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等部

佛说阿弥陀经

香赞

炉香乍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陀,如是等诸大弟子。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 ,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 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

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 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

『舍利弗。阿弥陀成佛已来,於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 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

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 (闪) 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悉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 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 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当知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 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

往生咒(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南谟阿弥多婆夜

(梵音)ㄋㄚㄇㄛㄚㄇㄧㄉㄚㄅㄚㄧㄚ

哆他伽哆夜哆地夜他

ㄉㄚㄊㄚㄎㄚㄉㄚㄧㄚㄉㄚㄉㄧㄧㄚㄊㄚ

阿弥 都婆 阿弥 哆悉耽婆

ㄚㄇㄧㄌㄧㄉㄡㄆㄚㄈㄧㄚㄇㄧㄌㄧㄉㄚㄒㄧㄉㄢㄆㄚㄈㄧ

阿弥 哆 迦兰帝阿弥 哆 迦兰哆

ㄚㄇㄧㄌㄧㄉㄚㄈㄧㄐㄚㄌㄢㄉㄝㄚㄇㄧㄌㄧㄉㄚㄈㄧㄍㄚㄌㄢㄉㄚ

伽弥腻伽伽那枳哆迦隶娑婆诃

ㄍㄚㄇㄧㄌㄧㄎㄚㄎㄚㄋㄚㄎㄧㄉㄚㄎㄚㄌㄧㄙㄈㄚㄏㄚ赞佛偈

阿弥陀佛金色身 相好光名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称念一千或念五百,绕佛)

大慈菩萨发愿偈

十方三世佛 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 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 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 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 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 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 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 无量法门修 誓愿度众生 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 我愿无穷情与无情 同圆种智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三皈依文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回向偈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阿弥陀佛咒

啊密 恒炮旌曷罗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装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 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

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 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於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麦少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

尔时大王食麦少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 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麦少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时阿 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麦少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 为王说法,不可禁制。』时阿 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 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汗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於此。』

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 行而退。时阿 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勒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 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

『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 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勒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

佛从耆 崛山没,於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 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 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 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世,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力教我,观於清净业处。』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於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於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 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

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於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 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後, 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於西方。云何作想? 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

『正坐西向,谛观於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水想, 见水映彻,作琉璇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 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

『楼阁千万,百宝合成,於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 恒忆此事。』

『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 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 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 如梵王宫。』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明。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於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 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有大光明,化成幢 ,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於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复复有赞歉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妓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後,必生彼国。作是观者, 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 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於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月永,犹如天画。月永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 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於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 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 如观掌中。』

『见此事已,复当更想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 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 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

『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於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於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 以为侍者。』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其光明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 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 谛观无量寿佛。』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闻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

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现。』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 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与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 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於中现。顶上肉髻,如 头摩华。於肉髻上, 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诸余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

『从下方光明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於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 塞空中,坐莲华座, 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 名第十一观。』

『除无数劫阿僧祗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此观成时,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见此事时,当起自身生於西方极乐世界,於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於一丈六像,在

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边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 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於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是为杂想,名第十三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 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 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 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 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後,如弹指顷, 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 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於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於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 ,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成大莲华,经宿则开。』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

『经於七日,应时即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 遍至十方,历事诸佛。於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

『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 愿求生极乐国。』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

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 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於众相好, 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於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齐, 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於西方极乐世界。』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 ,放金色光,至其人所, 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 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齐;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 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 随顺三世诸佛教法,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於西方极乐世界。』

『在宝池中,经於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 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无半劫已,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 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後,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 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

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

『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於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 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 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 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 获得诸佛现前三昧。

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 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 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礓良耶舍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 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法王子而为上首。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 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於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麦少),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麦少)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 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 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麦少)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时阿 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麦少)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时阿 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 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 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 我等不宜复住於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时阿 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拾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 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 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

尔时世尊,在耆 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 从空而来。佛从耆 山没,於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自言:

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

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

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於清净业处。

尔时世尊,於眉间光,其光金色,偏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

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於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

复有国土,纯是莲华。 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

十方国土,皆於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

阿那含。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

正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

世一切众生,观於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 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 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後, 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正念,正坐西向, 谛观於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 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 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 以黄金绳,杂厕闲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於台两边, 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著,名为 见极乐园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 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 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王黎)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真珠绿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 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 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闲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於众叶间,生诸妙华,叶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 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 有众妙华,作 浮檀金色,如旋火轮, 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 无量宝盖;是宝盖中, 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於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婆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 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 名第五观。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 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 名第六观。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後,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於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昼;脉如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於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偏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珍珠网,以为校饰;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偏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珍珠网、或作杂华云,於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 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镜中,自见面相。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

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偏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相,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 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 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 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偏满彼国。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流水光明,及诸宝树,凫 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 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於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更当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 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 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於圆光中, 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偏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其光相好, 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 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护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 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偏观一切色身相, 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 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

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杂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昼,犹如印文;一一, 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 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 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於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於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 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於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 皆悉云集极乐国土, 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 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只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 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於西方极乐世界,於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 名第十二观。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 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 神通如意,於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 及大势至,於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观想,名第十三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 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 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後,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 众相聚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无生法忍, 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偏十方界,於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於第一义,心不惊动, 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 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时紫金台,至行者前, 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 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於七日,应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偏至十方,历事诸佛。於诸佛所, 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见自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 随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 虽见佛身,於众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无养诸佛,於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 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 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於西方极乐世界,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 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 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 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於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於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 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 寻即命终。譬如壮士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偏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後,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 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 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於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

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 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 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是名下生辈想,名第十六观。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得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 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 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此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无量佛寿名。

佛说是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 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佛说八部佛名经

元魏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闻如是:

一时,佛游维耶离奈女树国,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诸菩萨无央数。

尔时有长者子,名曰善作,从城中出,诣奈女园,到世尊所,稽首足下, 右 三匝,却住一面,叉手白佛:「欲有所问,大圣见听,乃敢自陈。」佛告善作:「恣所欲问,如来当具分别解说。」善作见听,便白佛言:「唯天中天, 宁有诸佛修行本愿自致正觉,今现世讲说经道?大圣愿宣诸佛之名,闻之执持,戴著顶上,恣受所说,稽首归命,颁宣功勋,无复众难,不趣三涂,闻

诸佛名,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若在县官,说诸佛名,无能横枉夺其所有,而性坚强,不怀怯弱,安隐得胜,又入战斗,刀不伤身,箭射不入,阅叉诸鬼天龙神无敢娆者,师子虎狼野兽弊虫无能害者。」

佛告善作:「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拥护除难,无恐获安。」於是善作受教而听。

佛言:「东方去此有佛号奉至诚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经法,世界曰名闻迹。

复次,东方有佛号固进度思吉义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经法,世界曰莫能当。

复次,东方去此佛土有佛号观明功勋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经法, 世界曰吉安。

复次,东方去此佛土有佛号慈英寂首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经法, 世界曰无恚恨。

复次,东方去此佛土有佛号真性上首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经法, 世界曰去杖。

复次,东方去此佛土有佛号念众生称上首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经法,世界曰炽盛首。

复次,东方去此佛土有佛号踊首高超须弥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经法,世界曰曜赫热首。

复次,东方去此佛土有佛号胜耻称上首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经法, 世界曰爱乐。

假使有人遥闻东方诸如来号,受此诸佛世尊之名,谛奉善思抱在心怀, 持讽诵读,纵使诸佛戒德智慧道本平等;又诸刹土庄严清净殊异之德,卓然无侣,无有尘垢,无有女人污秽之难,亦无五浊勤苦之患,三涂之厄,无沙砾石荆棘沟坑。」

佛言:「善作!若有能持奉持是诸佛世尊之名,颁宣远近,上夜觉寤而起经行,叹咏诵说此诸佛名,中夜後夜起一心住,舍此无益,念所增修,如是行者,德行日进,终无损耗也。」

佛告善作:「汝当乐此八佛名经,佛以斯法教族姓子,怀抱在心勿得忘舍,寻时精修便当逮见八千诸佛。」

善作於是闻圣教诏,则以宝华价值八千两金,供散世尊,稽首佛足,右 三匝,却行而坐。时天帝释在於彼会,前白佛言:「唯然大圣,我已受此八佛之名,以讽诵读抱在心怀,唯天中天,吾身当勤精进奉行是八部场诸佛尊名, 思惟专念不离食息,贵重恭敬为无上宝。」

佛告天帝:「以是之故,天阿须伦共战斗时,若有恐惧拘翼,当念可无所畏,所以者何?假使有人赞叹称誉诸如来名八部经典,则为颁告无所畏业; 宣诸如来经典名者,不遇恼热众患之难;若能显传诸如来名经典之要,则宣太平丰熟之世;能传诸佛经典名者,则宣安隐除去大患;能传诸佛经典名者,

则为宣布寂然燕坐;若传诸佛经典名者;则离一切无数恐惧;若能传此诸佛名经,梦安觉欢,不畏县官,水火盗贼怨家债主自然避去,鬼神罗刹妖魅魍魉,薜荔厌鬼皆不敢当,若入山陵溪谷圹路,抄贼劫掠自然不现,师子虎狼熊罢蛇虺悉自缩藏,所以者何,诸佛至尊德过须弥,智超江海,慧 虚空, 独步三界无能及者,十方一切莫不蒙度。

佛说如是,长者善作及天帝释诸比丘僧一切会者,诸天龙神阿须伦世间人闻经欢喜,作礼而退。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後出阿弥陀佛偈经

惟念法比丘。乃从世饶王。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

世世见诸佛。A 数无有量。不废宿命行。功德遂具成。(A 字为左女,右亥)

世界名清净。得佛号无量。国界平夷易。丰乐多上人。宝树若干种。罗列丛相生。本茎枝业花。种种各异香。顺风日三动。翕习如花生。堕地如手布。杂厕上普平。一切无诸山。海水及诸源。但有河水流。音响如说经。天人入水戏。在意所欲望。令水齐胳肩。意愿随念得。佛寿十方沙。光明普无边。菩萨及弟子。不可算称量。若欲见彼佛。莫疑亦莫忘。有疑在胎中。不合五百年。不疑生基座。叉手无量前。愿欲遍十方。须臾则旋还。

惟念彼菩萨。A 劫作功勤。本行如此致。得号 B 世尊。(A 字为左女,右亥,B 字为绘字改为心部)

佛兴难得值。须臾会难闻。讲说士难遇。受学人难得。

若後遭末世。法欲衰微时。当共建拥护。行佛无欲法。佛能说此要。各各勤思行。受此无量福。世世稽首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银色女经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舍卫国只陀树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诸比丘,若有众生,能知布施所有功德及施果报,如我所知,於食食时,若初食搏,若後食搏,若不舍施,不应自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有诸众生 如佛之所说 减食分而施 成就大果报或以初食搏 或以後食搏 若不用布施 则不应自食」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比丘言:「诸比丘,乃往过去过无量劫时,有王都,王号莲华,彼城有女名曰银色,端正殊妙,容相具足,成就最上胜 妙色身。彼银色女有所须故,从自家出,往至他舍,入他舍已,见彼家 内新产妇女,生一童子,端正殊妙,身色成就。时产妇女,以手擎子, 而欲食之,时银色女即问之曰:『妹何所作?』彼即答言:『我今甚饥 ,无有气力, 不知何食,故欲 子。』时银色女即语之言:『妹今且止 ,此事不可,妹此舍中,岂更无食人所食者?』即答言:『姊!我久积 集悭贪妒吝①,是故於今无物可食。』银色女言:『妹今且止,待我向家与妹取食。』彼复言:『姊! 我今二腋②皆欲破坏,背复欲裂,心战不安,诸方皆 ,姊适出舍,我命即断。』

