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霸主变幻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夏商周既是逐次更替的朝代,又是交叉并存的部族集团,在政治上都是分封制,在经济上都是井田制,在王位继承上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并且分别代表着我国奴隶制的形成、发展和结束。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历史转折基本完成;商朝的奴隶制已经达到鼎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
随着诸侯兼并的结束,中华民族已经露出“大一统”的曙光。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夏朝的建立者是禹。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代奴隶制王朝,史称“夏”。
夏朝政权存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共传承14代,产生17位帝王。后来,夏朝在末代帝王夏桀时被商汤所灭。
夏朝的建立,开创了我国近4000年君主世袭的先河。
随着我国古代原始氏族社会组织的逐渐解体,聚居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夏部族逐渐兴盛起来。夏部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国原始先民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是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地带。
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
在当时,夏部族为了与周围其他部族争夺联盟首领地位,曾发生过频繁的战争。由于夏部落的首领禹治水有功和发展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不断增强,取得了其他各部族首领的支持,从而顺利得到了部族联盟首领的地位。
禹在取得首领地位后,又对三苗民族发动战争,将其驱赶到现在的湖北省西北与河南省交界处的丹江与汉水流域,进一步巩固了王权。随着中原及周边诸族对夏王朝的臣服,禹成功地维护了王权的世袭。
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这种废“禅让”而实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引起了夏朝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东方偃姓集团首领伯益,首先起来反对启,占据王位,结果伯益被启打败。
西方的同姓邦国有扈氏也曾起兵反对启继承王位,启亲率大军进行讨伐。他与有扈氏在甘地大战,有扈氏最后战败。
启经过巩固王位的激烈斗争,确立了王位世袭制。于是,众多邦国首领都聚集到阳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禹县境内,向启朝会,启就在禹县南的钧台举行宴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钧台之享”。
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开国大典”和“国宴”。
启占据王位后,对本部族和邦国进行压迫与剥削,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在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太康继承王位。然而,太康更加追求奢侈淫乐的生活,竟然游田百日不归,致使朝政荒废。
少康的行径引起了民众的极大不满。
在当时,属于夏朝统治的山东半岛有一个部落叫东夷族,这是一个善射的部族,其酋长后羿利用民众怨恨少康的情绪,篡夺了夏朝政权,不准太康入国。史称“太康失国”。
后羿代夏是夏王朝前期一场重大的权力之争,致使夏王朝的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太康失国后不久死去,族人立他的弟弟中康,流落于洛水附近。中康死后,其子后相被迫逃往帝丘,即今河南省濮阳。这里有他的同姓诸侯斟寻氏以及斟灌氏。
后来,后羿被部下寒浞除掉,寒浞代夏。寒浞为防止夏的势力复兴,就加紧了对夏遗臣后相势力的追剿。最后灭掉后相,并征服了相的同姓诸侯。
然后封自己的儿子浇于过,即今山东省掖县北,或疑在今河南省太康县东南;封豷于戈,即在宋、郑间,约当今豫中偏东部,以控制东方。
当寒浞攻杀后相之时,后相的妻子后缗东逃至鲁西南母家有虞氏之地,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长大后做了河南虞城有虞氏的庖正。有虞氏的君主虞思把二女儿嫁给少康为妻,并把嵩山附近的纶邑这个地方分封给少康。当时少康“有田一成,众一旅”,他于是积极争取夏的民众,准备复国。
少康在斟寻和斟灌余下民众的协助下,灭掉了寒浞和他的儿子浇和豷,从而结束了后羿与寒浞40年左右对夏的统治,恢复了夏王朝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少康复国”。
夏朝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兴稳定局面后,到了第十四位帝王孔甲在位时,内部矛盾日趋激化。从孔甲帝王开始,经过了夏皋与夏发两个帝王,直至夏桀,整个夏朝都内乱不止。
特别是到了夏桀,他是一个暴君。他不用贤良,不忧恤民众,百姓都难以忍受。后来,夏朝的一方之长汤兴兵讨伐夏桀。夏桀众叛亲离,最后死去。
至此,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灭亡了。
[旁注]
原始氏族社会 也称氏族公社。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也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差别,氏族之间可以相互通婚。主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基本贯穿于新石器时代。
三苗 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据《战国策·魏策》记载,三苗东面洞庭,西面彭蠡,北起文山,南接衡山。尧舜时期,三苗作乱,舜派禹降服未果。后来,禹终于平定三苗。从此三苗衰微不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联盟 在远古时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族为了壮大力量,互相保卫或谋求发展,常常通过正式条约或协定的方式建立集团或组织。只有部族酋长才能进行部族联盟相关操作。
禅让 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这是一种王位继承制度,是上古时期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竞争的结果,目的是让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机会分享最高权力。
启 大禹的儿子。我国历史上将“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启继位后,又通过对甘的战争,击败了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启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政局动荡。晚年骄奢淫逸,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夏桀 又名癸、履癸。夏朝第十六代君主发之子。夏朝的一位帝王,在位52年。商汤把他谥号“桀”,即凶猛的意思。夏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后被商汤击败,在今山西省安邑县西的重镇鸣条被商汤俘获,最后饿死。夏朝灭亡。
[阅读链接]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于是鲧来负责治理工作。他采用筑堤围堵的办法以防洪水,治水9年而没有成功,最后被放逐了。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了他父亲的治水经验教训,改围堵为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流通向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禹因为治水有功,舜便把女儿嫁给了他,后来还把帝位禅让给了他,禹因此成为了夏朝第一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