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赏与分析

《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代表作,写于 1664 年至 1669 年。这部喜剧是按古典主义“三一律”的创作原则写的。所谓“三一律”即“舞台表演自始至终只能有一个情节,要在一个地点和一天内完成”。《伪君子》的故事是在一天内发生的,不超过二十四小时;故事发生地点只有一个:在奥尔恭家里; 剧本没有从属的情节和平行的主题。古典主义文学规定要歌颂王权,剧本结局着力歌颂王爷的圣明。

《伪君子》是性格喜剧的典范作品,情节结构围绕着中心人物——答丢夫而展开。全剧共分五幕。第一、二、三幕戏剧冲突在奥尔恭家庭内部展开, 集中在对答丢夫的评价问题。人物截然分作两个营垒:一方面是答丢夫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以奥尔恭母子为代表;另方面是答丢夫的反对者,以女仆桃丽娜和奥尔恭的儿女为首。第四、五幕戏剧冲突集中在答丢夫和奥尔恭一家冲突(包括奥尔恭母子在内),冲突围绕着答丢夫的忘恩负义的行为。

作家在安排戏剧冲突和人物的出场都是别具匠心的。每场戏都紧扣着如何突出表现答丢夫的形象,说明他的性格和行为。在情节结构上有如下三大特色。

一、烘云托月,先宾后主。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正面地去描写他的主人公,而是从旁人对他的议论开始。用了两幕一场戏作为铺垫。喜剧一开始,是柏奈尔夫人对全家痛骂的场面。这位老太婆对谁都看不惯,只有答丢夫才是她心目中的圣贤。德国大诗人歌德十分欣赏这个开场,认为这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通过老太婆与全家意见的分歧,便把答丢夫摆在一个中心的位置上。

接着写奥尔恭上场。他对答丢夫的崇拜已经达到疯狂入迷的程度。他公开宣称他爱答丢夫“比爱自己的母亲、儿子、女儿和妻子还胜百倍”。他对答丢夫所作的眉飞色舞的介绍,具有重要的意义,说明了答丢夫在奥尔恭家庭中和在他的崇拜者心目中的地位。

奥尔恭亲自解除女儿婚约,要她转嫁答丢夫的荒唐决定,把家庭内部矛盾冲突推进到一个新高潮。争执的双方都各持己见,没有丝毫妥协的余地。虽然奥尔恭可以摆出家长的威风,采用强迫压制的手段;但他家里的人,谁也没有改变对答丢夫的看法和态度。

以上是第一、二幕的内容。这时答丢夫还没有登场,读者对他的真面目还看不清楚,但对他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莫里哀在《〈答丢夫〉序言》中

说:“我在处理上,不但采取了种种预防步骤,而且还竭尽所能,用一切方法和全部小心,把伪君子这种人物和真正的信士这种人物仔细区别开来。我为了这样做,整整用了两幕,准备我的恶棍上场。”因此,这两幕的描写为第三幕答丢夫的登场作了充分的准备,具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吸引了观众对未出场人物的注意。

二、捉襟见肘,自我暴露。第三幕第二场答丢夫登场了。作家对他的上场描写了三件事:一是他的自我标榜,他一上场便吩咐仆人将他的“鬃毛紧身和鞭子都好好藏起来”。以显示他刚刚进行苦修过。二是写他说谎,答丢夫交代仆人说,如果有人来找他,就说:“我去给囚犯分捐款去了”。以显示他有慈悲心肠。三是写他好色,经不起诱惑。当他遇见穿着袒胸衣的桃丽娜时,他赶快掏出一方手帕,要她把双乳遮起来,并说看了这东西“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他装得道貌岸然。可是不久后,他和欧米尔单独留在房内时,他竟向她求起爱来。这样答丢夫以自己可耻的行为揭穿了他的伪装,从而暴露了他忘恩负义的特点。