时银色女作如是念:『若将子去彼妇命终,若不将去,必食此子,以何方便,救此二命。』即语之言:『妹此室中,有利刀不?我今须之。』彼答言:

『有』即便取刀,授与银色,银色取刀,自割二乳,与彼令食,而语之言:

『食我此乳,即令妹身,离饥渴苦。』彼取食已,复问之言:『妹为饱不?』彼答言:『饱』银色女言:『妹今当知,此子乃是我自身肉之所赎得,今且寄妹,我须向家,取诸饮食。』作是语已,血流遍身,曳地而去。

往至家中,银色眷属诸亲见已,皆共问言:『是谁所作?』银色答言:『是我自作。』彼复问言:『何以故尔?』银色答言:『我已起心,不舍大悲,为求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诸亲皆言:『虽行布施,而心悔者,乃可是檀,非波罗蜜。』作是语已,复问之言:『当割舍时,为欢喜不,勿以苦痛,

至生悔恼。』时银色女即发誓言:『我割二乳,不生悔心,心无异想,以是誓愿,令我二乳,还复如本。』作是誓已,即时二乳,还复如本。」

尔时,莲华城中诸夜叉等,发大声言:『银色女今自舍二乳。』尔时地天闻已复唱,虚空中天闻已传唱,如是传声乃至梵天,帝释王作如是念:『是事希有,此银色女愍众生故,自舍二乳,我今当往,至彼试之。』作是念已, 即自变身作婆罗门,於左手中执金澡罐,及捉金钵,於右手中,捉一金杖, 而便往诣莲华王都,到已渐渐至银色女所居舍宅,在门外立,唱言乞食,时银色女既闻门外乞食声已,即便随时以器盛食,出在门外,时婆罗门而语之言:『妹今且停,我不须食。』

女言:『何故?』婆罗门言:『我是帝释,我於汝所甚生疑心,故来到此, 如我所问,必当答我。』女语之言:『大婆罗门,今者但问,随意所问,我当答之,必令称汝婆罗门心。』时婆罗门即问言:『妹实割二乳,施他以不?』答言:『实尔。大婆罗门。』婆罗门言:『何以故尔?』银色女言:『大悲之心, 为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婆罗门言:『此事甚难,甚难事者,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布施已,而生悔心,彼乃是檀,非波罗蜜,汝当施时, 欢喜以不,当割时苦,生异念不?』

银色即答言:『 尸迦,我今立誓,我以求於一切智心,为求一切世间胜心,求救一切众生之心,割此二乳,实不生悔,若不悔者,令我女身变成男子。』时银色女作是誓已,即成男子,彼见女身成男子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至於余处树下睡眠。时莲华王忽然崩亡,其王无子,时甚大热,当於是时,诸大臣等,从树至树,从村至村,从城至城,从都至都,处处永觅有相之人,应为王者,诸臣皆言:『我等今者,云何而得如法治王?』

当尔之时,有一大臣,以热困故,入华池中,时彼大臣,见树下人,色貌殊胜,具足众相,睡卧不觉,日虽移去,然其树影,不舍彼人。时彼大臣, 弹指令觉,彼既觉已,将至王舍,即与剃发,令被王服,首著宝冠,而语之言:『当治王事。』彼即答言:『我实不能治於王事。』复语之言:『今者必须治於王事。』彼复答言:『我若为王,如法治国,汝等诸人,若当悉受十善业道,我则为王。』彼皆答言:『臣等顺行。』即时皆受十善业道,彼人如是十善业道,劝众生已,即治王事,名银色王。尔时国内诸人民等,寿命七万那由他岁,彼王於是无量百岁,无量千岁,治王事已,尔乃命终,临命终时, 作如是言:『一切皆无常,必有败坏事;合会必有离,有命皆必死;随所作事业,若善若不善;一切有生者,命皆不久住。』

彼王命终,还生彼处莲华王都,於长者妻而便托生,可八九月,便生童子,端正殊妙,具足众色,然彼童子过八岁後,五百童子而围绕之,将诣学堂,彼学堂处,先有五百童子学书,时彼童子问旧者言:『汝等於此为何所作?』旧者答言:『我等学书。』又言:『学书得何义利?汝等何须学此书为, 汝等但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旧童子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何所作?』

童子答言:『必须修行六波罗蜜:何等为六?所谓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 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彼即闻已,即言:『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彼童子既令诸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 作如是念:『我今欲以微少物施,我今当为二足四足禽兽鹿等而行布施。』作是念已,而便往至尸陀林中,即以利刀刺身出血,涂身令遍,复以油涂,卧彼林中,而自唱言:『诸有近远二足四足鹿等禽兽,须食之者,愿来至此, 食我身肉。』

于时彼处飞鸟众中,有一鸟来,名曰有手,坐其额上,挽其右眼,挽已还放,彼问鸟言:『汝今何故,挽我右眼而复放耶?』彼鸟答言:『我於人身余分肉中,一切无有美於眼者。』彼语鸟言:『假使千遍挽我右眼,而复放之, 而我不生嫌恨之心。』彼鸟於是 其二眼,无量鸟众集彼林中,彼鸟悉共食其肉尽,唯白骨在。

彼舍身已,即复还生莲华王都,托生彼处婆罗门妇,足满十月,生一童子,端正殊妙,最上无比,身色具足,年二十後,于时父母而语之言:『摩那婆当须造舍。』时彼童子报父母言:『为我造舍,为有何义?我心今者不在於舍,惟愿放我入於深山。』父母即听,彼出自舍,往诣山林,既往到已, 见山林中,於前先有二婆罗门,旧住仙人,在彼林中,时摩那婆至婆罗门二仙人所,问婆罗门二仙人言:『梵仙在此山林之中,为何所作?』二仙报言:

『摩那婆!我等皆为利益众生,故在此林,行於苦行,作种种事。』彼复语言:『我於今者,亦为利益一切众生,故来至此,欲作苦行。』彼摩那婆,即至余处树林之中,量地作屋。

彼摩那婆以修善业福德力故,忽得天眼,即时遥见於其住处,相去不远, 有一母虎,住在彼处,而彼母虎,怀妊将产,时摩那婆见已念言:『而此母虎,将产不久,此虎产已,或容饿死,或时饥饿,极受困苦,或食自子,念己即问彼婆罗门二仙人言:『谁能割身,与此虎者?』彼即答言:『我等不能自割身施。』作是语已,复过七日,母虎便产,虎既产已,口衔诸子,复置於地,而复还取。时摩那婆见是事已,即便往到二仙人所语言:『大仙!母虎已产,若为利益诸众生故,行苦行者,今正是时,可割肉与此母虎?』时彼仙人二婆罗门,即便往至母虎左已,作是思维:『谁能忍受如是苦事,而行大施,谁能自割所爱身肉,与此饿虎。』作是念已,彼产母虎即远逐之, 彼二仙人,惜身命故,飞空而去。时摩那婆,即便遥语彼婆罗门二仙人言:

『此是汝等誓愿事耶?』作是语已,即发誓言:『我今舍身以济饿虎,愿令我身以此因缘,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事愿已,於彼地处,得一利刀,自坏其身,以施饿虎。」

诸比丘!我愍汝等,生於疑心,诸比丘!勿生异疑,莫作余观。何以故? 汝等当知:「尔时於彼莲华王都,银色女人,割二乳者,岂异人乎?今我身是。诸比丘!勿生异疑,莫作余观,何以故?汝等当知,我是尔时莲华王都, 银色女也。诸比丘!勿生异疑,莫作余观,何以故?汝等当知,我是尔时, 名银色女,舍於二乳,济彼子者。诸比丘!勿生异疑,莫作余观,何以故? 汝等当知,罗候罗③者,岂异人乎?即是尔时彼童子也。

诸比丘!勿生异疑,莫作异观,何以故?汝等当知,尔时於彼莲华王都, 尸陀林中,为诸鸟割舍身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诸比丘!勿生异疑,莫作余观,何以故?汝等当知,尔时二仙婆罗门者,岂异人乎?即是汝等诸比丘也。诸比丘!勿生异疑,莫作余观,何以故?汝等当知,我是尔时婆罗门子摩那婆也。诸比丘!是故我今为比丘说,若诸比丘,知施功德,及施果报, 应施初搏,若施後搏,如是而食。

佛说此时,彼诸比丘皆大欢喜。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失译人名开元附梁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瞻波大城伽伽灵池,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缘,所生之处, 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尔时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与声闻俱如来应正遍知,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於中充满刹利之种。阿弥陀佛如来应正遍知,父名月上转轮圣王, 其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名曰贤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尔时魔王名日无胜,有提婆达多名曰寂静。阿弥陀佛与大比丘六 万人俱,若有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勤修集,念佛三昧,知彼如来常恒住於安乐世界,忆念相续,勿令断绝,受持读诵此鼓音声王大陀罗尼,十日十夜,六时专念,五体投地,礼敬彼佛,坚固正念,悉除散乱,若能令心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并见十方世界如来及所住处。唯除重障钝根之人。於今少时所不能 (睹),一切诸善,皆悉回向,愿得往生安乐世界,垂终之日,阿弥陀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安慰称善。是人即时甚生庆悦,以是因缘,如其所愿,寻得往生。」佛告诸比丘:「何等名为鼓音声王大陀罗尼?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唯然受教。」

於时世尊即说咒曰:「多狄他 婆离 阿婆离 娑摩婆罗 尼地奢 昵多祢 昵茂邸 昵茂企 罗婆罗车驮祢 宿 波啼昵地奢 阿弥多由婆离阿弥多蛇 婆罗婆陀祢 涅浮提 阿迦舍昵浮陀 阿迦舍昵提奢 阿迦舍昵啼 阿迦舍离 阿迦舍达奢尼 阿迦舍提他祢 留波昵提奢 遮 达摩婆

罗娑陀祢 遮 阿利蛇娑帝蛇波罗娑祢 遮 末伽婆那波罗娑陀祢 婆罗 梨耶波罗娑陀祢 达摩呻他祢 久舍离 久舍罗昵提奢 久舍罗波罗他祢 佛陀久舍 佛陀波罗波斯 达摩迦罗祢 昵专啼 昵浮提 摩离罗 罗 罗斯 罗娑 罗娑伽罗婆罗 罗娑伽罗阿地他祢 久舍离 波罗啼久舍离 久舍离,他啼 修陀多至啼 修波罗奢多至啼 修波罗啼痴啼 修离 修目企 达咩 达达咩 离婆 遮离婆 阿?舍婆离 佛陀迦舍 ?字为上少下免呢

