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性格问题及教育

性格问题是问题行为的一种,一般指具有一种类似“神经质”特征的退缩行为,如羞怯、紧张等等,具有内向性。因其是以隐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对集体和他人的干扰不明显,常被人们所忽视。江苏金湖县教育学会浦荣曹老师认为,农村儿童的性格问题由于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其特殊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 主要表现
  1. 掩饰。即儿童为自己的行为做解释,这种解释似乎很符合逻辑,但并不能说明真实原因。这主要是农村儿童受父辈保守观念影响较深,为了自尊,常常会掩饰自己的真正意图,不暴露自己的情绪。

  2. 转移。农村独生子女逐渐增多,他们是父母溺爱的对象,同时父母也是他们泄愤的对象。一些儿童在学校交往受阻,或因学习成绩不好受到教师的批评,回家后就向父母大发雷霆,以种种荒唐的理由迁怒于父母。这都是为了转移、消除他的愤怒。

  3. 自我惩罚。农村儿童自主意识不强,不敢对别人提出批评意见,有时甚至会莫名其妙地进行自我贬低,由于自卑感很强,导致神经过敏。这就使本来就胆小的农村儿童常常拒绝与他人合作。

  4. 顺从。农村儿童一般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较差,常常把自己的思想隐藏起来,家长和教师也认为这是守纪律、听话的表现。由于农村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顺从性较强,遇事往往无所适从。

  5. 羞怯。农村儿童胆小、腼腆,常常不敢在集体中发言、朗读或表演。遇有出头露面的事情,常以不合适的理由推脱,而心里却很有信心,甚至认为如果我去做,一定能做好!

  1. 产生原因
  1. 挫折。每种行为都源于需要。当儿童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在学校得不到一定的尊重,不受同伴的欢迎,即自尊需要、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内心就有挫折感,就会表现出掩饰、羞怯、转移等等。

  2. 冲突。儿童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如父母吵架,极易造成儿童性格问题。家长与学校对儿童要求不统一,如父母一定要孩子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学校则关心儿童全面发展,这都会使农村儿童不知所措,最终难以适从,趋向畏缩、压抑。

  3. 压力。受农民小农思想影响,农村儿童家长大多指望子女跳出“农门”,成绩不好,就大加斥责;农村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使大多数学生天天处于紧张之中,学习生活没有情趣,学生为求得心理平稳,只好回避现实。

  4. 暗示。农村经济落后,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农村儿童社会生活不丰富,辨别能力低,易为消极的东西影响。如读书是为了“荣宗耀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棍棒出孝子”等等。近几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儿童受一些武打、凶杀、色情和迷信的书刊、影视中腐朽思想的影响较多,这些不良影响可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

  1. 教育方法

儿童产生了性格问题,教师要正确对待。如果采取漠不关心或责骂、讽刺、挖苦的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性格问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儿童性格问题的成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从根本上解决性格问题。下面就性格问题的教育谈几点看法:

  1. 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但是农村学生家长很少为儿童的玩着想,儿童自由活动较多,集体活动较少。因此, 学校要为儿童创造集体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表现才能、满足自尊、学会交往。

  2. 发挥教师的群体效应。农村与城市相比,学校规模小,村校较分散, 文化落后。并且农村儿童单纯、朴实,基于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引导学生看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注意儿童心理问题,使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3. 加强与家长的合作。教师可以用家访、召开家长会和办家长学校等形式,了解儿童的特点,交流教育方法,使学校、家庭教育协调一致,促进农村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