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珍贵的白毫银针

在我国的名茶中,有一种特别珍贵的品种,称为“白毫银针”。

这种茶洁白如银,形似花针,泡入杯中,枚枚倒立,玲珑剔透。稍稍喝上一口,便满嘴生香,沁人心脾,余味无穷。

“白毫银针”茶不仅生津止渴,而且具有明目降火的功效,可治“大火症”。所以当地百姓,家家都常备一些银针茶,以作药用。

银针茶产于闽浙交界、云雾缭绕的山区政和县。在那里,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银针茶来历的动人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棵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

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

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白发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

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忽听身后一声大喊:“志刚,你敢往上闯!”

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

志诚接着去找仙草。跟他大哥一样,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

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

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

志玉来到乱石岗上,遵照白发爷爷的嘱咐,抓出一把仙草揉出草汁,在每一块大石头上滴一滴。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草汁滴到石头上,石头马上变成人,其中的两个人就是她的大哥和二哥。原来这些人都是上山采仙草遇难的小伙子。

志玉兄妹和伙伴们回到村里,便连夜分头把采回的仙草种子撒在山坡上。第二天早晨,大家起来一看,漫山遍野长起了半人多高的仙草。

大家立刻带露摘下草芽,有的拿去熬汤给病人喝,果然一喝病除;有的拿去揉汁往田里滴,果然一滴田水满。七山八坳的人终于得救了,农田又种上了庄稼,那仙草年复一年越长越多了。

山里人心地善良,他们想,七山八坳之外的穷苦人,也难免会遇上个灾难、病痛,便每年都把那仙草芽采来晾干,分送给邻乡的穷苦兄弟。

这样一来,仙草芽的名声就到处传开了。又因为这晾干的草芽,满身带着白茸茸的毫毛,一根根像银针一样,人们就称它为“银针”。

白毫银针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由于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白毫银针制成成品茶后,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因此命名为白毫银针。其针状成品茶,长3厘米许,整个茶芽为白毫覆被,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

白毫银针冲泡后,香气清鲜,滋味醇和,杯中的景观也使人情趣横生。茶在杯中冲泡,即出现白云疑光闪,满盏浮花乳,芽芽挺立,蔚为奇观。

白毫银针味温性凉,有健胃提神之效,祛湿退热之功,常作为药用。对于白毫银针的药效,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有很好的说明:

太佬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

[旁注]

洞宫山 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杨源乡境内,因山中一巨石呈“宫”字状,其山洞又有洞中宫殿之称,故而得名。洞宫山也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

糍粑 一种小吃,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又以武夷山最为盛行。糍粑是以糯米为主料,糯米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阅读链接]

白毫银针的形、色、质、趣是名茶中绝无仅有的,实为茶中珍品,品尝泡饮,别有风味。

品选银针,寸许芽心,银光闪烁;冲泡杯中,条条挺立,如陈枪列戟;微吹饮辍,升降浮游,观赏品饮,别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