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泊水位的变化

湖泊水位的高低,可视为湖泊贮水量变化的量度。表示湖面高低的水位值,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有水位的日变化、年变化和多年变化。引起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量平衡各要素间的变化,此外亦受风、气压、地壳运动和宇宙力等的影响。

中国湖泊水位的日变化,大多小于 2~3 厘米,尤其是较大的内陆湖泊, 水位变化更小。长江、淮河沿岸的一些通江湖泊,每当进出水量急剧变化的汛期,水位的日变化较大,鄱阳湖于 1970 年 7 月 11 日~7 月 25 日的一次洪

峰过程中,康山水位站的水位从 7 月 12 日的 16.82 米增至 7 月 16 日的 18.51

米,4 天水位升高了 1.69 米,其中 7 月 14 日和 7 月 15 日的日变幅分别达到

0.54 米和 0.52 米。

水位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类日变化。非周期性的变化,主要是湖泊水量平衡各要素间的变化所引起的湖水位的变化,但风和气压所引起的非周期性水位的变化,有时也较显著。1971 年 9 月 24 日太湖曾刮了一次西北大风,

迎风岸的吴㧎水位站的水位自 2.48 米增至 3.12 米,而背风岸的百渎口水位

站的水位则从 3.06 米减至 2.64 米,如图 5 所示,两站水位差达 0.55 米。湖泊水位周期性的日变化,有一涨一落或二涨二落两种现象。如上海市郊淀山湖受潮汐的影响,一天之内水位有两次涨落过程,每日潮差达 0.8~0.9 米。以融冰化雪作为水源的湖泊,水位的日变化以 16~18 时为最高,晚上冰雪消融停止,水位下降,一天内水位呈现一涨一落的现象。

图 5 太湖风壅水位变化曲线图

1 吴 水位站水位 2 百读口水位站水位

湖泊水位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进出湖泊水量的变化。中国多数地区的湖泊,一年中最高水位常出现在多雨的 7~9 月。受融冰化雪水量补给的湖

泊,夏季水位稍有上升,而最低水位常出现在少雨的冬春季节。湖泊水位的年变幅① ,以长江中游的湖泊最大。洞庭湖鹿角水位站的水位年内变幅达

11.75 米,鄱阳湖康山水位站的水位变幅达 5.86 米。水位变幅大,湖泊面积和水量的变化就大,这些湖泊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象。淮河流域及长江下游区湖泊的水位年变幅次之,一般为 1.50~2.50 米。云南高原湖泊的水位变幅较小,为 1.00~1.50 米。而青海、新疆及内蒙古等地区的大型内陆湖泊,水位年内变幅最小,大多在 1 米以内。

湖泊水位的年际变化,与各年水量的多寡有关。1954 年江、淮流域普降大雨,年降水量超过年正常降水量一半以上,使湖泊水位显著抬高,不少湖泊的最高水位创解放后的记录。对于小型湖泊,特别是内陆湖泊,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湖区及流域内降水量的变化,亦能使湖泊水位发生升高或降低的现象。人类经济活动对水位的年际变化也产主一定的影响。例如 1954 年洪泽湖建闸蓄水后,水位显著抬高,年平均水位变化在 11.33~12.87 米之间,而建闸前湖泊年平均水位则变化在 9.62~11.99 米之间,建闸前后年平均水位相差 1.0~2.5 米之间;内蒙古呼伦湖自 1958 年堵塞了穆得那亚河口后,湖面显著扩大,到 1962 年水位竟上升了 2.5 米,以后出口被打开,湖水位方缓慢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