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临危受命抗日寇

佟麟阁虽然隐居于香山,但他时刻都在关心着抗日大局的发展。此间, 何应钦与日方的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何梅协定》,对于日方提出的“取消河北省和北平、天津两市的国民党总部;撤退驻河北的国民党的中央军、东北军和宪兵三团;撤换河北省主席和北平、天津两市市长;撤消北平军分会政治处;禁止全国的抗日活动”等要求,何应钦都表示承诺。这就使得察哈尔省成为与日伪直接接触的前沿,使得刚刚回到察哈尔省主政的宋哲元穷于应付,既要忙于政治应付,又要疲于外交应付,使得宋哲元根本没有时间来训练军队,更谈不上秣马励兵来加强武备。作为一个行武出身的政治家,宋哲元深知加强武备的重要性,因此他急需得力的助手来替自己分担这一部分重担。佟麟阁练兵有方在军界是弛名的,因此宋哲元一连写了三封书信,力请佟麟阁出山助自己一臂之力,替自己分担重担。二十九军的冯治安、赵登禹、张自忠和刘汝明等四位师长,这些昔日的老部下和挚友也联袂相邀,请佟麟阁出山与他们一起共同抗日。与此同时,由于卖国妥协《何梅协定》的签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和天津地区的爱国运动风起云涌,不断高涨, 全国的抗日运动也如火如荼,蓬勃向上。这种局势鼓舞了佟麟阁,他认为目前这种时机,正是好男儿报效祖国的日子。于是,佟麟阁欣然接受了宋哲元和二十九军诸师长的邀请,决定出山。

1936 年春,佟麟阁在他的二女儿的陪同下,离开了香山寓所,前往北平, 就任二十九军副军长,并兼任抗日军事训练团的团长。

“七·七”事变前夕,北平的外围形势是这样的:西起丰台东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已经被日本的华北驻屯军控制;北平的东面属于“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统治区,也是日寇控制的傀儡政府;北平的北面和西北面被日寇的走狗“察北伪蒙军”控制;只有北平的西南面还属二十九军的防守之地。这里既是二十九军抗敌的前沿,更是二十九军与大后方联系的唯一通道,二十九军所辖的四个师就散驻于冀察各地,而佟麟阁所率的军部直属部队及军事训练团就驻屯于北平南苑。

受命负责维持冀察政局的宋哲元的心态是十分复杂的。作为二十九军的统帅,从其内心世界而言,他是想抗日的。当年不就是他的军队最早喊出“宁作战死鬼,不当亡国奴”这样响亮的口号的吗?他本人也有过长城喜峰口抗日英雄旧日的辉煌;但是,国民政府各派势力的互相倾轧,以及蒋介石集团“不抵抗”的大政方针,又使得他顾虑重重,无法抗日。为了保存实力和地盘,进退维谷的宋哲元选择了回避的策略。1937 年 2 月,他借口为父亲修墓和养病,离开了北平,任命佟麟阁代理二十九军军长。佟麟阁成为整个北平地区直接负责者。在日寇咄咄逼人的局势下,佟麟阁真可谓是“临危受命”。

此时的佟麟阁没有推辞,没有犹豫,担负起这副艰巨的重担。

直接负责二十九军的佟麟阁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经常以国家处于危亡之中,二十九军肩负抗敌重担,要保持二十九军英勇抗日的传统, 不坠军威等,训诫各级军官和士兵。

佟麟阁整日教军练武,他慷慨激昂地对官兵们说:“中央如下令抗日, 佟某若不身先士卒,君等可执往天安门前,挖我双眼,割我双耳。”佟麟阁将军请缨抗战的消息迅速地传遍四方,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慕其威名,不远千里地来到南苑军事训练团,入团接受训练。甚至于他的威名都传到了海外,有的海外赤子也从海外归来,投军练武。南苑宛然成了北方抗日的集中地,也是热血青年心中向往的地方。