求祢 佛陀迦舍求祢 娑婆呵。

此是阿弥陀鼓音声王大陀罗尼,若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常应至诚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行此持法,当处闲寂,洗浴其身,著新净衣,饮食白素,不 酒肉,及以五辛,常修梵行,以好香华供养阿弥陀如来,及佛道场大菩萨众,常应如是专心系念,发愿求生安乐世界,精勤不怠,如其所愿, 必得往生於彼佛世界,时阿弥陀佛与诸大众,坐宝莲花,其土丛林,花果鲜敷,间错严饰,复有树王,香风馥扇,出和雅音,纯说无上不思议法;复有妙香,名日光明,若干涂香,亦是宝香。阿弥陀佛於大宝华结跏趺坐,有二菩萨: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是二菩萨侍立左右,无数菩萨周匝围绕, 於此众中,若能深信无狐疑者,必得往生阿弥陀国。其地真金,七宝莲花自然踊出。若有四众,受持读诵彼佛名号,乃至无有水火毒药刀杖之怖,亦复无有夜 叉等怖,除有过去重罪业障,极至十日,必果所愿。」

佛说是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时,无量众生,皆悉发愿,志求生彼极乐世界,於时世尊赞言:「善哉!善哉!如汝所愿,必得生彼。」闻佛说已,天龙八部,欢善踊跃,作礼奉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说八阳神咒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鸟山中,时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千人俱, 皆如弥勒菩萨等。

佛告舍利弗:「东方去是过一恒沙有佛刹,佛号快乐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今现在说法,国土名不可胜。

舍利弗,东方去是过二恒沙有佛刹,佛号月英幢王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今现在说法,国土名欢乐。

舍利弗,东方去是过三恒沙有佛刹,佛号等遍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今现在说法,国土名喜爱。

舍利弗,东方去是过四恒沙有佛刹,佛号分别过出清净如来无所著等正

觉,今现在说法,国土名内哙。

舍利弗,东方去是过五恒沙有佛刹,佛号等功德明首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今现在说法,国土名无狐疑。

舍利弗,东方去是过六恒沙有佛刹,佛号本草树首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今现在说法,国土名无毒螫。

舍利弗,东方去是过七恒沙有佛刹,佛号过宝莲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今现在说法,国土名莲华香。

舍利弗,东方去是过八恒沙有佛刹,佛号宝乐莲华快住树王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今现在说法,国土名甘音声称说。

复次舍利弗:「诸佛如来清净国土,彼方无五浊、无爱欲、无女人、无意垢、无咒诅、无相择。」

复次舍利弗:「诸佛如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八佛名者,受持讽诵读奉行者,终不堕三恶道,除五不中止罪。」

复次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持是八佛名及国土名者,受持讽诵读奉行之者,以是功德,若发菩萨心,所生处常遇陀邻尼、常遇相好、常遇相音、常遇右转福。是善男子善女人,奉行是八佛教令如其正行者,女人所生处转为男子。」

复次舍利弗:「诸佛如来,是善男子善女人,以平旦净澡漱正衣服,昼夜各三时奉读是经,得功德无量,第一四天王常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在县官中当读是经、若在怨家中当读是经、若在盗贼中当读是经、若在水火中当读是经、若在海水中逢风浪恐怖当读是经、若在军兵对斗中当读是经、若为蛊毒所中当读是经、若闻恶鸟鸣若恶梦当读是经、若为龙神所中当读是经、若为诸魔所中恐怖毛起者当读是经、若有急恐病疫疾痛者,持是八阳咒经咒之,立得除愈。」是时佛说要偈:

是土无如来 持是国土名 一切众恶除 疾得登正道 所生常遇佛
见觉大欢喜 照是世上尊 等心供事之 百劫以无数 著常当离之
疾逮泥洹道 奉是诸佛名 今现诸如来 奉行明教名 为人朴直软
在在见所生 端正相好具 巨亿万众生 勇猛好布施 为人不悭贪
女人闻是要 踊跃大欢喜 去离女人身 所生为男子 诸兵不敢害
蛊道亦不幸 县官及盗贼 终不害是人 五魔不能娆 将帅及官属
奉行是经者 不能中得便

尔时第一四天王菩萨弥勒等,白佛言:「我曹当共拥护持是八阳咒经一切学者,我曹当并力拥护病者令愈。」

佛说:「如是。」

第一四天王弥勒菩萨等比丘众,及天龙鬼神人民阿须伦,闻经欢喜,为佛作礼而去。

八菩萨名:

第一名?陀和菩萨、第二名罗那怜竭菩萨、第三名 日兜菩萨、第四名? 字为左风右 那罗达菩萨、第五名须深菩萨、第六名因抵达菩萨、第七名摩诃须和萨和菩萨、第八名和轮调菩萨,是八人求道以来其劫无数,今未取佛, 是八人本俱学道时,俱愿八方上下人民皆共使得佛。若有急者,当使呼我八人名字,即自得解除。若寿欲尽时,我八人便当飞行往迎之,愿持此一字之功德,愿一切人皆如八菩萨快也。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只耆崛山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萨千人皆弥勒等。佛告贤者舍利弗及诸比丘,皆一心听。

佛告贤者舍利弗:「东方去是一恒沙,有佛名安隐嘱累满具足王如来至真无所著最正觉,今现在说法,其世界名曰满所愿聚。

去是二恒沙,有佛名绀琉璃具足王如来无所著最正觉,今现在说法,其世界名曰慈哀光明。

去是三恒沙,有佛名劝助众善具足王如来无所著最正觉,今现在说法, 其世界名曰欢喜快乐。

去是四恒沙,有佛名曰无忧德具足王如来无所著最正觉,今现在说法, 其世界名曰一切乐入。

去是五恒沙,有佛名药师具足王如来无所著最正觉,今现在说法,其世界名曰满一切珍宝法。

去是六恒沙,有佛名曰莲华具足王如来无所著最正觉,今现在说法,其世界名曰满香名闻。

去是七恒沙,有佛名算择合会具足王如来无所著最正觉,今现在说法, 其世界名曰一切解说音声远闻。

去是八恒沙,有佛名解散一切缚具足王如来无所著最正觉,今现在说法, 其世界名曰一切解脱。」

佛告贤者舍利弗:「此诸佛如来无所著过四道不受最正觉,其国土清净无五浊、无爱欲、无意垢。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此八佛及国土名,受持奉行讽诵,广为他人解说其义者,终不愚痴,口之所言,无有失误,相好具足, 无所缺灭,无央数年,不为乏少,是人终不堕太山地狱饿鬼畜生中也,是人终不望取罗汉辟支佛道而般泥洹,必当逮得无上平等之道,常遇陀邻尼,常行菩萨道,得功德无量,第一四天王常拥护之,不为县官所拘录,不为盗贼

所中伤,不为天龙鬼神所触娆,阅叉鬼神蛊道鬼神若人若非人,皆不能害杀得其便也,除其宿命不请。若有疾病水火乌鸣恶梦诸魔所娆,恐怖衣毛竖时, 常当读是八吉祥神咒经咒之,即得除愈。是时佛说偈言:

若有持是经 八佛国土名 不堕三恶处 疾得无上道 自觉发道意
见佛即开解 中外常欢喜 供养心恭敬 亿劫阿僧祗 行恶悉消除
持是八吉祥 速得明解教 供事是经者 千叶华中生 珍宝为其出
色像好无上 人闻是尊经 尊敬信乐者 奉持讽诵读 清净无放逸
女人信是经 敬慎无谀谄 弃女为男子 聪明常黠慧 奉持八佛名
出入贼不害 刀兵水火毒 诸邪不能干 受乐奉是经 诸魔不得便
鬼神诸官属 无能绕乱者 飞行到诸刹 所在大丰乐 心意正无邪
见佛大欢喜 所生常遇佛 等心奉事之 一切众恶除 疾得泥洹道
精进无懈怠 去离诸缘著 为人朴直儒 奉持八佛名 勇猛降众魔
其力如金刚 端正相好具 一切莫能当 布施无悭贪 巨亿万家生
盗贼及怨家 自然皆消除 疾病县官事 乌鸣诸恶梦 持是八佛名
咒之即除愈 奉持是经者 弥勒菩萨等 第一四天王 常共拥护之
所愿皆可得 踊跃大欢喜 一心信乐者 福德亦如是

尔时诸菩萨:?陀和菩萨、罗怜那竭菩萨、桥日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字为左风右 深弥菩萨、摩诃须和萨和菩萨、因只达菩萨、和轮调菩萨, 是八人求道已来无央数劫,於今未取佛,愿言使十方天下人民皆得佛道。若有急疾,皆当呼我八人名字,即得解脱。寿命欲终时,我八人便当飞往迎逆之。诸菩萨弥勒等,第一四天王,皆白佛言:「吾当拥护持八吉神咒经者, 与我井力令诸疾病皆得除愈。」

佛说经已,舍利弗弥勒菩萨,及诸比丘天龙鬼神阿须伦王,皆大欢喜乐闻。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八吉祥经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及诸天龙鬼神等。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从此世界向东方过一恒河沙世界,有世界名曰天胜,彼土有佛,名善说吉如来应供正遍知,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从彼佛世界向东方过二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念意,彼土有佛,名普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从彼佛世界向东方过三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可爱游戏,彼土有佛,名战斗胜吉如来应供正遍知,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从彼佛世界向东方过四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善清净聚,彼土有佛,名自在幢王如来应供正遍知,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从彼佛世界向东方过五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无尘聚,彼土有佛,名无边功德光明吉如来应供正遍知,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从彼佛世界向东方过六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无妨碍游戏, 彼土有佛,名无障碍业柱吉如来应供正遍知,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从彼佛世界向东方过七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金聚,彼土有佛,名妙华勇猛如来应供正遍知,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从彼佛世界向东方过八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美声,彼土有佛,名宝莲华安住王如来应供正遍知,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此八佛土皆悉清净,无有女人、亦无五浊。」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住大乘者,闻此八佛名号,受持不忘,并为他说,若生三涂八难处者,无有是处。若有女人闻八佛名号,自能忆持, 兼为他说,若更受女身,无有是处。」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住於大乘,闻此八佛名号,闻已受持,为他人说,今世後世常有神通,得乐说辩,深修禅定,具陀罗尼,六根清净, 恒值圣人,无天龙夜叉人及非人盗贼水火毒药等畏,一切怖畏,皆悉除灭, 卧觉常安,无诸恶梦,常为诸天之所守护。」

尔时,世尊说此只夜:

若有善男子 及以诸女人 闻八佛号名 忆持为人说 身心常安隐
无有诸恐怖 系念不忘失 灭无量劫罪 後生天人中 远离诸恶趣
六根常清净 端正有威德 八部诸善神 是夜常守护 人天所恭敬
供养生忻喜 夜叉及非人 盗贼与刀杖 水火毒药等 此畏皆悉无
卧觉恒安隐 无有诸恶梦 利根有智慧 常乐闻正法 闻已生信心
得深妙法者 口气无臭秽 精进为他说 众魔及外道 无有敢干乱
女人闻佛名 忆持为他说 尽此女人报 後生不复受 诵持为人说

