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统一与融合的晋朝

晋朝包括西晋和东晋,分别建都于洛阳和建康。晋朝的存在时间,是从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开始,至420年司马睿建立的东晋被刘裕所灭为止,共历155年。

西晋是我国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东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同时,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

265年,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先建都洛阳,后来又迁到长安,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为当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机。

建国之初,晋武帝为了完成灭吴大业,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晋军兵分六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4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80年的分裂局面。

为了开创新的业绩,晋武帝以洛阳为中心,在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使国家走上了发展之路。

首先是重视农业生产。朝廷采取措施,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扩充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通过这些措施的推行,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起来。

为保持政治稳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晋武帝还公布了品官占田荫客制。法令规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可以占田50顷,以下每低一品,递减5顷。又各以品之高低,荫其亲属,荫其客户,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

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也都有这种特权。特权扩大到士人子孙,这是秦汉时世家地主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儒宗这一等级的延伸。

西晋的这些措施,无疑给士族地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更多的优厚待遇,还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上的平衡。但士族地主特权过大,助长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同时影响庶族地主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

在以后的10余年间,是西晋相对繁荣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西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太康盛世”。

291年至306年,西晋爆发了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这是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的战乱。

在此期间,由于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

对西晋首先发难的是氏族李特为首的流民起义和羯、羌的小规模反抗,然后是匈奴贵族的起兵。自氐族人李特率流民于巴蜀起义,经匈奴刘渊举事,东莱豪族王弥起兵,历10余年混战后,308年7月,洛阳失守,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

西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王朝。长安、洛阳相继陷落,建立仅半个世纪的西晋就此灭亡。司马氏父子兄弟数十年经营,可谓苦心;晋武帝一统华夏,可谓威武。如此苦心建立的威武天朝竟短命而亡,在诸多因素中,士族背弃是其灭亡的主要因素。

西晋灭亡后,一些西晋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

317年,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346年,东晋安西将军桓温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原来控制着汉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汉政权灭亡。至此,东晋统一了南方。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匈奴族、羯族、鲜卑族、氐族、羌族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和汉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在当时,北方黄河流域一带先后建立许多割据政权,连同汉族所建立的政权,较重要的有16个国家,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

在北方诸国中,由氐族所建立的前秦,在苻坚时强大起来,并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随后,苻坚也想一统江南。383年,苻坚率军南下,声势浩大,企图一举消灭东晋。

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东晋将领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于淝水,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决定性胜利。这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大乱,再次陷入长期分裂的状态,北方诸部无暇南侵。东晋以弱胜强,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由于东晋时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我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事实上,东晋政权是江南大族势力平衡下的产物,其他三族相继衰落,桓氏成为唯一的大族。

404年,桓玄废晋安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楚。然而,桓玄是一向腐朽的士族中人,士族们连掘些草根充饥的本领也没有,所以他不可能维持既得的地位。就在桓玄称帝的同一年,刘裕在京口约集失意士人密谋攻桓玄,被众推为盟主。刘裕击败桓玄,掌握东晋政权。

东晋重要地区用大族作镇将,因而形成割据的局面。刘裕改用皇子作镇将,特别是荆州江州两镇,所统兵甲占全国兵甲的半数,更非选皇子不可,从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镇的威胁。

刘裕完成了上述军事上政治上的措施,东晋朝显然再没有存在的余地了。

总观两晋,其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架构方面,朝廷的决策机关与行政机关也逐渐分立。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依序独立出来,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两晋的三公虽然无实权为荣誉职,但可为皇帝顾问,该职也用来安置权臣。

律令方面,由于《魏律》内容繁杂,早在司马昭执政时即命贾充、羊祜、杜预、裴楷等人参考《汉律》及《魏律》来修编新法律。完成的新律即《晋律》,又称《泰始律》。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实行全中国的法典。

张斐、杜预各别又为《晋律》作注本,该注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这种以注辅文的立法方式影响后世,如唐代的《永徽律疏》。

农业方面,西晋之初由于兵事将休,废除屯田制,将民屯田给予农民,实施占田制及荫客制,并以课田法课税,农民的负担比屯田制稍微减轻。

东晋时期,中原人士带来北方精耕细作的技术,推广牛耕加快耕田速度。东晋南朝重视水利,代有修筑。最后,南方的水田普遍开发,农作物品种增加、生产量提高,长久下来使我国的经济中心南移,会稽的世家大族庄园经济盛行,跃升为全国经济中心。

