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党员干部践行政治忠诚的路径与方法

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忠诚,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历史经验的积累,还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绝对忠诚,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是政治上的定海神针。为此,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履职尽责为民,坚持敢于担当;严守纪律规矩,遵循依法执政;坚守廉洁自律,有权不可任性,不忘初心,以此践行忠诚,用忠诚为党旗增辉,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一、涵养政治素养是核心,践行党的宗旨是根本

政治素养是党员干部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和“总闸门”。党员干部能否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否拒腐防变,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和良好声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政治素养。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其政治素质表现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党员干部应该有比常人更崇高的思想境界、更远大的理想抱负、更有意义的人生追求,要自觉加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基,锤炼坚强党性,努力成为理想坚定、信念坚定的先锋模范。

(一)补足忠诚之钙,扎牢信仰之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要求党员干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毛泽东同志也曾多次强调“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信仰。信仰是党员干部涵养政治忠诚的魂,体现一种对于自身及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态度。

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什么我们可以在过去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取得胜利?那靠的是信仰的力量,那是因为我们有信仰。美国记者斯诺曾追问为什么红军能够忍受那么多罕见的困难并取得胜利,最后把自己锻炼成铁打的战士?其实答案就在于红军心中对共产主义的忠诚意识,坚定的革命理想。这种精神和理想一直鼓舞着我们,从革命年代到战争年代,让我们做出惊天动地的“中国奇迹”。

“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在今天快速发展的社会,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党员干部来说,这个魂就是忠诚之心。那么,党员干部如何用信仰的力量来涵养忠诚之心呢?

第一,强化修身意识。修身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气质、品格以及知行合一的程度,这是一个不断克服自我习弊、改变各种身心亚健康状态,从而让自己走向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始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根本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党的历史和发展都予以了证明。强化修身意识,就是要修共产党人的胸怀,气质和勇气,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对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

党员干部首先要“严以修身”。何谓修?修就是诚心正意,返本归真。在中国哲学里,人的德性来自天地自然的德性,因此“人之初,性本善”。但由于气禀所拘和人欲所蔽,人的本性经常会昏塞,因此要不断修身,做到诚心正意,使得自己更加完善。在《大学》八条目中,修身是天下一切人的根本。

共产党人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但这种先进性也不是个体头脑中固有,或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后天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不断修得、保持和完善的,是通过“修”向好、向高追求的结果。

党员干部为什么要修身?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不断进步发展,社会思想日新月异,如果一个人放弃对自己的“修炼”,就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再者,社会思想纷繁复杂,如果一个人放弃对自己的“修炼”,就会失去定力,看不清方向,甚至走向歧途。

被称之为“两面人”官员的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在为《闯关东》主题曲《家园》填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到底我会走向哪里,只凭着不灭的希望和一片丹心豪义”。这句话的前半段很快就应验了他的人生。王敏落马之后讲述自己贪腐堕落的心路历程时这样表述:“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这种典型的穿着“隐身衣”的“两面人”特质,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其警示作用之大,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深思。同时也警示我们,评价衡量一名党员干部,不能只看他嘴上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是不是言行一致,关键是看他怎么做。

第二,强化纪律意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高度强调党的纪律的重要性。1921年7月,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这份只有15条总共900多字的纲领中,涉及纪律的就有6条之多。从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纲领》到党的十九大《中国共产党章程》,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化,其中涉及纪律的内容不断在丰富和发展,但精神实质始终没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一种怪现象,似乎纪律都是对别人的,不是对制定者的,都是对普通人的。特别是个别党员干部官越做越大,约束却越来越少,似乎他管的人越多,管他的人越少。这不符合事物上升的规律,古人都懂“高处不胜寒”。其实,官越大,放眼量越大,越要谨慎,越要守规矩。

吕锡文,北京市委原副书记,曾任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2015年11月,因涉嫌严重违纪,中央纪委对其立案审查。经查,吕锡文严重违反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等多项纪律。

吕锡文在组织审查的过程中曾经谈到,她在西城区工作的时候,别人都说她很土,但那个时候她的心态是,土就土吧,让他们去说吧。但是当她地位越来越高,到了市委重要领导岗位的时候,她慢慢地就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了,慢慢接受别人对她的服饰、首饰、用的皮包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的评价,她更在乎了,慢慢就接受了互相馈赠礼品、互相有经济往来,进而慢慢地有了巨额的相互的利益输送。

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的这个行为轨迹,一般都是从收受礼品开始的,从小东西开始的,直至贵重礼品,直至巨额贿赂,吕锡文也是这样的轨迹,在她的住房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她从相关企业低价购买了多套住房,第一次购买完之后,她又觉得可以为自己的家人再购买一套,第二套买完之后,她又觉得可以再要第三套,依然是低价,第三套之后又有第四套、第五套。

最初被纪委立案审查时,吕锡文还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大错误。中央纪委办案人员让她对照党章和党纪仔细反思。当真正一条条去对照,吕锡文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很多条纪律。一些党员干部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往往为时已晚。为此,党员干部要意识到党纪严于国法。中国共产党有“四个服从”的组织原则,这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但他在经历坎坷和委屈的时候,也总是能遵守意见保留、行动服从的政治规矩,领袖的纪律自觉、纪律风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然,严明纪律不能只靠自觉,还要靠执纪如铁,因为自觉往往是由对不自觉的处罚习以为生的。立规要严,执纪要严,立规不能牛栏关猫,执纪不能插“稻草”人。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强化纪律意识要科学立规,刚性执纪,谁做什么,怎么做,就有条条能管住他,谁违反了纪律,就一定要付出代价。这样才能让党的队伍中的每个人都敬畏纪律,言不出左右,行不越雷池。

第三,强化监督意识。早在1947年黄炎培先生考察延安时,毛泽东同志在回答他提出的“周期率”问题时就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是多么深刻而精辟的见解。党员干部能不能守住严、警惕松,能不能把住实、防止虚,没有强有力的监督环境,仍然会是一句空话。

翻阅落马官员忏悔录,大多忏悔自身学习不够,理想信仰动摇,位高权重,缺乏监督制约。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接受监督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接受监督的勇气。此外,外界层面要履行监督的职责,一些地方“窝案”“串窝”频发,根本的原因就是纪检监察部门长期不尽职,不查办案件,党内生活中缺乏民主作风,做老好人。党内同志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在任何情况下最重要的都是思想上的,是基于共同目标的志同道合的支持。

不敢拿起批评的武器,履行监督的职责,实际上是对党的事业,对同志缺乏责任感。如果人人都能担起监督的责任,每一级组织都充满监督的力量,何愁守不住政治生态的碧水蓝天。

(二)把握政治方向,永葆忠诚形象

忠诚是一种品德、一种坚守、一种执着,更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和力量。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忠诚更是指向政治上的坚定性、行为上的先进性、信仰上的纯洁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断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忠诚地服务于党和人民,听从人民的召唤和党的号召,对党和人民忠诚不渝。

第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要的要捍卫信仰的纯洁性。忠诚源于信仰,信仰纯洁,忠诚才能不变不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纯洁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纯洁”。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没有精神家园,一个人就犹如行尸走肉,空荡荡地在世界上游离。保持信仰的纯洁精神家园,一个人的忠诚才有归宿。作为共产党人,就要是忠诚地践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入党誓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

新中国卫生护理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解放军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兰州军区总医院专家组成员黎秀芳,从24岁踏上兰州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在祖国的大西北整整奉献了66年,培养护理人才上万名。临终之际,黎秀芳又将自己一生积蓄的80万元全部捐出,设立了“为兵服务奖励基金”,还拉着前来看望她的兰州军区总医院领导的手说:“我一生无儿无女,别无牵挂。死后,请组织在我的遗体上覆盖一面党旗吧,让党旗伴我上路……”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方向。黎秀芳同志一心向党、立志报国,源于对党和人民的深深挚爱,源于她坚如磐石、朗如日月的崇高理想信念。

