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亚非拉
婆罗浮屠佛塔
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佛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婆罗屠”意为“千佛坛”,在梵文中也可解释为“丘陵上的佛寺”。它是公元八至九世纪的萨兰德拉王朝留下的历史遗迹,位于中爪哇首府的日惹市西北 39 公里处的克杜峡谷,屹立在一座人工堆筑的小山丘上。山环水抱,林秀泉清,宏伟瑰丽, 环境优美。它究竟建于何时?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建于公元 824 年,有的说
是公元 850 年。当年,萨兰德拉国王为了收藏释迦牟尼的一小部分骨灰,动
用 10 万奴隶,花了 10 多年的时间才建成了这座佛塔,成为遐迩闻名的佛教圣地。
佛塔工程之浩大,建筑之壮观,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柬埔寨的吴哥古迹相媲美,被世人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全塔是由 200 万
块长石垒成的,形似山岗。塔的基层呈四方形,每边长 110 米,以底层到塔
顶最尖端,原高为 42 米,据说塔顶钟形大佛龛的尖端某年因触雷而毁掉,因
而现在实有高度只有 31.5 米。整个塔是用石头砌成实心的,既无门窗,又无梁柱,形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小山。
佛塔共有 10 层,四周的中间各有一条从基脚通往顶层的笔直通道。第一层到第六层都是四方形,第七层开始变成圆形,一直到九层,形成了顶塔的座脚。第十层是钟形的大塔,直径 9.9 米。
佛塔是按照佛教“色界”、“欲界”、“无欲界”三界之说,分成塔基、塔座脚和主佛塔三部分,具有鲜明佛教特色。佛塔装修结构佛教特点更十分突出。据说,下部四方形的台坪表示所谓“地界”,其各层建有石壁佛龛 432
个,每一佛龛内置一佛像;上部圆形台坪表示所谓“天界”,其各层建有 72 个钟形小塔,塔内也置有佛像。佛像按照东、南、西、北不同方向取有各自的名称,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以及手指、手掌、手臂各部也都千姿百态,迥然各异,造型逼真,形象传神。
佛塔各层都有回廊。回廊两侧的石壁上刻有各式各样的浮雕,其中描述佛本身故事的有 1460 幅,装饰性浮雕 1212 幅。这些浮雕故事内容,多取材于佛典中的故事:有的表现佛的历史与生前事迹;有的表现宗教仪式;有的描述当时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面貌。精巧传神的浮雕,构成了一部“石块上的史诗”。假如把这些浮雕全部连接起来,长度可达 290 余公里。浮雕中还有许多大象、孔雀、猴子、各种日用器皿以及热带果品等。雕刻的对象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植物和器皿等,都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堪称是艺术珍品。它凝结着古代印度尼西亚人民的聪明才智,显示了能工巧匠的创造才能。
婆罗浮屠经受了千余年的风雨的历史,曾几度兴废。1006 年,麦地拉火山喷发,引起大地震,周围居民纷纷逃奔他乡,佛塔渐渐荒废。14 世纪,随着爪哇岛的伊斯兰化,佛塔更是倍受冷落,甚至被人遗忘。1814 年英国占领时期,驻爪哇总督发现了这座佛塔的艺术价值,曾进行小规模的清理工作, 婆罗浮屠才重新为世人所知。
佛塔因为是建在山丘上,基础不牢,加之年代久远,经受风化毁损也很严重,几度人为摧残,石块损坏严重,塔身已出现下沉和倾斜现象。到 20 世纪初,一位年轻的荷兰工程师曾进行过修复塔基与塔顶的工作,但塔身倾斜未能得到校正,被损坏的石块也未能修复。
真正使佛塔死而复生,重放异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73 年 8 月在联合国文教基金会的援助和国内各界的捐助下,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程,到 1983 年 3 月 23 日才告完成,历时 10 年,耗资 2250 万美元。整修后的婆罗浮屠佛塔,古趣盎然,风貌如初,它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和旅游者。今日来婆罗浮屠朝拜者和观光游览者,从规模和数量上看, 都超过了婆罗浮屠历史上的盛世。因此,几年前,印度尼西亚政府已决定将婆罗浮屠扩建为面积达 85 公顷的游览胜地。婆罗浮屠“石块文化”将放射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