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宗教文学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印度文明有一处明显不同于其他文明:古印度人注重历史和文学的口耳相传,而非文字记载;现存的作品既是重要的宗教文献,更是不朽的文学作品。古代印度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宗教文学、世俗长篇史诗、戏剧等等。文学表现手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古老的《吠陀本集》、最长的历史传说《摩诃婆罗多》到英雄史诗《罗摩衍那》,在世界文学史上光彩夺目。这些文学巨著以一种诗歌形式的韵律格式出现,铿锵上口,易于记忆和传诵,至今仍在印度广为流传。

吠陀文学

吠陀文学是印度最早的文学,属宗教文学,其代表性作品是婆罗门教《吠陀本集》的《梨俱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梨俱吠陀》

古印度宗教经典《吠陀本集》的四部作品之一,是印度最古老的经典,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诗歌集之一。成书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到前1200年间,它比希腊的荷马史诗还早了几百年。

《梨俱吠陀》是一部集体之作,共收录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颂歌或神曲1028首,分为10卷。作者都是世袭的婆罗门祭司,在公元7世纪前,古印度还没有文字记事,10卷神曲完全靠祭司们的记忆和口授,一代一代口耳相传,到后世才记载下来。

《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是雅利安人征服自然、征服异族,以及关于他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形态的真实历史。雅利安人是一个游牧部族,在征服印度前后处在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当时,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将自然现象人格化,并向它们顶礼膜拜,渴望得到它们的赐福。主持这种膜拜的祭司们将宇宙分为三界:天界、空界和地界,每一界有11个神,三界共33个神。在《梨俱吠陀》中,作者为这些神仙们写下了许多赞美诗。在诸神中,因陀罗、阿耆尼和苏摩三位神的地位最高,歌颂他们的篇幅也最多。

因陀罗是战神、雷神,雅利安人把他奉为最高神。《梨俱吠陀》中约250首诗是颂扬他的,占诗篇总数的1/4。在诗中,因陀罗被描绘为身材高大,皮肤和须发为金色。他手持金钢杵,行走时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激起的狂风震撼天地,具有无比的威力。他固定摇晃的大地,稳住颠簸的群山,伸出巨手拓宽天空。他驱逐达萨,杀死河中的巨妖,用无比的神威保护雅利安人的利益。

阿耆尼的地位仅次于因陀罗,赞颂它的诗也有200余首。阿耆尼是祭火人格化的神,他须发鲜红,尖下巴,满口金牙闪闪发光,口中喷出的火焰像咆哮的波涛,浓烟滚滚直冲天空,声音像天国的雷鸣。在雅利安人心目中,阿耆尼是维护他们家庭利益的神。诗中说,他请诸神来到雅利安人的家中,消灭雅利安人的敌人,带给他们无穷的财富,使他们的家族英雄辈出,声名远扬。

苏摩是酒神,是一种名叫苏摩的植物人格化的神。这种植物具有使人兴奋的作用。在赞美他的诗中说,发出香味的苏摩,能医治百病,不仅凡人而且天上的诸神也饮用它来强身健体。雅利安人饮用苏摩酒后,精力充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诗中的苏摩神往往以武士的形象出现,手持弯弓,射杀敌人。

除歌颂神灵外,《梨俱吠陀》也有一些赞美大自然景色的诗句,它们往往也被赋予人性化的特点。在诗中,太阳被比喻为在天空中奔驰的白马、公牛。它用火焰般的光亮照亮天地,驱散黑暗,迫使繁星像窃贼一样地逃散。还有一些诗句反映了社会劳动的情况,如说农民“系紧犁头架上轭,播撒种子在犁沟,倘若颂歌获应验,挥动镰刀迎丰收”,形象地再现了古印度人民劳作的全过程。

《梨俱吠陀》赞颂诸神和大自然的景色时,多来用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并直率地表达了作者惊奇、赞叹、敬畏的心情,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已有一定的审美眼光和描绘能力。

《梨从吠陀》中还包含有婚礼、送葬、娱乐、爱情、巫术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雅利安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了古印度最早的社会制度、民情风俗、哲学思维和天文地理。因此,它可以说是古印度最早的百科全书。