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歼-15舰载机总指挥罗阳在随中国国产舰载机成功归来的航母辽宁舰上,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于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辞世,终年51岁。罗阳1982年大学毕业时,正赶上“下海”经商风起云涌的年代,与他一同分到企业的同事,有的调离转行,有的另谋出路,有的出国镀金,但他却坚定地留下来。即使是在“找米下锅”最艰难的日子里,他都初衷不改,以对党的事业无比的忠诚,投身祖国航空事业30年,直至为中国航空事业献出了宝贵年轻的生命。他的坚守,是对航空报国志向的践诺,更是对理想信念的忠诚。工作中,党员干部应有罗阳“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忠诚坚守,对信念、对事业、对情感执着不移,笃信笃行。

放眼当今社会,五光十色的各种诱惑实在是太多,党员干部真得要靠忠诚去拒绝左顾右盼,拒绝患得患失,做到始终不渝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吴仁宝,一位中国农村干部杰出代表、原华西村党委书记。这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农民党员,在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沧桑巨变中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他常说:“我信仰共产党,这是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因为我知道,无论在什么时候,共产党总是为人民谋幸福。”正是凭着这样坚定的信仰,他几十年如一日,忠诚党的事业,立足农村,一心为民,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成功之路。他在生的最后一刻,还牵挂着华西村的发展,弥留之际仍不忘嘱托全家:“你们要坚信共产党。”熟识他事迹的人写下了这样一副挽联:八五风云,爱党爱国爱村民,艰辛创业,时代先锋;一生仁义,慈亲慈友慈百姓,奉献无私,道德楷模。为此,党员干部要学习像这些人的精神,把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化作一心一意为国家为人民利益奋斗终生的实际行动,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淡泊名利作奉献,恪尽职守干事业。

第二,做一名忠诚的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忠诚于人民和党的品质。忠诚就是不变不易,保证自己始终处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要做到不变不易,就要诚心正意,去掉内心的私心杂欲,始终把人民的需要利益摆在心里,印在脑中,体现在行动上。

“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菊美多吉,患有高血压,不能过度劳累,不能在高海拔的地方工作,但他却仍然在高原上长期坚持深入基层,为群众服务,先后在多个乡镇工作11年多。2012年5月9日,因劳累过度突发脑出血去世,年仅33岁,在生命最后16小时里,他开了2个村大会、走访了10多户村民。他用实际行动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深深地刻在了他热爱的藏区大地上,把促进当地发展和民族团结的梦想转化为服务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被当地各族群众亲切地称为“最美基层干部”。正是因为他心中只有党和人民,心无旁骛,才能做到如此的澄澈和纯粹。哪里最需要他,他就到哪里去,并且一待就是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不断燃烧和奉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己都无怨无悔。也正是他心中以人民疾苦为疾苦,以人民幸福为幸福,因此他可以做到抛弃个人的享受和幸福,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献给美丽的高原。

第三,做一名忠诚的党员干部,要向党中央看齐,保证自己的言行和党中央的政策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头上三座大山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任。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这个伟大而光荣政党的一员,必须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对党和人民的誓言。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拒腐防变的历史重任。能否实现党的伟大使命,在于每一个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能够以身作则,延续党的优良作风,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听党的话,跟党走,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共青团石家庄原市委副书记王亚丽,身份、年龄、履历、档案均涉嫌造假,在王亚丽案件中,违反原则为其造假骗官“放行”的10多名党员干部受到了严肃处理,多名干部因此丢掉了自己的“乌纱帽”。

这一案件的处理告诉我们:谁拿原则做交易,谁就要付出个人代价。

王亚丽造假骗官长达十多年,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关键在于背后有一群“帮手”。他们有的把原则当作顺水人情,对王亚丽造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把原则当作讨好领导的手段,鞍前马后地帮王亚丽做推手;更有甚者,把原则当作捞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与王亚丽沆瀣一气,合谋欺骗组织,败坏干部队伍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第四,做一名忠诚的党员干部,要有清醒的大局意识和坚定的政治原则。大局意识就是心中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紧紧围绕这份事业和目标。伟大的事业和目标不是一个人、一个地区可以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全国人民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因此,在党员干部想问题、做决策的时候,需要通盘考虑,了解和把握大局,自觉摆正中央和地方、整体和局部、组织和个人以及单位和个人的关系。紧紧围绕大局和目标,树立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保证中央政令在本地区的贯彻实施。

古人云:“同心山成玉,协力土成金”。党员干部要切实维护团结。在团结问题上,最能看出一个党员的党性和人品。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打好团结牌”一文中说,“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也出干部”。

团结和谐是一个团队最重要的品质。团结和谐与好人主义、一团和气是有严格界限的。团结和谐是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则就是明辨是非和善恶,不是毫无底线地让步和妥协,是原则、工作和感情的结合。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五湖四海、取长补短、与人为善和求同存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坚持党性和人民性就是最高原则,在此原则下,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和力量,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旗帜和方向,是我们追索和奋斗的伟大事业。党性和人民性就是对党忠诚,坚持实事求是,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些正确原则和方向上的团结和谐,是每个党员干部要努力去做到和提升的工作本领。

(三)修炼思想品行,培育道德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如果没有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他方面的素质再强,也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党员干部要自觉修炼道德品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升个人思想境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模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德行政、以德正身、以德服众,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第一,崇德向善,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灵魂。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左传》有云:“德,国家之基也”。

道德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良性有序运行的基础。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道德的血液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流淌了数千年,崇德向善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大量事实表明,道德情操与生活情趣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党员干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思想蜕化、道德变质开始的。为此,党员干部要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的官德影响民德。“带头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带头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带头参与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等各种活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人格感召群众,动员群众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把向上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向善的能量放大开来,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精神气质”。

党员干部的优秀道德品质、高尚道德境界不是天生的,而是其在后天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实践中,不断进行道德修炼而形成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追求纯粹”的道德情操、“善小而为”的道德品格、“甘当矿石”的道德境界。

第二,公道正直,处事公道,为人正直。公道正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追求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立身、做官立德的基本要求。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谓大丈夫也。”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有《正气歌》,孙中山倡导“天下为公”。毛泽东同志主张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都是公道正直的具体表现。

公道正直的人,以正气自励、立身和行事。据《论语·颜渊》篇中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政者”指的是为政者,也就是执掌权力的人。

“正”指公正、正直、正派,富有正气。党员干部只有自身公正,树立公道正直的形象,才能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尊重,才能做到上行下效。那么,党员干部如何做到率先垂范呢?

党员干部应不为人情关系所左右,秉公用权、公平处事。古语云: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阳奉阴违,平等待人,忠于职守,公正待事,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识时务清廉政务,通人情不徇私情。党员干部要去除私心杂念,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不亲近疏远,不嫌贫爱富,不厚此薄彼,坚持原则,秉公办事。

党员干部还应不为各种诱惑所动摇,明辨是非、克己慎行。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抗拒诱惑吧,那样你才有更多的机会,做出崇高的事情来。”党员干部要想让自己的人生不遭遇危险的陷阱,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诱惑,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

前些年,报纸上报道了某县一位“三贪书记”,此人贪权、贪钱、贪色,这个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足一亿,而他能浪费半亿。至于公款吃喝,反而都不值一提。

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焦裕禄只身来到了兰考车站,面对外出逃荒要饭的父老乡亲,他心如刀绞。为了改变这种不时饿死人的贫困局面,他决心治理沙荒,为民造福,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样是县委书记,想想焦裕禄,难道那位“三贪书记”不感到汗颜吗?

