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
指分布在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沿漓江河谷 2000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水风景。这一带是典型的岩溶地形,山都是平地拔起,势如削成。奇峰罗列, 有如竹笋和长剑。山中岩洞里各种石乳、石笋、石花、石幔组成千姿百态的奇景。漓江从兴安县苗儿山发源,流经桂林,在千峰之间穿过,江水清澈见底,波平如镜。
桂林之美,有天巧也有人工。不少著名山峰、岩洞,从南朝到唐代就已陆续开发兴建,周围都有历代古建筑点缀,山上和洞中还有许多摩崖石刻。到宋代,来此造像题刻的人更多。如叠彩山风洞内的几十尊摩崖造像,都是宋代的雕刻品,计 25 龛,97 躯,有佛、菩萨、供养人等,多为北宋风格。芦笛岩内也保存着不少宋人的题壁墨书。七星岩内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的《碧虚铭》石刻,文章书法都很好。伏波山还珠洞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有宋代书画家米芾[fú 伏]的自画像和题词,南宋方信孺摹刻。据记载,米芾自我写真,传世的有几种。一种是穿着古人衣冠的,上有米芾之子米友仁审定的赞跋,像高一尺三寸,站立姿势,神态潇洒自然,是很珍贵的绘画史资料,还珠洞内所刻的就是这一幅。象鼻山水月洞旁崖壁上有 60 多件摩崖石刻,也多数是宋刻。其中有陆游的诗札,张孝祥的《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这三人都是南宋时著名的爱国诗人。桂林著名的石刻区还有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的龙隐洞和龙隐岩。这里岩壁石刻密布,有“壁无完石”之称,因而被命名为“桂海碑林”。两处合计唐代至清代的石刻 210
多件。其中最著名的是《元和党籍碑》。崇宁四年(公元 1105 年),蔡京为
相,将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 1086—1094 年)反对新法的保守党人司马光、
文彦博、苏轼、黄庭坚等 309 人,列为奸党,由徽宗颁令全国刻石立碑。第
二年彗星出现,徽宗认为不祥,又诏令全国毁碑。现存此碑是时隔 93 年以后,
庆元四年(公元 1198 年)由元祐党人梁焘的曾孙梁律重刻的。另一块名碑是
《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王朝派狄青、余靖等平定僮族侬智高的史实。侬智高是 11 世纪 40 年代邕[yōng 庸]州左右江流域侬氏大姓的首领,曾企图割据岭南,自称皇帝。他率军一直打到广州,沿途烧杀百姓,后被宋军击败,逃入大理国。桂海碑林中宋代名人的题诗题名也很多,如北宋诗人石曼卿的巨介题名石刻,黄庭坚所写的南朝文人延之所作《五君咏》等等。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阳朔县在桂林东南,是桂林最美的地方。漓江从桂林到阳朔的 83 公里水路,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带山峰挺拔秀美,碧水围绕其间。从桂林乘舟南下,两岸树木葱茏, 翠竹成林,群峰峭奇,山水相映,碧绿的田野上点缀着茅屋村庄。一路上不但山青水秀,还有深潭险滩,瀑布流泉等美景,组成长近百里的锦绣画卷。阳朔县北漓江中的画山、城南的榕荫古渡、月亮山等奇观,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宋代文化的书卷气比唐代浓厚。书院兴盛、遍布全国,更是一大特色。当时最著名的四大书院(嵩阳、应天府、白鹿洞、岳麓)至今犹存。其中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因朱熹执教而影响最大。朱熹(公元 1130—1200 年), 生在福建延平,是一个渊博的学者,也是南宋最大的理学家。他对儒家的不
少重要经典都作了注解,使北宋大理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更加完整和系统化,从而形成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元明清时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朱熹也就成为最受尊崇的儒者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