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故里

陶渊明和慧远的交往,仅是传闻。据近代学者考证,两人虽是同时代人, 但二者往来的根据不足。陶渊明是我国最著名的隐士和田园诗人。生于公元365 年,死于 427 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早年在家种地读书,

29 岁才出仕。这时正当晋末乱世,他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39 岁时又回

到田园。后因生活困难,又出去做彭泽县令,在官任上 80 多天。有一次逢督邮来县,属吏告诉陶渊明应当束带迎接,陶渊明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从此辞官归田,以后一直不再出来做官。陶渊明一生隐居不为沽名钓誉,而是看透了世道的虚伪和恶浊,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他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并写下了许多赞美田园纯朴生活的诗篇,开创了田园诗派。在这样的生活基础上,他提出了桃花源的理想,希望有一个不受王税剥削、人人靠劳动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这虽是空想,但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的普遍愿望。陶渊明的故居在今江西九江马回岭,离庐山不远。马回岭上有他的墓,墓碑上写“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距陶墓 100 米左右, 是与墓同时修建的陶渊明祠,祠外柳树很多,远处群峰隐约,风景优美。

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在后世文人的诗文中逐渐转化为一个与世隔绝、超尘出俗的神仙世界,成了隐居之所的代名词。很多人为寻找桃花源的原型, 提出了种种附会的说法。从唐代以来,最普遍的看法是认为湖南桃源县内的桃花源景色最为相似。唐代诗人王昌龄、刘禹锡、李群玉、杜牧,以及宋代文人梅尧臣、王安石、王十朋等都有篇章记咏这处桃源。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建了许多寺观。源前有两处门坊,上题“桃花源”三字。于是这里便成了古今游客所向往的一处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