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寒暄时的关键

和别人交往光知道称呼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的,就是寒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招呼。

以往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是问“吃了吗?”白天是这一句,晚上是这一句,在屋里是这一句,在大街上还是这一句。在过去,人们这么问是情有可原的,在旧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下,能否满足温饱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因此见面先问“吃了吗?”但是到了今天,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 “吃饱饭”早已不再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了,因此,再用“吃了吗?”这样的话来打招呼,就显得落后和俗气了。

那么,究竟如何更好地打招呼呢。

首要的就是用热情和简洁的语言。有些同学性格腼腆,在路上遇到熟人往往不愿或羞于招呼,总爱装作没看见,还往往存有这样的心理“他可能不会看见我”,然而这么想其实是自欺欺人的。而躲避则是失礼的,这么做的结果往往是使对方以为你不愿再与之交往。在和别人交往时,与人初识时说说天气冷暖,互相之间问候一番,就表现出愿意与之进一步亲近,这样一来气氛便会轻松随和起来,陌生之感因此会被冲淡。

在漫步中与人擦肩而过,不妨仅仅简单地呼叫一声对方的名字,如果是尊长则可以呼其尊称,同时还可以招招手,点点头。或者可用问句的形式: “出去啊?”“下班啦?”这样的问句其实并不是真的要对方作出回答,只是表示一下对对方的关心罢了,因此,当别人这样招呼你时,可以同样反问一句“回来啦?”之类的话,或者直接答一句“是啊”。有的人爱在打招呼时说:“干吗去?”这样的问句就使别人不得不做出解释,就显得麻烦了。在行走时尚不觉得,在骑自行车时因为速度快,匆匆地过去,回答不及,便显得失礼,所以最好不要这样提问。

如果碰到了有日子没见的熟人,则较好的招呼方式是问一句“身体好啊?”“工作顺利吧?”因此显得关心。

和别人第一次见面时,应表现出热情的姿态,以此表明你对与对方的交

往抱有积极的态度。在较正式的场合中可以说“幸会!”“久仰!”“很高兴认识你!”为了拉近双方的距离则可以对对方的工作,住所作些询问。

友好的询问可以增进双方的了解。但在询问时应注意一定的技巧,不要连珠炮式地提问,不给对方以喘息之机,因为这么一来询问变成了“审问”, 会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不利于以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提问的句式上也可以进行些斟酌。既可以问“您是哪儿人?”,也可以出于活跃气氛的目的而问“听口音您是东北人?”对方不觉要作出较为活泼的反应:“没错, 我是长春的。”或者是“哪儿啊,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这么一来,话匣子不知不觉就打开了。

在询问时还应当注意,有些问题往往是为人忌讳的,应该予以回避,当然这些避讳问题往往是因人而异的,但从社会的普遍状况来看,婚姻、经济收人、个人经历等问题是不应该由自己首先提问的。而对于女士,则更有年龄、体重的问题是应该视为绝对禁区的。

有时自己一个人出远门,在轮船、汽车、火车上作长途旅行,因为无人可与交流往往觉得很闷,在这种时候,倒很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的交际能力, 试着和身边的人聊聊。但如何去打破令人尴尬的沉默呢?这时不妨半是自言自语,半是引起别人注意地说几句话,例如,“天气不错啊!”“怎么才过了一个小时啊?”如果对方也正闷得想与人聊天,这时就会接上话茬,于是交谈就开始了;如果对方不愿聊天,则会对你的话头置之不理,这也不会使你陷入难堪境地。有的人不太注意礼仪,冒冒失失就问邻居“你去什么地方啊?”这样的问题叫对方必须回答,对方若愿交谈便罢了,若不愿交谈时, 则双方都不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