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民国成立

当黄兴从武昌回上海时,全国已有许多省份继武昌起义之后宣告独立。汉阳陷落后,武昌局势一片混乱。清军不时隔江发炮轰击。12 月 1 日,

一颗炮弹命中了军政府办公楼,黎元洪吓得逃离了武昌。从战略角度来看, 没有了汉口、汉阳这两个城市作为屏障,武昌是难于防守的。所以,湖北军政府当局听到英国驻汉口总领事出面斡旋,建议停火 3 天的消息后,真是喜出望外。停战达成了协议,并曾多次延长,重申有效,而且推及全国其他地区。

  1. 月 1 日,黄兴抵达上海。早在 11 月初,上海及其郊区就在革命党人的领导下光复了。

12 月 2 日,江、浙联军经过短暂的战斗之后,攻占了南京。南京的光复

比汉阳的失守只晚 4 天,它抵销了起义者在武汉的重大失败,重新提高了革命党人的威望。革命力量的中心,从四面受敌的武昌转移到了南京。

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宣布脱离清廷,革命党人日益感到有必要成立一个临时政府。11 月 7 日,黎元洪通电各省革命当局征询意见。为了取得各国列强的承认,并联合起义各省一致行动,建立临时中央政府是事不宜迟的。

上海的军人集团,试图把革命中心这种有利地位从武昌转移过来,建议各省派代表到上海。

11 月 15 日,代表们举行了第一次会议,组成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1. 天后,宋教仁和其他 5 省代表从上海打电话给黎元洪和黄兴,对以湖北军政府作为民国中央军政府事表示承认。

12 月 1 日黄兴到上海。2 日,南京光复。4 日,上海、江苏、浙江 3 都督与留沪的各省代表举行会议,决定临时政府设于南京,并公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兼湖北军政府都督。这个决定立即电告了湖北和各省当局。第二天,在上海的代表们通过一项决议,责成大元帅负责筹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2 月 26 日,各省代表联合会接到黄兴从上海发来的电报,他力辞大元帅之职,因为他接到了孙中山即将回国的电报,就不去就职,说:“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没有回国,我可以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的路上, 如果我抢先就职,会引起误会。太平天国起初发展很快,后来就是因为几个领袖争权夺利,造成失败。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要不计较个人权利,互相理解。”

孙中山获悉武昌起义爆发时,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城。他没有直接奔回祖国,只是前往欧洲,因为他认为,“此时吾当尽力于革命事业者,不在疆场上,而在樽俎之间,⋯⋯故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所以孙中山从纽约前往英国,后来又到了法国。

孙中山在革命运动中的领袖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回到上海后,立即组织召开同盟会领导人会议。

黄兴对孙中山是全力支持的。12 月 27 日,他亲到南京,向各省代表联合会提议,政府组织采用总统制。12 月 28 日,各省代表提名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 年 1 月 1 日晨,孙中山离开上海去南京,当晚在南京举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废除阴历,正式采用阳历,1912 年定为民国元年。1

月 3 日,黄兴被任命为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负责整个军事指挥。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革命的一大胜利,但革命的危机也同时迅速地发展着。这时,领导革命的同盟会已经瓦解了。很多同志认为只要推翻清朝, 建立了民国就算革命成功。他们希望赶快结束革命,好享“共和”之福。有些革命党人很快地就和原来反对革命的立宪党人勾结在一起,忙于争权夺利。而大批的立宪党人和旧军阀、官僚,在武昌起义后,看到清政府已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就摇身一变,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共和主义者,混入革命队伍,窃取权位。这样,就使新成立的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成为一个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三种政治势力的混合政府。革命派在政府中虽居于领导地位,但立宪派和旧官僚却担任内政、实业、交通等部的总长, 拥有很大的实力。独立各省的地方政府,也多数为立宪派和旧官僚所控制, 孙中山身为临时大总统,但事实上对他们并不能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

很明显,像这样的一个政府,当它受到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等中外反革命的联合进攻时,就不得不被迫一步一步和反革命势力进行妥协,开始了“南北议和”。

在议和过程中,袁世凯暗示只要南方选他为第一任大总统,他就可以逼迫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府;南方则暗示袁世凯,只要他促使清帝退位,改专制为共和,就可以考虑选举他为第一任大总统。事实上,双方代表对此都早已心中有数。

对于这样一个会谈,孙中山是很不同意的。他主张继续战斗,趁全国人民倾向革命的时候,多费些气力,扫除障碍,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国家。但在这个问题上,黄兴却和孙中山发生了分歧。

黄兴认为,革命的目标就是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因此,只要当时掌握清朝实际军权的袁世凯承认这点,就不妨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他说: “袁世凯是一个奸猾狡诈,敢作敢为的人。如果满足他的欲望,他可以帮助我们推翻清朝。否则,他也可以像曾国藩替清朝出力把太平天国搞挎一样, 来搞挎革命。只要他肯推翻清朝,我们给他一个民选总统,任期不过几年, 可以使战争早停,人民早过太平日子,岂不甚好?否则,他会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如果不能战胜他,不仅得不到整个中国,连现在光复的土地还会失去, 也未可知。”这是黄兴妥协性一面的再现。原来在历次武装起义中,都表现得十分坚决勇敢的黄兴,为什么会要求妥协呢?这并不是偶然的。

黄兴像当时很多资产阶级的革命家一样,把革命的目标局限于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现在清朝既已崩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已经成立,他认为多年追求的政治理想就要实现了。这样,在他面前就失去了继续革命的要求和目标,失去了前进的努力方向。他认为只要尽快地把一个统一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人民就可以长享共和国民的幸福了。而袁世凯所宣传的只要选自己做大总统,他就强迫清帝退位,使黄兴对袁世凯发生了幻想。因此,他就认为推袁世凯做大总统,再用袁世凯的力量协迫清帝退位,是一个既稳当而又少牺牲的捷径。

黄兴的妥协性,表明了资产阶级革命家脱离群众,对群众不信任,甚至害怕群众起来斗争,因此,就使自己在强大的反革命势力面前,不能不感到自己软弱无力,失去斗争的信心。黄兴在武昌起义前,就曾害怕长江流域群众自发斗争的高涨形势,怕群众的自发斗争会造成天下大乱不可收拾的局面。武昌起义后,人民群众的民主精神的高涨,更使黄兴害怕革命继续发展

下去,有使整个旧有的社会秩序全面瓦解的危险。既害怕群众,不敢发动群众继续革命,就必然感到自己软弱无力。这样,也就决定了他在袁世凯反革命武装恫吓的面前,不能不走上妥协的道路。

总之,黄兴这时在政治上所表现出来的妥协性,正是当时领导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具体表现。

由于黄兴以及同他持一样见解的人,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中占有大多数,再加上当时混入临时政府的立宪党人、旧官僚军阀,早已和袁世凯暗通声气,阴谋推袁世凯上台,阻止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而一切帝国主义者又都极力支持袁世凯,把他看作代替清政府的新的代理人。这样,在当时就造成了一种各方面几乎没有不赞成议和的“舆论”。最后,孙中山只得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清帝退位为条件,改举了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是,辛亥革命的果实,重新落到了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利益的袁世凯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