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伊本·拔图塔
公元 1325 年 6 月,一艘阿拉伯商船由丹吉尔港启航,驶入直布罗陀海峡, 朝东驶向地中海。此时,一位身穿穆斯林长袍的青年,昂首伫立船头,迎着
清爽的夏日海风,凝视着浩瀚的海洋,几只海鸥正在行进中的大帆船上空盘旋翱翔,伴随着大帆船破浪前进。这翩翩浮想的青年是谁?他就是遐迩闻名的青年旅行家伊本·拔图塔。
伊本·拔图塔原名阿布·阿卜杜勒·马哈美德,1305 年,出生于摩洛哥的丹吉尔。他 21 岁那年,即 1325 年,就出发前往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圣。当时,信奉伊斯兰教的各国的风俗,凡是远来的朝圣香客,所过各地,必须供给他饮食,阿拉伯语又是伊斯兰国家通用语言,穆斯林所到之处并无言语上的隔阂,因此,这就为中世纪阿拉伯民族的很多旅行者逸游四方,客观上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对于一个有志放眼世界的伊斯兰青年, 朝圣不仅是完成穆斯林的功德和履行宗教义务,同时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为以后周游四海作准备。
拔图塔从自己的家乡沿着地中海南岸东行,至开罗,溯尼罗河而上,至阿特巴拉,准备渡红海去麦加,因海上发生了战乱,即循原路回到埃及,改往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他游历了阿勒颇和大马士革,然后经麦地那至麦加, 行第一次朝圣礼。以后由巴士拉北上,往库尔迪斯坦,游历了伊斯法罕、设刺子、库法、巴格达、摩苏尔等地,又回到麦加,行第二次朝圣礼,这一次在麦加居留了三年,广泛地接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了解到了不少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从而进一步激发他要周游各国的决心。三年后,他继续沿红海南行至也门的亚丁,亚丁是联系亚非贸易的重要商港,商贾云集,各地来的满载货物的大船都在这里集散。从亚丁,他又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南航行, 观光了色拉、摩加迪沙、蒙巴萨等沿海城市,直至赤道南 9 度之处,才返航至阿拉伯半岛东面的阿曼,接着又行了第三次朝圣礼。
通过几年的游历考察,拔图塔的眼界大为开扩。通过与红海、阿拉伯海及未到过的其他地区穆斯林接触,感到有必要扩大游历的范围,走出亚非, 到信奉伊斯兰教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去,甚至有了环游全球的打算。
他在完成了第三次朝圣礼之后,从吉达港乘船渡海到埃及,从阿斯旺顺尼罗河而下到达开罗,穿过叙利亚,漫游小亚细亚诸突厥小邦,然后渡黑海到克里米亚半岛的卡发。这里多数居民是信仰基督教的,他对这儿的一切都感到非常新鲜,听到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大为惊讶。整洁的街市,优雅的风景令他入迷。鞑靼人尊敬妇女的风俗,他感到惊奇,甚至不可理解。由于金帐汗国月祖伯的礼遇,使他畅游了南俄罗斯,直至黑海之滨的阿斯特拉罕,目睹了白夜的奇景。在此期间,他受月祖伯的派遣参加护送其爱妃、东罗马皇帝千金小姐,回原籍省亲。并在君士坦丁堡受到了东罗马皇帝安得罗尼卡三世的热情接待。返回向月祖伯复命后,接着,他又继续旅行,穿过茫茫的大草原,先后来到花刺子模、布哈拉、罗珊、喀布尔。然后越过兴都库什山, 于 1333 年秋到达北印度,受到图格拉王朝国王穆罕默德的款待。穆对他的经历和才能十分赞赏和佩服,任命他为德里审判官,得到印度王的重用后在印度任职达八年之久。
1342 年,穆罕默德任命拔图塔作使节领队,携带图书和礼物前往中国。
