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死后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人。陶弘景幼聪敏,貌明秀。少时得葛洪《神仙传》等,“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后曾做过诸王侍读,壮年后辞去,隐居句容茅山,人称“陶隐居”。从此,“受符图经法,偏历名山,寻访仙药”,陶氏与梁武帝关系密切,很受梁武帝宠信,梁武帝曾多次派人请他出仕,均婉辞不就,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谘问”,故时人有以“山中宰相”称之者。陶氏思想杂糅儒、佛、道三者,尤以道教为主,为南朝著名道教徒。梁武帝曾赐以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炼制神丹,加之晋著名道教徒葛洪也是句容人,致使道教此一时期在三吴及浜海各地尤为得势。陶氏晚年又皈依佛门,曾“自誓受五大戒”。

陶弘景一生嗜学,“老而弥笃”,隐居40余年,读书万卷,由于他“一事不知,深以为耻”,故知识非常渊博,举凡天文、历法、地理、博物、数学以及医术、本草等,无所不通。他治学态度严谨,注重调查研究。如《诗经》中有“蜾蠃衔螟蛉幼虫为己子”的说法,陶氏不轻信旧注,经亲自细心观察,终于发现,蜾蠃衔来螟蛉幼虫是作为自己幼虫的食物,并非以其为己子,否定了旧说。陶氏在天文历算、医药、冶炼等方面成就较大。他曾亲手制作天文仪器“浑天象”;其《古今刀剑录》中首次记载的“杂炼生糅”的灌钢炼钢法,在冶金史上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医药方面,除增补葛洪《肘后备急方》为《补厥肘后百一方》外,最重要的是著有《本草经集注》一书。此外尚有《效验方》、《药总诀》、《养生延命录》、《养生经》等医药书籍及不少炼丹服石之作。前几年曾有人报道在河北省还发现一部题为梁代陶弘景撰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传抄本,谓系敦煌卷子中得之而流传至今。该传抄本首尾不全,但比较完整地记载了51首方剂。其中虽有不少道家的神秘之论,但所论方药朴实,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7卷)是《神农本草经》较早注本之一。《神农本草经》流传至陶氏所处时代已有4个多世纪,当时传本因辗转传抄而“遗误相继,字义残缺”,药物数量不一,分类混乱,有必要重加纂注。同时,自《神农本草经》成书后,新的药物品种逐渐增多,对药物的性味、功效等也不断有新的认识,还出现了搜集汉魏以来名医用药经验的药物学著作《名医别录》等。陶弘景在梁武帝的支持下,对当时药物学又作了新的总结,写成《本草经集注》一书。该书在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基础上,又选入《名医别录》等的药物365种,所载药物品种增至730种。书中凡属《神农本草经》的内容用朱书,后加的内容用墨书,体现其治学态度的认真严谨。陶氏还补充发挥了《神农本草经》的“序例”部分,如说:“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厚,不为仓卒之效”,及“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反者,服之乃不为害,或能有制持之者”等,多为实践经验之言。陶氏还改上、中、下三品分类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这是药物分类的一次革新与进步,后世一直沿用了1000多年。书中还创立了“诸病通用药”的分类体例,即根据药物的作用来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法不仅便于学习、掌握,尤使临床处方用药时易于检索,开后世按药物功用分类之先河。在药物性味方面,他比较重视寒热二性。此外,对药物产地、采集、炮制、真伪鉴别、贮存等,均有较多的补充和说明,这对保证药材质量,提高药效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他批评了当时“众医睹不识药”,“皆委采送之人”,使药材“真伪好恶莫测”的现象。他在强调地道药材时指出:“诸药所生,皆有境界……自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荆益不通,则全用历阳当归,钱塘三建(指天雄、附子、乌头),岂得相似。所以疗病不如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近来有人从各地水土中微量元素含量之差异性的角度,来探讨中药学中的“地道药材”理论,证实其有一定的科学性。其它如说麻黄应在秋收时采功效为胜、常山以形似鸡骨者为真等,都是在采集、鉴别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之谈。《本草经集注》还注意总结汉晋以来中外药物交流的成果,收载了一些临床很有效验的外来药物,如现代临床用以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良好效果的苏合香等,正是由陶氏首先收入中国本草学著作的。

《本草经集注》是对汉魏以来本草学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问世后影响很大,唐《新修本草》即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修订完成的。本书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宣扬了一些道教的丹药服石方面的内容,以及由于当时三方鼎峙,南北睽隔,故书中对北方药物了解不足等。由于陶弘景撰写此书得到了梁武帝的支持,使该书带有半官方的性质,故我国生药学泰斗赵燏黄先生曾认为我国第一部药典应为《本草经集注》,但因本书并未经过当时政府审查、颁布,没有法律的约束作用,故这种观点没有得到公认。《本草经集注》原书早佚,其主要内容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本世纪初,从敦煌石窟中发现唐以前写本残卷(第一卷)一种,但却流落日本。近人据《证类本草》及《千金翼方》本草部分编校出版了《本草经集注》辑佚本数种,基本上能反映陶氏原著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