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绿色

在我们人类的发展历史上,无论古今中外,总有不少人把森林看作是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的自然财富,可以无节制地砍伐,无代价地享用。致使世界范围内的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而我们人类也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千百年来,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不断落到世界几大洲的土地上。巴比伦文明的毁灭,丝绸之路的荒芜,北非和中东诸国的沙漠化,黄河的水灾,印度 160 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严重侵蚀,美国得克萨斯州、前苏联哈萨克斯坦和我国阿拉善盟的黑风暴,无一不与大规模破坏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有关。环境危机、人口危机、能源危机,一并成为严重困扰当今世界的三大难题。沙漠化面积扩大、水资源告急、水旱灾害频繁、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空洞、生物物种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等大自然的报复一并向人类袭来。

沉重的代价之后,人类在渐渐觉醒。如今,在生活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森林资源的多寡,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爱护森

林,走向森林,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强烈呼声。

  1. 人类别无选择

人类对森林的认识,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尤其是当人们真正体验到了大面积、无节制地砍伐森林对自身生存环境所带来的灾难时,人们方才认识到,我们不能继续再做自毁家园的蠢事了。

欧洲各国,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把人类对森林的破坏能力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毁林的规模和速度达到了以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水平,其灾难性的后果也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令人触目惊心。这就使人们对森林的重大作用,对森林与其它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在德国逐渐形成了可以称之为现代林业科学基

础的森林永续作业的理论。从 19 世纪 20 年代起,国际上一些国家就开始为保护森林、制止破坏而作出认真的努力。其中,最主要的行动就是致力于林业立法。

首先,法国于 1827 年颁布了森林法,其后奥地利(1852 年)、比利时

(1854 年)、日本(1897 年)、瑞典(1903 年)、前苏联(1918 年)、英国(1919 年)、德国(1920 年)也相继颁布了森林法。这些森林法的颁布为保护现存的森林资源,使之不再进一步减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 世纪以来,世界各地都普遍感到森林资源的不足,单纯保护现存的森林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因此,各国都不断对早期的森林法进行修改。森林法的主要内容从单纯的保护森林资源变到扩大森林资源,, 从单纯限制实践利用发展到加强经营管理,从而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数年内,全国的森林都受到了严重破坏, 共损失约 450 万公顷。1951 年,修改了森林法,根据新的森林法建立了全国森林计划制度,制订了一系列有关法令。到 1962 年,森林面积就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现在,日本森林的面积和蓄积量都已超过了战前水平。

瑞典在 19 世纪时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本世纪初颁布了森林法,其后又根据森林法制订了一些法令和条例,逐步收到了成效。在连续每年采伐数十万立方米木材的情况下,森林蓄积量仍持续增长。20 年代为 17 亿立方米,30 年代即为 18 亿立方米,50 年代已达到 20 亿立方米,而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

初就增至 24 亿立方米。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指出:“林业这一主题涉及环境与发展的权力在内。”“森林是各部门经济发展和维持所有生态过程与平衡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包括在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水域、淡水资源方面的作用,和作为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丰富仓库, 以及作为生产生物技术产品、遗传物质和光合作用的来源。”这一声明集中体现了当今全球对森林资源的认识。

  1. 中国的林业建设

1985 年 1 月 1 日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正式宣告我国跨入用法律手段保护森林资源的新时代。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都对林业的建设极为重视。到 80 年代初,全国新造林保存面积 0.28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已达 12.7%。在新造林面积中, 南方各省、区营造了以杉木林为主的用材林 533 万公顷,以油茶、油桐为主

的经济林 276 万公顷;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营造防护林 333 万公顷。

在不少地区,新造林木对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农牧业生产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并开始提供木材和各种经济林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林业建设也从单一的培育森林取得木材和其它林产品为重点,转向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利用,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上来。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促进了林业的发展,尤其是“八五” 期间林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据 1996 年 7 月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林业部提供的材料,“八五” 期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 2955.40 万公顷,比“七五”期间增长 11.69%。其中全民义务植树 121.2 亿株。已经有广东、福建、湖南、安徽、湖北、江西、浙江、山东、广西、江苏、海南、吉林等十二个省(区)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在造林灭荒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造林质量也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根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我国现有森林面积由前次清查的 1.2

