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美英日法几国小学课程评述

汪霞在举世风靡重视教育的情况下,各国有两种共同的趋势:一是义务教育

的延长;二是学校课程的改革。其目标之一是增进中小学教育的水平、提高中小学课程的质量。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人生应受的最初步的

学校教育。小学课程是课程体制中的启蒙性课程,是进一步学习中学、大学课程的准备性课程。

本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教育危机的产生使小学课程问题更受重视。各国致力于小学课程的基础化、人性化、现代化。但由于各国立国制度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目标不同,课程实际当然有异。

下面笔者就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对几国小学课程做一些评述。中国

80 年代下半年起,我国着手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工作。在国家教委的领导下,经过许多教育专家和实际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在全国性实验论证的基础上,于 1992 年颁发了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新实施的小学课程有如下特点:

  1. 采取“九年一贯制”的课程编制,以符合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精神。小学课程与中学课程,在体系与内容上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以避免过去“双重圆周制”或“三重圆周制”的弊端。

  2. 课程体系以社会的需要、学科的体系和学生的发展为基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重视学生个性爱好的健康发展。

  3. 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目标, 以思想品德、晨会、班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来进行道德教育;以体育、音乐、美术、劳动、体育锻炼等来加强身心健康教育;以语文、数学、自然、社会来奠定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

  4. 将活动课程列入课程表,从一年级起开设,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认真落实,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自理开展活动,给学生学习、创造、发表、表现的机会,以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增长才干。

  5. 改革课程结构,开设了综合课程,形成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重的特点。小学高年级的历史常识、地理常识合并为社会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生理等知识组成自然科,以开阔儿童的视野,引导儿童接触社会、自然,了解社会和自然事物,培养儿童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公民所需的良好素质。

  6. 加强德育。具体安排了“三线一面”。所谓“三线”,一是思想品德课、晨会;二是班、团、队活动;三是社会实践活动。“一面”是指各门学科、各个领域中渗透和贯穿德育,寓德育于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7. 重视语言课程的学习。一是提高了外语课的地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外语课;二是不放松国语教育,语文教学时数最多,使儿童对汉语拼音、说话、写字、作文等获得普遍与较多时间的训练。

  8. 为减轻学生负担、活跃身心,小学科目由 12 门减至现在的 9 门,

数学科课时有所减少,总课时亦从 5188 节减至 4760 节。

新的课程计划若就改进之点而言,下列各项似应值得注意:

  1. 课时还嫌多。与下述几国相比,我国小学课程的年教学日数、每周教学时数、每周上课日数均为最高。从课程原理的角度看,小学课程的时数, 不宜太多。年级越低,时数宜少;年级渐高,时数逐渐增多。每年的教学日数也应适当考虑。

  2. 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的实际出发,顺应国际课程发展的潮流,我国小学课程还应大力加强科学及技术教育。目前,小学课程中只开设“自然”一科,且每周仅 1 课时。美、英、日、法

所开设的“理科”或“科学”、“科学技术”,课时远远超过我们。英国把“科学”作为 3 门核心学科之一,同时把技术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并且列在

历史、地理之前,居于 7 门基础学科的首位,在普通教育中把科学技术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一种国策。而我国至今没有把科学教育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并且在小学根本没有把科技当做单独的一门学科来开设。现在是应该从“国策”的角度来考虑科学和技术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时候了。

  1. 课程安排方面,现行小学课程虽有弹性但弹性不足,学校以及学生尚缺少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性,地方安排课程的比例较小。如何给地方和学校乃至师生恰当的灵活机动权,使小学课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乃至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和要求,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美国

美国为分权制国家,小学课程一般由各州自行规定,亦有由各地区自行规定,甚至由各校自行规定,故全国无统一性的小学课程。但小学还是有其一致倾向的,这些倾向,也就是美国小学课程的特色。

  1. 小学课程表现了人性化精神,如尊重儿童个性,重视平等观念,发展儿童兴趣,强调人的尊严等。虽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这是贯穿小学课程始终的、全国一致的主张。

  2. 美国小学课程,重视儿童身心的发展,当然也重视儿童潜在能力的发挥。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讨论、观察、活动、实验、发表、创造。这种研究发展的训练,是发掘儿童潜在能力的有效方法。

  3. 多设综合课程,尤其是低年级,有的完全实行综合课程,有的则是部分实行。综合的形式也因州而异,或按照专题编排,或按照相关知识编排。实行综合化课程可以减少课程门类,避免各科教学内容重复,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各门知识的相互联系,又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因此,跨学科开设综合课程,是各州乃至各校的共同特点。