八佛之名号

一心怀忻喜

得诸功德果

不应起放逸

如上之所说 是故有智者 惟当念受持

佛说此经已,长老舍利弗等诸大比丘,并诸菩萨摩诃萨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字为左目右侯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八佛名号经

隋天竺三藏 那崛多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大乘众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尔时世尊与无量无数百千万众,前後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尊者舍利弗,於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 而白佛言:「世尊!我有疑心,今欲发问,唯愿如来怜愍众生,为我解说。」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言:「善男子!随汝所问,若有疑心,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时舍利弗蒙佛印可,许决疑网,欢喜踊跃,即白佛言:「世尊!颇有现在十方世界诸佛世尊,往昔愿力常为众生现在说法,彼诸如来所有名号,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得诵持此诸佛名,若读若闻及以书写,缘是功德,便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无所缺灭,至於无上正真之道,速得成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不?」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谘问真妙辩才, 为於来世无量众生广作利益,慈悲哀愍一切天人,能问如来如斯奥义。是故汝今谛听谛受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言:「善男子,东方去此过一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难降伏,於彼国土有佛世尊,号善说称功德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为诸大众说微妙法。

复次舍利弗,从此东方过二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无障碍,於彼国土有佛世尊,号因陀罗相幢星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於今现在亦为大众说微妙法。复次舍利弗,从此东方过三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曰爱乐,於彼国土有佛世尊,号普光明功德庄严如来至真等正觉,於今现在亦为大众说微妙法。

复次舍利弗,从此东方过四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曰善入,於彼国土有佛世尊,号善斗战难降伏超越如来至真等正觉,於今现在亦为大众说微妙法。

复次舍利弗,从此东方过五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曰净聚,於彼国土有佛世尊,号普功德明庄严如来至真等正觉,於今现在亦为大众说微妙法。复次舍利弗,从此东方过六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无毒王,於彼国土

有佛世尊,号无碍药树功德称如来至真等正觉,於今现在亦为大众说微妙法。复次舍利弗,从此东方过七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侧塞香满,於彼国

土有佛世尊,号步宝莲华如来至真等正觉,於今现在亦为大众说微妙法。 复次舍利弗,从此东方过八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妙音明,於彼国土

有佛世尊,号宝莲花善住娑罗树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於今现在亦为大众说微妙法。

舍利弗,是等诸佛如来至真等正觉,如是佛刹清净无秽,无有五浊, 复无五欲,其中众生无有谄曲虚伪之心,亦无欲行及以女人。

复次舍利弗,若善男子及善女人,得闻彼等诸佛世尊如是名号,既得闻已能自受持读诵修行,复为他人宣扬显说,彼善男子及善女人,若堕三恶道者无有是处,惟除五逆诽谤正法及谤圣人。

复次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彼等诸佛世尊如是名号,既得闻已能自受持读诵修行,复为他人宣扬显说,如是之人乃至菩提,於其中间生生之处常具五通,兼复逮得诸陀罗尼,六根完具无诸残缺,常得欢喜身毛右旋。

复次舍利弗,若善男子及善女人,得闻彼等诸佛世尊如是名号,既得闻已能自受持读诵修行,复为他人宣扬显说,彼等众生所在之处,县官恶贼不能得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恶龙恶蛇不能毒害,若行若住师子虎狼熊罴豺豹,夜叉罗刹诸恶鬼神鸠盘荼等及人非人,能作惊惶无有是处,惟除宿殃。

复次舍利弗,若有女人,能厌其身,系念专心,受持读诵如是世尊诸佛名号,复为他人分别显说,寿终之後,更复受於女人身者,无有是处。

复次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於静夜中能诵如是诸佛名号,是等众生, 於现世间所作功业皆速成就,日日增长,无诸障碍。」

尔时,世尊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诸众生 能持是佛名 悉舍诸恶道 速生於善处 常在诸佛前
恒闻说妙法 既睹无上尊 随心而供养 诵持佛名故 超亿千万劫
一切诸烦恼 疾成得菩提 若人满七日 能诵是佛名 即得清净眼
便能见诸佛 若有闻佛名 即能诵持者 随其所生处 常为他所敬
相好形端正 常生福乐家 喜心行大舍 聪明不放逸 若有诸女人
闻此佛名故 自诵为他说 其福不可量 於此寿终已 必舍女人报
得受丈夫身 生生常利根 诵持佛名故 多百亿劫中 口气常芬馥
恒如 檀香 彼等诸大仙 如是诸名字 若能诵持者 细心不放逸
诵持佛名故 父母及兄弟 并余诸眷属 终无异苦恼 诵持佛名故
一切魔波旬 黑 众眷属 终不能障碍 恶毒不能害 刀杖及火等
县官恶贼盗 一切不能伤 诵持佛名故 千亿诸劫中 常生宝莲华
威相神通具 常在虚空中 遍不思议刹 观诸异佛土 刹中清净者
证无上道已 普为诸杂类 诸天及世人 能作归依处

佛说是经已,长老舍利弗及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 字为左目右侯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说十吉祥经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只耆 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五千人俱。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人,前後围绕而为说经。时大会中有一大士,名离垢盖,承佛威神,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合掌,前白佛言:

「今可现有诸佛世尊如来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闻其名号受持读诵,疾得不退转於无上正真道?」

佛告离垢盖大士:「善哉善哉!族姓子乃能作是问,多所利益,

有族姓子:东方去此度一恒沙数诸佛世界,有世界名方庄严,其刹有佛名大光耀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法。

复有族姓子:东方度二恒沙数诸佛世界,有世界名谛胜诸胜,其刹有佛名慧灯明如来。

有世界名金刚,其刹有佛名大雄如来。

有世界名净尊住,其刹有佛名无垢尘如来。

有世界名金光明,其刹有佛名上像幢十盖王如来。有世界名大威神,其刹有佛名威神自在王如来。 有世界名香熏,其刹有佛名极受上影王如来。

有世界名宝严,其刹有佛名内宝如来。 有世界名海灯明,其刹有佛名大海如来。

有世界名十力灯明,其刹有佛名十力现如来。

当知离垢盖,若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恒边沙刹满中七宝持用布施如来正觉,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此佛名受持讽诵执在心怀,於大众中为人广说, 此之功德过前功德。」

重欲解义而说偈言:

如恒边沙 诸佛世界 满中七宝 持用布施若有得闻 诸佛名号 信乐不忘 功德过前

若闻诸佛名 讽诵莫忘失

其人不宜疑 言我不成佛

六通无穷尽 至于无数劫

其身当金色 相好以庄严

若持佛名号 过於十亿劫

疾得成正觉

佛说经竟,离垢盖大士诸菩萨等,天龙鬼神及世间人,咸皆欢喜顶受佛教。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於妙光佛末法之中, 出 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闻已合掌,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令得闻持,

他人闻已,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如是敬礼,诸佛因缘功德力故,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初千人者,华光佛为首,下至舍浮佛,於庄严劫得成为佛,过去千佛是也。其中千人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佛,於贤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人者,日光佛为首,下至须弥相佛,於星宿劫中当得成佛。」

佛告宝积:「十方现在诸佛,善德如来等,亦曾得闻,是五十三佛名故, 於十方面,各皆成佛。若有众生,欲得除灭四重禁罪;欲得忏悔五逆十 恶; 欲得除灭无根谤法极重之罪,当勤礼敬五十三佛名号:

1 南无普光佛 2 南无普明佛 3 南无普净佛

4 南无多摩罗跋 檀香佛 5 南无 檀光佛 6 南无摩尼幢佛

7 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8 南无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9 南无摩尼幢灯光佛 10 南无慧炬照佛 11 南无海德光明佛

12 南无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 13 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 14 南无大悲光佛

15 南无慈力王佛 16 南无慈藏佛 17 南无 檀窟庄严胜佛

18 南无贤善首佛 19 南无善意佛 20 南无广庄严王佛

21 南无金华光佛 22 南无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

23 南无虚空宝华光佛 24 南无琉璃庄严佛 25 南无普现色身光佛

26 南无不动智光佛 27 南无降伏诸魔王佛 28 南无才光明佛

29 南无智慧胜佛 30 南无弥勒仙光佛 31 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32 南无世净光佛 33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34 南无日月光佛

35 南无日月珠光佛 36 南无慧幢胜王佛 37 南无师子吼自在力王佛

38 南无妙音胜佛 39 南无常光幢佛 40 南无观世灯佛

41 南无慧威灯王佛 42 南无法胜王佛 43 南无须弥光佛

44 南无须摩那华光佛 45 南无忧昙钵罗华殊胜王佛

46 南无大慧力王佛 47 南无阿? 欢喜光佛?字为"门"内加三个人

48 南无无量音声王佛 49 南无才光佛 50 南无金海光佛

51 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52 南无大通光佛 53 南无一切法常满王佛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三世三劫诸佛名号,欢喜信乐、称扬赞叹、归命顶礼、复能书写、为他人说、或能画作、立佛形像、或能供养、香华妓乐、叹佛功德、志心作礼者,胜用十方诸佛国土满中珍宝,纯摩尼珠, 积至梵天,百千劫中布施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已曾供养是诸佛已,後生之处,历侍诸佛,至於作佛,而无穷尽皆当为三世三劫中佛之所授决。所生之处,常遇三宝,得生诸佛刹土,六根完具,不堕八难,当得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庄严。若能五体投地作礼,口自宣言:「我今普礼一切十方三世诸佛,愿三涂休息,国丰民安,邪见众生,回向正道,发菩提心, 持此功德,愿共六道一切众生,皆生无量寿佛国,立大誓愿,使诸众生,悉生彼刹,身诸相好,智慧辩才,如阿弥陀佛,所获果报,巍巍堂堂,寿命无量。」