三、层层剥开,跌宕有致。如何去撕破伪君子的面目,是作品情节描写的核心。为此,莫里哀安排了两次戏剧性的高潮。第一次是答丢夫向欧米尔调情时,正好被隔壁房里的达米斯听见了,于是他当面揭发了答丢夫的禽兽行为。眼看一场冲突要解决了,答丢夫的伪善面目也暴露无遗了。可是奥尔恭偏偏来了个不信,而答丢夫装成是个受辱者。这一不信、一装,写得很好, 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如果奥尔恭轻易相信了儿子的话,把答丢夫痛斥一顿,打发走了,就无法揭示答丢夫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他那固执自信的家长制作风。如果答丢夫只是一味抵赖,不是装出自己受了莫大委屈, 但又不愿伤害揭发者的为难样子,同样不能表现他的狡黠、奸刁的特性。正是由于他的做作,使奥尔恭再次上当。他把儿子看成是诬告者,以致作出了取消儿子财产继承权,把它转赠给答丢夫的决定。这样一来,答丢夫和奥尔恭一家的矛盾冲突就更加尖锐化了。

情节另一高潮是答丢夫落入圈套,再次向欧米尔求爱的场面。这样使藏在桌子底下的奥尔恭看清了答丢夫卑劣可耻的面目,他气急败坏地从桌子底下钻了出来,命令答丢夫从他家里滚出去。答丢夫眼看自己无法再伪装了, 干脆拉下假面具,露出了狰狞的本相。他以合法的财产承继人的身分,反而要把奥尔恭赶出家门。这对于鬼迷心窍的奥尔恭来说是个晴天大霹雳,他万没想到这位平时那样虔诚和善良的“道德君子”竟是这样可怕的人物。剧情至此发展到顶点。一方面追悔莫及,另方面盛气凌人。在这里,答丢夫和奥尔恭的矛盾冲突以奥尔恭的失败作结束,但对于伪君子的反对者们却是一次大胜利。他们终于使这位伪装者的卑鄙的面目彻底暴露了。

俄国喜剧作家果戈里在描写《钦差大臣》时,真正的钦差大臣的到来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结局。莫里哀在《伪君子》中描写的高潮并不马上导致结局;而是高潮过后还有微波,正像经过一次大地震后,余震不息。一是答丢夫面目暴露后,柏奈尔夫人来了,这位迷信和固执的老太太连儿子说的话也不肯相信;二是答丢夫去向王爷告发奥尔恭犯了政治罪。这两段余波把高潮烘托得更加圆满,同时也把人物的面目暴露得更加彻底。从而使整个剧情起伏跌宕,曲折有致。《伪君子》在情节上的巧妙安排,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

其次,我们谈谈《伪君子》在性格喜剧方面的成就。通常以揭示和描写

性格为中心的喜剧叫性格喜剧。剧本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职业的宗教骗子答丢夫的典型形象。这个骗子为了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善于用宗教的外衣把自己伪装起来,去迎合教徒们的心理。因此宗教成了他的隐身法宝和欺世手段。剧作家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善于把答丢夫的伪装面目和本来面目形成巧妙的对比。围绕这个人物,其余的人分作拥护者和揭发者两个集团。拥护者专事颂扬他的“美德”,反对者尽量揭露其疮疤。加上答丢夫的矛盾的言行: 自我吹嘘和自我暴露。这个人物也就显得丰满酣畅、生动淋漓了。

剥开伪君子的画皮,答丢夫是个什么货色呢?作家把他写成是个贪吃、贪色、贪财的极端个人主义者。

从表面来看,答丢夫是个十分虔诚的教徒,他一心向着上帝,是个以鬃毛紧身,用鞭子抽打自己的苦修士。柏奈尔夫人认为“他所关心的只是上天的利益”,是上帝派来纠正“大家的不正思想”的使者。奥尔恭认为“他全身上下都有一种高尚的才德在发着光芒”。实际上,答丢夫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徒,而是一个贪图物质享受,好吃贪睡的角色。桃丽娜揭发说, 晚餐时他坐在奥尔恭太太的对面,“很虔诚地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饭一吃完,他便“躺在暖暖和和的床上,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的早晨”。在吃早饭时,他又“喝了四大口葡萄酒”。从而说明了答丢夫根本不是一个节衣缩食的苦修士。