  4. 非常注重英语教学。英语包括读、写、词汇、拼字法等方面。有些学校低年级,每周过半数的课时用于英语教学。

  5. 重视道德品质教育,现在小学开始设立道德课。在过去的小学课程里,大量充塞着“价值澄清”的哲学,缺少广泛一致的维持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观,结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而且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偏斜,不良行为随处可见。新设的道德课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如诚实、勇敢、廉洁、公正、善良等。

  6. 美国小学的课程比任何一个国家更侧重于科学教育,美国的儿童对科学也有更浓厚的兴趣,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在小学,从 1 年级到 6 年级都设有科学课。不过,各地的课程内容不完全相同。有的侧重于科学的加工过程,有的着重于科学概念,有的则把科学和数学紧密结合起来。

美国小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一是课程过于灵活、地方化,全国缺少统一的标准,各地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客、课程的实施难免“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有的甚至悬殊较多。从全局的观点看,这种状况不利于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会影响“课程机会”均等的真正实现;二是小学课程的基础性略嫌不足。普通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广泛的迁移性、适应性,无论是对升学或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有人戏称美国小学课程“花头多”或称之为“大杂

烩”,虽不免言过其实,但也可看出多少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就是过于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兴趣性,而忽视了“基础”“基本”。

英国

英国小学课程,重视自由平等观念。英国民族倾向保守,故其课程显示出传统的人文主义,对教学科目及教学时间,一向很少变动。现行的学校课程是二战后至今变动最大的,其特点是:

  1. 实行普通教育阶段的全国统一课程计划。在此以前英国的小学课程的设置,全国没有统一规定,而是由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自行确定。因此, 各地各校的课程设置似八仙过海。课程的选择自由度较大,导致学生所学课程的不平衡及教学质量的不平衡。实行全国性课程计划,小学统一开设英语、数学、科学 3 门核心课程,及历史、地理、技术、音乐、美术、体育 6 门基础课程,保证了课程的基础性、基本性、平衡性、宽广性及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2. 把宗教课列为小学的必修课。通过宗教课,不仅向学生灌输有关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而且使学生获得有关良好行为的知识和习惯。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宗教课实施,这也是英国学校教育的一大传统,和英国的卧情不无相关。英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除了基督教、天主教外,还有随着移民大量涌入而带来的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等。

  3.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加重视实施技术教育。“科学”是小学生必修的 3 门核心课程之一,“技术”是 6 门基础课程之一,学生要投入相当一部分时间学习。把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课程并列,技术与历吏、地理等课程并列,提到同等位置,在小学教育中注入科学技术教育的内容。这是英国为适应以科技为主题的当今时代的发展、增加国力和竞争力而做出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4. 对于语文、历史、地理等科,规定的份量也比较重,内容较多。这主要是受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重培养儿童的民族精神。

  5. 各种艺能学科,亦皆普遍地重视,而且每一种艺能学科都能做有系统、有效果的实施教学,儿童也都能认真学习。所以英国小学全部课程对于儿童人格的发展,具有相当成效。

  6. 令人困惑的是在全国统一课程中,小学基础学科里不包括现代外语。面对日益增长的科技交流的国际交往,现代外语教学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美、法等许多国家开始在小学阶段开设外语课。我国的一些省市也从小学 3 年级起就设置外语课程而英国则例外。

日本

本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日本小学课程亦得以革新。现行的小学课程,不论在内容上或教学时数上来说,都有一定的变化。其特点:

  1. 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均以重视个性为原则。即注重对个人的尊严、个性的尊重、自主精神的培养以及个体的树立、自由精神的尊重。

  2. 充实道德教育内客。现行的小学课程,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教育目标中新增“培养对生命敬畏之念”“培养有自主性日本人”等。“道德” 课程的内容开始重点化、系统化。要求低年级注意形成基本性生活习惯、尊敬父母和教师等观念以及关心自己班级的思想;中年级注意培养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珍重友情和相互信赖的思想;高年级注意培养遵守公德、竭

诚为公众服务的态度以及广泛关心他人的精神。

  1. 小学低年级新设“生活科”。这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育儿童认识社会和认识自然的萌芽,同时培养认识自己的基础,掌握生活必要的习惯和技能,养成自立的精神。“生活科”把以前低年级所设的“社会科”和“理科”包括进来,既充分利用过去培养认识社会之基础的“社会科”,也充分利用过去培养认识自然之基础的“理科”。更进一步的是,使教育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广阔的自然以及种种人事关系之中,培养儿童自立的生活能力。