第三,党员干部涵养政治忠诚,主要体现在秉公用权,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党分忧、为民造福,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防止权力商品化、庸俗化,决不能把权力变成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工具。“权力是柄双刃剑,为民则利,为己则害”。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地把工作岗位当考场,把权力行使当考试,是考场就要遵守考场纪律,是考试自当谨慎作答,要始终清醒警醒,不断强化自觉,交出优异答卷。

焦裕禄在得知自己的儿子看戏未买票后,便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他不能“看白戏”,并责令他拿钱到剧院补票。女儿中学毕业后,被安排到食品加工厂腌咸菜。这与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真是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对手中的权力,党员干部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立明规则、硬规则,破潜规则、陋规则,做到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第四,党员干部涵养政治忠诚,应牢记“两个务必”,不辱职责使命。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两个务必”是党员干部一直坚持的作风和精神,艰苦奋斗使共产党人在困境中生存下来,谦虚谨慎则是确保党员干部不断取得进步的有力武器。谦虚谨慎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谦虚就是指谦和、虚心、不自满,能自觉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虚怀若谷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谨慎则是指严谨细致、小心慎重,有严密的科学态度和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解放军报》2012年12月7日报道“英雄航天员”刘洋这样一件事,记者走进航天员大队,见到刘洋,与她打趣:“人家都叫你‘嫦娥’,可‘嫦娥’不是航天英雄呀。”机智的刘洋马上接过话茬:“我不是‘嫦娥’,我是‘常我’—平常的我。”落座之际,她还补了一句:“‘嫦娥’是别人给我的褒奖,‘常我’才是真实的自我。做事,说话,我喜欢按照常情常理来。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航天员,一个赶上了好时代的幸运儿!”作为中国首位飞天的“神女”刘洋,将嫦娥奔月的神话变为现实。人们赞誉她为“嫦娥”,刘洋却不居功、不自傲,谦敬礼让、低调从容。

党委书记邓平寿,坚守“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的信念,放弃调任县交通局长、提任副县级并到县里工作的机会,参加工作31年没离开虎城,带领干部群众,把虎城从一个山区穷镇变成远近闻名的富镇,一直到耗尽自己的生命,永远倒在虎城这块他无比热爱的土地上。全镇20岁以上的人没有不认识他的,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泥脚”书记、“田坎”书记、“草鞋”书记。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通过以上案例启示党员干部,一个谦虚的人,有自知之明,不自以为高贵,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人谦逊,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能虚心去请教他人;一个谨慎的人,为人处世周密严谨,观察事物全面仔细,分析问题细致缜密,待人接物大方得体。那么,党员干部如何做到谦虚谨慎呢?

一要祛骄气。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骄傲自大,盛气凌人,目中无人,自以为是。大家知道,骄气不但不益于自己事业的进步、品德的修养,还容易产生骄傲自满、固步不前、心浮气躁的毛病。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克服骄傲自满,摒弃自负虚荣,立志干事创业,淡泊权力名位,以有为赢有位,以德才赢进步,不为成绩生傲气,不因一时挫折而泄气,以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去拼搏进取。

二要除躁气。有一句俗语,“人心不能长草”。此话的意思是,做人做事沉稳不急躁、踏实不轻率、务实不浮躁。浮躁之气,不可小视,主要表现为:心浮气躁,患得患失;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牢骚满腹,心烦气滞。有的党员干部面对工作不合自己心愿时常会发牢骚:“趁早离开这个鬼地方”;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就抱怨:“我早不想干这个破差事了”;面对领导重用他人时却想:“我干的成绩够大的了,为啥还不提拔我”。如此急躁骄傲的心理和状态,不仅会耽误个人工作发展和事业进步,还会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具有极大危害性。党员干部要自觉克服“东张西望”的攀比心和“上蹿下跳”的浮躁心,保持一种恬淡宁静的内心状态。

三要戒霸气。霸气、霸道的干部表现十分强蛰,傲气逼人。逞强好胜,自负蛮横,不论什么事,都喜欢自己说了算,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和声音。我们经常从媒体上看到和听到“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的蛮横、“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的狂妄、“我就是王法”的嚣张。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上级封的,领导给的,跟群众没关系。他们对上阿谀奉承,拉关系、找靠山,对群众无所顾忌,飞扬跋扈。

2013年9月,广西柳州市某县国土资源局某管理所某负责人,在被问及办证进度时,态度粗暴,与对方发生肢体冲突,还大发雷霆:“我就是推诿,不为人民办事,不负责任!”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对着群众公开说这样的话“合法”吗?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符吗?这一“雷语”在网络上曝光后,立刻有网友惊呼:“他为什么不肯多解释几句,都是乡里乡亲啊。”这就是权力肆无忌惮的表现吗?一个副所长,一个副股级的干部,与办事的群众发生肢体冲突的做法“合法”吗?要是事情的原委没有弄清楚,还会让人认为是办事的群众上门“闹事”。由此可见,这名党员干部在说话的时候,与上门办事的群众发生肢体冲突的时候,从来就没有想过“合法”与否这档子事。要是稍微、简单地想一下,这样的话就不会说出口,肢体冲突也有可能不会发生。

不合法的话不说,不合法的事不做。这是对所有党员的基本约束,也是人民群众对党员“合格”的基本认同,更是中华五千多年传统道德与文明的根本要求。为此,党员干部要少些“霸气”,多些“和气”,要有“甘当小学生”的谦逊和自警,不断去除身上的霸道作风,以群众为镜知得失,以群众的监督和评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真正成为群众满意、能为群众办实事的优秀党员干部。

二、履职尽责为民是前提,坚持敢于担当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担当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不辱使命的精神气概,是赤子之心在使命履行中的具体体现。

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无论是回顾历史、纪念伟人,还是谈及改革、出外访问,总书记都要强调责任担当,讲责任意识。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

立足中国、着眼世界是习近平谈担当精神的一个特点。在他看来,担当精神不只是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更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担当是人民的期望,“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担当也是改革的需求,“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

担当精神给人民以信心,给世界以希望。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担当精神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中国政府做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赢得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一再强调担当精神,是因为只有做到担当,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

党员干部应把忠诚作为担当。忠诚是一种不舍不弃,更是一种担当。它意味着在理想信仰的坚守路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要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之中”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工作中,要少说空话,多于实事;在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冲得上去;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于负责。”在忠诚旗帜引导下,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思想是担当的先导,激情是实干的引擎。党员干部应把忠诚熔为激情。对党和人民及事业的忠诚,就是要把忠诚转化成澎湃涌动的激情、持续不断的能量,奋力前行,永远坚守,“不是一种平庸的坚守,不是一种煎熬的坚守,而是要拿出超乎寻常的干劲、激情似火的闯劲,永葆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状态,永葆闯的魄力、争的劲头,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为党的事业增光添彩”。

党员干部要以重实干为基,做到心中有责不懈怠,满怀激情,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提升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以实际行动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

(一)强化服务意识,持正守白,勤于自省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可见,党员干部的担当是人民的期望。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鼓励青年学会担当社会责任,“我相信,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担当的重要意义,“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责任重于泰山。全党一定要紧密团结起来,敢于担当、埋头苦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夺取新胜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希腊神话里,大地之子安泰,只要脚踏大地就能吸取无穷的力量,战无不胜;当敌人将他抱起离开大地时,他则一败涂地,丧失性命。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这句打动世人的真情告白,告诉我们共产党就是安泰,人民就是大地,党来自人民,干事创业要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殷期望。

廖俊波,福建浦城人,196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担任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兼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历任邵武市拿口镇镇长、党委书记,邵武市副市长,南平市政府副秘书长,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主任(正处级),政和县委书记,南平市副市长。2015年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2017年3月18日晚,廖俊波同志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48岁。

廖俊波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是用生命践行“忠诚”要求的好干部。他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为此,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学习廖俊波的先进事迹。

第一,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勉力大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为此,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体现在担当社会责任,应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像他那样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最高追求,注重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廖俊波入党25年来,无论是在乡镇、园区、县委,还是市里,他牢记党性原则,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百姓的热爱。

第二,心系群众、勤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党员干部应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像他那样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真情和实绩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廖俊波同志对群众有深厚感情,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和诉求,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政和工作期间,他始终心里想着“如何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增收”,带头深入贫困村驻村蹲点调研,把脉问诊,分类施策,三年多时间,政和县贫困人口减少3万多人,脱贫率达69.1%。到市里工作以来,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保障住房、城市管理等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第三,敢于担当、苦干实干的务实作风。党员干部应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像他那样立足岗位、担当负责,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廖俊波同志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面对政和落后状况,克难前行,精心打造政和省级经济开发区,深入一线抓落实,新引进创办60多家规模企业,群众都说“园区是书记一脚一脚踩出来的”。2013年起,位于贫困地区的政和县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工作中,他总是鼓励干部只要为了发展和群众利益,就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大胆作为。

