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日王与玄奘

公元 642 年 12 月,印度半岛曲女城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大会,它是以大乘教为一方和小乘教为另一方的影响印度历史的佛教大辩论。

当时到会的有:印度半岛上 18 个国家的国王,大乘、小乘两派佛教高僧

3000 多人,婆罗门教和其他教的教徒也来了 2000 多人。从印度半岛各国赶来的老百姓更是不计其数。一路上骑象的,坐马车的,步行的人群熙熙攘攘, 旗帜绵延几十里路,真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坐在主讲台上大乘教的一位主论高僧,特别令人注目。他面目清秀,颇具大将风度,稳稳地坐在主论位上,口若悬河地全面阐述了佛教的教义,并针对小乘派的错误观点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和批评;对小乘派现场提出的各种刁难问题,也作了详尽的、有说服力的回答。赢得了广大听众阵阵掌声和支持。广大听众逐步形成一边倒的局面。讲演毕,他又将他自己撰写的一篇题为《制恶见论》的论文,张挂在会场门外,并且申明,如果有人发现论文里有一个字没有道理,就斩论主的头,向大家谢罪。开始,也有一两个自命不凡的小乘派僧徒提出一些问题,但都被这位大乘派主论高僧驳得哑口无言, 之后,就没有人敢出来辩论了。

大会连续开了几天,这大乘派主论者天天向到会者宣讲,听众一天比一大多,时间这么长。听众这么多的大会,会场上竟秩序井然,无人交头接耳议论他事。成千上万的群众倾心静听,如痴如醉。会议持续了 18 天,后来再没有人出来辩论,主持大会的戒日王见此,就宣布大会结束。

这位高僧就是戒日王特从邻国中国唐朝请来的,他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三藏玄奘大法师。

公元 7 世纪初,印度半岛上分散建立着许多邦国,没有统一的王朝。在现今德里的北面有一个小邦,国名叫羯若鞠阇(jié ruò jūdū)。公元 606年始,戒日王就是这个国家的国王。

青年戒日王即位后,首先是加强自己的武装力量,建立了象、车、马、步 4 支军队,立志统一印度半岛各国。

象军以大象为主要作战武器。大象以长长的大牙和象鼻攻击敌人。每头大象身上都披挂着坚硬的铠甲。这样铠甲既可防护象身,军官骑在大象身上又显得格外威武。另外,每个大象还配备两名步卒,以便驾驭大象和保卫军官。

车军以四匹马为一组,拉一辆马车。每辆车上有军官一人,负责驾驭方向;另有士兵若干人,手持长柄武器,便于在较远距离内杀敌。一辆一辆的马车都是分散作战的,这样易于追逐逃散的敌人。

马军就是骑兵,步军就是步兵。这两支最基本的军队,他们都是由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组成。他们最基本的武器就是长戟、刀剑和盾牌。他们以善战、勇敢著称于印度半岛。

戒日王就是依靠这四支部队,以武力实现其统一印度半岛各国的抱负。在他即位以后的短短六年之中,统一了印度的北部,建立了一个从印度半岛西北部山地直到印度半岛东南部海滨的大帝国,史称麹(qū)多王朝。

此后,戒日王开始在印度半岛建立封建制度。王朝下封设 30 多个诸侯国,各级大臣都有他自己的分封地。百姓安居乐业地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扩大商业,繁荣经济,加强对外贸易,不断增加出口品种。如水稻、黍米、大豆和甘蔗等农产品,以及棉花、铜器和玻璃皿等手工业品。在他统治时间,经济繁荣,国家富强。

戒日王为加强统治,大力宣传佛教,以佛教统一思想。他下令到处营造佛塔,兴建佛寺,雕塑佛像,仅在首都曲女城里,就建有 100 多所佛教寺院。当时佛教分为两派,一为大乘,主张普渡众生;一为小乘,主张自我解脱。戒日王主张以大乘教来统一教派,其本人本来就是大乘派的信徒。

有一次,戒日王亲自去攻打一个小国。这个国家的和尚都是小乘教徒, 同大乘教的教义格格不入。一位小乘教大师写了一篇《破大乘论》论文,公开从理论上向大乘教提出挑战,这实际上是向戒日王提出挑战。

成日王虽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本人也是佛教的忠实信徒,但对佛教教义并不精通,他深深懂得仅靠自己的佛教知识,驳倒《破大乘论》是很难的,如果将这位小乘教大师抓起来问罪,又会失掉人心。于是戒日王想到了具有博大精深佛教知识的唐玄奘。并借此机会,大力宣扬佛教文化,以佛教思想巩固和发展刚刚获得统一的印度半岛上人们的思想。因此才出现了上面的一幕。从此,统一了的印度半岛得到了稳定发展,印度与中国加强了交流, 成为了友好的邻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