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症

1982 年 4 月 15 日上海《新民晚报》是刊载了一则新闻,报道了这样一

件事。在安徽做教师的 32 岁戚荷敏,于 4 月 2 日在上海某产院里生下了一个孩子,三天后医生请戚荷敏去验血。这通知使全家从欣喜中清醒过来,难道两年前的一幕又要重演了吗?原来两年前戚荷敏刚生下了一个孩子就夭折了。这次又发生了与两年前同样的情况,新生儿得了溶血症。戚荷敏含泪恳求大夫一定要救救自己的孩子。

唯一的办法就是给新生儿换血。孩子被转送到上海瑞金医院,并请来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有经验的大夫来会诊,诊断结果为 Rh 新生儿溶血症,必须马上换血。换血必须先找一个和新生儿血型相同的供血者。通过市中心血站的资料,发现浦东有一名建筑工人的血型与新生儿相同。他叫张瑞林。这时已是夜晚,大雨滂沦,市中心血站的医生和病孩的家属坐车急驶浦东。他们顾不上雨淋和饥饿,终于在当天晚上 10 时找到了张师傅。张师傅一听救人

需要,马上和大家一齐赶到了医院,献出了 400 毫升的鲜血。为了感谢张师傅,病孩从原名叫“张波”改为“张瑞德”。4 月 4 日当孩子父亲从安徽赶到上海时,大家对他说:“你的张波已死去,我们的张瑞德却活了!”

那么,什么是 Rh 血型?为什么胎—母 Rh 血型会发生不亲和?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和治疗?

1939 年列文提出,在患新生儿溶血症的孩子体内存在一种抗体。1940 年兰兹泰纳这位 ABO 血型的发现者,将猕猴的血注射给家兔或豚鼠,得到一种能使猕猴血细胞凝集的抗体,因为猕猴又称为恒河猴,学名是 Rhesus monkey 前二字母为 Rh,故 Rh 把存在于猕猴红细胞表面、能引起家兔和豚鼠凝血的抗原称为 Rh 抗原,把相应的抗体称为 Rh 抗体,并根据 Rh 抗原的有无来确定 Rh 血型,称为 Rh 系统血型。有 Rh 抗原的称 Rh+,无 Rh 血型的称 Rh- 血型。在白种人中 Rh+的人占 85%,阴性的人占 15%,中国人中 Rh+占 99%, Rh-占 1%左右。

表 1 带 Rh+ 和 Rh- 血型婚配生育孩子的结果

父亲

母亲

血型

Rh+

Rh ˉ

基因型

RR 或 Rr

rr

子代基因型

Rr

Rr 或 rr

子代血型

Rh+

Rh 或 Rh ˉ

母亲如果为 Rhˉ,父亲为 Rh+,两者婚配生育的孩子 Rh 血型遗传的情况如何呢?现设 R 为 Rh+的基因,r 为 Rh-的基因,子女的 Rh 血型如表 1 中所示。孩子的血型如果为 Rh+则与母亲的 Rhˉ血型不同,这就是 Rh 血型不亲和。通常情况下,胎儿和母亲之间有胎盘屏障相隔,两者的血不沟通,当在分娩前一段时间或分娩过程中,胎一母屏障部分或完全破坏,少数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血循环中,若母亲为 Rh 阴性,胎儿 Rh 阳性,那么由于胎儿的红细胞表面带有 Rh 抗原,母亲体内将产生 Rh 抗体以对抗这种本身所没有的来自胎儿的抗原。母亲体内的 Rh 抗体又可以反过来通过胎盘而进入胎儿体内,这样就会使胎儿因其本身的 Rh 抗原与来自母体的 Rh 抗体反应而造成红细胞破坏—

—溶血,同时出现溶血性黄疸。在新生儿红细胞破坏的同时,骨髓又大量增

生红细胞,许多幼稚的红细胞尚未成熟即进入新生儿的血循环。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而幼稚的红细胞却是有核的。正常人的血液中一般都不会有有核的幼稚红细胞。但在患溶血症的新生儿血液中却存在大量的有核红细胞, 新生儿溶血症过去又叫做“新生儿有核红细胞增多症”。

Rh 血型胎—母亲和,通常第一胎不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因为母体产生的Rh 抗体还来不及危害胎儿,孩子已分娩出来了。到第二胎才能造成胎儿的危害。但如果在母亲怀第一胎前已输过 Rh+的血,体内已产生了 Rh 抗体,这种情况下,第一胎也能受到危害。反之,也不是第二胎 Rh 血型不亲和时,都会出现新生儿溶血,因为如果进入母亲体内的胎儿红细胞数很少,不足以引起母亲体内产生 Rh 抗体。现代科学已能做到在 Rh 不亲和的情况下,分娩出第一胎后即注射一些球蛋白,以消除体内产生的 Rh+抗体,如果允许生第二胎时就不会发生溶血的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