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戏剧的繁荣
正当筑地小剧场分裂之时,无产阶级的左翼剧场开始繁荣。左翼剧场同人有久板荣二郎、村山知义、小野官、仿野硕、佐佐木孝丸、千田是也等人。
1928 年来,纳普改组,确立了作为纳普的加盟团体之一,成立了日本无产阶级戏剧同盟(简称普罗特)。普罗特的核心是左翼剧场,地方剧团参加的有大阪战旗座等。
1929 年 6 月,左翼剧场把村山知义的作品《暴力团记》改名为《全线》上演,导演是佐野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暴力团记》 是村山从当时在中国的藤枝丈夫那里获得的资料,描写1923 年发生在中国郑州的京汉铁路罢工的四幕九场话剧。它描写了铁路工人在中国总工会的领导下,为反对军阀的统治,进行大罢了。工人们不屈服于利用暴力团的残酷镇压,不怕一切牺牲,在强大的镇压下顽强地斗争。最后, 由于出动了军队,罢工以失败而告终。
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评论家藏原惟人曾赞誉它具有革命内容和大众的形式,评价它是“无产阶级戏剧的最高峰”。它从正面描写了作为一个集体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的工人阶级,为无产阶级戏剧开创了新局面。这部剧本同村山后来创作的《志村夏江》,不仅是作者村山的代表作,也是日本无产阶级戏剧的代表性作品。《暴力团记》演出的成功,显示了左翼剧场的实力, 同进也巩固了“普罗特”在新剧界的地位。以后左翼剧场通过上演德永直的
《没有太阳的街》而吸引了许多工人观众,另外还上演过小林多喜二的《在外地主》、三好十郎的《煤尘》、村山知义的《志村夏江》、和田胜一的《大里村》以及基尔辛作·杉本良吉译的《风之街》、东建吉(久保英)的《中国湖南省》等。
村山知义是无产阶级戏剧运动的骨干,他以担任筑地小剧场的舞台设计为契机,投身于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在导演、舞台设计和编写脚本等方面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活动。特别是从《穿裙子的尼禄》、《罗宾·霍德》到《东洋车辆工厂》、《暴力团记》、《志村夏江》、《胜利的记录》等创作戏剧, 为当时的无产阶级戏剧打开了新局面,引起了人们的注目。
由筑地小剧场分裂而来的新筑地剧团首次公演的是金子洋文的《飞歌》和片冈铁兵作、高田保改成脚本的《活的布娃娃》。后来上演了藤森成吉的
《谁使她这样?》、高尔基作高田保改写成脚本的《母亲》、小村多喜二作、高田保改写成脚本的《北纬五十度以北》(《蟹工船》),都是有鲜明无产阶级倾向的作品。其中《谁使她这样?》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剧本描写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她经过各种生活的折磨以后丧失了天真,最后放火烧毁了基督教会堂。在这里,作者没有把罪责归于个人,而是归罪于万恶的社会。
《磔茂左卫门》是藤森成吉创作的另一个剧本。剧本经过修改,由剧团筑地小剧场作为第三次公演演出。这部悲剧描写了在暴政下呻吟的乡下农民的生活,通过农民茂左卫门,展现了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从剧本巧妙的场面结构,以及人物的动作和对话中,令人感到其中渗透着一种人道主义的社会正义的热情。这部作品不仅获得了好评,而且把作者推向了无产阶级文学的中心。
在各种新剧团都上演左翼戏剧的形势下,1929 年 10 月成立了新兴剧团协议会,左翼剧场,新筑地,剧团筑地小剧场和心座都加入了协议会,以促进戏剧沿着更健全的路线发展。同年 11 月,发生了一件一举轰动新剧界的事情。新筑地剧团在帝国剧场、筑地剧团在本乡座同时上演雷马克著、秦丰吉译而由不同人改编的《西线无战事》,双方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另一方面,剧团筑地小剧场内部产生了意见对立,青山杉作等人首先退出,然后是泷泽修等了开,加入了“普罗特”,不久剧团筑地解散,以剧团新东京名义进行了数次公演,形成了与“普罗特”不同的艺术流派。
1931 年 5 月,新筑地剧团加入了普罗特。该剧团以后一直坚持活动,经常与左翼剧场举行联合演出,成为普罗特的强有力的支柱。1933 年后,左翼剧团不断受到镇压,活动越来越困难。1934 年 7 月,普罗特被迫解散。整个左翼戏剧运动进入低潮。
总的来说,延续了七、八年之久的左翼戏剧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代表了这个历史时期的先进的思想倾向,及时地配合了当时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在历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它也具有早期无产阶级文化运动的一些共同的缺点,如过多地强调了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艺术上比较粗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