《阿闼婆吠陀》《阿闼婆吠陀》是一部巫术咒语诗集,分20卷,731首诗,5975节,成书的时间晚于《犁俱吠陀》。与《梨俱吠陀》不同,《阿闼婆吠陀》对诸神的态度不是赞颂、乞求,而是命令和劝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雅利安人企图征服自然的愿望。《阿闼婆吠陀》的巫术诗包括防病治病、求得长生、生育子女、求取丰产和战争胜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阿闼婆吠陀》中关于防病治病的诗篇,一般都是要疾病远离病者身躯的咒语。如一首诅咒说,咳嗽“像磨尖了的箭,迅速飞向远方。咳嗽啊,远远飞去吧,在这广阔的地面上”。而与生育子女有关的诗篇,则带有美好的祝愿之意,如“像大地孕育一切萌芽,愿你的胎儿保住,妊娠期满后生下!像大地维持森林树木,愿你的胎儿保住,妊娠期满后生下!像大地维持着崇山峻岭,愿你的胎儿保住,妊娠期满后生下”。求取丰产的咒语多与自然现象相联系,一首咒语说:“咆哮吧,雷电,让大海翻腾!雨云啊,降下乳水,滋润大地!请你倾泻,送来充足的雨水……百条、千条溪流的源泉,取之不尽,我们这千垅地,也这样取之不尽!”咒语也用于军事,一首要战鼓发挥作用的咒语说:“森林中的野兽,看到人就发抖;鼓啊,要使敌人心恐慌,使他们的心没主张,像飞鸟见老鹰就发抖,像狮子昼夜都怒吼。鼓啊!要使敌人心恐慌,使他们心没主张。”这类咒语对鼓舞战士的士气,无疑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阿闼婆吠陀》颂神的诗,是与巫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神的作用一般不表现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控制,而是帮助人类降伏妖魔或敌人。

在艺术特点上,《阿闼婆吠陀》采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词语铿锵有力。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巫术诗歌特有的魅力。

两大史诗

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闻名于世的文学作品。这两首史诗内容庞大,情节生动复杂,艺术手法高超,在印度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两部史诗的篇幅之长,在其他民族的史诗中是非常罕见的。两大史诗成书以后,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了印度教教义的核心。

《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共18篇,长10万颂(每颂两行诗,每行16音),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摩诃婆罗多》书名意为“伟大的婆罗族的故事”,主线故事讲婆罗多族两大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内容涉及列国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被视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诗,一位印度学者甚至把它称为“亚洲到现在为止所产生的最伟大的想象作品”。

《摩诃婆罗多》的作者,据诗中自叙是毗耶婆。他是渔家女贞信嫁给象城福身王之前的私生子。贞信与福身王结婚后,生有一儿名叫奇武。但奇武婚后不久便死去,没有子嗣。于是贞信便找来在森林中修行的毗耶婆,让他与奇武的遗孀结合,生下持国、般度和维杜罗三个儿子后,毗耶婆仍回到森林隐居。持国后来生有百子(俱卢族),般度生了五子(般度族)。持国百子与般度五子之间因王位之争而引发一场争斗,毗耶婆目睹了斗争的全过程,于是创作了史诗《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是一部集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为一体的巨型史诗,通篇贯穿着爱情与战争的主题,讲述了上千个传奇故事。除了与核心情节有关的许多动人故事外,书中还插入了大约200个相对独立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譬喻故事以及寓言童话,这些故事像镶嵌在史诗中颗颗明珠,异彩纷呈。全书的主线故事表现出作者颂扬正义、抨击邪恶势力的思想。全书虽然情节复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两方面来写的,表现出作居楼王和般度王的鏖战《摩诃婆罗书》者较高的艺术表现手法。全书包罗万象而又结构完整,内容庞杂而又形式统一,头绪纷繁而又贯穿了一条主线。从文字艺术的价值看,作品语言质朴而又表现鲜明,说理简单而又寓意深刻,既有奇特的想象,又有夸张而逼真描写。总之,史诗所表现出的古印度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对文学巨著的架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在印度文学史上,《摩诃婆罗多》享有很高地位,被印度人奉为圣典,占据了仅决于“吠陀本集”的地位,甚至被称为“第五吠陀”。它所展现的是一幅远古印度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内容广泛涉及宗教、哲学、历史、政治、伦理、地理、天文、传说、神话、民族、语言、文学等印度学的所有领域。生动的故事内容,扣人心弦的情节,广阔的社会画面,为后世诗人和剧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罗摩衍那》《罗摩衍那》书名意为“罗摩传”。全书内容以阿陀城王子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列国时代错综复杂的斗争。《罗摩衍那》共7篇,长24000颂。史诗的中心思想是颂扬善和正义。史诗中的罗摩智勇双全,圣明神武,是一位贤明君主,是印度人自古崇拜的英雄和膜拜的神明。