1 南无华光佛 2 南无人中尊佛 3 南无师子步佛

4 南无能仁化佛 5 南无火奋迅通佛 6 南无曜声佛

7 南无无限光佛 8 南无善寂慧月声自在王佛

9 南无成就佛 10 南无最上威佛 11 南无趣安乐佛

12 南无宝正见佛 13 南无供养广称佛 14 南无师子音佛

15 南无音施佛 16 南无宝中佛 17 南无电灯光佛

18 南无莲花光佛 19 南无大灯光佛 20 南无净声佛

21 南无除狐疑佛 22 南无无量威神佛 23 南无住阿僧只精进功德佛

24 南无护妙法幢佛 25 南无喜可威神佛 26 南无散疑佛

27 南无德铠佛 28 南无善见佛 29 南无喜可威佛

30 南无不藏覆佛 31 南无无量藏佛 32 南无光游戏佛

33 南无广称佛 34 南无舍 佛 35 南无尊悲佛

36 南无普见佛 37 南无云普护佛 38 南无金刚合佛

39 南无智慧来佛 40 南无喜广称佛 41 南无无量像佛

42 南无大悦佛 43 南无美意佛 44 南无不动勇步佛

45 南无动山岳王佛 46 南无焰聚光佛 47 南无住觉佛

48 南无声德佛 49 南无悦解脱佛 50 南无无忧度佛

51 南无普见事见佛 52 南无大乘导佛 53 南无普火佛

54 南无国供养佛 55 南无自在光佛 56 南无说最恭敬佛

57 南无净光佛 58 南无师子奋迅佛 59 南无除疑佛

60 南无无勿成就佛 61 南无无终步佛 62 南无无火光佛

63 南无奉敬称佛 64 南无摄根敬悦声佛 65 南无无能伏运佛

66 南无无终声佛 67 南无思惟众生佛 68 南无神足光佛

69 南无德王佛 70 南无吼声佛 71 南无千云雷声王佛

72 南无广曜佛 73 南无无崖际见佛 74 南无师子香佛

75 南无等善佛 76 南无广施佛 77 南无普现佛

78 南无善像佛 79 南无意称佛 80 南无宝净佛

81 南无上光佛 82 南无广步佛 83 南无金刚齐佛

84 南无决觉佛 85 南无慧幢佛 86 南无无动觉佛

87 南无威仪意佛 88 南无普像佛 89 南无谛意佛

90 南无光音声佛 91 南无成就娑罗自在王佛 92 南无无量火光佛

93 南无喜思惟佛 94 南无藏称佛 95 南无法幢空俱苏摩王佛

96 南无难胜佛 97 南无须弥力佛 98 南无摩尼珠佛

99 南无金刚王佛 100 南无金上威佛 101 南无美音声佛

102 南无山胜佛 103 南无众生所疑佛 104 南无欢喜藏胜山王佛

105 南无无减出佛 106 南无悦意佛 107 南无美声佛

108 南无梵声龙奋迅佛 109 南无月灯明佛 110 南无法海潮功德王佛

111 南无德净德光佛 112 南无慧事佛 113 南无见有绪佛

114 南无怀见佛 115 南无世间胜上佛 116 南无人音佛

117 南无绵光佛 118 南无戒步佛 119 南无天中尊佛

120 南无敬怀谈佛 121 南无无量光明佛 122 南无德施佛

123 南无大须弥佛 124 南无真悦佛 125 南无贤意佛

126 南无金上佛 127 南无大清净佛 128 南无尊意佛

129 南无意净佛 130 南无莲华体佛 131 南无人乘力士佛

132 南无常胜意佛 133 南无勇猛山佛 134 南无师子声佛

135 南无胜声佛 136 南无喜解佛 137 南无善住诸禅藏王佛

138 南无自光佛 139 南无相好佛 140 南无无独利佛

141 南无尊光佛 142 南无成就意佛 143 南无无烦热佛

144 南无除地重佛 145 南无最焰光佛 146 南无决思惟佛

147 南无真谛日佛 148 南无聚集宝佛 149 南无剖华光佛

150 南无尊上自在佛 141 南无名称幢佛 152 南无德悦佛

153 南无法灯明佛 154 南无威光悦佛 155 南无军将敬像佛

156 南无师子游步佛 157 南无离一切染意佛 158 南无海意佛

159 南无散华庄严光佛 160 南无盖聚佛 161 南无萨梨树王佛

162 南无金光明师子奋迅王佛 163 南无解味佛 164 南无灭根佛

165 南无月胜佛 166 南无华香佛 167 南无须弥光明佛

168 南无月明佛 169 南无敏步佛 170 南无政明佛

171 南无法光佛 172 南无戒悦佛 173 南无普照积上功德王佛

174 南无大自在佛 175 南无善住功德如意积王佛 176 南无益天佛

177 南无普解佛 178 南无成就义修佛 179 南无人中光佛

180 南无好德佛 181 南无见精进佛 182 南无名称仙佛

183 南无名称 佛 184 南无焰面佛 185 南无普悦佛

186 南无身光普照佛 187 南无决散佛 188 南无尊上德佛

189 南无调意佛 190 南无爱怀敬供养佛 191 南无普摄佛

192 南无道悦佛 193 南无思意佛 194 南无出意佛

195 南无山意佛 196 南无杂色光佛 197 南无雷声佛

198 南无火光身佛 199 南无德岩佛 200 南无无垢慧深声王佛

201 南无无忧怀佛 202 南无天界佛 203 南无师子无量音佛

204 南无正念海佛 205 南无见敬怀佛 206 南无树王丰长佛

207 南无调幢佛 208 南无普方闻佛 209 南无敬怀明佛

210 南无月幢佛 211 南无无畏施佛 212 南无星王佛

213 南无月中天佛 214 南无光明日佛 215 南无大名称佛

216 南无喜音佛 217 南无说敬怀佛 218 南无名称体佛

219 南无三昧胜奋迅佛 220 南无美悦佛 221 南无妙乐尼佛

222 南无众生眼佛 223 南无怀地佛 224 南无弃威毁恶佛

225 南无慈调佛 226 南无尊中上佛 227 南无广大智佛

228 南无妙药佛 229 南无功德轮佛 230 南无离畏佛

231 南无法界身佛 232 南无虚空灯佛 233 南无见月佛

234 南无诸摩尊佛 235 南无大尊上佛 236 南无光明身佛

237 南无意光佛 238 南无金藏佛 239 南无调益游佛

240 南无光日佛 241 南无现身佛 242 南无常修行佛

243 南无香感佛 244 南无琉璃华佛 245 南无金色身佛

246 南无日灯明佛 247 南无丰光佛 248 南无说敬爱佛

249 南无善思益佛 250 南无普见善佛 251 南无师子 佛

252 南无普仙佛 253 南无大游步佛 254 南无曜莲华光佛

255 南无山吼自在王佛 256 南无无量悦佛 257 南无无染佛

258 南无天盖佛 259 南无能作无畏佛 260 南无车乘佛

261 南无龙胜佛 262 南无支味佛 263 南无车光佛

264 南无日眼佛 265 南无无碍眼佛 266 南无共游步佛

267 南无大灯明佛 268 南无盛长佛 269 南无山积佛

270 南无得体佛 271 南无法典佛 272 南无风敬佛

273 南无无畏敬怀佛

274 南无慧 佛

275 南无威神光明佛

276 南无月施佛

277 南无摄爱择佛

278 南无无垢色佛

279 南无善事佛

280 南无甘露光佛

281 南无光屈佛

282 南无法洲佛

283 南无焰幢佛

284 南无无边精进佛

285 南无宝悦佛

286 南无普思佛

287 南无善思意佛

288 南无护一切佛

289 南无作利益佛

290 南无须弥劫佛

291 南无光音佛

292 南无智山佛

293 南无真正幢佛

294 南无善住意佛

295 南无无量天佛

296 南无尊华佛

297 南无大檀施佛

298 南无大幢佛

299 南无光中日佛

300 南无妙法光明佛 301 南无照三世佛 302 南无智自在佛

303 南无施天种佛 304 南无见以度佛 305 南无殊胜相佛

306 南无孔雀声佛 307 南无普伏佛 308 南无虚空云佛

309 南无无见死佛 310 南无名称敬爱佛 311 南无善摄佛

312 南无天中悦佛 313 南无智慧灯佛 314 南无大聚佛

315 南无深觉佛 316 南无无量游步佛 317 南无须弥留佛

318 南无明聚佛 319 南无大重佛 320 南无大游佛

321 南无胜天佛 322 南无调益游步佛 323 南无月敬怀佛

324 南无愿海光佛 325 南无说悦佛 326 南无慧光佛

327 南无智灯照曜王佛 328 南无华聚佛 329 南无神足光明佛

330 南无不可胜奋迅声王佛 331 南无无量光焰佛 332 南无调体佛

333 南无光称佛

334 南无宝幢佛

335 南无大力光相佛

336 南无日幢佛

337 南无无比慧佛

338 南无多所饶益佛

339 南无世听闻佛

340 南无游神足佛

341 南无最上名称佛

342 南无清净面月藏德佛 343 南无宝正佛 344 南无无能毁名称佛

345 南无快光佛 346 南无满足心佛 347 南无无谄意佛

348 南无独步佛 349 南无一念光佛 350 南无无边功德宝作佛

351 南无大护佛 352 南无天幢佛 353 南无无迷步佛

354 南无妙眼佛 355 南无善悦怿佛 356 南无乐说庄严云吼佛

357 南无施光佛 358 南无怀天佛 359 南无解脱光佛

360 南无持德佛 361 南无润意佛 362 南无道光佛

363 南无海丰佛 364 南无道喜佛 365 南无广大善眼净除疑佛

366 南无乐说山佛 367 南无世主身佛 368 南无法力自在胜佛

369 南无法起佛 370 南无法体胜佛 371 南无无迷思佛

372 南无德上佛 373 南无无谄名称佛 374 南无大净佛

375 南无大众自在勇猛佛 376 南无天光明佛 377 南无悦摄佛

378 南无一切福德山佛 379 南无 头罗佛 380 南无地悦佛

381 南无众胜解脱佛 382 南无杂光佛 383 南无月敬哀佛

384 南无示现无畏云佛 385 南无法勇猛佛 386 南无开示无量智佛

387 南无名称上佛 388 南无月眼佛 389 南无龙天佛

390 南无摩醯首罗自在佛 391 南无德觉佛 392 南无华上佛

393 南无世敬哀佛 394 南无无尽受光佛 395 南无十力自在佛

396 南无三世华光佛 397 南无净迦罗迦决定威德佛 398 南无十方幢佛

399 南无龙自在王佛 400 南无梵自在王佛 401 南无说敬哀佛

402 南无寂敬爱佛 403 南无地光佛 404 南无作德佛

405 南无尊光明佛

406 南无善处佛

407 南无天喜佛

408 南无普光明佛

409 南无净音佛

410 南无大能佛

411 南无解脱日佛

412 南无众胜佛

413 南无觉光佛

414 南无德名称佛

415 南无善觉佛

416 南无散异疑佛

417 南无师子渴爱佛

418 南无德步佛

419 南无大亲佛

420 南无现住佛 421 南无天所恭敬佛 422 南无海文饬佛

423 南无敬爱佛 424 南无须弥 佛 425 南无净王佛

426 南无智慧岳佛 427 南无香施佛 428 南无寂静然灯佛

429 南无持意佛 430 南无能仙悦佛 431 南无宝灯明佛

432 南无焰光佛 433 南无见众佛 434 南无敬爱住佛

435 南无欢悦事佛 436 南无德调体佛 437 南无悦见佛

438 南无无畏亲佛 439 南无净眼佛 440 南无寂心佛

441 南无不迷步佛 442 南无尊眼佛 443 南无好解脱佛

444 南无觉悟本佛 445 南无最上众佛 446 南无散光佛

447 南无自事佛 448 南无寂胜岸佛 449 南无光明称佛

450 南无光明照佛 451 南无亲展佛 452 南无月贤佛

453 南无焰音佛 454 南无德调佛 455 南无无著胜佛

456 南无相王佛 457 南无无烦热意佛 458 南无尊敬佛

459 南无法台佛 460 南无无尽德佛 461 南无无碍胜佛

462 南无无尽香佛 463 南无寂胜佛 464 南无寂功德佛

465 南无大善日佛 466 南无至无畏佛 467 南无敬慧佛

468 南无无迷意佛 469 南无敏敬佛 470 南无天自在佛

471 南无神足悦佛 472 南无无盖佛 473 南无龙光佛

474 南无威神步佛 475 南无弥留岳佛 476 南无见生死众际佛

477 南无惭愧面佛 478 南无焰色像佛 479 南无宝岳佛

480 南无寂意佛 481 南无月尊上佛 482 南无常禅思佛

483 南无德幢佛 484 南无众生中尊佛 485 南无无畏友佛

486 南无不动眼佛 487 南无胜怨佛 488 南无游光步佛

489 南无调岩佛 490 南无一相光佛 491 南无世所尊佛

492 南无观方佛 493 南无敬戒佛 494 南无世悦焰佛

495 南无师子奋迅游佛 496 南无无浊意佛 497 南无名称悦佛

498 南无决断意佛 499 南无除过佛 500 南无善寂诸根佛

501 南无德身佛 502 南无因藏佛 503 南无光好喜佛

504 南无直步佛 505 南无杂色佛 506 南无普放光佛

507 南无行胜佛 508 南无常忍佛 509 南无三界尊佛

510 南无无胜佛 511 南无轮天莲华佛 512 南无坚奋迅佛

513 南无普贤佛 514 南无尊威神佛 515 南无盈利意佛

516 南无护王佛 517 南无莲华眼佛 518 南无思名称佛

519 南无树幢佛 520 南无净护佛 521 南无普照佛

522 南无宝法胜决定佛 523 南无德香悦佛 524 南无智者赞佛

525 南无德度佛 526 南无无畏王佛 527 南无慧灯佛

