当做人生正常的目的,不为外在环境的影响或不纯正的目的而虚伪矫饰,才可以我行我素,不必刻意经营。生活的面目也就自然会单纯可喜了。
当然,一个人,入世既久,习染已深,既无法百分之百的“出污泥而不染”,也不易在一转念之间,就回到了单纯。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经常的“提醒”,来使自己迷途知返。而这提醒,就是一种超乎物欲之上的、使心灵净化之力。心灵净化,才能回到无私,才能不为外在利欲所诱,放开无谓的征逐,而有余情欣赏世界上真正的美好。这份无私的美德,和对世界的欣赏之情的维护,也就是美化人生的力量了。
我国儒道两家都着重“祛利”与“忘私”。儒家所提供的是道德,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强调自我,而去尊重和关心别人。如能做到大家都肯推己及人,人生自然会美好与祥和。
道家所提供的是高格调的人生境界,重点在于“欣赏”。教人有优美的情操,懂得爱好自然,崇尚纯朴、恬淡、飘逸与豁达。使人由欣赏天地宇宙之大,体会到自己的渺小,了解到物欲征逐之无谓。而又由于爱好自然,及“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对大生命的了解,而对世界有更高层次的热情。使人爱宇宙万物,但绝不狂妄地想要把这宇宙万物都据为己有。又由于了解自己的正是宇宙万物之一,而觉得宇宙与自己为一体,自然而然地就能仁人爱物。
浅显地来说,也就是,只要你懂得欣赏,宇宙间的美好事物就都属于你。日月星辰何等高不可攀!但只要你欣赏它们,它们就属于你。别人不懂得欣赏,它们就不会属于别人。在另一方面来说,却是,无论有多少人欣赏它们,也不会影响或剥夺了你欣赏它们的可能,反而会使你觉得有了更多的同道与同好,而更加快乐。这是一种最无私、却最豪华的拥有。
当你了解这一点,自然就不再觉得花费几十万金,买一盆兰花,是一种值得自豪的拥有。因为自然界不知有多少值得欣赏的花卉。你也不再以为把一些矿石的碎粒珍重收藏,是拥有了值得夸耀的东西;因为地球上多的是比你所能珍藏的更巨大的矿石。你即使尽你所可能有的空间,想把全球值钱的、难得的、美丽的东西收藏,你又能容纳多少呢?
假使世外有一双无形的眼,俯视人间奔走钻营、苦苦积攒着这些永远搬运不尽的草木矿石,以为这就是欣赏与拥有,而不知放眼欣赏整个宇宙的奥妙神奇;更为了私利与私欲,对美好的自然界,争相砍斫,不知爱护与保持,它将会如何的悲悯人们的愚昧啊!
这双无形的眼,就是我国家的眼。儒家给我们热情,教我们奋斗;道家给我们境界,教我们超然。它的特色是,腾身在世界之外来看世界,却又能看到,自己也是在这世界之中。人能“超然”,所见才会普被广远;才会宽大无私,而不会被尘间私利、私欲、私人恩怨所牵绊。尽管自己生活在世间,却能随时腾身出来,置身世界之外,来看世界。着眼点既远大,所见事物的范围也就宽朗。因此,道家情调的诗词中,所看到的是“天与一轮钓线,领烟波千亿”的浩渺与空蒙。道家情调的画幅上,一叶扁舟,在万顷轻波之上,舟中人物,却是似有如无的渺小。广大的视野,所给人的启示,正是无需狂傲,不必矜夸的深度,与开阔的胸襟。
这一份无需自我矜夸的温和与谦虚、淡泊与超逸,不但是美化人生的基本动力,而且也是使一个人胸襟博大,度量宽宏,成大事业,造福人群,有利世界的最深厚的基础。相形之下,那些只知为私利、私荣而奔走钻营,得一时幸运,便觉沾沾自喜,自以为这就是积极有为的表现,而嘲笑那些不知攘臂而先的人是落伍与失败的人们,是何等的浅薄与俗陋啊!
这种道家式的、博大宽朗的生活态度,表现在我国的诗文与绘画及音乐里,就是我国传统的美育。其中蕴含着高深的哲思,和快乐的生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就是指这种无所不在、悠然忘我的、最高境界的欣赏之情。这份“超然”的欣赏力,就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美化人生的最高层次的“美育”。
要谈美化人生,不可忽略这份“超然”的欣赏力。有了超然的欣赏力,才有超然的人生态度。当一个人,能超然于私利与私荣之外来做事的时候,才能清廉,才能公正,才能专心任事,而不被外在因素所惑;才能产生儒家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一个人,能超然于私利与私荣之外来与人交往,才不致为私利与私荣去戒备朋友,背叛或出卖朋友。才会有“刎颈交”与“忘机友”的纯情出现。
一个人,能超然于私利与私荣之外,去欣赏“大”的世界和整体的自然的时候,才不会眼光如豆,一味奔走钻营,想把世界上万物都搜刮到自己囊中;才不致因内心的丑恶邪佞,而影响到生活面目的美好,才有了高不可攀的格调,和堂堂正正的威仪。
用这样的胸襟去做事,才不会被私利与私荣所诱,才能大公无私。因大公无私而为人群所爱戴与拥护,无需强求,即能实至名归,自然而然地登上事业的巅峰。
从前我是信仰命运天定说的,现在我觉那都是懒惰懦弱人口中的护符,相信我们的力,我们的力是能一日夜换过一个宇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