亿公顷增至 1.33 亿公顷,活林木蓄积量达到 177.8 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

高到 13.92%。活林木年均总生长量 47.503 万立方米,年均总消耗量 37.583 万立方米,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的被动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为了保护天然森林,加强了人工造林的步伐和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培育,全国每年造林 500 多万公顷,已累计完成速生丰产林造林 470

多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 3379 万公顷。

为了加快改善我国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自 1978 年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来,林业部又先后启动了长江中上游,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治沙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目前,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外,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7 年累计造林 546 万公顷,沿海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

造林 160 万公顷,1.8 万公里的海岸基干林带基本合拢;全国已有 769 个县

达到平原绿化标准,占全国 918 个平原县的 84%;防沙治沙工程完成 375.9 万公顷,占治沙工程总规模的 52.31%,太行山绿化工程自 1994 年启动以来已累计营造林 102 万公顷。这些跨区域、大规模、综合性的防护林体系建设, 增加了林带植被,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1. 绿色长城拔地而起

在我国北方,伴依着举世闻名的古长城两侧,一座以青草、灌木丛和各种乔木垒成的绿色长城已拔地而起。这就是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我国的“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干旱多风沙,沙漠、戈壁、高山纵横交错,构成了横穿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直到东北三省的一大片风沙区。

自然条件的恶性劣,加上长期的人类活动影响,使得这块国土上树草凋零。没有阻挡的风沙吹起来,犹如一条条翻腾的巨大黄龙,吞噬着大片农田、牧场和村庄,约有 1 亿人深受其害。仅从 1950 年到 1977 年这 26 年的时间里,

这里的沙漠面积就从 107 万平方公里增到 133 万平方公里。其净增面积相当于三个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息在这里的人民虽然同风沙做过无数的斗争,但都因为力量单薄在无奈中一步步向南退却。至今在荒漠中还能见到过去的城廊和村庄的遗址。

由于植被的破坏还使 86 万平方公里土地发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这块曾经是“水草丰美,牛羊遍野”的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已落得干沟万壑,荒

山秃岭。

为了生活在“三北”地区的人民,为了改善我国北部的生态环境,为了建造一道生态屏障,中国政府于 1978 年组织当地人民种草植树,开始营造一座绵亘万里的“绿色长城”。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风沙线上的人们,吃尽了风沙的苦头。以与二千多年前秦始皇修长城时截然不同的心情,爬上了荒山, 开进了沙漠,创造着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绿色长城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这项工程并不是像古代修筑万里长城那样,修一条连绵不断的狭窄林带,而是一个由一片片林网、一条条林带和一块块片林组成的大型防护林体系。

按工程的设计,它东起中国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克山口, 全长 7000 公里,南似海河、大清河、渭河、布尔汗布达山和喀喇昆仑山北麓一线为界,北达中苏、中蒙国境线,宽有 400~1700 公里。总治理面积为 400 余万平方公里,约为中国国土总面积的 42%。

如此宏大的生态工程显示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气魄。自从 18 世纪苏格兰

造海滨防护林之后,世界上较大的生态工程主要有三项,即 30 年代开始的美国“罗斯福工程”,造林 11 万公顷;40 年代起前苏联的“斯大林工程”, 造林 180 万公顷;70 年代阿尔及利亚的“绿色坝工程”,造林 260 万公顷。这些工程要是同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相比,就不免“小巫见大巫”了。

本项工程的重点是分布于“三北”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柴达木、腾格里、毛乌素、科尔沁等 12 片沙漠、沙地,以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共

计 390 多个县的范围内,保护好原有的森林和草原植被,并采取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和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多种办法,营造一大批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用薪林、用材林等。在造林上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的办法,用大片大片的耐寒草本植物稳住流动浅沙,其后是一簇簇、一排排灌丛和乔木,层层设防。

目前,“三北”防护林一、二期工程都已完成,工程累计造林面积 1851 万公顷,4 万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林地,130 多万公顷沙地辟为农田、果园和牧场,1100 多万公顷农田受到林网的保护,大约 900 多万公顷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得到恢复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