在佟麟阁明耻教战的训诫下,二十九军官兵上下一心,精诚团结,抗日的热情极为高涨,为“七·七”事变爆发后,二十九军奋起抗战、英勇杀敌, 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1937 年 7 月 6 日,日军驻丰台的清水节郎中队,全副武装,向驻守宛平的二十九军的第三十七师要求通过宛平县城到长辛店去演习。第三十七师当然不许,双方僵持了长达 10 余个小时。高度警觉的佟麟阁闻知此讯,当即指示二十九军做好了应变的准备,时刻准备应付各种突发事变。

面对日军的猖狂挑衅,二十九军全体战士群情激愤,怒不可遏,争先请战。但在个别将领的头脑中尚存有一丝幻想,徘徊于战与和之间而不能决断。

针对这种情况,佟麟阁在南苑召开的紧急军事会议上,慷慨陈词:“中日战争已经是不可避免。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冲。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一番话,正气磅礴,义正词严,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拥护,统一了二十九军内的意见,誓死守卫疆土,痛歼来犯之敌。佟麟阁以军部的名义向全军将士发布命令:凡有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芦沟桥共存亡,不得擅自后退一步。

整个对峙的局势一直持续到了晚上,日军见无懈可乘,只得悻悻退去。次日夜间,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在军事演习中失踪,强行要进宛平县城去

搜查,如此无理的要求遭到了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的目的当然并不是要搜

查失踪的士兵,实际上,据后来的史料可以证明,日军所谓的失踪者早已归队,日军要搜查宛平县城的理由压根儿就是无事生非,他们要的就是挑起事端。因此,遭到拒绝的日军指派一个中队蛮横地向宛平城外芦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了进攻。

佟麟阁一得知这个消息,立即命令守卫芦沟桥的二十九军的三十七师一一○旅旅长何基沣自卫还击。该旅的吉星文团金振中营奋起抵抗。划破长夜的枪声震撼了整个华北,震撼了整个中国,也震撼了整个世界。这是因为, 芦沟桥上的枪声标志着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揭开了序幕。

芦沟桥位于北平西南 30 余里,是当时北平与南方沟通的唯一门户。尤其

是在 1937 年初,北平北、东、西三方已经被日军控制的特殊形势下,芦沟桥更是守卫北平的中国驻军的唯一退路。日军选择这个地方为首先的进攻点, 其险恶用心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芦沟桥,北京人是再熟悉不过了。“芦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时至今日,乾隆皇帝御书的“芦沟晓月”碑仍然矗立在芦沟桥旁。对于这座桥,古今中外的人士对它无不交口称赞。早在 13 世纪,到中国旅游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所著的《马可·波罗行记》中就称赞芦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这是一座美丽的石桥,尤其特殊的是在桥上的两侧共有 281 根约 1.4 米高的望柱,望柱之间是雕饰着花纹的石栏板。望

柱之上雕有大小各异的狮子,整个芦沟桥上大约有狮子 485 个。由于桥上的狮子很难数清,因此就有了“芦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的歇后语。就在这一美丽的石桥之上,爆发了血肉相搏的大拼杀,赋予了芦沟桥又一新的风采,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

在“七·七”事变中,当日军用大炮、机枪向宛平县城进攻时,守卫芦沟桥的士兵就是以桥上的望柱、栏板为掩体,与日军展开枪战的。这座桥应该记得,在那个残酷的岁月,对于这座石桥的控制权几经易手,英勇的二十九军是用大刀肉搏换来了控制权。

  1. 月 7 日,芦沟桥激战持续了一整天,直至次日上午 10 时左右方告一段

落。到了 11 时至 12 时期间,日军两次向芦沟桥发炮 180 余发,芦沟桥车站附近被敌军占领。同时日军又由永定河东岸向西岸进攻,企图两面夹攻,强行夺取芦沟桥。战斗十分激烈和残酷,在芦沟桥西守卫的金振中营的一个排全部壮烈殉国,桥西的阵地眼看着就要失守,情况万分危急。守卫宛平城西门城楼的某连长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不待请示命令。即刻派出了一个排,火速驰援。前来驰援的战士个个手持大刀,与日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大刀上下翻飞,砍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稳固了阵地。

