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导弹的发射

反坦克导弹和其他导弹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制导到多体制制导和复合制导、由人工干预到发射后不管,进行自动寻的的复杂过程。

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基本上是手控制导,即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这种制导方式非常简单,它是根据步枪射击中“三点成一线”的瞄准、跟踪和击发原理而设计的,导弹尾巴上拖着一根制导导线,射手通过望远镜观察,眼睛、目标和飞行中的导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如有偏离,则扳动控制盒中的四个手柄,使之向上、向下、向左、向右改变弹道,很像我们现在电子游戏机的操纵程序。由于人工干预太多,就有点像步枪射击,虽然枪是一样的,可射手不同成绩就相差很大,所以手控线导反坦克导弹的命中概率很低,不到 60

%,而且仅适用于单兵,机动发射很困难。

第二代反坦克导弹主要采用红外测角仪半自动有线制导,管式发射。这种发射方式原理其实和第一代发射原理是相同的,也是通过望远镜把十字线对准目标,用手工干予的方式使之进入正确飞行弹道,所不同的是由纯目视瞄准转为红外光学瞄准,把导弹飞行时尾部的曳光管改为红外发光装置。此外,只要用红外测角仪瞄准目标,不必老担心三点是否成一直线,测角仪就会自动发出修正指令使导弹进入正确的弹道,大大简化了射手的操纵过程。但最根本的一点没有任何改变,即导弹尾部仍然拖着那根长达几公里的导 线。红外制导虽然提高了命中概率,但射手的训练和经验等人工干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由于采用线导,导弹发射后射手还要原地不动地进行制导,这在战场上相当危险,极易被敌杀伤。

反坦克导弹种类繁多,发展也十分迅速。导弹射程远近相差极大,“挫败进攻者”最远可达 200 公里,而一般的轻型反坦克导弹都只有 1 公里;弹

重也是如此,有的重达 200 多公斤,有的却只有 6 公斤。导弹差异这么大, 它们是怎样发射的呢?一般来说,反坦克导弹的发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简易发射方式。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多采用这种方式,弹翼做得很大, 用来支撑在地面上发射,发射动力采用火箭发动机。

二是管式发射方式。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开始,就广泛采用管式发射方式。在管式发射方式中,有单兵便携式,三脚架式;也有以吉普车、履带式装甲车为运载和发射平台,将发射管装于其上的发射方式;还有用火炮、无坐力炮和火箭进行发射和助推的方式。对于管射式反坦克导弹来说,其发射动力可用火箭发动机,也可用无坐力炮、甚至用普通火炮。美国第三代反坦克导弹“萨达姆”和“铜斑蛇”就是分别用 203 毫米榴弹炮和 155 毫米榴弹

炮发射的,其射程分别达 30 公里和 20 公里。一般来说,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助推,是给导弹一个足够大的初速,之后,它会自然点燃续航发动机进行飞行。炮射导弹则可依靠巨大的初速靠惯性飞行。

三是空射式。空射式反坦克是从第二代开始使用、到第三代大幅度提高作战性能的。用武装直升机或反坦克飞机发射反坦克导弹有许多独到的优 点,如平台机动性高,可充分发挥反坦克导弹的威力;射程远,A-10 攻击机携带的“小牛”导弹最大射程能达 40 公里;携载量大,一般车载型多为四联

或八联装,但用武装直升机却可携载 16 枚反坦克导弹(“阿帕奇”),作战效能明显增强。机载型导弹主要有“小牛”、“狱火”、“陶”、“沃斯普” 和“挫败进攻者”。

战术导弹一般在对流层内飞行,正是风、雨、雷、电相互作用、气流上下湍动,空气最稠密的一层大气层,所以雷雨天发射导弹,有时碰巧在空中遇雷电时则会发生雷击导弹的事件。不过,此类事件很少发生,有记载的只有过一次,即 1984 年 6 月上旬某日“马特”反坦克导弹遭雷击事件。

当时,天降小雨,云层较低,只有 250 米,在日本香川县境内,陆上自卫队正在进行“马特”反坦克导弹的实弹射击训练。“马特”导弹是日本研制的一种线导反坦克导弹,1967 年开始装备部队。该弹长 1 米,直径 120 毫

米,重 15.7 公斤,射程 1500 米,每个发射装置有 5 名操作手操纵。事件发生时,导弹已接近目标靶板,恰巧遇到一个落地雷,先是一道强烈的闪光, 继而发出一阵轰鸣,导弹被击落在地,超高压电流沿制导导线传到操纵台,5 名操作手受到强烈冲击,手脚麻木而倒地,分别造成不同程度的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