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言
狂言是在日本室町幕府时期和能同时产生的一种滑稽剧,属于科白剧, 即对话剧系统,也是日本中世纪的主要剧种之一。它和能乐一样,也是在流传已久的“田乐”和“猿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狂言”一词,据说源物“狂言绮语”,意为夸大不当的言辞。用它来作为一种文艺样式的名称,意在表明它是诙谐的逗趣,而不是严肃的体裁。与能乐相比,狂言自有特点。能以唱为主,文辞典雅华丽,狂言则全是
通俗白话。能多写悲剧性故事;狂言则表现喜剧性生活片断。能多描写过去之事;狂言则多反映现实生活。能主要歌颂贵族英雄;狂言专门嘲笑大名和僧侣。能乐受到武士贵族阶级的支持,进入了贵族的官邸,成为贵族阶级的专有物,而狂言还在广大的人民中间流传。
狂言都是独幕戏,不分场。结构同能相似。主角也叫“仕手”,配角叫“挨答”。
狂言演员一登场,首先是“报家门”,即向观众介绍自己的身份和来历。接着是“道行”,即演员在途中向观众介绍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前因后果,他自己的去向来由等等。狂言的结尾一般较急促,分两种方式; 一种是和解结尾,一种是破绽结尾。很多戏的结尾都大同小异,如:“来人呀!抓住他!别叫他跑了!别叫他跑了!”等等。
在能剧里,没有特别尖锐的矛盾冲突,很难区分谁是剧中的反面人物, 但在狂言里,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是直接对立的。狂言一般按照主角所扮演的人物来分类,第一类为“胁狂言”,主角大都是神仙之类。是一般应景的戏,没有什么内容,也没有多少艺术价值。第二类是“大名狂言”,专门把地主作为讽刺对象,是狂言最主要的和最有价值的部分。第三类是新郎新娘戏。描写男女婚事,岳父和女婿的口角等等。此外,还有鬼狂言,山僧狂言, 座头狂言等等,一般称为“杂狂言”。
狂言是一种滑稽短剧,主要特点是它的讽刺性。狂言主要是对话,但也有时插入一些歌曲,叫做“狂言小曲”。但狂言中的歌曲,和谣曲不大相同。它并不是狂言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大部分狂言小曲都是民间流传的小调,
也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狂言的服装,基本上是当时人们有生活中常穿的服装。化妆也很简单,一般不用假面。舞台动作也没有什么程式,比较接近真实生活。
狂言来源于民间,它虽然长期与“能”并存,但开始并没有比较固定的文学脚本,一般都有许多即兴表演。1587 年,出现了最早的一部《狂言集》, 包括二百多篇狂言。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和能相比,狂言是更富有人民性的戏剧形式。它的强烈的讽刺性,使它具有较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和能乐相比,它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能乐走向衰退的时候,狂言则向前发展了。它不仅仅是能幕间休息时的插曲,而逐渐发展成了独立的戏剧体裁。成为一种独特的喜剧艺术,至今仍在日本发展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