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保护,综合治理

保护草原,当前最主要的是严禁滥垦牧场和乱采草原植物。尤其是在中国的半干旱地区,这种草原生态平衡来之不易,也比较脆弱,一旦破坏,极难达到新的平衡。大面积滥垦草原所引起的生态平衡失调已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例如,鄂尔多斯高原南部过去曾是一个森林茂密、花香草绿的草原生态系统,可是近 300 年来,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长期的开荒种地与过度放牧,使今日的鄂尔多斯已变成了“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照灯台, 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的荒凉景象。现在,伊盟沙化面积已达

5 000 多万亩,仅鄂托克旗就沙化 230 多万亩。原来库布齐和毛乌素两个沙漠之间相距甚远,而现今将要联成一片,形成了农田吃草原,沙子埋农田, 既不能农又不能收的不应有的结局。30 多年来,全国先后开垦了 1 亿多亩草原,其中就有许多是牲畜过冬的好牧场。而干旱贫瘠的草原负担过重,失去了生态平衡,加速了草场退化,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气候旱化。这种生态平衡的失调,最终必将导致草原资源枯竭。

我们强调保护生态平衡,决不是让草原原封不动,更不是回到原始社会草莽时代或游牧时代的生态平衡中去,而是希望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合理利用草原,使草原向着人们所理想的方向发展。生态平衡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建立最佳生态平衡就是要打破旧的不适合于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 而用新的生态平衡去代替,这就是生态平衡的发展。

当天然草原的自然资源被充分开发利用并达到畜草平衡之后,畜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需要突破旧的平衡,组织新的平衡。而这个新的平衡就必须用人的力量来建设草原才能达到。

建设草原是一个对草原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建设草原就是根据不同地区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转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在适当的阶段补充其它来源和其它形式的物质和能量(如化肥、农药、饲料、矿物燃料、人力等)或改变经营的方法和方向(如季节畜牧业,调整牲畜头数和种类等),使失去的能量和物质得以弥补和积累,提高生产过程的有效转化,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集约化经营开发水源,封育草场,营造防护林,清除毒害杂草,松土补播或种植优良牧草,使用机械,实行灌溉, 增施肥料等等,建设水、草、林、机配套的稳产高产的人工草地。据调查, 人工草地可比同一地区的天然草场提高产草量 6~9 倍,半人工改良草场可比天然草场提高产量 1~4 倍。草原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就为畜牧业大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中国的草原建设虽然目前规模不大,数量也有限,但在畜牧业生产中已显示了它的巨大作用。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在总结经验教训和进一步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 1975 年开始,根据本旗荒漠、半荒漠草原的自然特点,以“水”带头,综合治理,大搞草原建设,成效显著。到 1978 年末,在全旗 255 万亩草原上兴修水库 3 座,打机电井 205

眼,大口井 196 眼,简易供水井 183 眼,埋渗水管道 5 300 多米和其它水利

工程 30 多处。围绕这些水利工程,建设草库伦 56 万亩,开辟饲草、饲料基

地 26 000 多亩,大大提高了草原生产能力,除供四季放牧外,近几年每年冬春都能贮草 1500~2 000 万公斤,1978 年还搞了 600 万公斤青贮饲料,增强了补饲和抗灾能力,保证了畜牧业的稳步发展。从 1975 年以来,全旗畜牧业

连年增产,1978 年虽然遭到严重旱灾,但各类牲畜仍比 1977 年增加了 8 万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