第四,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党员干部应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像他那样勤勉敬业、忘我工作,始终保持无私奉献、实干拼闯的工作激情。廖俊波同志勤奋敬业,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孜孜以求,舍小家、顾大家,夙夜在公,废寝忘食,从不叫苦叫累,一直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抓工作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始终奔忙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开发等工作一线,曾经3天跑4个城市、会见6批客商。

第五,廉洁奉公、干净做事的高尚情操。党员干部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严于律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廖俊波同志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规范,坚持廉洁从政用权、修身齐家,自觉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参加工作以来,他从不利用权力、地位的便利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他经常叮嘱家人,不能搞特殊,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付出、多奉献,踏实做事,干净做人。党员干部应学习廖俊波这种谦虚谨慎、为人低调,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操。

(二)提升责任意识,攻坚克难,用权为民

2015年11月20日,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全党同志要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努力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为此,领导干部要“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那么,什么是责任?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作好的工作。这就是对自己所肩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就是忘我的坚守。

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有人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就是对责任的追求。西方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经说过:“人生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承担责任,去寻找很多人生问题的答案,从而不断完成对每一个人设置的任务。”负责任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价值追求。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写道:“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讲责任,就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古人讲,“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责任,是人作为社会的人应有的价值观,它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难发现,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总有这样一些视责如天的人让我们感动。“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的杨善洲等,他们把事业看得比天大,把肩负的责任看得比泰山还重,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对“责任”二字做了最好的诠释。

责任意识是党员干部应该具有的重要意识。责任包括积极作为、不触犯人民利益、以及触犯了就要受到问责这三个层面。作为党员干部,在其位,则必须谋其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联系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纽带桥梁。政府是服务于人民的主体。在党和政府里面工作的党员干部,就必须具备这种代表人民和服务人民的意识和行动。

此外,积极作为不等于胡乱作为,胡乱作为必然损害人民利益,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很多形象工程,就是如此。最后,一旦没有履行积极作为的责任和不触犯人民利益的责任,就要对相关的党员干部问责和追责。

从1952年开始担任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直到2003年去世,史来贺把浓烈的情怀深深融入到改变家乡的实践中,把共产党的信念体现在深爱群众、带领群众创造幸福文明生活的实践中……史来贺经常对人说:“干部既是带头人,又是服务员。带头人就是要带领大家苦干实干,脱贫致富,无私奉献;服务员就是为群众搞好服务,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从1953年开始,上级多次调他到区上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从我个人角度讲,到区里当国家干部不吃亏,可刘庄还很穷,这里更需要我。”1965年,组织任命史来贺担任新乡县县委副书记。史来贺提出,心不离群众的三原则。史来贺去世前,刘庄全村的企业固定资产近10亿元,年上缴税金4500万元,人均实际分配1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几十年来,史来贺正是怀着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钟情于群众是根本、置身于群众是纽带、奉献于群众是标志。

可以说,责任意识体现出一种报效国家的品质、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一种不辱使命的境界。人的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但工作能不能干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责任心。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就失去了干工作的根本动力,工作就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视岗位为机会,视责任为使命,视工作为事业,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事。

(三)发扬担当精神,勇于奉献,主动干事

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忠诚,要体现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体现在带头落实改革开放政策的行动中。离开实践,一切理论就失去了鲜活的基础。党员干部不但要知道对党和人民要忠诚,而且还要在言行中体现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从知道到做到,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鸿沟。

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敢于担当,敢于在党的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新,敢闯敢拼,谋发展和促发展。逃避责任,不敢作为,这些都是缺乏担当的表现,就更谈不上对党和人民忠诚。曾子说:“临大节而不可夺”。作为共产党员,要的就是这种气节和担当。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是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情,就要义不容辞地去带头做。

2014年八一建军节,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畔的杨业功纪念馆人潮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走进纪念馆,深切缅怀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少将。

2004年7月,杨业功不幸病逝。2005年12月,他被中央军委授予“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8月12日,杨业功纪念馆建成,8万多人参观缅怀,留言簿和网上留下20多万条感言跟帖,纷纷称赞他为新时期“军中焦裕禄”。

杨业功生前曾参与筹建我军历史上第一支常规导弹旅。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第一线的战役指挥员,杨业功公私分明,毫厘必究,从未在占公家便宜上迈出半步。他的一生,坚守着两个阵地,一个是为国仗剑的导弹阵地,一个是清正廉洁的气节阵地。

当旅长时,杨业功写下“携礼莫入”挂在门楣上,挡了送礼者的脚步;当上将军,有人找他谋求“关照”,被当面怒斥“有能不用找,没有能力找也没有用”;当了司令员,经手上亿元的经费,他坚持“花好每个铜板”,一分一毫问心无愧。“从来败军多骄奢,自古为将廉生威。”这是杨业功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如今也成为党员干部“廉政语录”。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指出,“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要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

牛玉儒,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党的优秀民族干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他工作有激情,有想法,能干事,也能干成事”;“他没有官架子,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他对生活要求很低,对家人要求很严”……14年前,人们含泪送别这位好书记;14年后,说起他,人们仍充满敬佩和怀念。他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品格和境界。这就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牛玉儒。

“要做就要努力做好,要设一个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目标。”这是牛玉儒做事的信条。在包头任市长期间,牛玉儒跑遍了所有国企,在他主导下,国企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并推动稀土高科、北方重汽等企业成功上市。

“2003年4月牛书记到呼和浩特时,正逢非典肆虐,在40多天里,他走遍呼市街道社区,每天开会到深夜,整整瘦了3公斤。在他督导下,18天时间,3万多平方米的SARS救治中心拔地而起……”原呼和浩特市建委主任邸明德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

当时的呼市还像个“大村庄”,面对百姓的期待,牛玉儒下决心要让呼市变得“精、美、洋”。

“东河原先是呼市的‘龙须沟’,夏天发洪水,冬天尘土飞扬,垃圾遍地。东河整治工程开工后,3公里长的河道,牛书记每天要走一遍,亲自查看。如今的东河,已成呼市一景。”呼和浩特市水务局党委书记马文文回忆说。翻开牛玉儒的工作日志发现:他在呼和浩特工作短短493天中,就有200多天在出差;曾有次外出招商引资5天跑了5个城市,行程万余公里。

“一说起工作,他就忘记了病痛。这种激情,缘于他对事业的热爱,一息尚存,工作不止。”原牛玉儒秘书、巴彦淖尔市副市长李理说。

“要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如他的名字一样,平日牛玉儒是个随和的人,但涉及群众利益时,他也会犯“牛脾气”。“随牛书记下乡调研时,听说有关部门要取缔牧民的卫星接收装置,牛书记,很生气,质问:仅有的一点文化精神生活也要剥夺,你们心里还有没有老百姓?”