在对待女色方面,答丢夫表面装得一本正经。他不敢看女仆穿袒胸衣服, 发现那位客人向奥尔恭太太做了个媚眼,也要拿去报告。实际上,他自己是个卑劣无耻的淫棍。他既要娶玛丽亚娜,又要勾引奥尔恭的妻子,妄想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他甜言蜜语地向欧米尔调情说,上帝“把那迷人的眼、动人心的美,都放在您的脸庞上面,所以我一看见您这绝色美人,就禁不住要赞美手创天地的万物之主,并且面对着一幅上帝拿自己做蓝本画出来的最美的像,我的心不觉就发生了一种炽热的情爱”。他表示自己尽管是个“虔徒”。毕竟是个人,“如果一声不响地犯个把过失是不算犯过失的”。他要欧米尔踢开上帝这个障碍,什么也别顾忌。说明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肉欲,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连上帝这块遮羞布也不要了。

至于谈到钱财,答丢夫表面装得更是克己。当奥尔恭在教堂施舍给他钱时,他只肯收下一半,说已经“太多”了。甚至当众把钱散发给穷人。可是当奥尔恭把家产赠与他时,他不仅不加拒绝,不嫌“太多”,反而心安理得地接受下来,还说这是上帝的旨意。他要拿这份财产“来替上帝增光,来替别人造福”。眼看着达米斯被父亲赶出家门,变得一无所有,而毫不动心。以上便是伪君子贪吃、贪色、贪财的基本特点。这和一个基督徒是毫无

共通之点的。答丢夫的一切都是伪装的、自欺欺人的。

答丢夫的语言是充分性格化的。他的语言充满华丽词藻和虚情假意,而且夸大、傲慢、自信。

答丢夫是个概括性很强的典型人物。作家通过这个形象,表现了当时法国社会占有特殊地位的僧侣阶级的本质特征;揭发了宗教秘密组织——“圣体会”分子的罪恶面目。十七世纪中叶,法国以代表封建贵族利益的皇太后安纳·多特利史为首,组织了一个“圣体会”。参加的都是些上层神甫、主教。这个组织披着慈善事业的外衣,暗中执行秘密警察的职务。他们搜集那些被认为形迹可疑的人的材料,以达到陷害他们的目的。莫里哀站在这个组织反对者的立场上,通过答丢夫的形象加以讽刺。因此,答丢夫在剧本开头

时只是被写成一个伪善人物,后来却是个可怕的人物了。

答丢夫孑然一身,竟敢对奥尔恭说出那样恫赫和威胁的话,不是偶然的。剧本中通过欧米尔和克雷央特的一段对话便说明了其中的缘故。欧米尔说: “叫我看起来,他的官司是打不赢的,因为在这件事上,他的忘恩负义谁都看得很明显。”克雷央特说:“你倒别这么放心⋯⋯就是仗着他的党徒的力量,他也可以把你们收拾得走投无路。”

据说“圣体会”在《伪君子》上演之前就得到了消息,他们决定阻止、破坏剧本的演出。因此当《伪君子》首次在凡尔赛宫演出之后,巴黎大主教便指控这部剧本“否定宗教”,从而被迫停演。莫里哀在说明《伪君子》遭到教会反对的原因时,曾引用一位亲王的话说:“莫里哀的喜剧扮演的却是他们自己,所以他们就不能容忍了。”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认为,写作《伪君子》这样的喜剧,是需要有“高度勇气”的。后来,剧本经过三次改动,把穿黑袈裟的答丢夫改穿世俗衣服,但抨击宗教的主题始终未变。加上莫里哀两次向路易十四上陈情表,才于 1669 年举行第一次公演。

最后,我们谈谈《伪君子》的喜剧特点。《伪君子》采用的喜剧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剧本有传奇喜剧的因素:如奥尔恭收藏的政治犯的文件小箱, 答丢夫同时向欧米尔和玛丽亚娜两人求爱,瓦赖尔对玛丽亚娜的误会、吃醋和争吵。剧本也有生活喜剧和风俗喜剧的因素:如柏奈尔夫人同孙儿孙女和媳妇的争吵,奥尔恭驱逐儿子,剥夺其财产继承权等。剧本还有闹剧的因素: 如打耳光,奥尔恭钻桌子等。

