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宗教

错综复杂的印度人种

有人形容印度是一个“人种学的博物馆”。要想知道远古时代谁是那里的原始居民,现在已很难弄清楚。一般认为,创造印度河早期城市文明的是达罗毗荼人。有学者认为,达罗毗荼人可能最初也是次大陆以外的移民,他们是以优势力量把原住民挤走,占据了河流平原的大部分土地。后来,雅利安人的到来,被征服的故事重演在达罗毗荼人身上。

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据说原来生活在中亚的雅利安人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难以在原处放牧为生,为了生存,各奔前程,流徙四方。传说他们就是现代欧洲人的祖先。其中的一支通过现在阿富汗的喜马拉雅山的一些山口,进入了印度河流域。他们渐渐征服了达罗毗荼人,确立了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的统治地位。据考证,雅利安人皮肤白皙,金发隆鼻,体格魁梧,对被他们征服的肤色黝黑的达罗毗荼人很看不起。开始雅利安人绝不和达罗毗荼人通婚,经书上规定凡是两者通婚所生的孩子,被视为贱民,也就是不可接触的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血统混杂的现象。

讲达罗毗茶语的巴利亚人

公元前326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印度西北角,退兵时留下了一些希腊人,在那里定居了下来。后来从喜马拉雅山那边又来了不计其数的外来人,其中有蒙古人和土耳其人。当地人对他们没有细分,笼而统之地称呼他们为“塞种人”。往后,大月氏族的一支贵霜人进来了。到公元五、六世纪起,穆斯林接踵而来,他们属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阿富汗人和蒙古人,有时还有非洲人,特别是埃塞俄比亚人。当然,近代的欧洲人也在那里留下了少量的印欧混血人。

现代,印度人在体格、相貌上的差异比较明显。有的魁伟白皙,有的矮小黑瘦,有的满腮长胡,有的须眉淡淡,有的目深鼻隆,有的细眼塌鼻。一般来说,北方人显得白净,西部人显得彪悍,南方人黝黑,东方人与东南亚人相近。目前按语言划分的种族比例大致如下:印度斯坦族占46.3%,泰鲁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卡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2.3%。

印度东北部的部落民及其房屋就人种的文明程度来讲,说来有趣,往往一些血统最纯的民族现在反而显得最落后。例如,比尔人被认为是印度最早的本地人,他们不但比雅利安人早,甚至可能比达罗毗茶人还早。后来外来人反客为主,比尔人被迫退到了印度中部和东部的山岭里。今天他们还生活在文底耶山脉和萨特普拉山脉里。

印度这块土地,不但容纳了世界上的许许多多民族,各种各样的人种,同时也向世界输送了自己哺育的儿女。大家熟悉的吉卜赛人,有人认为最早是从印度西部流散出去的。印度现在还有约15万诺马兹人,他们驾着大篷车,有的从事放牧,有的做小买卖,有的当铁匠,有的演杂技、歌舞、木偶戏和驯蛇,过着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现在欧洲不少吉卜赛人还经常回到印度西部地区寻根。

正是这些众多的民族构成了现在印度这个人口大国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