“作为市长,首先要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不辜负人民群众的重托与期望。”牛玉儒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牛玉儒身上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展现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忠诚担当。他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根标杆,是身边可亲可学的榜样,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要像牛玉儒一样,有为民甘做孺子牛的担当精神。

三、严守纪律规矩是条件,遵循依法执政是保障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并提出明确要求。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现阶段亟须解决部分党员干部在严守纪律规矩方面的突出问题,以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秉承政治忠诚。

(一)立起法治思维,始终争当表率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个实施必须是公正公平的实施,如随着个人的喜好利益而实施法律,势必会让法律的威严扫地。实际上,法律贵在诚信,这份诚信源于党员干部对于法律的忠诚之心,只有党员干部对法律心存敬畏,法律的威慑效果才能得以有效发挥。

第一,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立起法治信仰、法治价值思维、法治规则思维,把依法办事作为根本原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超越法律。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贿罪,被朝廷“追还解任”,受到免职处分,并追还赃款。不料庞相寿毫无思过之心,为了保住乌纱帽,竟不知羞耻地向唐太宗上书,“自陈幕府之旧”,哀求太宗念在“故旧”的情分上予以宽恕。

原来,李世民当皇帝之前被封为秦王,庞相寿曾在秦王府做过事,是他过去的老部下。照一般世俗眼光看,老部下犯了事,请求老领导老首长照顾一下,开开绿灯,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唐太宗虽然贵为皇帝,却始终未忘故旧之情,看了庞相寿的上书后,禁不住“深矜之”,对他的处境深表同情,立马派人抚慰他说:“你过去是我的属下,现在拿了人家的财物,只是为了满足贪求的欲望。我现在赐给你一百匹绢,恢复你的官职,还是去原地上任吧,望你以后不要再做贪赃枉法的事(即还向任,更莫作罪过)。”

见皇上如此宽容庞相寿,宰相魏征直言相谏说:“庞相寿为人‘猥滥’,贪婪卑鄙,远近闻名,可说是罪不可恕。现在陛下因为顾念‘故旧私情’,不仅赦免了他的‘贪浊’之罪,又加以重赏,还让他官复原职,这样做无助于他弃恶从善,重新做人。况且,过去秦王府故旧熟人很多,如果这些人犯了法,都依仗与陛下有私情而受到庇护,那么只会使贪鄙者得意,为善者害怕,社会怎得太平安宁?”魏征嫉恶如仇,态度鲜明,他指出对贪官宽大为怀,温情优待,只能是姑息养奸,贻害无穷,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番晓以利害的劝诫,唐太宗听得是声声入耳,句句上心,不禁幡然悔悟,决定收回成命。他召见庞相寿说:“我昔日为秦王,自然要为王府作主;现在我是皇帝,已是天下之主,既为天下之主,就不能‘偏与一府恩泽’,专凭私情来照顾你这个王府老部下了。”可以想见,唐太宗的内心深处多少有些居高临下、身不由己之感,但在国法面前,他最终还是舍私情而奉公法,表现出公正廉明之态。于是,太宗“赐物而遣之”,送给庞相寿一些东西,将他遣送出京。庞相寿原以为可以侥幸保官,哪知“复职”美梦终成泡影,他默然无语,只好带着无限的伤感流涕而去。

在庞相寿事件中,即使像唐太宗这样的一代明君,有时也可能为私情所惑而坏公法。由此,作为领导者,面对私情与公法的选择,不可不慎。

还有另一位古人诠释依法执政的佳话。东汉顺帝时,苏章升任冀州刺史,他的一个老朋友在他属下任清河太守。有一年八月,他按例巡视部属,发现那位故人有“奸藏(赃)”行为,决意将之绳之以法。

为此,他来到清河,特地备下酒肴,请这位故交喝酒。席间两人畅叙平生友情,相谈甚欢。太守高兴地说:“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言外之意是,他除了老天爷保佑,还有苏章这个上级帮助他掩饰其罪,渡过难关。但他没想到听到苏章说:“今夕苏孺文(苏章字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这事的结果是,苏章“举正其罪”,列举太守的罪行并加以惩治。消息传开,冀州境内知道苏章大公无私,都望风敬畏。

这个苏章反贪的故事令人深思。清河太守犯了事,要不要查处,这完全在苏章这个顶头上司的掌控之中,他如果不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事就可平安过去;如果依法办事,这位故人就要完蛋,他们多年的交情也将从此终结。苏章的处置办法很有人情味,又富有戏剧性。他先以私人名义请老友赴宴,显示了浓浓的私情友情;然后以刺史名义惩治贪官,秉公执法,显示了清正严肃而又有情有义的高风亮节。与唐太宗相比,同样是面对贪官故旧,苏章在执法上则更显自觉、严正和坚定。他把公与私、情与法,处理得一一得体,既有对朋友的私恩柔情,又有违法必究的铁面无私精神,真正做到了公私分明,令人叹服。

党员干部在社会中生活,不可能没有亲朋故旧。亲朋故旧违规犯法,应该如何对待?当今有的人利用职权,包庇袒护;有的人托人求情,为其开脱;有的人一团和气,大事化小;有的人则公正严明,甚至大义灭亲……形形色色,态度不一。在私恩与公法的问题上,看看唐太宗和苏章是怎样应对,就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

党员干部在一事当前首先考虑行为的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是否合乎法律规定和规则精神,强调通过规则确定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以及如何作为、如何惩戒等问题。立起法治红线思维。习主席强调,“无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这就为党员干部为官做人、履职用权、干事创业划出了底线,必须从内心深处树起对法治的敬畏,做到法律底线绝不逾越。

第二,党员干部要把法治思维融入到工作方方面面。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常态下,党员干部要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表率,无论提建议、当参谋,还是作决策、抓督查,都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自觉做依法治国的推动者和守护者,做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坚持问题导向,用法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履职用权,遇事寻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使法治之树在党政机关扎根,不让党纪国法成为“橡皮泥”“稻草人”。

《人间正道》电影里有这样几个情节,肖怀忠(原型为肖玉壁)在担任延安贸易税务局局长期间,办事员王若男发现他行事诡秘,有不正常的现象,担心他犯错误,于是当面劝解。肖怀忠不但听不进,反而训斥王若男,并将其赶走。后来,肖怀忠果然犯了错误,被判处死刑。肖怀忠的母亲向毛主席求情,请求免其一死。毛主席说:“老姐姐,你的心情我们都理解,我们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我们也很心痛啊!”肖怀忠的母亲知道没有希望,便到一家布店里为儿子赊布做身衣衫,回来的路上被群众撞见并认了出来。群众对肖怀忠的母亲都很不客气。肖怀忠的母亲深有感触地对毛主席说,老百姓不肯原谅他(肖怀忠),他害苦了老百姓。

第三,党员干部要自觉提高法律素养,做到忠诚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党员干部向宪法宣誓,都是使得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深入内心的过程。在宪法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干部尤其要做守法的表率,以实际行动来维护法律的尊严。党员干部逾越法律的界限,破坏法律的公正性,则需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在这一点上,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法治思维是现代化思维的重要标志,没有法治思维,就无法克服人治思维。任何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2015年3月2日,习近平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曾经在自己撰写的《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一文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法治的根基是信任,德肖微茨将这种信任称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资本’,但这种信任,这种司法的公信力,归根结底是由受人尊敬的法律人积聚和建立起来的。”

这段话是邹碧华对自己作为一名法律人的要求,更是一位法律人对法律的忠诚。邹碧华希望的墓志铭是—“因为我的存在,社会更加美好”,“社会因他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这一点他做到了。

2014年12月10日下午,邹碧华在赴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感不适,送医抢救但终告不治,生命定格在了47岁。

因此,“12月10日,是法律人悲伤的日子。”他用自己年仅47岁的生命书写了对法律的忠诚。

独角兽獬豸,怒目圆睁,能辨曲直,勇猛公正,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也是法律与公正的象征。邹碧华为自己的微信取名“庭前独角兽”,意味深长,这也正是他本人坚定法治精神、恪尽法官职守的真实写照。但是“庭前独角兽”微信号在朋友圈2014年12月9日后再无更新,给大家带来无尽思念的同时,更给大家带来深深的思考。

邹碧华知道,法律不仅为富人提供保障,从更深的层面上法律更多的时候是弱势者维权的最后一道屏障。让每一位弱者都能享受到法律提供的高贵午餐一直是邹碧华不变的信念。

邹碧华说:“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当然要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我们要用法的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这名“独角兽獬豸”,用实际行动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实现了法律的价值。

(二)遵守党纪国法,坚守为官底线

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在著名的《孙子兵法》中,道、天、地、将、法是一支优秀的军队取得胜利的五个必要的元素。其中的法就是军纪和法令。一只没有法令和军纪的军队,就是散兵游勇和乌合之众。人数众多,并不一定取胜。相反,即便是人数少而精,但奖罚分明,则取胜的机率大。这就是为什么一支军队必须做到军纪严明。在三国之争中,曹操规定军队经过农家麦田时,必须下马,然后扶着麦秆过去,以减少对老百姓麦苗的伤害。这一点为曹操赢得了节用爱民的好名声。

