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典梵语戏剧的衰落
从七、八世纪开始,古典梵语戏剧逐渐僵化,走向衰落。这里所谓衰落, 主要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质量。衰落的标志主要是:一,在题材方面,一味依赖两在在史诗和往世书,或热衷表现宫廷艳史。二,在人物性格塑造上, 因袭固定的模式。三,忽略戏剧艺术特点,或利用戏剧形式写作叙事诗,炫耀诗才,或利用戏剧形式图解宗教和哲学原则。其中的代表作家是王顶、牟罗利和克里希那弥湿罗。
王顶(约九、十世纪)出生在摩诃刺陀一个诗人和学者辈出的婆罗门世家,妻子是一位刹帝利公主。他的梵语戏剧有《小罗摩衍那》、《小婆罗多》和《雕像》,此外还有俗语剧《迦布罗曼阇利》。
《小罗摩衍那》是十幕剧,取材于《罗摩衍那》。其中罗波那因追求悉多而与罗摩发生矛盾冲突的情节因袭薄婆菩提的《大雄传》。戏剧结构松散, 篇幅太长,多有铺张,只能作为案头之作,无法搬上舞台。《小婆罗多》取材于《摩诃婆罗多》,现存两幕。第一幕写黑公主选婿,第二幕写掷骰子骗局,黑公主受辱,般度族流亡森林。《雕像》是四幕剧,描写宫廷艳史。
牟罗利(约九、十世纪)生平事迹不详。他的七幕剧《无价的罗摩》取材于《罗摩衍那》,再现了《罗摩衍那》前六篇的故事,其中某些情节依薄婆菩提的《大雄传》作了改动。并非牟罗利的创新。
在这一时期,还有两部比牟罗利的《无价的罗摩》和王顶的《小罗摩衍那》更缺乏戏剧动作而更接近叙事诗的剧本——苏婆吒(十三世纪)的《使者鸯伽陀》和佚名作者的十四幕剧《哈奴曼剧》。
克里希那弥温罗(十一世纪)是哲学讽喻剧《觉月升起》的作者。此剧共分六幕,以哲学概念为人物,以宫廷斗争为剧情,宣传毗湿奴教不二论的哲学观点。继克里希那弥湿罗之后,这类以戏剧图解宗教哲学原则的作品不家不少,如十三世纪名护的五幕剧《征服痴迷记》,十六世纪菩提婆·首格罗的五幕剧《正义胜利记》等等。这类戏剧的开创者是一、二世纪佛教诗人和戏剧家马鸣。
在后期古典梵语戏剧中,占据主流的题材是两大史诗故事,往世书传说
(尤其是黑天传说)和宫廷艳史,但也有一些取材世俗生活和历史事件的作品。例如,十二世纪罗摩日的十幕剧《高摩提和密特罗南达》,描写商人的儿子密特罗南达和伪苦行者的女儿高摩提从一个岛屿私奔后的种种冒险经历。全剧富有传奇色彩,只是在结构上由一个个故事串连而成,戏剧性不强。十三世纪贾耶辛赫的五幕剧《御寇记》,描写古吉拉特国的大臣婆斯杜波罗施展外交和政治谋略,协助国王挫败蔑戾车王汉密罗的侵犯。
在古典梵语戏剧中,还有两种性质相近的戏剧类型——笑剧和独白剧。现存的笑剧最早的是七世纪波勒沃国王摩亨德罗·维格罗摩沃尔曼的《醉鬼传》。现存最早的独白剧是《独白剧四篇》;婆罗卢吉的《和好》、首陀罗迦的《莲花礼物》、自在授的《无赖和食客会话记》和夏密罗迦的《踢脚》。独白剧与笑剧一样,都是一种滑稽戏,多用讽刺和谐谑的手法。但大多趣味庸俗,格调卑下。这也是古典梵语戏剧衰落的又一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