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属于东周的前半期,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春秋时的东周王权旁落,虚有其名,实权全在势力强大的诸侯手上,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200多年。
随着七雄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我国历史走向了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在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先后有5位诸侯国确立了霸主地位,史称“春秋五霸”。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采取了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他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楚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以后,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
齐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此外,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晋文公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
晋文公认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即霸主。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在此后的楚、晋两国战争中,晋于公元前575年鄢陵大战中大败楚军;于公元前557年湛阪大战中,又将楚军击败。楚庄王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当晋国和楚国渐趋衰弱时,长江下游的吴、越却先后崛起争霸。吴王阖闾执政时,重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原来的楚臣伍子胥,兴兵伐楚。吴兵五战五捷,于公元前506年直捣楚国都城郢。后来,阖闾之子夫差又先后打败越、陈、鲁、宋、齐,成为诸侯间的盟主。
公元前482年,已是吴王的夫差在黄池会盟诸侯,争得了霸权。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夫差所败后,一面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一面献美女西施、郑旦于吴王夫差。
经过十数年的准备,勾践掌握战机,乘夫差全军参加黄池会盟之机,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最终逼得夫差自杀,吴国就此灭亡。
这时,春秋时期行将结束,霸政已经趋于尾声,但勾践仍率兵渡淮,与诸侯会于徐州,成为春秋末期最后一个霸主。
其实,除了上述5位霸主之外,春秋时期还有几个诸侯国登上霸主宝座。如郑庄公、宋襄公、秦穆公、晋襄公、晋景公和晋悼公。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霸主之中,秦穆公开创的霸业,为战国末年秦统一整个中国打下了基础。
在春秋时期,各统治集团由国君的宗亲或少数异姓贵族所组成。从天子到卿大夫都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次子则分封。在各诸侯国之中,长子继位后,次子或庶子为公子,公子之子为公孙,公子、公孙的家族称公族。由于其贵族身份世代相传,又称之为世族。
各诸侯国管具体事务的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这4种官职名称之前有的加上一“大”字。宰也是常见的官名,或称太宰,有的诸侯国,宰的地位颇为重要。属于师傅之官有太师、少师、太傅。以上几种官职常由卿来担任。
此外还有祝、宗、卜、史之类的官职,以及掌管来往贵宾的行人,管理刑狱的理或大士和尉氏,管理市场和手工业的褚师、工正和工师等。
除了政治体制外,春秋时期的经济也有了相应的发展。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那时,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种新的剥削方式,是后来井田制度的前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在我国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过程中的大国兼并小国,致使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旁注]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5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有多种说法。据《史记》说,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公族 西周开始设置,为朝廷大臣,掌管君王贵族内部事务。春秋时晋国设公族大夫,晋悼公时荀家、荀会、栾懕为公族大夫。公族就是和国君同族的那些人,公室是指国君的家庭成员。公族大夫的简称也是“公族”。
私田 古代井田制度,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奴隶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
齐桓公(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3年),姓姜名小白,僖公三子,襄公之弟。春秋时齐国国君。在位时期,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使国富民强。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楚庄王(?~公元前1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谥号“庄”。他在位期间,整顿内政,重用贤能,发展军力。在贤臣良将的辅佐下,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阖闾(?~公元前496年),称作阖庐,姓姬名光。吴王夷末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时吴国第二十四任君主,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496年在位。阖闾是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春秋时期武功最强盛的霸主,兴盛吴国,大破楚国,称雄一时。
[阅读链接]
姬宜臼原是西周太子,周幽王在位时,宠爱褒姒,就废黜了姬宜臼,改立他和褒姒的孩子伯服为太子。
有一天,姬宜臼在花园里玩耍,周幽王将笼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让猛虎将姬宜臼咬死。
姬宜臼很有胆量,当猛虎向他扑来时,他非但不惊慌,反而迎了上前去,冷不妨大吼一声,吓得老虎伏在地上不敢动。姬宜臼便从容离去。
他知道这是父王存心暗害他,就与母亲申后偷偷投奔外祖父申侯。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姬宜臼方才重新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