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

《内经》即《黄帝内经》,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但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一批医书后,这个结论就慢慢站不住脚了,因为据学者研究,《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等,显然都比《内经》为早。现在,我们只能说《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理论比较完整的医学著作。但是,马王堆医书的出土,不是降低了《内经》的学术价值,而是使其科学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内经》不但在中医学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的成书

《黄帝内经》这部书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同时记载的还有《黄帝外经》,以及《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但只有《黄帝内经》流传后世,其他则仅存书目,内容不可得知。《黄帝内经》是由《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组成的,各有医学论述性文章81篇,内容涉及人体的生理、解剖、病理、诊断、治疗原则、疾病预防思想以及广泛引进的阴阳五行学说等等。对《内经·素问》在学术界似无意见分岐,但对《内经·灵枢》则存在着若干不同见解,因为人们对《灵枢》、《针经》和《九卷》持有异议,有的认为同为一书而存异名,有的则认为并非一书。由于年代久远,存在不同看法并不奇怪,在此更无仔细辨别之必要。有关《黄帝内经》之成书年代问题,各种不同观点的争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自然,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黄帝时代的观点,早已为学术界所否定。不过所以用黄帝冠书名,是后世出于对黄帝论医学的崇敬心理和借以提高该论著权威性的举动。那么究竟产生于何时呢?有认为成于春秋或春秋战国者,有认为成书于战国或先秦者,有认为成书于秦汉或汉以前者,有认为成书于东汉,或更因为唐时有补佚而谓成书于唐代者,意见纷纭,似各有所据。不过从全面系统看,多数学者认为以成书战国时最可信。大家比较一致认为《内经》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由许多年代许多医学家的经验、心得和理论概括之总成。而《内经》论述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期诸多医学家共同完成的。

《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

《内经》是一部专论中医基本理论的著作,虽然有《素问》与《灵枢》之别,但其内容都是偏重理论和原则的论述。所不同者,《素问》内容偏重中医人体生理病理学、药物治疗学基本理论,而《灵枢》则以相当大的篇幅论述针灸理论、经络学说和人体解剖等。具体讲,《素问》九卷论述了人体的发育规律,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养生原则和方法,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各种疾病之治疗原则和方法(针、砭、灸、按摩、汤剂、药酒、温熨等),望、问、闻、切四诊方法和要求等等;《灵枢》九卷论述了九针形质、用法、禁忌,人体经络循行、穴位,情志与疾病,人体体表与内脏解剖,针灸方法与原则,体质类型等等。

《黄帝内经》的成就

《内经》的成就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论述中肯确切,在此仅举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简述。

引进阴阳五行学说,建立整体观念前已述及,在春秋时期医学家已将社会上的阴阳、五行哲学理论思想引进医学领域,并用以解释和论述人体的生理、解剖、病理和诊断治疗原则,至《内经》成书,该理论与医学之结合已达到入微的地步。人体体表、内脏,人与疾病,人与自然环境,人与气候季节,以及疾病认识,处治原则等,无不渗透着阴阳五行学说。例如人体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为阳。对于疾病则热为阳,寒为阴。对脏腑除了分辨其阴阳外,还要辨别五行之生克关系,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在五行上金克木,木克土。那么在考虑脏腑关系时,也要注意到肺病有可能伤肝,肝病时有可能伤脾胃,在治疗上依据这一理论,医生就要在处方时尽早有所注意,要防止肝病引致脾胃不健等病症的出现。整体观念确是历代中医学家的一大治疗思想武器,它使医学家们克服了许多局限性、片面性。重视综合性分析疾病与人体体质不同的关系,与地域、气候不同的关系,与暑湿风寒等等自然界变异的关系,与季节不同的关系等等,正是这些观点使之比单纯注重分析入微的思想方法高出一筹。阴阳与五行相配合,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相配合,用以论述疾病与种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微妙的关系,采用各种治疗方法原则等等,确系中医学之所长,这是无容置疑的。但也必须指出:阴阳五行毕竟是一种古朴的哲学思想,必然有其不科学的方面,这是事实,因此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给予检验和提高,这也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解剖与血液循环概念我国《内经》一书所记载的人体解剖水平是很高的。《灵枢》曾强调;人体体表的解剖部位,可以通过切循测量予以确定;至于内脏解剖,则要在死后通过切开胸腹进行剖视,脏腑的部位、大小、容量及重量几何,血脉之长短,血液的清浊等等,一一予以记录。例如消化道解剖,《灵枢》已详细记录了口唇几何?唇到齿距离几何?舌形重量,齿至咽几何?会咽形质,口腔容量几何?食道长多少,胃大小容量,贲门、幽门形质,小肠长多少,如何曲屈,容量几何?大肠之升、横、降,容量、重量,肛门形质等等。中同现代解剖学家侯宝璋教授,曾就《内经》等书所记载的解剖人体解剖图数据同现代解剖作了比较研究,指出《内经》的解剖等基本上是正确的。可见我国在2000年前的人体解剖的技术水平是相当高明的。同时还要指出,《内经》叙述了血脉系统,即经脉、络脉、孙脉,并明确提出血脉运行“如环无端”,永无休止,更正确描述了正常与疾病的脉搏次数、性质等等。如果把这些十分入微的观察记录联系起来,不难看出那一时代我国医学家对血液循环已有了相当正确的认识,至少已经有了清楚的概念。英国学者哈维于1628年发表了血液循环学说,有人将《内经》与哈维等同,并说《内经》比哈维发现血液循环早若干年,这当然是欠科学性的比较,但《内经》毕竟是初步揭示人体血液作环周循行的一次伟大的发现。

《内经》的医疗技术众所周知,《内经》是一部理论专著,一般甚少涉及疾病的治疗汤药和医疗技术。然而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指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在《五常政大论》一篇中又指出;“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这两处所叙述的水渍法,正是后世物理疗法的水疗法。又如《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因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有的医史学家考证此即古代的灌肠法。对腹水患者,《内经》已记述了采用穿刺放腹水的治疗腹水的治疗方法。在《灵枢》之痈疽篇,对脱疽,即现代所说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不但对其恶劣的预后已有所认识,而且强调了外科手术截趾——“急斩之”的治疗方法。

强调早期治疗的预防思想这里我们仅仅引述《内经》的一些段落佳句,以说明其预防疾病的思想和强调疾病早期治疗的思想已很明确。譬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说:“上工救其萌芽,……”又如;“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本也。”更有意义的是:“或言久病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所有这些都给人们一个清晰的概念。《内经》强调一位高明的医师必须预防疾病于未发之前,或至少应当在疾病刚刚形成之时就能予以控制,不使发展到难治的地步。所谓“治未病”、“救其萌芽”即其意也。至于说《内经》所强调的久病可治思想,不认为有“不可治之症”,自然是一种进步思想,是积极向前的。当然,在那时这却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与巫决裂《内经》是一部充满医学唯物论思想的著作,这不仅在思维方法上如此,在处理与巫师、巫医理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素问·五脏别论》强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这就是说与那些迷信鬼神的人,是没有办法同他们研究论述高深的医学道理的;对那些讨厌针砭的人是没有必要同他们讲高明的针灸医疗技巧的。这样坚定的意志和态度,说明《内经》的作者们和《内经》时代的医学家们,已坚决同鬼神致病的谬论和唯心迷信的观念决裂了。中国医学在扁鹊、《内经》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鬼神观念统治医坛的情形,使中医学始终沿着唯物的道路向前发展着。尽管在此之后,咒禁在一些时期仍有发展,甚至设有咒禁科,但无不处于从属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咒禁一类迷信科目里,药物和医疗技术,心理疗法等得到了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