有一次,曹操自己的马,不受控制,闯进了麦田。曹操这时要举刀自行执行法令,但被下属拦阻。于是曹操就割发代首,重申军纪。从这一点来看,也许就不难看出,为什么三国时期,最后胜出的是曹操的魏国。没有纪律,一支军队将一事无成,更不可能缔造出惊天伟业。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入人心,行军路过苹果园不吃群众一个苹果;打进城市露宿街头,不扰市民。正是因为有铁的纪律、顽强的作风、亲民爱民的行动,中国共产党才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赢得执政地位。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心有理想,仰望星空,行有纪律,脚踏实地。要想取得胜利,理想和纪律一个都不能少。

守纪律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检验,也就是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都不能松。如果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成了摆设,后果就会变得很严重。

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2013年8月,龙胜县委书记唐天生因公款吃喝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去县委书记一职。这向所有党员干部敲响警钟,不守规矩必受其害!2016年2月,湖北省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贺家铁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泄露巡视工作秘密;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出入私人会所,用公款支付个人费用,被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处分,降为正厅级非领导职务……破规矩,必自毙!周永康、徐才厚等也是如此。俗话说,“脱离框子的玻璃容易碎”。规矩一旦被撕开口子,歪风邪气就会吹散开来,久而久之就会涣散党心、败坏党风,让党的章程、原则、制度沦为“稻草人”和“橡皮泥”。规矩是高压线、雷区线,同时也是保护线、关爱线。每一位国家干部职工习惯守着铁规矩办事,坚持依法依规履职,做官为人就不会不安全,为政办事就不会不干净,做人待物就不会不健康。纵观那些落马的“老虎”以及“苍蝇”,哪一个不是从破坏规矩开始的。不守规矩,就是为自己从政埋下一颗“定时炸弹”。从吃一顿饭,到收一个红包,再到收百万千万,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变化,正是不守规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到了临爆点,无法救赎。

与此相反,“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等优秀共产党人,正是守规矩为先,用规矩修身,视干事为使命,才留下不朽的功业基业,留下美好的政声政绩。有道是,守得规矩,方得始终,一生平安”。许多案例告诉我们:纪律是制胜的根本保证,规矩是使官位长久常盛的催化剂;党中央一再强调,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谁违之,谁不仅将一事无成,而且毁了自己的一生前程。

“纪律是不可触碰的底线,规矩是检验对党忠诚的重要标准。”从这个案例中,党员干部要懂得有戒不妄为的道理。那么,党员干部如何做到不妄为,坚守底线呢?《中国共产党章程》对此这样规定,党员义务的第四条:“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对此,老一辈革命领袖是如何践行的呢?

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女赴内蒙古插队,由于表现好,经当地群众推荐,应征参军。周恩来得知后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周恩来还专门给相关同志提出:“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这个侄女最终脱下军装,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临行时,周恩来说,“我自己没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自己这一条路。”

周总理的典型事例告诉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一颗心”、坚守“两条线”、常备“三盆水”。

第一,党员干部要常怀“一颗心”。党员干部都握有一定的权力,周围总会有人“吹喇叭”、“抬轿子”,甚至送钱、送物、送美色。“面对这些考验,自律之人方能保持清醒头脑,把持住自己而不迷失方向;不自律的人则昏昏然,丧失警惕,成了权、财、色的奴婢”。作为党员干部,要常怀一颗自律之心。洁身自爱,恪守清白,始终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自律状态,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培养慎独、慎微、慎初的品格。

第二,党员干部要坚守“两条线”。即做事不碰红线、做人不越底线。红线就是党纪国法高压线,底线就是做人的良知和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作为党员干部要依法办事,依规办事,不越红线,不碰底线,确保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要带头讲原则、守纪律、守规矩,不当“手电筒”,不能用马列主义的“手电筒”专照别人不照自己,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不跟风,不盲从,不打擦边球,不碰高压线。

第三,党员干部要常备“三盆水”。作为党员干部,要经常为自己准备三盆水,洗私欲、防自满、祛浮躁。一盆水常“洗头”,洗刷头脑中的私心杂念,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敏锐性;一盆水常“洗手”,保证自己的手干干净净,不该拿的不拿,不该要的不要;一盆水常“洗脚”,多下基层,深入一线,关心群众冷暖,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涉足的不涉足。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工作观、生活观、价值观,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确保忠诚、干净、担当。

(三)严守纪律规矩,保持个人干净

政治纪律,是一个执政党永葆生命力的硬性保障。严明的党内纪律和规矩,塑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确保执政党不变质不走偏。纲举废,而危亡至。漠视党规党纪,是腐败的引火线。

党员干部要“自觉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终;自觉恪守法纪原则,严格按制度、规定和程序办事,自觉做到有纪律规定的按纪律规定办,无制度规定的按党性原则来。始终找准干事创业这个‘实抓手’”,“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第一,严格遵守和维护党章。党章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到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党章经过多次修订,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任务和要求,但其中包含的基本原则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和改革史。

习近平指出:“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党章意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何种职务,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用入党誓词时刻勉励自己、约束自己。陈云同志曾指出:“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的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是紧握右拳宣过誓的人,是‘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人”,这是对党员意识的最好诠释,应成为党员干部的座右铭。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按照党章党规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发挥好党员的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

党员干部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常用党章来审视自己,对照党章关于党的纪律、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在群众意识、工作作风、廉洁从政等方面查找问题和差距,不断强化党性锻炼,加强党性修养,修身正己,自觉运用党章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第二,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指出:“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

党员干部要自觉树立大局观念,按照中央精神的指示,做好地方工作的部署和执行。党员干部要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始终做到政治信仰、立场、方向不改变。党员干部还要坚持正确原则,对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不发表、不散布,对有损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不制造、不传播,坚决同一切有损党和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从历史上看,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曾针对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的王明专门“立规矩”。当时,王明刚从苏联回国,就在中央政治局作报告,反对中央路线。他任长江局书记期间,反对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反对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拒不执行中央指示,不经中央同意,擅自代表中央发表宣言、决议和违背中央方针的演说与文章。

为了统一全党思想,中央决定召开六届六中全会。会前,从苏联回国的王稼祥向中央政治局传达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意见“(共产)国际认为中共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在复杂的环境及困难条件下真正运用了马列主义。”

1938年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政治决议案,同时强调增强党的团结和加强党的纪律的重要性,“共产党的团结统一,首先是中央及各级领导机关,尤其是八路军、新四军中党的领导干部,和各中央局及省委的团结和统一,是保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前巩固和扩大的最基本前提。”“每个共产党员应该爱护党和党的团结统一有如生命。”针对王明破坏党的团结和纪律的行为,重申“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讲规矩。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的团结和统一,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

第三,正确对待党内不同意见。党内存在不同的意见和分歧,是合乎规律的正常现象。毛泽东曾经指出:“党内假如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反之,不听同志意见,甚至对其进行打击和迫害,会给党内民主乃至党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

党章规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为广大党员营造既有集中又有民主的政治环境。

1981年9月,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问题。时任党中央主席的胡耀邦讲完话以后,很多书记都表示赞成,但有位省委书记明确表示持有异议。他在讲了一大堆理由后明显带有情绪地说:“我们那里情况特殊,不能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这位省委书记发言之后,会议气氛显得有点紧张。尽管胡耀邦当时非常急切地要推动农村改革,也满心希望在党内高层能达成共识,但当他耐心听完那位省委书记的意见之后,平静地说:“各位如果对联产承包责任制想得通,就做,想不通,允许你再想一想。那位不同意的同志也可以‘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嘛,让实践来证明哪个办法好,你们看这样行不行?”胡耀邦的一席话,让整个会议气氛轻松下来。大家都感到心情格外舒畅。面对提不同意见的人,甚至还带些不友善的态度,胡耀邦并没有一触即跳,以势压人,而是非常平和地与其商量解决问题之道,这充分反映了胡耀邦尊重党内不同意见者的民主作风。