  2. 加强教育的国际化。在国语、社会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实国际理解的教育内容,增进学生对各国人民及其生活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与传统的关心与继承态度,增强生存于国际社会中日本人的自觉意识和责任心。小学的“社会科”中,即把“世界中的日本人” 作为一个大的学习单元,内容有日本与各国的贸易种类数额的变化、语言、衣食住、风俗习惯、宗教的比较等。

  3. 重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生活能力和态度。每周的 3 节体育课中,

除身体素质的训练,还包括健康保健教育。另外,低年级每天有 1 节活动课,

中高年级每天有 2 节活动课。在活动中,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人人得到锻炼。

  1. 注重国语教育,语文课程特别予以充实在“表现”领域,为充实作文指导,所用时间要占总教学时数的 30%左右,即低年级增至每年 150 个学时,高年级增至 70 个学时;在语言方面,将每年 20 学时书写毛笔字的课时

增至 35 个学时。此外,要求小学阶段教授的汉字由原来的 996 个增至 1005 个。

  1. “特别活动”是日本小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它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团体意识。特别活动包括学生会活动、学校活动、班级指导。现行课程计划中,“特别活动”进一步得以改善, 增加了深化“人类生活方式的自觉”与“培养自己生活的能力”等内容。

日本小学课程应改进之点,亦举述如下:

  1. 日本小学各年级课程教学时间,与其它国家比较起来,似嫌太多。如能酌情减少一些,将会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免学生把学校看做“学习地狱”, 结果使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而怨言四起,暴力不断。

  2. 对外语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日本目前是从中学起学习外语,小学不设外语课程。既然提出要“培养能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现代外国语教学因何不从小抓起?

  3. 劳动教育份量不足。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科。仅有“图画劳作”科和在 1~2 年级设的“生活科”,课时也较少。

法国

法国为中央集权制国家,其小学课程由中央教育部颁定,全国遵照实施。对于法国小学课程之特色,我们可以归纳以下数点:

  1. 法国小学课程,从 1 年级到 5 年级,各年级每周的教学时数相同,

均为 27 学时。并不象其它国家,年级较低,教学时数较少。惟各科份量按年级不同而稍做调整变化,如法文,年级愈低,时数愈多,科学技术则年级较低时数较少,年级较高则时数较多。

  1. 法国小学课程,其内容极为精密,每一科目中其教材的编选、教学

的进行,除在各科课程中规定外,并于历次部令中详加指示,各学校遵照实施。所以,法国小学课程在内容方面比较充实,在效果方面比较实在;就各国小学课程比较言之,法国小学课程的份量远超出他国之上。法国小学儿童受 5 年教育,每周上课 4 天半,受教育程度并不比中、美、日等国家实施 6

年甚至 6 年以上教育、每周上课 5 天或 5 天半差,这也是法国小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1. 重视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文时数特别多,1 年级每周占 10 学时,

    为最高上课时数,以后则随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减少时数。

  2. 重视现代语(欧洲各国目前使用语言)及欧洲文化的教学。根据1989 年 7 月

    10 日的《教育指导法》,教育部为因 21 世纪的来临和 1992 年

以后欧洲大同盟的需要,规定自 1990 年起在小学加开外国语。即根据儿童及学校的需要与条件,自小学开始可以教授英文、德文、西班牙文或意大利文。

  1. “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与造型艺术,涵盖艺术教育之范围层面均较广且深,注重于人文、审美、情趣培养与陶冶及艺术鉴赏力的增强。

  2. 体育与运动课程的地位较高,每周 5 课时,是 5

    国中课时最多的。在所有学科中除法文和数学时数最多外,其次就是体育与运动学科。教学内容的规定更是丰富,且负责任课的教师均是拥有专业证书的专业人员。

法国小学课程主要存在 3 个问题:其一,法国小学虽每周上课仅 4 天半,

若加课或补课最多才 5 天,似乎比我们的小学生轻松多了。其实不然,主要是其在质与量的讲求上,课程内容丰富,份量较重。儿童每天在校,有专门指导“自习作业”的时间,每晚回家,有家庭作业。因此,法国小学儿童的课业负担还是较为繁重的。虽和以往比较起来确已减轻,但和英美等国比较起来,仍以法国儿童负担为重。其二,法国重视传统的文化,从国家本位的观点出发,其课程是根据国家需要来决定的。这本是法国课程的特点,可是忽视了儿童的自由与个性差异,以面向未来的观点来衡量,不能不说是其弊端了。其三,忽视了生活与劳动方面的课程。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认识劳动的意义、热爱劳动、学会生活技能,对于培养有良好素质和健康个性的未来公民,十分必要。重视生活与劳动教育,也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方面将来似应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