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忠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忠诚,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精华。

什么是忠诚?“尽己谓之忠。”忠,就是尽心尽力。“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就是发自真心,没有杂念。由此而言,“忠诚”,是对效忠的对象尽心尽力,没有二心。

忠诚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精华,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一、传统道德首要的道德规范

重视道德规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谓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有着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在这些道德规范中,“忠”被列为首要的道德规范。

(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在《论语·里仁篇》中,下面的这段对话是非常得有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段话是怎么回事呢?说是有一天孔子给弟子们上课,课程要结束的时候,他对学生曾参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参回答说:“是的,老师,我明白了。”

曾参听明白了,但孔子别的弟子没听懂。他们就问曾参:“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曾参告诉他们:“老师讲的道,是‘忠恕’这两个字贯穿始终的。”

从这段对话,我们不难看出,不管孔子讲的是《诗》《书》,还是《礼》《易》,抑或是《乐》《春秋》,都始终用“忠恕”来“一以贯之”。

何谓“忠”?“忠”者,尽己之谓也。何谓“恕”?“恕”者,包容于人。

(二)天下至德,莫大于忠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这句话,有人说是出自东汉儒家学者、经学家马融之口。

口说无凭,得有文献为证。然而,我们翻检了许多与马融相关的史料,都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但我们知道这句话真的是至理名言。北宋理学家程颐就说过:“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少皞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毁弃信义,厌恶忠直,喜欢邪恶的言语,天下人称他为穷奇,即抑善扬恶的恶神。后来,被舜流放到边远地区。(原文:“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迁于四裔,以御魑魅。”)

被称之为“三立完人”的曾国藩在其咸丰十年闰三月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中也谈到:“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中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他强调:“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在孙中山看来,“忠”不仅是个人的“修身之要”,还是治国之“纪纲”。因此,他号召官员们“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

二、为人做官的基本原则

正因为忠诚是传统道德首要的道德规范,所以,它就成了为人做官的基本原则。

(一)做人不可背弃的原则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孔子给弟子们讲学。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才是“仁”。孔子告诉他:“平时在家恭敬有礼,外出办事严肃认真,对待他人忠心诚意。即使是到了冥顽不灵之地,也不可背弃这做人的基本原则。”(原文:“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在孔子看来,做人的基本原则有三点:“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尤其是待人忠心诚意,彰显出仁德的本色。

《论语》中曾子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

如果一个人背弃了忠诚,就会不齿于人类,甚至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吴梅村就是如此。

吴梅村是明末清初的才子。他先仕明,后降清。做了贰臣后,良心发现,悔恨交加,诗风也因之而变得苍凉凄楚。他在绝命词中写道:“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间,几完缺?”吴梅村通过这首词说自己因为背叛而一钱不值。

(二)做官不可缺少的素质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还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尧问身边的人:“谁可以继承我的这个事业?”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说:“哼!丹朱么,他这个人愚顽、凶恶,不能用。”尧又问道:“那么还有谁可以?”驩兜说:“共工广泛地聚集民众,做出了业绩,可以用。”尧说:“共工好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骗上天,不能用。”(原文: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驩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尧为什么不用共工?因为他“其用僻,似恭漫天”,简言之,不忠诚。

(三)最珍贵的财宝是忠信

什么是财宝?有人以为是金钱,有人以为奢侈品。但有识之士,却是以“忠信”为财宝。

《礼记》中云:“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意思是说,不把金玉当作宝贝,真正的宝贝是忠诚和信用。这是至理名言。

千百年来,关羽为什么一直为人们所供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主子刘备的矢志忠诚。即使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高官厚禄,提供给他荣华富贵,他仍身在曹营心在汉,只要一得知刘备的消息,就立刻起程,绝不停留。

苏武牧羊的故事为什么数千年流传不衰?就是因为他对祖国的忠诚。

公元前100年,匈奴贵族在汉军的沉重打击下,不得不收敛起嚣张的侵略气焰,要与汉朝讲和。于是,汉武帝交给苏武一根使节杖,让他以国家使者的身份出使匈奴。然而,匈奴表面上要讲和,实际上并无讲和的诚意。因此,当苏武到达匈奴后,便被匈奴扣押了。

匈奴王派人劝降苏武。苏武不从。他说:“我绝不能为丧失气节而苟且偷生。”于是,拔剑自刎。后经匈奴御医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匈奴王见劝降不成,便将苏武关进地窖,并断绝了粮水,企图用寒冷和饥饿来迫使他投降。但他就是宁死不投降。匈奴王无奈,就将他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在那里牧羊。苏武在北海,“历尽难中难”,但却“心如铁石坚”。他终日手持使节杖,期盼着有朝一日活着回到祖国。

