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化

古印度宗教文化

古印度人重视人类精神的价值取向,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这构成了印度人所理解的今生与来世的独特的世界观。为了祈福和实现人生的美好境界,古印度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发展成了三大宗教: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并因此影响到古印度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菩提树和生殖女神的崇拜

宗教起源于对自然和世界的敬畏。在古印度,最早的信仰就是对自然的图腾崇拜。而对植物和生殖女神的崇拜在古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内容。

在植物中,菩提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菩提树成为印度宗教信仰中最圣洁的象征,在菩提树下组织祭祀活动几乎成为印度宗教活动的惯例。为什么菩提树获得印度人如此高的敬仰和崇拜呢?据学者分析,可能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古印度人看来,树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因为树木是能够给人左:奥地利出土的温林多夫维纳斯中:早期地母神右:印度河女神类提供避难和吸取营养的场所,是为动物提供自然生长的地方,而动物又给人们带来丰富的食物,因此树不愧得此殊荣;二是菩提树生命旺盛,常把根盘到旧建筑、大石块下,或盘在另一种树的树干上后渐渐将大石块或大树吞噬,以此让最初的幼苗扎根成长。古印度人观察到这一现象,特别敬畏菩提树旺盛的生命力量。如此一来菩提树便经常出现在印度神话中,成为丰收、保护和死亡的象征物。

早期印度人还将生殖崇拜作为信仰的重要内容。祈求丰产、繁荣是人类的共同愿望,而生殖崇拜也就成了人类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古印度人的生殖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生殖女神和母亲女神的崇拜。所以当我们走进古印度文化艺术的殿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殖女神和母亲女神雕像,这些雕像都有突出的乳房和臀部,突出反映了古印度人的生殖信仰。

程序化的宗教仪式

早期的婆罗门教虽不设庙宇、不设偶像,但却发展了一套从私人日常生活到国家大事的非常繁琐的祭神礼仪。由于这些仪式被认为直接关系到个人和国家的祸福,所以主持这些仪式的婆罗门僧侣的作用就被看得极为重要,成了宗教知识的垄断者和古印度人精神生活的导师。

古印度最为重要的宗教仪式,从整体上分为家庭祭和天启祭两大类。

家庭祭在家中进行,和一个人的成长密切联系,大体有12种仪式,分别是:(1)受胎。一般在妇女怀孕后进行。(2)成男。祈求胎儿为男性。(3)分发。妇女怀孕三四个月后,将头发分开,祈求母亲和胎儿安泰。(4)出生。婴儿出生后,祈求涤除胎前的不净,祝祷将来健康。(5)命名。(6)出游。走出家门接受神灵的祝福。(7)哺养。(8)结发。剃发前头发不得受到任何损伤。(9)剃发。(10)人法。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11)归家。学成归俗。(12)结婚。完成人生最大义务。除此,还有新月祭、祖先祭、葬仪等。

天启祭又称火祭,是公共祭祀活动,参加者有国王、大臣和一些高级种姓人员。主持仪式的祭司讲究也非常严格,劝请僧、行祭僧、祈祷僧等为主祭,辅助人员分别负责宣词、赞酒、引导、点圣火、拂秽等工作。天启祭又分供养祭和苏摩祭两类。供养祭是用动物供奉诸神祭和祖灵祭,苏摩祭则以苏摩酒奉献于神或祖先。“苏摩”,在古印度是一种被神化了的植物蔓草,它生长在高山上,特别是在喜马拉雅山的穆贾瓦特峰上。用其茎干中的黄色乳液制成的饮料,有醉人的功能,早在梨俱吠陀时代苏摩酒就开始流行,久而久之就成为苏摩酒神,苏摩酒也就成了印度天界神祗专用的长春酒或不死之药——“甘露”。

祭司们在从事祭祀活动中,是要收取酬金的,婆罗门教义印度河文明的女神塑像端坐的祭司人像(残,公元前3000年)规定了每一件祭祀活动所需的具体报酬。用现代人的理解就应是劳动所得,明码标价,虽然它是宗教的,但也摆脱不了经济规律的制约。另外,如果献祭者对聘请的祭司所付的报酬不恰当,祭司可按规定暗中给予献祭者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果得不到报酬,情况就会更为严重,这时祭司就拒绝念咒。而且,祭司的所得必须在祭祀活动开始之前。每一种姓的人举行祭祀都要有祭司的某种帮助,因而,从事祭祀活动的人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和特殊阶级,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复杂的礼仪程序就成了婆罗门祭司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丧葬习俗

古印度存在一种非常罕见的习俗,当人们认为自己要死时,如年老病重,甚至在一切如意但为了怕将来的不幸时,他们都会自焚,以求早登极乐。人们把死当做一件幸福的事,认为“死只不过是从一个不愉快的伙伴即身体的纠缠之下得到了解脱”。有这样一段故事说,亚历山大离开印度时,劝说印度的智者卡兰那斯去波斯。卡兰那斯到了波斯但却因不适应那里的生活而一天天消瘦下来,但他坚决拒绝治疗,最后他下定决心要自焚,任凭亚历山大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于是,亚历山大只好按卡兰那斯的要求准备火堆,并安排子一个仪仗队。自焚那天,卡兰那斯头戴印度式花环,在万人注目下从容地登上柴堆。当柴堆点火时,按照事先的安排,喇叭吹响,军人呐喊,以向死者致敬。

有祭礼图像的印章在古印度文明中,还存在另一种较为文明的丧葬习俗——土葬。在哈拉巴古城发掘时,发现了个人墓葬和家族墓葬。这些墓葬为我们研究古印度人的宗教信仰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根据考古发掘,个人墓葬的往往是较为上层的人物,棺材也很讲究,是用当地珍贵的青龙木和雪松制成。而普通老百姓则一般葬于公墓。古印度人相信,人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墓地就是死者另一种生活的地方。几乎在所有墓葬中都有随葬品,根据生前地位的高低,决定随葬品的多少。在随葬品中,有天青石、玉髓或铜珠等装饰品。

在哈拉巴文明时期,墓的形状通常是长方形的,挖得比较深。在出土的男性随葬品中,有日常用的各种陶器,估计当时里面盛满了水和酒,准备给死者享用;而女性随葬品中,则少不了首饰、镜子等美容用品。

在哈拉巴文明衰落后的几千年中,这种习俗仍在延续。1978年,乌兹别克考古学家维克多·萨里尔尼第在阿富汗的泰里尔·泰普发现了七座墓葬。经过考证,年代为公元1世纪左右,当时这里由印度的贵霜王朝所统治。每座墓中都有一口无盖的木棺、一具骷髅和大量的金匾、珠宝及其他随葬品。在一个女性墓中还发现一顶可折叠的王冠,由此推断,此墓的主人地位很高,可能是王妃之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