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艺术风格

爱伦堡是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他曾在欧洲担任驻外记者长达二十年之久。长期的记者生涯使他具有广泛的阅历、深厚的艺术修养、渊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他不仅从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而且受到欧洲文艺的熏陶。这就形成了他那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体现在他那独特的题材处理、主题发掘和形象塑造上,也反映在他那独特的情节处理、文学语言以及艺术技巧上。这里,我们仅就他的艺术风格中的主要特征介绍如下。

(一)变化迅速的故事情节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的情节处理,是显示作家风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爱伦堡的几部长篇小说的风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情节处理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为标记的。比如《暴风雨》。这部小说是从暴风雨笼罩下的巴黎写起的。作家通过苏联工程师弗拉柯夫在巴黎的活动和感受,揭示了巴黎沦陷的内在因素:法国当局的软弱腐败和法国人民在精神上的毫无准备。小说描写这一时期法国和苏联的生活的情节进展是舒缓的、平和的。希特勒旋即入侵法国,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上台,巴黎陷落。情节从这时开始,急转直下,向纵深发展。接着,作家站在历史的高度,纵观整个欧洲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情节发展急速变化,一会儿,小说展现的是苏联人民在战前的积极准备;一会儿,小说又描绘法国政府的叛卖活动,法国人民的抵抗运动; 一会儿,作家的目光又注视到德国希特勒统治下的欧洲人民⋯⋯整个小说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宏伟场面,但作家通过许多人物在战争期间的感受和活动,真实地再现了战争期间欧洲的社会生活。在展示民主力量同法西斯的斗争中,小说情节忽开忽合,忽起忽落,忽张忽弛,大波大澜。这样的情节处理有利于表现那个暴风雨多变的时代特征。

情节处理是构成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爱伦堡为了表现重大历史题材而形成的这种独特的情节处理方法,显示了一个作家在艺术上的成熟。

(二)大量运用的内心独白

文学反映生活的独特形式是艺术形象。在形象塑造方面,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习惯的描写手法。爱伦堡善于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反映各种社会因素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不同影响和渗透。

所谓“内心独白”,就是让人物自己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这种方法能让人物的意识自然流露。西方作家常用的“内心独白”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内心独白,另一种是间接内心独白。爱伦堡在创作中常常是把这两种方式并用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爱伦堡在运用内心独白塑造人物形象时,比较喜欢选择富有时代色彩和政治意义的事件,笔酣墨饱地从正面、从高处加以铺陈渲染,有时还加入火辣辣的议论,力求把人物和事件写活说透,打动人心。这种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内心独白描写事件和表现人物的方法,既节省了作品的篇幅,又增加了作品章节的生活容量。

(三)充满哲理的议论插话

爱伦堡是一位政论家。这种政论家的风格也往往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苏联著名作家费定曾说过,爱伦堡是“一个哲学性格的作家。写一部小说而不加上推论和结论,也许会使他觉得乏味”的。

请看《十三枝烟斗》里的两段议论:

他的这个玩具不断在提醒我必须学会无情地去憎恨。每当我的嘴唇碰到这枝烟斗的时候,我总是要祷告,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做到以下一点:当我一旦看见白旗时,绝不像可怜的路易·卢那样把枪放下,而且为了保卫幸福的生活,只要还有三个英勇无畏的工人和一个吹肥皂泡的小娃娃仍然在上面坚持斗争,就绝不放弃文森炮台。

——《第二枝烟斗》发生了战争。也许有人会选用“伟大”或“渺小”之类的字眼来形容这

场战争,使之有别于过去发生过或今后将发生的战争。然而,对于生活在那个年月的人们来说,战争只不过是战争而已,无异于一场鼠疫,一场天灾。

——《第四枝烟斗》第一段议论写在小说结尾。它通过路易·卢和他儿子的死,得出结论说:

决不能听信敌人的谎言,对付敌人只有一个办法——坚持斗争。这样一段议论一下子便把这篇小说的主题推到最高度。

第二段议论写于小说的开篇。它向读者预示,下面描写的这场搏斗的惨剧是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这样,议论就起了点题的作用。

议论插话是文学的多样化的表现手段之一。爱伦堡恰当而巧妙地在作品中运用议论,常常给人以深刻的哲理的启迪,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四)言简意赅的景物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色,虽是取之于自然,但它却是作家加工过的自然, 是实实在在的“第二自然”,它的最基本特点是“人化的自然”。爱伦堡是深知此中奥秘的,因此,他常常借用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加深主题、强化人物形象。

爱伦堡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是:简洁、凝炼、寓意深远。这在《解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以小说第一部为例。

请看第六章结尾的景物描写:

街上月色分明,天气非常冷,仿佛呼出的气也会立刻结成冰,空中的鸟儿也会在翱翔中冻僵,像石头一样掉下来。索科洛夫斯基顺着寂静无人的、被无用的灯光照亮的街道往回走,浸沉在深深的伤感之中。

这是在索科洛夫斯基回忆他一生的不幸遭遇之后,插入本章末尾的。它向读者暗示:他生活在这样一个“严冬”的环境中。

再看第十六章结尾:

窗外是一片激动人心的情景。寒冬终于站不住脚了。马路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到处在流水。⋯⋯

一切都立刻充满了生机,像在哄然萌动。

真可笑,薇拉马上就要回来,可我还没有考虑好该对她说些什么。我什么也不说。或者就说:“薇拉,你看,到解冻时节了。”

这段描写是在官僚主义者茹拉甫辽夫倒台之后,它把索科洛夫斯基得到平反,眼望着“寒冬”过去,“春天”来临的那种欢欣雀跃的心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