公元前81年,在匈奴整整苦熬了19年的苏武,手持早已破旧不堪的使节杖回到了长安。此时的苏武,已是须发皆白,瘦骨嶙峋。

是什么支撑着苏武那衰弱的身躯?是对祖国的忠诚之心。历史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但苏武忠诚的高尚气节却依然在世间存留。

三、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有许多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他们赴汤蹈火舍生取义?是忠诚。“忠诚”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一)忠诚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正气,就个人来说,指的是一个人在为人处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忠贞正直、刚正不阿的气节;光明磊落、公正无私、廉洁奉公的作风;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质。就群体而言,指的是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所形成的正派作风和良好风气。

浩然正气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品格和节操。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具有浩然正气的人和群体,呈现的是勃勃的生机;而那些为邪气所缠绕的人和群体,显现的则是日薄西山的衰落。因此,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浩然正气养成的深厚传统,而这种浩然正气的养成,离不开忠诚的精神力量。

《左传·昭公元年》里说:“临患不忘国,‘忠’也”。《后汉书·循吏列传·杜延》也曾经说过:“忠臣不私,私臣不忠”,意思是尽心的臣子是没有私心的,有私心的臣子是无法做到尽己尽心的。在许多社会背景下,被看作忠诚代表的那些忠臣们所表现的无私的崇高操守,甚至闪耀着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历史光辉,这种品格、气节和精神,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显示出了正面的、积极的巨大感召力。

在《忠臣传·谏诤篇序》中,梁元帝萧绎曾经这样赞颂“守死不二之臣”,“冒雷霆,犯颜色,吐一言终,知自投鼎镬,取离刀锯,而曾不避”,大意是忠诚的臣子明知到自己说真话可能触犯龙颜,但依然不畏不惧,置自己风险于不顾。也正是这种刚正气节,体现着民族精神的主流,后来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为历代有血性有骨气的仁人志士所继承。

正如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一文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仁人志士,基本上都是以忠诚作为自己的信念支柱,作为精神感召的。

(二)忠诚文化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量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凝聚力。有了民族凝聚力,这个民族才能抵御外辱,强大自身。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就是因为自古以来就有着强大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的形成,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忠诚。

正因为这种忠诚,才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南宋理宗时,宋王朝日趋腐朽,内忧外患日益加剧。1259年,蒙古军队大举南下,宋理宗不知所措。此时,文天祥毅然挺身而出,率兵抗敌。

1278年,文天祥不幸被捕。面对敌人,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跪。

在羁押他的船经过零丁洋时,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成为千古正气歌。

正因为这种忠诚,才有在八年抗战中,蓄须明志、坚决与敌伪划清界限、拒不登台演出的梅兰芳。

然而,敌寇不肯就此罢休,便由华北方面军报道部部长、号称“王爷”的山家出面胁迫,让梅兰芳出来讲一段话。为了抵制敌寇的要挟,梅兰芳接连注射了三次伤寒预防针。因为他不管打什么预防针都会立刻发烧。果然,预防针注射后,梅兰芳便发起了40度的高烧,昏迷不醒。日寇见状,只好作罢。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的消息一传出,梅兰芳高兴得当天就剃掉了唇髭,没出两个月,他就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重登舞台,庆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梅兰芳在8年抗战期间坚决拒绝为敌伪演出,保持了一个艺术家英勇而高贵的民族气节,正如他在胜利后曾对柯灵先生说的:“他们要庆祝的,就是我们的耻辱;他们要笑的,我们该哭,我怎么能唱这个戏呢?”

(三)忠诚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政治品格

中华民族政治史对政治人物的评价,始终贯穿着“忠诚”二字的标准。忠臣名垂青史,奸臣遗臭万年。

岳飞为什么名传千古?因为他“精忠报国”。岳飞(1103-1141年)是南宋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亲去世,他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

岳飞参军时,他的母亲在他的后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秦桧(1090-1155年)为什么臭名远扬?宋朝政治家袁燮(1144-1224年)言:“自秦桧当国,阴与虏结,沿边不宿重兵。”清人俞鲛言:“身为宋臣,反为金人作奸细,必欲其君纳币称臣于敌而后快,致燕云不可复,两宫不可返。”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周作人是鲁迅先生的二弟。但他却不像鲁迅先生那样有骨气,而是丧失气节,成了一条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最危急关头,竟然出任日军卵翼下的伪北大图书馆馆长、教授、文学院院长……以至成为日本军方控制的东亚文化协会成员及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

周作人的行为诚如当年武汉《新华日报》的短评所指出的那样,“周的晚节不忠实非偶然”,是其丑恶灵魂的必然大暴露。他虽然有知识、有文化,也有名气,但精神缺钙,没有骨气。他的心目中只有个人一己私利,只要自己过得好,什么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统统不管;只要能够荣华富贵,宁可出卖灵魂、认贼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