《罗摩衍那》的主线故事情节生动,扣人心弦的场面迭出。在编纂体例、文学描写手法上,较之《摩诃婆罗多》都有大的提高,因此被誉为“最初的诗”,同时也表现出古代印度文学创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罗摩衍那》对后世印度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它的创作方法与素材,常被后世的作品沿用。

佛教文学

佛教文学是古代印度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佛教文学并不是纯文学作品,而是指佛教典籍中所包含的具有文学特点的传说、故事和寓言等方面的内容。佛教文学作品多采诗文并用的文体,一般保存在佛典的经藏与律藏中。佛教的典籍有巴利语和梵语经典两大类,因此佛教文学也分为巴利语佛教文学和梵语佛教文学两大部分。巴利语佛教文学的代表作是《佛本生故事》,梵语佛教文学的代表作品“佛陀生平传记集”。

《佛本生故事》《佛本生故事》,是一部宗教寓言故事集。它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很高的声誉。它讲述的是有关佛陀赤陶匾上刻着史诗《罗摩衍那》的两位英雄弓箭手——罗摩(左)和他的兄弟前生的故事。按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成佛前,只是一个菩萨。他积善累德,经历无数次的转生后,才成为佛。因此,有很多佛本生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佛本生故事》收集了547个故事,这些故事的结构基本相同,分五部分:今生故事,讲佛陀前生之事发生的地点和缘由;前生故事,讲佛陀前生的事;偈颂,插在故事中的唱诗;注释,解释偈颂的词义;对应,把前生与今生故事的人物作对应的联系。这部故事集的巴利文原本已亡佚。约公元5世纪时,斯里兰卡一位和尚据古僧加罗文《佛本生故事》的注释本,用巴利文改写成《佛本生义释》,即为现在流行的《佛本生故事》。佛本生故事大致可分为七类: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报恩故事、魔法故事、笑话故事、道德故事与世俗故事。

《佛本生故事》虽然讲的是佛陀的故事,但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佛本生故事》也反映了佛教徒对纯朴世风的赞美和对丑恶社会现象的鞭挞。

《佛本生故事》流传很广,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佛本生故事》还是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印度的佛教建筑如桑奇大佛塔、阿旃陀石窟等的绘画和雕刻,就有很多表现了佛本生的故事。对于历史资料匮乏的印度,这些故事提供了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丰富信息。《佛本生故事》中的许多寓言故事,随佛教一道大量传入中国,对我国古代寓言、故事、小说等文体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这部人类最古老的诗文并用、韵散相济的寓言故事集,不仅在印度文学史上,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佛陀生平传记集》关于佛陀的生平,巴利文佛典已有不少记载。佛陀从人转变为神,是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此早期梵文文学的《大事》和《神通游戏》等作品,对这一转变有清楚的反映。

《大事》是小乘佛教大众部出世派用混合梵语写的,主要部分约写定于公元前2世纪。《大事》把佛陀的生平分为三个阶段来描写:第一阶段写佛陀前世作为菩萨在燃灯佛和其他过去佛时期的生活;第二阶段写他从菩萨转生为兜率天,然后再转生为释迦族的王子,以及出家成佛的经过;第三阶段写他初转法轮,建立僧团等事。《大事》对佛陀进行了神化的描述,说他具有神奇的法力,双手能触摸太阳;佛陀站立在众神所持的华盖之下,仁如众神之王。不过,《大事》也保留了一些有关佛陀的真实故事。如佛陀为释迦族王子,放弃富贵生活而出家寻求人间之真谛等等。从严格意义上说,《大事》只是一部有关佛陀传说的汇编。它的结构松散凌乱,插有许多佛本生的故事,内容主线也不清晰。但它所使用的语言为早期含俗语较多的混合梵语和后期含梵语较多的混合梵语,对研究佛教经典语言由俗语向梵语的转变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神通游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佛陀传记集,是早期大乘佛教的经典。此书采用韵散相杂的文体,韵文用混合梵语,散文用梵语。全书叙述佛陀从降生至得道成佛以及初转法轮的过程,极力神化佛陀。《神通游戏》中把佛陀描绘为天上人间的至上神,是应众天神的劝请,为解救人类而降临人间。他全知全能,无师自通包括汉文和匈奴文在内的64种文字。《神通游戏》是佛教文献中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神化佛陀的作品,后世佛教文献多以其为素材,对佛陀生平加以渲染神化。因此,它对佛教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文学表现手法上,《神通游戏》也有可称道之处。全书体例严谨,层次清晰,为适应上层人物欣赏的需要,词语华丽,多用夸张的手法。这是早期佛教梵文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