528 南无威力佛 529 南无普见王佛 530 南无觉"喜"佛喜字应在

531 南无胜怨悦佛 532 南无一切敬爱佛 533 南无度众疑佛上加心部

534 南无舍敬佛 535 南无金刚胜佛 536 南无尊教授佛

537 南无慧悦佛

538 南无持觉佛

539 南无敏音佛

540 南无大龙佛

541 南无普娱乐佛

542 南无普世怀佛

543 南无师子娱乐佛

544 南无破诸军佛

545 南无胜眼佛

546 南无明伏佛

547 南无坚才佛

548 南无坚娑罗佛

549 南无泰调佛 550 南无善眼清净佛 551 南无见宝佛

552 南无尽作佛 553 南无离漂河佛 554 南无持名称佛

555 南无梵天所敬佛 556 南无以敬佛 557 南无大屈佛

558 南无敬智慧佛 559 南无际愿佛 560 南无舍漫流佛

561 南无好"喜"见佛 562 南无大华佛 563 南无自成就意佛

564 南无"喜"光佛 565 南无快解佛 566 南无施宿佛

567 南无坚声佛 568 南无须尼多佛 569 南无 摩妙佛

570 南无最颜色佛 571 南无思禅思佛 572 南无游戏德佛

573 南无怀最佛 574 南无善 摩佛 575 南无普观佛

576 南无坚心佛 577 南无敬最上佛 578 南无住功德摩尼山王佛

579 南无度世佛 580 南无喜德佛 581 南无上宝佛

582 南无善於惭愧佛 583 南无照一切众生光明佛 584 南无师子王佛

585 南无大步佛 586 南无普怀佛 587 南无音声器佛

588 南无怀上佛 589 南无普止佛 590 南无普觉佛

591 南无威德大势力佛 592 南无胜威德佛 593 南无坚固誓佛

594 南无净供养佛 595 南无天所敬佛 596 南无成坚固佛

597 南无最胜佛 598 南无一切功德具备佛 599 南无坚解佛

600 南无寂光佛 601 南无甘露成佛 602 南无极上音声佛

603 南无欢善增长佛 604 南无坚勇猛破阵佛 605 南无怀灭佛

606 南无觉步佛 607 南无依最胜佛 608 南无成丰佛

609 南无海步佛 610 南无欢喜面佛 611 南无最上光佛

612 南无寂觉佛 613 南无大圣佛 614 南无善宝佛

615 南无谛住佛 616 南无无人自在佛 617 南无住寂灭佛

618 南无游入觉佛 619 南无胜友佛 620 南无怀利佛

621 南无最步佛 622 南无人中月佛 623 南无威极上光明佛

624 南无拘邻佛 625 南无最胜王佛 626 南无大庄严佛

627 南无师子奋迅步佛 628 南无怀香风佛 629 南无喜寂灭佛

630 南无大称佛 631 南无人音声佛 632 南无阿?律佛

?字为上少下免

633 南无珠月佛 634 南无怀明佛 635 南无广名称佛

636 南无"喜"最上佛 637 南无净觉佛 638 南无宝敬佛

639 南无好颜色光佛 640 南无灭怨佛 641 南无胜军佛

642 南无谛觉佛 643 南无无终光佛 644 南无常忍辱佛

645 南无胜月上佛 646 南无象步佛 647 南无怀智慧佛

648 南无怀谛佛 649 南无莲华香佛 650 南无香上自在佛

651 南无不厌足佛 652 南无等誓佛 653 南无最威佛

654 南无大光炎聚佛 655 南无杂种说佛 656 南无度渊佛

657 南无实体佛 658 南无解惭愧佛 659 南无上所敬佛

660 南无杂音声佛 661 南无德游戏佛 662 南无净住佛

663 南无好香熏佛 664 南无月光明佛 665 南无戒分别佛

666 南无觉华佛

667 南无最上意佛

668 南无宜受供养佛

669 南无昙无竭佛

670 南无喜上佛

671 南无月光轮佛

672 南无怀觉佛

673 南无敬老佛

674 南无胜忧佛

675 南无神通明佛

676 南无普宝盖佛

677 南无敬上佛

678 南无屈名称佛 679 南无那罗延光明佛 680 南无度疑佛

681 南无知时王佛 682 南无聚华佛 683 南无上华佛

684 南无胜斗战佛 685 南无师子乘光明佛 686 南无尼尸陀佛

687 南无怀步佛 688 南无离一切忧恼光明佛 689 南无坚固光明佛

690 南无月天声佛 691 南无云王光明佛 692 南无净光明佛

693 南无除云盖佛 694 南无无垢臂光明佛 695 南无如树华佛

696 南无上声佛 697 南无无终灯佛 698 南无成就义光明佛

699 南无德天佛 700 南无众智自在佛 701 南无无上妙法月佛

702 南无无恐畏光佛 703 南无等正觉佛 704 南无无为声磬佛

705 南无普照轮月佛 706 南无普轮佛 707 南无听采意佛

708 南无无碍思惟佛 709 南无灭思惟佛 710 南无精进怀佛

711 南无戒恭敬佛 712 南无伏怨佛 713 南无快上怀佛

714 南无觉伏涛波佛 715 南无无灭慧佛 716 南无伏欲棘刺佛

717 南无到究竟佛 718 南无华仙佛 719 南无虚空慧佛

720 南无似思惟佛 721 南无慧力佛 722 南无炎胜海佛

723 南无进巍巍声佛 724 南无普音佛 725 南无碎金刚佛

726 南无无为声佛 727 南无无缺精进佛 728 南无大精进盛光佛

729 南无寂静光明身佛 730 南无胜畏佛 731 南无天所敬德喜佛

732 南无法华佛 733 南无净盛佛 734 南无月"喜"佛

735 南无怀幢佛 736 南无善意成佛 737 南无无恐畏力佛

738 南无磬音佛 739 南无日华佛 740 南无澄住思惟佛

741 南无爱怀佛 742 南无月盛佛 743 南无无为成佛

744 南无无吾我热意佛 745 南无智照顶王佛 746 南无谛聚意佛

747 南无智日普照佛 748 南无喜乐如见佛 749 南无怀命佛

750 南无怀思佛 751 南无无烦佛 752 南无根本上佛

753 南无大思惟佛 754 南无怀像佛 755 南无大精进怀佛

756 南无无恐畏佛 757 南无名誉音佛 758 南无大声慧无缺失佛

759 南无戒富佛 760 南无威身佛 761 南无安乐光佛

762 南无法行深胜月佛 763 南无以灭光佛 764 南无法光明慈镜象月佛

765 南无波罗罗坚佛 766 南无逮威佛 767 南无月内佛

768 南无常智作化佛 769 南无山王胜藏王佛 770 南无破金刚坚佛

771 南无祠施佛 772 南无谛精进佛 773 南无无量"喜"光佛

774 南无光威佛 775 南无法华高幢云佛 776 南无怀光佛

777 南无出淤泥佛 778 南无捐种姓佛 779 南无法海说声王佛

780 南无大威佛 781 南无法雷幢王胜佛 782 南无德莲华佛

783 南无法轮光明顶佛 784 南无幢光佛 785 南无法智普光明佛

786 南无无为华佛 787 南无大胜光佛 788 南无无为光威佛

789 南无道威佛 790 南无净思惟法华佛 791 南无法云吼王佛

792 南无虚空功德佛 793 南无最如意佛 794 南无须弥最声佛

795 南无自在怀佛 796 南无无为称佛 797 南无法日智转然灯佛

798 南无无碍普现佛 799 南无帝释幢王佛 800 南无无量香光明佛

801 南无清净身佛 802 南无月中尊佛 803 南无喜施佛

804 南无相好华佛 805 南无不思议光佛 806 南无普飞广戒坚视佛

807 南无离愿佛 808 南无胜贤佛 809 南无及曜佛

810 南无虚空心佛 811 南无惟大音佛 812 南无决断音佛

813 南无除三途龙施佛 814 南无云雷佛 815 南无虚空多罗佛

816 南无德思佛 817 南无无垢心佛 818 南无宝味佛

819 南无十光佛 820 南无超越诸法佛 821 南无觉无碍音佛

822 南无天华佛 823 南无等见佛 824 南无月称佛

825 南无大像佛 826 南无不扰佛 827 南无大月佛

828 南无威慈力佛 829 南无月威光佛 830 南无趣怀佛

831 南无住善度佛 832 南无淳精进佛 833 南无光勇欲佛

834 南无宝离慧勇佛 835 南无菩提佛 836 南无成盈利佛

837 南无悦好佛 838 南无行佛行佛 839 南无觉灭意佛

840 南无师子奋迅心云声王佛 841 南无无缚喜像佛 842 南无持慧佛

843 南无德称佛 844 南无须弥山威佛 845 南无快明佛

846 南无诸方天佛 847 南无无量思惟佛 848 南无净戒佛

849 南无善度佛 850 南无端绪佛 851 南无现面世间佛

852 南无善光敬佛 853 南无具足意佛 854 南无世雄佛

855 南无正音声佛 856 南无威喜佛 857 南无善成就佛

858 南无无碍意佛 859 南无无垢月幢称佛 860 南无摩善住山王佛

861 南无明友光度佛 862 南无慧台佛 863 南无普宝佛

864 南无知众生平等身佛 865 南无大愿胜佛 866 南无快士悦佛

867 南无恬澹思惟佛 868 南无善供养佛 869 南无德聚威佛

870 南无悦相佛 871 南无大焰聚威佛 872 南无光华种种奋迅王佛

873 南无快应佛 874 南无戒度佛 875 南无最视佛

876 南无寂幢佛 877 南无大应佛 878 南无广光明佛

879 南无无为悦佛 880 南无巍巍见佛 881 南无名称十方佛

882 南无降伏魔佛 883 南无慧无涯佛 884 南无如千日威佛

885 南无必意佛 886 南无称悦佛 887 南无上度佛

888 南无可观佛 889 南无无量慧佛 890 南无智炎胜功德佛

891 南无 檀香佛 892 南无世间灯佛 893 南无不可降伏幢佛

894 南无摄根佛 895 南无思惟解脱佛 896 南无胜威德意佛

897 南无如净王佛 898 南无难过上佛 899 南无忍辱灯佛

900 南无妙见佛 901 南无聚自在佛 902 南无作诸方佛

903 南无无胜最妙佛 904 南无无为光佛 905 南无无为思惟佛

906 南无过倒见佛 907 南无名称王佛 908 南无胜根佛

909 南无日见佛 910 南无德聚威光佛 911 南无见平等不平等佛

912 南无慧持群萌佛 913 南无自在悦佛 914 南无自在佛

915 南无慧意佛 916 南无德山佛 917 南无以净音意佛

918 南无思最尊意佛 919 南无净德佛 920 南无戒自在佛

921 南无深嗅思惟佛 922 南无拘苏摩奋迅王佛 923 南无寂进思惟佛嗅字应为左鼻右臭

924 南无娑罗华上光王佛 925 南无勤群萌香佛 926 南无寂乐佛

927 南无德所至佛 928 南无大精进文佛 929 南无离疑佛

930 南无决偶佛 931 南无须弥山意佛 932 南无净身佛

933 南无无垢眼上光王佛 934 南无能度彼岸佛 935 南无 卢遮那功德藏

936 南无慧忖佛 937 南无听彻意佛 938 南无如天悦佛

939 南无思惟度佛 940 南无至大精进究竟佛 941 南无大身佛

942 南无杂华佛 943 南无尊自在佛 944 南无如空佛

945 南无觉善香熏佛 946 南无尊上所敬佛 947 南无欢悦佛

948 南无莲华人佛 949 南无莲华意佛 950 南无自在德藏佛

951 南无人悦佛 952 南无尊意灯佛 953 南无威神所养佛

954 南无谛思惟佛 955 南无解脱慧佛 956 南无除三恶道佛

957 南无泽香忧冥佛 958 南无湍度佛 959 南无摩尼清净佛

960 南无意疆自在佛 961 南无无畏娱乐佛 962 南无快觉佛

963 南无离诸欲佛 964 南无胜华聚佛 965 南无大结髻佛

966 南无天自在六通音佛 967 南无威神力佛 968 南无人名称柔佛

969 南无断一切众生病佛 970 南无最音声佛 971 南无坚意佛

972 南无力通佛 973 南无眼如莲华趣无为佛 974 南无快意断佛

975 南无喜音声佛 976 南无天悦佛 977 南无意见佛

978 南无疆精进佛 979 南无断一切障碍佛 980 南无无垢思惟佛

981 南无聚音佛 982 南无无量怨佛 983 南无功德舍恶趣佛

984 南无无为光丰佛 985 南无娱乐度佛 986 南无一乘度佛

987 南无调辩意佛 988 南无烦教佛 989 南无意车佛

990 南无德善光佛 991 南无坚华佛 992 南无聚意佛

993 南无尼拘类树王佛 994 南无无常中王佛 995 南无色如 檀佛

996 南无日内佛 997 南无德藏佛 998 南无 婆尸佛

999 南无尸弃佛 1000 南无 舍浮佛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尔时,喜王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众中颇有菩萨摩诃萨得是三昧, 亦得八万四千波罗蜜门、诸三昧门、陀罗尼门者不?」佛告喜王:「今此会中,有菩萨大士得是三昧,亦能入八万四千诸波罗蜜,及诸三昧、陀罗尼门。此诸菩萨於是贤劫中,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四如来於此劫中,得成佛已。」喜王菩萨复白佛言:「惟愿如来,宣此诸菩萨名字,多所饶益,安隐世间,利诸天人,为护佛法,令得久住,为将来菩萨显示法明,求无上道, 心不疲懈。」佛告喜王:「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尔时,世尊即说诸佛名字:

