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过鱼设施,适时灌江纳苗

有些湖泊因兴建闸坝而隔断了鱼类洄游的通道,可补建鱼道。建设鱼道,

欧美各国已采用,并有成功的经验。中国白洋淀、洪湖、巢湖、固城湖、高邮湖等受闸坝控制的湖泊,也已补建了鱼道。江苏省太平闸鱼道就是沟通长江与邵伯湖、高邮湖、洪泽湖等湖泊的重要鱼道。据观察,在鱼苗汛期,有鳗苗、刀鱼等由长江经鱼道入湖。

灌江纳苗就是根据某些鱼类和河蟹的洄游习性,在鱼、蟹苗旺发的汛期, 选择江湖水情有利时期,适时起闸,使鱼、蟹苗随江水进入湖内,以补充湖泊水产的后备资源。如湖北省的洪湖,1964 年 5 月利用螺山排水闸灌江一次, 当年产量就由 1963 年的 770 万斤增加到 1086 万斤,1965 年达 1600 万斤, 而且青、草、鲢、鳙等大型鱼类所占的比例显著上升,显示了灌江纳苗的效果。1972 年 5 月 13~21 日,先后灌江 5 次,共 126 小时,估计灌入的鱼苗达 1 亿尾以上,当年在湖中就能见到体长半寸左右的青、草、鲢、鳙鱼群, 渔民也经常可以捕获到体重半斤以上的个体,濒于绝迹的河蟹、鳗鲡又重新有了捕捞产量。以产河蟹著称的江苏省阳澄湖为例,该湖 50 年代的河蟹常年产量在 10~15 万斤,1951 年最高产量为 22 万斤。1959 年于下游的浏河口建闸后,中断了河蟹苗入湖的主要通道,造成河蟹产量锐减,1960 年降至 5 万余斤,1961 年更进一步下降到 3 万余斤。1962 年开始灌江纳苗后,产量逐年回升,至 1965 年产量又回升至 35 万斤,比历史最高年产量提高了 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