实践证明,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会议过后没多长时间,这位省委书记通过学习和实践,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在本省农村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胡耀邦总书记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是为了工作和人民的利益,就应该与提不同意见的人好好相处。曾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的李锐1982年参与中共十二大的筹备工作,直接受胡耀邦的领导。有一次在讨论关于一个原十一大中央委员的去留问题时,李锐等人同胡耀邦来回争论了三次,最后他服从了大家的意见,这个人不保留了。对于李锐这种具有独立人格、敢于向毛泽东和他本人提不同意见的人,胡耀邦不但没有丝毫排斥之意,而是发自内心地钦佩和欣赏。辞去总书记职务后,他写下这样的诗赠与李锐以表达敬佩之情:“延水创伤甚,庐山复蒙羞。犟劲终不悔,雕虫度春秋。狂歌妖雾扫,拨乱尽同俦。胸中浪潮涌,笔下蛟龙游。

调反三峡坝,言诤九派流。潇湘一冷月,青光耀斗牛。”1985年6月,劳动人事部副部长严忠勤在向书记处汇报工资改革方案时,因与胡耀邦意见不一致而争论起来,争得很激烈。但事后胡耀邦却向人夸赞说:“严忠勤这人不错,敢于直言。”邓力群在改革开放问题上是经常与胡耀邦意见相左的人,而且在胡耀邦被迫辞职事件上起过不好的作用,但胡耀邦对他也是宽厚以待。

第四,自觉接受党内和群众监督。《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1957年4月8日,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作的《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报告中指出:“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引起人们的议论,因此,党员干部更应该注重自身形象,自觉接受党内和群众的监督。

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因违纪违法在“悔过书”中写道:“严重的侥幸心理,使我没有悬崖勒马及时去改正错误,而是去掩盖错误,企图蒙混过关,致使自己的胆子越来越大,错误越来越大,在犯罪泥潭里越陷越深。”

原济南市委书记王敏贪腐案警告大家:千万不能跟党装“两面人”、耍“两面派”。王敏常常把“守纪律讲规矩”挂在嘴上,大讲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严守政治纪律的严肃性,时刻紧绷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就在落马当天,他还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作廉政警示教育报告。

党员干部一定不能像王敏一样“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要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八小时以内与八小时以外一个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把握住自己。

四、坚守廉洁自律是关键,有权不可任性是正道

权力只有发挥为民服务的作用,才有意义。李瑞环在《看法与说法》中强调:“对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群众,就是对共产党的背叛。”“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党员干部践行政治忠诚,便要警惕滥用权力,坚守廉洁自律,牢固树立正确的用权观,对人民心存敬畏,对神圣的权力心存敬畏,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谨防权力异化、私有化和工具化。

(一)保持清廉本色:激浊扬清,敬廉崇洁

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修改《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时,专门加入了第八条:“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他再次强调我们的纲领之一就是:“要求惩办贪官污吏,实现廉洁政治”。

历史反复证明,腐败破坏生产力、瓦解凝聚力、削弱战斗力,国外许多执政党由盛到衰,腐败往往是致命的毒素。1991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标志着走过七十余年岁月的苏联共产党退出了历史舞台。究其原因,归根结底缘于腐败。是贪污腐败导致苏联共产党玩物丧志,不思进取,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日益加深,从而不得不宣布它生命的终结。经验教训告诉人们,贪污腐败是亡国的一剂毒药。

对党员干部来说,廉与德、能、勤、绩的关系就好比“1”与“0”的关系,一旦清廉出了问题,都将为“0”,一切都是徒劳。清正廉洁应当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明代名臣于谦有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表达的就是为官从政要把“清白”作为毕生的追求。

明代文学家叶盛的《郑牢论戒贪》一文中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山云的将军,被派到广西做总兵,他听说当地有给官员送礼的风气,就问一个叫郑牢的老吏自己是不是该入乡随俗。郑牢说,大人刚到此地,就像一件洁白的新袍子,有一点被沾上污秽,就像白袍上染上了一点墨,总是洗不掉的!山云又问,如果不收礼当地人不高兴,那该怎么办?郑牢回答说,为官之人贪财,朝廷有非常严厉的处罚,难道你不怕朝廷的惩罚,反倒怕当地人不高兴吗?山云于是笑着接纳了他的观点。山云镇守广西超过十年,廉洁的操守始终不变。“贪廉一念间,荣辱两重天。”其实,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应该严守清廉的“最底线”。一旦突破了这个底线,人身自由、事业前途、家庭幸福等都将化为泡影。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往往是从小事小节开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党员干部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切实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通过一点一滴完善自我,慎独慎微,正确对待个人爱好,慎重对待朋友交往,防微杜渐,克己慎行,树立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

孔子曰:“政者,正也。”古人认为,物以正品为珍贵,人以正直为崇高,心以正大为光明,行以正道为高尚。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职业道德,谨慎用权是党员干部个人干净的试金石。个别党员干部认为自己身在“清水衙门”,手中的资源、权力有限,不可能发生腐败问题,因而放松了思想防线,其实“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捧杀都对着你去,往往会成为‘围猎’的对象”。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公与私、情与法、利与法的关系,不得打着领导同志、领导机关的旗号为个人、家人、朋友或小团体谋取私利,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人情面前讲原则、交往之中守纪律。

(二)自觉爱岗敬业:勤政尽责,勇于创新

所谓“爱岗”就是懂得了岗位的社会价值,并愿意去为这份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去付出和奋斗。所谓“敬业”就是懂得了事业中自身价值,并愿意付出自身价值来实现事业的社会价值。可以说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的深化。没有认清社会价值,就无法将自身价值投入到一份事业中来。党员干部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中的权力,对社会和群众的影响,应该拿权力来办好事,实现其社会价值,做到爱岗。同时,自我的价值也只有在奉献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做到敬业,才能实现。

7年前的那个冬日,他顶着纷飞的雪花,从英国归来,大步流星走进这里的时候,震动海外。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7年中,在这座科学的宫殿里,他就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围绕着科技兴国这根主轴,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直至58岁的节点上戛然而止。他,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2009年放弃海外高薪,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回到祖国;他,选择了母校吉林大学做全职教授,成为东北第一个引进的“千人”专家;他,没日没夜地工作,7年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他叫黄大年,曾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个听到《我爱你,中国》就会热泪盈眶的海归赤子。2017年1月8日,他永远地离开了,年仅58岁。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家,黄大年的梦想是把地球变得透明一些、更透明一些。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找到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

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相关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些装备对华出口的。

让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就必须争分夺秒。以吉林大学为中心,黄大年通过各方力量,迅速会集起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展开了一个又一个攻关。

项目成功的背后,是黄大年异常忙碌的身影。开展项目研究的办公室在吉林大学一座被称为“地质宫”的老建筑内,自从2009年黄大年来到这里,每天都会有一盏灯一直亮到凌晨两三点钟。如果哪一天没亮,那一定是他出差了。

在7年左右的时间里,为了让相关科研水平有更快进步,黄大年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祖国,夜以继日地工作,最后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位放弃海外优越生活、把生命奉献给国家的科学家,是当代海归赤子科技报国的楷模。

“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对这位因病离世的科学家给予高度评价,并号召我们向他学习,“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黄大年同志为什么能够得到总书记如此的高度评价?我们又应该从他的身上学到什么?细读他的事迹,我们看到了一位“痴心”科学家为科学事业、为国家富强燃尽生命之火的感人故事,更看到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第一,秉承爱国情怀,做淡泊名利的“老黄牛”。黄大年用坚定的选择诠释了一位爱国者的情怀。2009年,国家需要他回来,他立即响应召唤,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安逸生活,回到吉林大学。他是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以祖国的需要为最高追求。

黄大年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展现了一名新时期海外归国人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国梦书写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辉煌篇章。

黄大年曾在毕业时写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也在回国时说过“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

