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无敌之师实现正规化的重要举措(7)
1955年8月11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下达了《关于军士和兵评定军衔的指示》,士兵军衔正式设为二等五级:即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这样,军官和士兵军衔等级设置总共为六等十九级。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和《条例》的要求,我军第一次给每一位军人定职定衔的工作从
上到下全面展开。在全军评定军衔即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工作,也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军的干部队伍情况比较复杂,不仅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入伍的干部,还有少数民族干部及起义将领。战争年代,他们在不同地区作战,立下了战功,为革命事业和军队建设作出了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他们任职和级别有高有低,德才表现各有差异。而授衔本身又是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许多人对这次授衔工作期望值很高,对这次授衔工作能否真正做到赏罚分明也十分关注。可以说,在评定军衔时,能否做到公平合理,基本上符合本人状况,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增强党内和军内的团结的大问题。
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和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罗荣桓。根据规定,元帅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名;少将以上的由彭德怀、罗荣桓负责,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宋任穷与赖传珠、徐立清、萧华、王宗槐等人参加。
在评衔过程中,彭德怀、罗荣桓等主管评衔的领导人,始终坚持公道合理、实事求是,又照顾五湖四海的原则,对每人应授什么军衔,主要是根据现任职务,对军队建设的贡献、战功和现实德才表现,并适当考虑个人资历,同时又作全面衡量。他们带领干部部门按上述原则,首先选出各类人员的标杆,然后按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反复进行衡量比较,最后提出评定军衔等级的意见。对于拟授予中将、上将的234人,罗荣桓亲自主持会议,逐一研究讨论,有了问题随时向军委请示。少将这一级的评定,罗荣桓委托赖传珠、徐立清、萧华和王宗槐等负责,遇到难以确定的问题,再由罗荣桓主持会商解决。
与此同时,校官、尉官和军士、兵的评衔工作也在各总部、各兵种、各大军区和部队展开。
经过紧张繁忙的工作,授予元帅军衔的人员名单经中央政治局审查通过,授予将级军衔的人员名单经中央军委审查通过,授予校官以下军衔的人员名单经相关部门审查通过。1955年9月初,在罗荣桓主持下,军委召开了授衔工作总结会议,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都出席了会议,在会上,罗荣桓宣读了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批准的少将以上人员名单,其中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800名。我军首次军衔评定工作基本就绪。
二、毛泽东说: 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 在毛泽东的带动下,从元帅到将军都虚怀若谷,主动让衔传为美谈评定军衔,既是党和人民给我军每个官兵的崇高荣誉,也是对每个官兵的一次考验。
在这次评衔过程中,广大官兵经受住了名誉、地位和金钱利益的考验,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许多人主动要求把高的军衔授给别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将帅们虚怀若谷、主动让衔的高尚风格也传为美谈。
在1955年2月8日颁布的《条例》中,曾为毛泽东专门设置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 军衔。之所以设立这个军衔,是因为当时我军的军衔制度基本上是按照苏联军衔的设置制定的。斯大林作为苏联的最高统率被授予苏联的大元帅,毛泽东率领部队打的仗比斯大林多,时间又长,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全党全军
和全国各族人民中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参照苏联的军衔模式,应该授予大元帅军衔,并授三个一级勋章。为此,中央军委军衔实施委员会办公室还专门组织设计了 大元帅 服,和其他将帅服一起,摆在中南海小礼堂,请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领导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