最后,进攻宛平县城的 1000 多日军被分割包围,切断了与后方的联系。只待总指挥一声令下,就可全歼顽敌。可是,二十九军全体将士翘首祈盼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命令却是:“不要扩大事态。”服从军令的二十九军只有将被围的日军放走了事。

7 月 8 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了“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 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团结对敌。由此,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的浪潮,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也由此揭开了序幕。

但是,国民党政府害怕事态扩大,命令前线的部队只许抵抗,不许出击, 并加紧与日军进行谈判,委屈求和。但是,蓄意挑起事端的日军岂能如此善罢甘心。10 日,得到了增援的日军再次发动了进攻,但在英勇的二十九军面

前,日寇的如意算盘再度落空。

历史不会忘记芦沟桥这座古桥,人民也不会忘记这座古桥。现在桥头修建的芦沟桥史料陈列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正是纪念这段历史的丰碑。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是英勇的子弟兵,后面是革命的老百姓⋯⋯”这首脍灸人口的爱国歌曲可称得上是家喻户哓。

但不知您是否知道,这首歌最初就是专门谱写给二十九军全体战士的。二十九军是一个有着光荣辉煌历史的军队,尤其是它的大刀队更是远近

弛名,威震日酋之胆。早在喜峰口,就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芦沟桥,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又再显雄风。当时在上海从事爱国救亡运动的著名音乐家、共产党员麦新被二十九军的事迹所感动,便于 7 月满怀激情地谱写出了专门赞颂二十九军大刀队赫赫声威的战歌《大刀进行曲》,当时谱写的歌词是这样的: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是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这首歌在抗日战争中不仅给二十九军以巨大的鼓舞,同时也是全国人民反抗日寇的一首战歌,至今仍为人们所传唱,是爱国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由于历史的变迁,那些带有特指性的词语已经逐渐被通用性的语言所替代,但贯穿其始终的精神、魂魄却永存人间。

提起《大刀进行曲》的原词,令人不能不想起当年二十九军大刀队的风采。关于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当时的报纸上的记载可称得上是最具权威的见证。

1937 年 7 月 12 日,《世界日报》有一篇文章就是专门报道二十九军战果的。这篇文章的题目为《日贼侵犯宛芦,被我军击退;二十九军之大刀队大杀日贼》。文章分三个部分来报道当日的战况:

(一)11 日,日军 200 名,进攻大王庙,被宋部大刀队迎头痛击,血肉相搏,此队日军被砍断头颅者 1/3,人心大快。

(二)日军新开到之援军,昨日图攻南苑(在北平南 6 公里,为中国空军根据地)。二十九军大刀队急向日军冲锋,相与肉搏,白刃下处,日军头颅即落,遂获大胜,日军向丰台退却。

(三)日军前锋,昨拟沿铁路桥攻过永定河。华军对河隐伏,不发一枪, 迨日军行近,大刀队突起,挥刀大杀,日军头颅随刀而下,后队日军大乱, 纷纷溃退,华军即用机关枪扫射,日军伤亡无数,两军肉搏,历 2 小时之久。

日军进攻芦沟桥虽未得手,但也没有善罢干休,而是由此展开了对于中国内地的全面进攻。7 月 11 日,日本政府首相近卫文磨召开了内阁会议,决定增兵华北,调关东军的酒井、铃木旅团,驻朝鲜第二十师团,分别向华北进发,任命香月清司为华北驻屯军司令。在海军的掩护下,向平津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政府被迫表示准备应战,但却又躲躲闪闪地说不放弃谈判。如此不明朗的态度,自然不利于浴血奋战在前线的二十九军将士, 而日军则借此加紧进行准备。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24 日几路日军开始大规模进逼北平。25 日,日军在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的指挥下,发起了进攻。中日两军在芦沟桥一带战事连绵不断,且战况日渐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