在他的一生中,“祖国”无疑是最重的两个字。其实,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60多年前“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上那些归途中的身影,古往今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始终传承着浓重的爱国情结。正如黄大年所说:“父辈们的祖国情结,伴随着我的成长、成熟和成才,并左右我一生中几乎所有的选择:这就是祖国高于一切!”只有知晓这一点,才能理解他毅然放弃高职高薪回国的举动,也才能理解他透支生命报效祖国的决然。爱国,也是党员干部的精神航标。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这种爱国情怀,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途上,书写对祖国的大爱。

第二,勤勤恳恳工作,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橫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自嘲,也是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人民的真实写照。黄大年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甘于奉献,始终把敬业拼搏作为默默坚守的道德境界。他争分夺秒开展工作,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他3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即使在住院治疗期间,还每天在病房中与团队师生研究项目、布置工作。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和筑梦者,无私忘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第三,秉承“奉献”精神,做长期劳作的“耕耘牛”。做学问需要和爱国结合起来,一份事业必须有一个基点,从国家的需要出发,才能找到学问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黄大年在1988年入党誓词中写道:“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在科研的路上,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了国家和事业,他扔下了发达国家的待遇福利;为了国家和事业,他甚至没有赶上母亲离开之前最后的告别。正是这样如痴如醉地投入到这份事业中,黄大年忘却了名利和纷扰,没有忘记的却是责任和国家。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只有像黄大年这样,从国家的需要中,找到自己梦想的归宿,并夜以继日地为之奋斗,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以坚守阵地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干工作,就是忠于职守、守土有责,干不好工作就寝食不安,而不是心浮气躁、患得患失;就是一往无前,勇攀高峰,不创一流誓不罢休,而不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党员干部就是要用一种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守平凡,创造非凡。党员干部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必须要有用心尽责、认真负责的态度,在爱业的基础上敬业,在敬业的基础上创业,以坚守阵地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干好工作。

(三)密切联系群众:甘做公仆,永葆情怀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作风。毛泽东同志曾用“种子”和“土地”的关系来比喻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我们只有植入人民群众,才能生根、发芽和结果。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深入联系人民群众的历史。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是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法宝。

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对自己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作风的基本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成就于人民。一旦离开了人民,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力量源泉。犹如那个著名的希腊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安泰的英雄,他战无不胜的秘密就是,只要他靠着她的母亲地神盖姬,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后来,这个秘密被他的对手知道了,便想方设法隔断他和他母亲的联系。于是在一次决战中,安泰被对手高举在半空中,于是安泰被打败了。同样道理,中国共产党也始终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第一,发动群众,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古语有,“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拜人民为师,这就灵了”。群众的经验最鲜活,党员干部应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形式,让群众能够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努力形成同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工作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书里的《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指出:“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问题,究竟从哪里入手去解决问题,依靠什么去战胜困难?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谈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但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我们的工作才获得不竭动力。为此,党员干部应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群众工作,“认亲戚”、“结对子”。既要身到,与群众打成一片;更要心到,当群众的贴心人。

一天,佛祖释迦牟尼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智者舍利弗答道:“用菩提叶去遮盖它。”头陀大迦叶答道:“用净水瓶去盛起它。”

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这虽是一段禅语,但是却阐释了一个科学的道理: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海的波涛与每一朵浪花都息息相关,海洋的宽阔、波涛的汹涌与每一滴水有关。如果每位党员干部把自己看做一滴水,融入到群众的汪洋大海中去,那么便真正做到有效凝聚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真正做到让群众“跟我来”,而不是让群众“给我上”,进而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依靠人民群众,破解发展中的障碍。人民群众是我们发展的源泉和基石。离开了人民群众,就犹如无源之水,无基之楼,不可长保。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老师、靠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会有取之不尽的智慧。

人民群众的好公仆、党员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为改变兰考的面貌,总结了十条工作经验,第一条就是依靠群众。他常说:“在困难当中成就一番革命事业,必须首先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为了找到治理“三害”的有效办法,他迈开双脚“到群众中间去”,对全县当时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与群众一起吃饭和劳动,虚心向群众请教,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建议,找到了治理“三害”的金钥匙。焦裕禄曾说:“当工作感到没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党员干部应满腔热忱、真心实意地向群众学习,把群众的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正确方针、政策和措施。倾听群众呼声,贵在态度真诚、开诚布公、推心置腹,要拿出甘当小学生的勇气和态度,虚怀若谷、真心实意。有道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如果每位党员干部都能像焦裕禄一样,不管党龄长短,都甘愿把自己放到人民群众中,让自己能够深深地根植于群众,党就会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反之,如果党员干部手中有了一点小权,便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等,那么党脚下的这片大地很快会被污染,党的这片森林也很快会枯竭。

第三,服务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使命。爱于人民、实干于民、取信于民是党员干部的最高境界。党员干部要办实事、谋实招,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努力,把党的富民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和更有幸福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凡是涉及到群众现实困难和切身利益的事情,不管大小,都要尽心尽力去办,只有这样做,才会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先锋模范干部郑培民,曾任湖南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共十三至十五届人大代表。他一生秉承“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原则,他被人民亲切地称为“为民”书记。他说,“当干部就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他总竭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人民群众走上富裕之路,用实际言行真正地诠释了忠诚为民的涵义。

(四)弘扬务实作风:谋事要实,凝聚人心

凡是到过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同志,都会看到书院里面一块著名的牌匾,上书“实事求是”,这句话原出自班固《汉书》里的四个大字,影响了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当年毛泽东在书院求学的时候,经常会驻足这里苦思冥想,深受启发,这四个字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髓。

毛泽东一生讲求实事求是,他在制定政策、提出方案之前总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毛泽东本人就是调查研究的行家和高手,他在极其繁重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中,亲自做过无数次深入细致的调查。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在农村专门做过十几个系统的调查。毛泽东早期留下的大量详尽的调查笔录和他自己整理的调查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笔巨大财富。仅从上述留存下来的七篇调查报告看:长的达几万字,可以说是调查报告里的一部巨著,如《寻乌调查》,共5章39节,8万多字;《兴国调查》也有3万多字;《长冈乡调查》有2万多字;《才溪乡调查》有1万字左右。也有短的,如《东塘等处调查》,有5000字左右;《中国佃农生活举例》有3000字左右。最短的是《木口村调查》,不足2000字。这些调查报告,不仅为当时党和红军了解农村和城镇的情况、研究革命斗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和重要依据,而且为后人研究中国农村和城镇的经济、政治和各种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务实是一种科学态度、一种政治品格、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优良作风。大力弘扬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党之所求、国之所需、民之所盼。“要是我们只限于梦想,那么谁来使生活成为美丽的呢?”高尔基的诘问,道出一个朴素的真理:知行合一、求真务实、进取务本、真抓实干是成就美好蓝图、实现梦想的前提。不少人问吴仁宝:“你当了一辈子村官,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他总是回答:“就四个字:实事求是。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遇到任何困难只要实事求是对待,就能大难变小难,小难变不难。”吴仁宝曾发自肺腑地说:“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他确实用一生践行了这点。

1973年,吴仁宝当上了江阴县委书记,最高官至省委委员,却始终没放弃华西大队书记的职务。吴仁宝当县官不一般,他把三分之二的干部轰下乡,去基层同甘共苦。短短5年间,江阴工农业生产总值就翻一番。可干出业绩得罪了人,1980年,身为县委书记、省委委员的吴仁宝竟落选县党代会代表。他干脆又回到华西村,继续当他的村官。

所有人都以为这是吴仁宝的人生低谷,他却毫无失落感。官越做越小的他又兴奋起来,从此可以专心致志建设华西村了。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成立时面积只有0.96平方公里,人口仅667人,穷得叮当响。吴仁宝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他大胆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结合本地实情,在村里推行各项改革创新,发展多种经营,逐步打造出工业、农业、商业、旅游、建筑等产业齐头并进的坚实经济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华西村方圆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全村总资产超过16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上缴利税超过8亿元。这个“不土不洋,亦城亦乡”的华西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