但《伪君子》最主要的喜剧特点乃是一部讽刺喜剧。莫里哀极其重视喜剧针砭现实的作用。他认为:“喜剧的责任既是在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病, 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最好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绘,抨击本世纪的恶习。” 剧本中,除了对教会反动势力进行讽刺和揭露外,对封建家长制作风,资产阶级愚蠢专横的面目,法庭的不公正都加以讽刺和抨击。而这些讽刺都集中体现在人物身上。其讽刺手法,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是通过被讽刺者的言行让其自我暴露。除上述答丢夫外,剧本中还有两个很重要的讽刺对象——奥尔恭母子。奥尔恭是巴黎的资产者和顽固的天主教徒。他迷信固执,爱听阿谀奉承的话,成了答丢夫利用的弱点。他上场后说的一番台词,足以说明他那愚蠢执著的性格。他说:“自从和他谈话以后,我就完全换了一个人,他教导我对任何东西也不要爱恋;他使我的心灵从种种的情爱里摆脱出来;我现在可以看着我的兄弟、子女、母亲、妻子一个个死去,我也不会有动于衷了。”也就是说答丢夫已经把他变成一个没有情爱、丧失人性的冷酷动物了。这是对愚妄者的极大讽刺。在行为上,奥尔恭更是荒唐可笑。剧本突出地写了他三件事:阻挠女儿婚姻,剥夺儿子财产继承权,把生命攸关的文件箱交给答丢夫保管。最后,他面临着倾家荡产、吃官司的危险,由一个家庭暴君变成一个可怜虫。真是哑子吃黄连,有苦不能言。观众所能给予他的只有一片哗笑。

如果说奥尔恭爱答丢夫胜过自己的至亲骨肉,那么,他母亲柏奈尔夫人简直把答丢夫看成上帝的化身了。她的固执主观的念头比起儿子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对谁也不信,只信答丢夫。当她儿子已经清醒,向她报告他亲自目睹的事实时,她连考虑也不加考虑,便否定说:“我已告诉过你一百次了; 就是世界上道德总是受大家的攻击的。”她的执迷不悟已经达到十分可笑的地步。由此可见剧作家对奥尔恭母子的讽刺是毫不留情的,尖刻异常的。

二是通过剧中人的揭发和点破,把事物本来面目暴露出来,以达到讽刺的效果。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女仆桃丽娜,在剧本中她多次起着揭发和点破的作用。她那尖锐嘲讽的语言,一会儿对着答丢夫,一会儿对着奥尔恭。桃丽娜是个聪明、伶俐,观察敏锐的姑娘,她早看清了答丢夫的丑恶的灵魂。她那揭发和顶撞答丢夫的话,真是一针见血。当答丢夫表示怕看她穿袒胸衣服时,她嘲笑说:“你就这么禁不住引诱,肉感对于你的五官还有这么大的影响?我当然不知道你心里存着什么念头,不过我,我可不这么容易动心, 你从头到脚一丝不挂,你那张皮也动不了我的心。”

她在评论奥尔恭把答丢夫奉作神明时说:“答丢夫呢,早摸准了那个甘心上当的人的脾气,一心想着利用他,于是施展了种种的手段,迷得他头昏眼花。他利用虚伪的虔诚,时时刻刻可以从他手里骗到钱财。”这就很好地揭发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桃丽娜还敢于当着法庭官吏的面,指出他曲直不分;在郑直(正直)的招牌下,“透着不正直”。她勇敢机智,有胆有识,在戳穿伪君子的假面具上,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伪君子》的缺点是结尾软弱无力,对恶人斗争的胜利主要靠“贤明君主”;一些人物刻画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如正面人物克雷央特缺乏性格, 在剧本中只起干巴巴的说教者的作用;一些台词过于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