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与外科学发展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医学的外科手术与外科学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这里首先让我们看看属于现代整形外科的实际水平。《晋书·魏咏之传》:“魏咏之生而唇裂,十八岁时,听说荆州刺史殷仲堪(399)帐下有名医能疗之,即往求治……”。魏咏之到了殷仲堪家说明来意,仲堪嘉其盛意,便召医为咏之诊视。医生说:唇裂可用手术修补,但必须在百日之内只进稀粥,而且不可笑语。咏之听后说:即使半生不说话,还有半生,何况只一百天不可笑语,所以一定要治疗。于是仲堪令人为咏之安排了住室,请医生为咏之尽心修补,咏之听从医生的嘱咐,闭口不语,只食薄粥,唇裂修补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魏咏之在手术后十分满意地回去。这段记述虽然未能详述手术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但手术确实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说明唇裂这一先天性畸形在晋代已有了很好的修补手术,而且已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总是怀疑中国在那么早的时期外科手术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他们怀疑华佗不可能有那么高明的腹部外科手术成就,当在不得不承认当时确曾做过这些复杂的手术时,又说这些手术技术是外来的,甚至怀疑华佗本非中国人,这些可笑的逻辑,的确曾经迷惑了不少人。对距华佗不远的晋代曾有佚名医生为魏咏之进行的唇裂修补术,也有人提出怀疑。不过这种怀疑就更加缺乏依据了。同样,对此手术我们也可提出更多的实证,说明我国晋代有医生成功进行这一手术是完全可能的。例如:公元9世纪时,有一位知识分子名叫方干,考取进士,但因先天性唇裂,面貌不雅,被除去了录取的资格,情志十分消沉。方千年老时遇一补唇先生,便请求为自己进行了唇裂修补手术,获愈。根据《唐诗纪事》卷六十三方干条记载,这位医生曾给10余位唇裂患者进行了修补手术,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但如此,在12世纪、15世纪、16世纪、17世纪等,都有关于我国医学家成功进行这一手术的记载,有些记载出自外科学者的外科著作。因此,手术方法、步骤、护理等均有具体的比较科学的要求,我们有十分充分的证据,可以说明晋代的唇裂修补手术绝非偶然。

外科学发展,特别是对治疗创伤和化脓性感染,从其最初阶段就可能与狩猎和战争密切相关。我国最早的医事制度和分科中所谓的金疡、折疡很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五十二病方》的内容也有相关之证据。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刘涓子鬼遗方》,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外科专书,其来源和内容更给予外科学发展同战争损伤相关的论点以更有力的支持。该书的编撰者龚庆宣在序中写道:“……遗一卷《痈疽方》,并药一臼,时(刘)宋武北征,有被创者,以药涂之即愈。论者云,圣人所作,天必助之,以此天授武帝也。明代王肯堂《外科准绳》中所记述的唇裂修补手术方法涓子用方为治,千无一失,演为十卷,号曰鬼遗方。”由此可见,所谓刘涓子鬼遗方,实际上是刘宋武帝(420~422)时,随军外科医师龚庆宣的治疗战伤和疮疡痈疽经验的理论总结,当然也不能排除他是在前人经验和论著的基础上完成的。但很明显,其军阵外科的性质是很清楚的。至于他所谓的鬼遗故事,纯属编造,或借以为奇来提高著作的影响力,或借以示刘裕称帝乃天意之所为。这个书名故事,既不影响该书的科学价值,也不影响龚庆宣整理成书的功绩。刘涓子若果有其人其事,他当是该书原始资料的积累者、奠基人。

《刘涓子鬼遗方》原题10卷,今传本为5卷,可知佚散十分严重。仅就现存之内容,仍不失两晋南北朝以来外科学发展水平的代表作面貌,特别关于痈、疽、疮、疡化脓性感染等外科疾病的理论论述和临床治疗经验技术都是很先进的。例如:该书重视和提倡外科疮疡要早期治疗的思想,主张积极的切开排脓,对脓肿切开的部位也作了科学的论述,所载方药,内服外用,都相当丰富。又如:金疮内容尤为丰富,所以学者多认为《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古代军阵外科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