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北上求学 转辗上海

1926 年 8 月,骄阳似火,星海背着行李,来到了北平(今天的北京)的北大音乐传习所。

当日便幸运地遇到了传习所主持人肖友梅博士。肖先生是一位爱国的音乐家,他在德国留学 8 年,1920 年回国后一直致力于音乐教育工作。肖先生颇具慧眼,一见冼星海,便认定这是一个颇具音乐天赋的学生。虽然年龄大了一些,但只要刻苦学习,是能成才的。

果然不出所料,星海顺利通过考试,成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的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提琴和作曲理论。

肖先生很爱惜人才,得知星海家境贫寒,便安排星海在图书馆当助理员,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星海一切为了学习音乐,节衣缩食,靠着打工的微薄收入,在较外师从一位外籍钢琴教师,但好不景不长,没过多久,便因蒋介石的背叛革命而告终了。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对国民革命军进行大屠杀,为消除“共党” 书刊和“国共合作”及“革命”字样的一切书籍,他们查封了北大图书馆。冼星海便失业了。

此时,星海接到母亲的来信,告之黄大哥也被杀。星海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黄大哥对自己的真诚帮助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中。这么善良正直、古道热肠、血气方刚的青年却不幸惨遭杀害,星海义愤填膺:“为什么总是正直、爱国的善良人士惨遭杀戳呢?”

不久,更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在北京执政的奉系军阀的政客刘哲认为“音乐有伤社会风化”,下令解散北大音乐传习所。很多同学被迫改行,星海更加百思不得其解。“取消音乐,难道想叫中国世世代代没有音乐文化吗?”

星海思绪万千,他忘不了依偎在爷爷怀里学笛子的情景,也挥不去眼下军阀混战、满目疮痍的惨象。凝望星空,他暗自在心底发誓:祖国,我一定要克服万重困难,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为在全中国普及音乐,使中华民族人人能歌善舞,个个安居乐业,在世界乐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奋斗不止。

得知肖友梅博士要在上海成立“上海国立音乐院”,星海便直赴上海。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口试,星海在琴试中又以一曲《渔家怨》倾倒了考

官们。星海得以主修小提琴,选修副课钢琴,并学习音乐理论,开始了他再次的专业学习。

为了筹措学杂费,星海又担任学校文书,再一次半工半读。为让星海安心学习,母亲主动来到上海,给别人当姨娘(保姆),以维持母子俩的生计。

打这以后,星海更是惜时如金。他在日记中写道:“从事音乐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工作,要一生不忘去经历许多次苦恼和失败⋯⋯做普通人所不能做的事,吃普通人不能吃的苦,做一个贝多芬式的音乐家。”

此时,星海和同学张曙参加了进步的戏剧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的活动,并由此结织了许多戏曲艺人,学习了不少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借机吸吮着民族音乐的丰富“营养”。最令他高兴的是,他认识了人称“田老大” 的田汉先生。他十分敬重和佩服田汉的思想和才艺,排练了田汉创作的反对

封建礼教的进步话剧《湖上的悲剧》,担任了田汉编剧的话剧《南归》的小提琴伴奏。南国社成了星海的校外课堂和音乐实习的舞台。

不料,学校训育主任知道星海他们参加“南国社”后大发雷霆,训斥星海“学音乐的人是高尚、纯洁的,不同于戏子,歌郎,学校是培养与凡夫俗子不同的天才”。

星海压住心中怒火听完训话,仍不能理解学校为何要反对学生与民间艺人接触,他把此疑问写进了《普遍的音乐》一文,他认为音乐并非贵族私人的,没有全国普及的音乐,就难以产生音乐大天才。1929 年学校院刊发表该文,这更惹恼了训育主任。他怕这带民主倾向的文章,给闹学潮学生以推波助澜的作用,又怕波及影响自己的“宝座”,从此更加变本加厉整治学生。

不久学校规定向每个暑假留校住宿的学生收额外练琴费和住宿费。

这个规定实在太荒唐。谁都知道,暑期不能回家的学生,皆是一无路费、二无纲琴的穷人,哪来这么多钱呢?

学生们议论纷纷,星海思索良久说道:“我们连起码的学习条件都没有了,不去请愿,等待何时?”学生们一致推选张曙和另一同学去南京教育部请愿,让星海带领同学坚守宿舍。

不几天,去请愿的张曙被扣上带头闹学潮的“共产党嫌疑”的帽子而抓走,星海等 12 名学生也被扣以“以带头拒缴暑假练琴费和住宿费,煽动学潮, 破坏院规”的罪名而开除学籍,强行驱出了校门。

同学们愤愤不平,含泪惋惜。星海也心如乱麻,十分痛苦。学业夭折, 他感到辜负了慈母的恩情和重望。沉吟后星海真切地对同学们说:“希望大家成功地学下去,祖国是需要音乐人才和音乐的普及的。”

星海蒙冤受辱,失去音乐深造的机会,他的心在流血。24 岁的星海为这人生的坎坷、无情和不公而愤懑。偌大的世界,难道就不能容纳我这个渔家后代吗?他四处奔走求友,倾述理想。末了,在田汉和洪深的帮助下,决定赴法国勤工俭学,报考世界著名的巴黎音乐院。

为筹集昂贵的路费,星海又跑细了腿。一个无权无势的渔民后代,却要到国外深造,自然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后来“南国社”的朋友帮他想办法, 在一同乡的帮助下,乘上了西去的客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