手工业主要由官府专营,设置少府及作部。冶炼业得到了发展,灌钢技术的发明,把生铁和熟铁混杂在一起,工艺简便,生产效率更高,钢铁的品质也更好。

马钧改良纺织机,品种及品质皆提升。当时制纸业除麻纸外也利用藤做出“藤角纸”。纸张已经可做出雪白纸及五色花笺,至南朝完全替代竹简和绢锦。

制瓷业在制成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并广泛在南方地区扩散。例如浙江就形成越窑、瓯窑、婺州窑及德清窑。制茶业方面,由于晋代士人习惯饮茶并提倡以茶代酒,使需求提高,种植区域进展到东南沿海。

造船业归官府管理,当时大船载重达万斛以上。由于江南水路繁多,所以十分兴盛。

商业方面,晋室南渡后,中原财富大多转移至江南地区,商业仍然兴盛,最大商业中心为会稽,次为建康。

由于战乱与铜量不足,铸钱不足,币值处于混乱状态。贸易也有发展,南北互市和海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经营商业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是粮食、布帛、鱼、盐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

在文化方面,两晋时期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文化中心为会稽、建康、洛阳,在官方教育方面,晋朝在我国历史上首创了国子学,以后历朝历代延续,直至封建社会末期。

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使得该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不断的开发新领域与新学说。当时学派除儒教外还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其中道教及佛教在该期间逐渐扩展到一般人民的生活。道家的炼丹术对我国科技史带来贡献。

由于两晋世族生活优越,产生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同时带来逻辑思辩的发展,以及老庄的自然观,玄学开始发展并盛行,涌现出玄学思想的代表“竹林七贤”。

艺术也蓬勃发展,如王羲之及王献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画,以及佛经、佛门故事,雕刻塑像等。

[旁注]

品官占田荫客制 西晋占田课田法中有关品官享有经济特权的规定。晋武帝时提出的保障贵族、官僚的经济特权的制度,也在名义上限定贵族、官僚的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以制止土地兼并和隐瞒户口。实际上对于贵族、官僚的占田和荫客不能起限制作用。

庶族 又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多为普通中小地主。因士族拥有政治特权,生活奢侈腐化,庶族地主便以武职为升官阶梯,掌握军权后进而取得政权,这样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魏晋及南朝的朝代更替也是士族与庶族势力消长的过程。

流民起义 西晋时,内迁各少数民族人民纷纷破产,沦为流民。301年,巴氏人李特为首在绵竹起义,屡败官军。长江一带的流民也纷纷起义,延续了10多年,有力地打击了西晋的统治。史称流民起义。

淝水之战 发生于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此后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三公九卿制 始建于秦王政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三省六部制 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直至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订、审核与贯彻执行。

炼丹术 古代炼制丹药的一种传统技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炼丹法所制成的药物有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者至今还很有价值,内服则由于其毒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所谓“神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则是荒谬的。

晋元帝(276年-323年),司马睿,字景文。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东晋的开国皇帝。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建平陵。

苻坚(338年~385年),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使前秦基本统一北方;但后来在伐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自此一蹶不振,后被羌人姚苌所杀。

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即今江苏省人。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土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生于晋陵无锡,即今江苏省无锡。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流传至今的画作为唐宋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等。

陶渊明(约376年~427年),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生于今江西省九江市。东晋诗人。田园生活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等。诗文作品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

[阅读链接]

一次,司马炎去南郊赏游,他想试试刘毅是不是敢于直谏,就问道:“依卿所见,朕可比汉代哪位君主?”

刘毅直言不讳:“陛下可比桓、灵二帝。”

司马炎知道此二人是昏君,说道:“朕统一了天下,卿将朕比之于桓、灵二帝,不过分吗?”

刘毅回答说:“昔日桓、灵卖官,钱入府库;而陛下卖官,则钱入私囊。由此可见,陛下不如桓、灵二帝也!”

司马炎说:“桓、灵时代可是听不到这样的话呀!”

从此以后,司马炎变得节俭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