1 南无拘留孙佛 2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3 南无迦叶佛

4 南无释迦牟尼佛 5 南无弥勒佛 6 南无师子佛

7 南无明焰佛 8 南无牟尼佛 9 南无妙华佛

10 南无华氏佛 11 南无善宿佛 12 南无导师佛

13 南无大臂佛 14 南无大力佛 15 南无宿王佛

16 南无修药佛 17 南无名相佛 18 南无大明佛

19 南无焰肩佛 20 南无照曜佛 21 南无日藏佛

22 南无月氏佛 23 南无众焰佛 24 南无善明佛

25 南无无忧佛 26 南无提沙佛 27 南无明曜佛

28 南无持 佛 29 南无功德明佛 30 南无示义佛

31 南无灯曜佛 32 南无兴盛佛 33 南无药师佛

34 南无善濡佛 35 南无白毫佛 36 南无坚固佛

37 南无福威德佛 38 南无不可坏佛 39 南无德相佛

40 南无罗?佛

41 南无众主佛 42 南无梵声佛

?字为左目右侯

43 南无坚际佛

44 南无不高佛

45 南无作明佛

46 南无大山佛

47 南无金刚佛 48 南无将众佛

49 南无无畏佛

50 南无珍宝佛 51 南无华日佛

52 南无军力佛

53 南无香焰佛 54 南无仁爱佛

55 南无大威德佛 56 南无梵王佛 57 南无无量明佛

58 南无龙德佛 59 南无坚步佛 60 南无不虚见佛

61 南无精进德佛 62 南无善守佛 63 南无欢喜佛

64 南无不退佛 65 南无师子相佛 66 南无胜知佛

67 南无法氏佛 68 南无喜王佛 69 南无妙御佛

70 南无爱作佛 71 南无德臂佛 72 南无香象佛

73 南无观视佛 74 南无云音佛 75 南无善思佛

76 南无善高佛

77 南无离垢佛

78 南无月相佛
79 南无大名佛

80 南无珠髻佛

81 南无威猛佛

82 南无师子吼佛 83 南无德树佛 84 南无欢释佛

85 南无慧聚佛 86 南无安住佛 87 南无有意佛

88 南无鸯伽陀佛 89 南无无量意佛 90 南无妙色佛

91 南无多智佛 92 南无光明佛 93 南无坚戒佛

94 南无吉祥佛 95 南无宝相佛 96 南无莲华佛

97 南无那罗延佛 98 南无安乐佛 99 南无智积佛

100 南无德敬佛 101 南无梵德佛 102 南无宝积佛

103 南无华天佛 104 南无善思议佛 105 南无法自在佛

106 南无名闻意佛 107 南无乐说聚佛 108 南无金刚相佛

109 南无求利益佛 110 南无游戏神通佛 111 南无离 佛

112 南无名天佛 113 南无弥楼相佛 114 南无众明佛

115 南无宝藏佛 116 南无极高行佛 117 南无金刚 佛

118 南无珠角佛 119 南无德赞佛 120 南无日月明佛

121 南无日明佛 122 南无星宿佛 123 南无清净义佛

124 南无违蓝王佛 125 南无福藏佛 126 南无见有边佛

127 南无电明佛 128 南无金山佛 129 南无师子德佛

130 南无胜相佛

131 南无明赞佛

132 南无坚精进佛

133 南无具足赞佛

134 南无离畏师佛

135 南无应天佛

136 南无大灯佛

137 南无世明佛

138 南无妙音佛

139 南无持上功德佛

140 南无绀身佛

141 南无师子颊佛

142 南无宝赞佛

143 南无众王佛

144 南无游步佛

145 南无安隐佛

146 南无法差别佛

147 南无上尊佛

148 南无极高德佛 149 南无上师子音佛 150 南无乐戏佛

151 南无龙明佛 152 南无华山佛 153 南无龙喜佛

154 南无香自在王佛 155 南无宝焰山佛 156 南无天力佛

157 南无德 佛 158 南无龙首佛 159 南无因庄严佛

160 南无善行意佛 161 南无智胜佛 162 南无无量日佛

163 南无实语佛 164 南无持炬佛 165 南无定意佛

166 南无无量形佛 167 南无明照佛 168 南无最胜灯佛

169 南无断疑佛 170 南无庄严身佛 171 南无不虚步佛

172 南无觉悟佛 173 南无华相佛 174 南无山主王佛

175 南无善威仪佛 176 南无遍见佛 177 南无无量名佛

178 南无宝天佛 179 南无灭过佛 180 南无持甘露佛

181 南无人月佛 182 南无喜见佛 183 南无庄严佛

184 南无珠明佛 185 南无山顶佛 186 南无到彼岸佛

187 南无法积佛 188 南无定义佛 189 南无施愿佛

190 南无宝聚佛 191 南无住义佛 192 南无满意佛

193 南无上赞佛 194 南无慈德佛 195 南无无垢佛

196 南无梵天佛 197 南无华明佛 198 南无身差别佛

199 南无法明佛 200 南无尽见佛 201 南无德净佛

202 南无月面佛 203 南无宝灯佛 204 南无宝 佛

205 南无上名佛 206 南无作名佛 207 南无无量音佛

208 南无违蓝佛 209 南无师子身佛 210 南无明意佛

211 南无无能胜佛 212 南无功德品佛 213 南无海慧佛

214 南无得势佛 215 南无无边行佛 216 南无开华佛

217 南无净垢佛 218 南无见一切义佛 219 南无勇力佛

220 南无富足佛 221 南无福德佛 222 南无随时佛

223 南无庆音佛 224 南无功德敬佛 225 南无广意佛

226 南无善寂灭佛 227 南无财天佛 228 南无净断疑佛

229 南无无量持佛 230 南无妙乐佛 231 南无不负佛

232 南无无住佛 233 南无得叉迦佛 234 南无众首佛

235 南无世光佛 236 南无多德佛 237 南无弗沙佛

238 南无无边威德佛 239 南无义意佛 240 南无药王佛

241 南无断恶佛 242 南无无热佛 243 南无善调佛

244 南无名德佛 245 南无华德佛 246 南无勇得佛

247 南无金刚军佛 248 南无大德佛 249 南无寂灭意佛

250 南无无边音佛 251 南无大威光佛 252 南无善住佛

253 南无无所负佛 254 南无离疑惑佛 255 南无电相佛

256 南无恭敬佛 257 南无威德守佛 258 南无智日佛

259 南无上利佛 260 南无须弥顶佛 261 南无净心佛

262 南无治怨贼佛

263 南无离 佛

264 南无应赞佛

265 南无智次佛

266 南无那罗达佛

267 南无常乐佛

268 南无不少国佛

269 南无天名佛

270 南无云德佛

271 南无甚良佛

272 南无多功德佛

273 南无宝月佛

274 南无庄严顶髻佛

275 南无乐禅佛

276 南无无所少佛

277 南无游戏佛

278 南无德宝佛

279 南无应名称佛

280 南无华身佛

281 南无大音声佛

282 南无辩才赞佛

283 南无金刚珠佛

284 南无无量寿佛

285 南无珠庄严佛

286 南无大王佛

287 南无德高行佛

288 南无高名佛

289 南无百光佛

290 南无喜悦佛

291 南无龙步佛

292 南无意愿佛

293 南无妙宝佛

294 南无灭已佛

295 南无法幢佛

296 南无调御佛

297 南无喜自在佛

298 南无宝髻佛

299 南无离山佛

300 南无净天佛

301 南无华冠佛

302 南无净名佛

303 南无威德寂灭佛

304 南无爱相佛

305 南无多天佛

306 南无须焰摩佛

307 南无天威佛

308 南无妙德王佛

309 南无宝步佛

310 南无师子分佛 311 南无最尊胜佛 312 南无人王佛

313 南无 檀云佛 314 南无绀眼佛 315 南无宝威德佛

316 南无德乘佛 317 南无觉想佛 318 南无喜庄严佛

319 南无香济佛 320 南无胜慧佛 321 南无离爱佛

322 南无慈相佛 323 南无妙香佛 324 南无坚铠佛

325 南无威德猛佛 326 南无珠铠佛 327 南无仁贤佛

328 南无善逝月佛 329 南无梵自在佛 330 南无师子月佛

331 南无观察慧佛 332 南无正生佛 333 南无高胜佛

334 南无日观佛 335 南无宝名佛 336 南无大精进佛

337 南无山光佛 338 南无德聚王佛 339 南无供养名佛

340 南无法赞佛 341 南无施明佛 342 南无电德佛

343 南无宝语佛 344 南无救命佛 345 南无善戒佛

346 南无善众佛 347 南无坚固慧佛 348 南无破有 佛

349 南无善胜佛 350 南无师子光佛 351 南无照明佛

352 南无宝成就佛 353 南无利慧佛 354 南无珠月光佛

355 南无威光佛 356 南无不破论佛 357 南无光明王佛

358 南无珠轮佛 359 南无金刚慧佛 360 南无吉手佛

361 南无善月佛 362 南无宝焰佛 363 南无罗?守佛?字为左目右

364 南无乐菩提佛 365 南无等光佛 366 南无至寂灭佛

367 南无世最妙佛 368 南无自在名佛 369 南无十势力佛