是年 7 月,拔图塔率领一行使节离开德里启程前往喀里克脱(现加尔各答) 等待信风,准备直航中国。当时的喀里克脱是一个商业繁盛的良港。来自中国、南洋群岛、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群岛、也门以及波斯湾等地的商民往来不绝。当时印度和中国的海上交通,大多依靠中国的商船,中国船舶在这里被分为三等,大的叫“镇克”,中等的叫“曹”,第三等的叫“喀克姆”。
“镇克”分为 4 层,可以载客 1000 人左右,船上设备齐全。有的大船还附带小艇三只,以备不时之需。由于“镇克”的房舱客满,拔图塔只好赁一条“喀克姆”小船,先将眷属和货物送到船上,等他作完星期五的公祷返船再启航。不料飙风骤起,卷起万丈波涛,突然小船锚绳被巨浪拔起,风浪将其卷入海中。当拔图塔赶到岸边时,小船在海浪中摇晃着飘走,他眼看着妻死仆散。这时在他身边只有一张作祈祷用的地毯、10 锭黄金和一名奴仆。因此,受命出使中国的任务也不能完成。此后,他去了马尔代夫群岛,曾被该岛女王任为审判官,因岛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不够虔诚,力戒不听,1344 年秋他终于离开马尔代夫前往斯里兰卡等地游历。
拔图塔虽然未能如愿到达中国,但他在旅游过程中,对去中国考察的决心始终不泯。大约在公元 1347 年,他经过千辛万苦由孟加拉,途经苏门答腊、暹罗(现泰国)等地终于到达了福建的海口刺桐(现泉州),实现了他多年向往的愿望。作为印度国王的来使,受到当地官吏热情接待,中国官员陪同他考察了刺桐和当时中国南方的另一大城市兴阿兴(现广州,又称泰克兰)。在考察期间,他看到了刺桐市场繁荣,环境优美,商贸发达,港口内有数不清的船只,仅停泊在港内的大船就有百余艘。他认为,刺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在这里他遇到了不少阿拉伯久居中国从事贸易活动的商贾,甚至见到了摩洛哥同乡。他认为兴阿兴城市的繁荣、市场之优美,为世界各大城市所不及,这里回教设施全面,管理井井有条。随后他北上大都(现北京) 晋谒元顺帝。他到达行在城(现杭州)后,一切感到新奇,城市大到须走三天才能穿越。城市内每家都有花园、天井,居民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基督徒和土耳其人。城市设施完善,管理有序,使他感到见所未见。然后溯运河而行,60 余天才到达大都,一路上他饱览了中国的壮丽河山,倍加赞誉。作为元朝皇帝的上宾,他所到之处,受到中国官民和伊斯兰商贾的盛情款待。正如他在《游唐》中写的那样:早餐于此,晚宴于彼,享受一切官费的待遇。他感到在中国沿途旅行非常尽兴。但是,当他到达大都(现北京)时,元帝国正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他恐怕战祸蔓延,路途隔绝,到那时欲归不得, 造成麻烦,于是匆匆循原路回到刺桐,乘船至苏门答腊。大约在公元 1349
年,他回到了阔别 25 年的故乡丹吉尔。以后又在 1350 年和 1352 年两次外出旅游,先后到过西班牙及西非、西北非各国;1354 年,拔图塔完成了非洲腹地的旅行,晚年,定居在当年摩洛哥的首都非斯城,把自己 28 年中的旅途见闻口述给摩洛哥苏丹的御前录事穆罕默德·伊本·王随,由他笔录成书,辑成一本《世界珍观奇闻记》,这就是继《马可·波罗游记》之后又一部著名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伊本·拔图塔游记》。它对拔图塔足迹到过的亚、非、欧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形势,名山大川、城市经济、风俗之情、物产饮食、服装礼仪以及文化艺术等记载详细,为后人留下了 14 世纪上半叶许多亚非国家和民族的生动而珍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