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机的发明

中国发明的造纸术,是以手工作业为基础,依靠技师手抄纸(竹)帘, 一张一张地捞纸,然后干燥而成纸张。在那漫长的岁月里,纸张尺寸因受抄

纸帘的限制,一般都不很大,主要供毛笔书写之用。公元 8 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

18 世纪,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电能的应用,为从手工业工场准备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创造了条件。在欧洲,由于德国印刷机的出现, 对纸张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793 年,法国一家印刷所的年轻学徒罗贝尔正忙着干活儿。他的师父大胡子朝他嚷道:“喂,拿错纸了,傻瓜!”罗贝尔赶紧过去。师父停下手中的活计,鼓着眼生气哩。

原来这家印刷所每天要印制许多小批量的印刷品,经常更换不同规格的纸张。一到印件额满后,有时就出错。罗贝尔受到师父的斥责,闷闷不乐地回家。他晚饭也吃不下,倒头便睡下了。半夜,罗贝尔睁开眼,反正睡不着, 胡思乱想起来:

纸,为什么一张张的? 纸,能不能卷成一卷? 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

一连串的问号,在他眼前闪动

从此,罗贝尔利用工余时间,到附近的造纸工厂去参观、调查、绘图、计算。他开始懂得一点造纸的道理了。

薄薄的一张纸,造起来并不容易。首先,要取得纸浆(就是植物纤维与水的混合体),这些纸浆必须经过打浆处理。其次,把纸浆平摊在一张铜网上,水从网子流走,纤维交织在网上——便成了一张湿纸页(其尺寸依抄纸网而定)。再次,是湿纸页移到毛毯上,压榨,除去多余的水分。这一步步工序,全靠人力完成,中间还有间隔时间。不仅劳动强度大,时间也不短。尤其是造出一张一张的,不能满足印刷的要求。

能否造一张“无限长”的纸呢?一个幻想在他的脑海中升起。能否用连续化的生产来代替这间些歇式的操作?另一个问号又冒出来了。经过 5 年的努力奋斗,1798 年,罗贝尔终于制作了一个环形的“无端网带”,这就是长网造纸机的“胎儿”。纸浆流入网带上,随着手轮的摇动,洁白的纸页就不断地抄造出来。遂而申报了专利。

1799 年,罗贝尔到了英国,鉴于经济窘迫,便把该项专利权卖给了伦敦文具商亨利·福太尼亚。由亨利出资,聘请机械工程师唐金加以改良,按原来的构思重新设计。又经过了 5 年,1804 年,唐金把造纸机按生产流程分为: 铜网部、压榨部、干燥部以及卷纸部等。这样第一台实用型的长网造纸机终于完成。由于这种造纸是受亨利的经济支持后才得以实现的,因此有人称它为福太尼亚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