370 南无喜力王佛 371 南无德势力佛 372 南无最胜顶佛

373 南无大势力佛 374 南无功德藏佛 375 南无真行佛

376 南无上安佛 377 南无金刚智山佛 378 南无大光佛

379 南无妙德藏佛 380 南无广德佛 381 南无宝网严身佛

382 南无福德明佛 383 南无造铠佛 384 南无成手佛

385 南无善华佛 386 南无集宝佛 387 南无大海智佛

388 南无持地德佛 389 南无义意猛佛 390 南无善思惟佛

391 南无德轮佛 392 南无宝光佛 393 南无利益佛

394 南无世月佛 395 南无美音佛 396 南无梵相佛

397 南无众师首佛 398 南无师子行佛 399 南无难施佛

400 南无应供佛 401 南无明威德佛 402 南无大光王佛

403 南无金刚宝严佛 404 南无众清净佛 405 南无无边名佛

406 南无不虚光佛 407 南无圣天佛 408 南无智王佛

409 南无金刚众佛 410 南无善障佛 411 南无建慈佛

412 南无华国佛 413 南无法意佛 414 南无风行佛

415 南无善思明佛 416 南无多明佛 417 南无密众佛

418 南无光王佛 419 南无功德守佛 420 南无利意佛

421 南无无惧佛 422 南无坚观佛 423 南无住法佛

424 南无珠足佛

425 南无解脱德佛

426 南无妙身佛

427 南无随世语言佛

428 南无妙智佛

429 南无普德佛

430 南无梵财佛

431 南无实音佛

432 南无正智佛

433 南无力得佛

434 南无师子意佛

435 南无净华佛

436 南无喜眼佛

437 南无华齿佛

438 南无功德自在幢佛

439 南无明宝佛

440 南无希有名佛

441 南无上戒佛

442 南无离欲佛

443 南无自在天佛

444 南无梵寿佛

445 南无一切天佛

446 南无乐智佛

447 南无可忆念佛

448 南无珠藏佛

449 南无德流布佛

450 南无大天王佛

451 南无无缚佛

452 南无坚法佛

453 南无天德佛

454 南无梵牟尼佛

455 南无安详行佛

456 南无勤精进佛

457 南无得上味佛

458 南无无依德佛

459 南无 卜华佛

460 南无出生无上功德佛 461 南无仙人侍卫佛 462 南无帝幢佛

463 南无大爱佛

464 南无须蔓色佛

465 南无众妙佛

466 南无可乐佛

467 南无势力行佛

468 南无善定义佛

469 南无牛王佛

470 南无妙臂佛

471 南无大车佛

472 南无满愿佛

473 南无德光佛

474 南无宝音佛

475 南无光幢佛

476 南无富贵佛

477 南无师子力佛

478 南无净目佛

479 南无观身佛

480 南无净意佛

481 南无知次第佛

482 南无猛威德佛

483 南无大光明佛

484 南无日光曜佛

485 南无净藏佛

486 南无分别威佛

487 南无无损佛

488 南无密日佛

489 南无月光佛

490 南无持明佛

491 南无善寂行佛

492 南无不动佛

493 南无大请佛

494 南无德法佛

495 南无严土佛

496 南无庄严王佛

497 南无高出佛

498 南无焰炽佛

499 南无莲华德佛

500 南无宝严佛

501 南无高大身佛

502 南无上善佛

503 南无宝上佛

504 南无无量光佛

505 南无海德佛

506 南无宝印手佛

507 南无月盖佛

508 南无多焰佛

509 南无顺寂灭佛

510 南无智称佛

511 南无智觉佛

512 南无功德光佛

513 南无声流布佛

514 南无满月佛

515 南无名称佛

516 南无善戒王佛

517 南无灯王佛

518 南无电光佛

519 南无大焰王佛

520 南无寂诸有佛 521 南无 舍 天佛 522 南无华藏佛

523 南无金刚山佛

524 南无身端严佛

525 南无净义佛

526 南无威猛军佛

527 南无智焰德佛

528 南无力行佛

529 南无罗?天佛

?字为左目右侯

530 南无智聚佛

531 南无师子出现佛

532 南无如王佛

533 南无圆满清净佛

534 南无罗?罗佛

535 南无大药佛

536 南无清净贤佛

?字为左目右侯

537 南无第一义佛

538 南无德手佛

539 南无百光明佛

540 南无流布王佛 541 南无无量功德佛 542 南无法藏佛

543 南无妙意佛 544 南无德主佛 545 南无最增上佛

546 南无慧顶佛 547 南无胜怨敌佛 548 南无意行佛

549 南无梵音佛 550 南无解脱佛 551 南无雷音佛

552 南无通相佛 553 南无慧隆佛 554 南无深自在佛

555 南无大地王佛 556 南无大牛王佛 557 南无梨陀目佛

558 南无希有身佛 559 南无实相佛 560 南无最尊天佛

561 南无不没音佛 562 南无宝胜佛 563 南无音德佛

564 南无庄严辞佛 565 南无勇智佛 566 南无华积佛

567 南无华开佛 568 南无无上医王佛 569 南无德积佛

570 南无上形色佛 571 南无功德月佛 572 南无月灯佛

573 南无威德王佛 574 南无菩提王佛 575 南无无尽佛

576 南无菩提眼佛 577 南无身充满佛 578 南无慧国佛

579 南无最上佛 580 南无清净照佛 581 南无慧德佛

582 南无妙音声佛 583 南无无碍光佛 584 南无无碍藏佛

585 南无无上施佛 586 南无大尊佛 587 南无智势佛

588 南无大焰佛 589 南无帝王佛 590 南无制力佛

591 南无威德佛 592 南无月现佛 593 南无名闻佛

594 南无端严佛 595 南无无尘垢佛 596 南无威仪佛

597 南无师子军佛 598 南无天王佛 599 南无名声佛

600 南无殊胜佛 601 南无大藏佛 602 南无福德光佛

603 南无梵闻佛 604 南无出诸有佛 605 南无智顶佛

606 南无上天佛 607 南无地王佛 608 南无至解脱佛

609 南无金髻佛 610 南无罗?日佛 611 南无莫能胜佛

?字为左目右侯

612 南无牟尼净佛 613 南无善光佛 614 南无金齐佛

615 南无种德天王佛 616 南无法盖佛 617 南无勇猛名称佛

618 南无光明门佛 619 南无美妙慧佛 620 南无微意佛

621 南无诸威德佛 622 南无师子髻佛 623 南无解脱相佛

624 南无慧藏佛 625 南无娑罗王佛 626 南无威相佛

627 南无断流佛 628 南无无碍赞佛 629 南无所作已办佛

630 南无善音佛 631 南无山王相佛 632 南无法顶佛

633 南无无能映蔽佛 634 南无善端严佛 635 南无吉身佛

636 南无爱语佛 637 南无师子利佛 638 南无和楼那佛

639 南无师子法佛 640 南无法力佛 641 南无爱乐佛

642 南无赞不动佛 643 南无众明王佛 644 南无觉悟众生佛

645 南无妙明佛 646 南无意住义佛 647 南无光照佛

648 南无香德佛

649 南无令喜佛

650 南无日成就佛

651 南无灭恚佛

652 南无上色佛

653 南无善步佛

654 南无大音赞佛

655 南无净愿佛

656 南无日天佛

657 南无乐慧佛

658 南无摄身佛

659 南无威德势佛

660 南无刹利佛

661 南无众会王佛

662 南无上金佛

663 南无解脱髻佛

664 南无乐法佛

665 南无住行佛

666 南无舍 慢佛

667 南无智藏佛

668 南无梵行佛

669 南无 檀佛

670 南无无忧名佛

671 南无端严身佛

672 南无相国佛

673 南无敏持佛

674 南无无边德佛

675 南无天光佛

676 南无慧华佛

677 南无频头摩佛

678 南无智富佛

679 南无大愿光佛

680 南无宝手佛

681 南无净根佛

682 南无具足论佛

683 南无上论佛

684 南无不退地佛 685 南无法自在不虚佛 686 南无有日佛

687 南无出泥佛 688 南无得智佛 689 南无上吉佛

690 南无谟罗佛 691 南无法乐佛 692 南无求胜佛

693 南无智慧佛 694 南无善圣佛 695 南无网光佛

696 南无琉璃藏佛 697 南无善天佛 698 南无利寂佛

699 南无教化佛 700 南无普随顺自在佛 701 南无坚固苦行佛

702 南无众德上明佛 703 南无宝德佛 704 南无一切善友佛

705 南无解脱音佛 706 南无甘露明佛 707 南无游戏王佛

708 南无灭邪曲佛 709 南无一切主佛 710 南无 卜净光佛

711 南无山王佛 712 南无寂灭佛 713 南无德聚佛

714 南无具众德佛 715 南无最胜月佛 716 南无善施佛

717 南无住本佛 718 南无功德威聚佛 719 南无智无等佛

720 南无甘露音佛 721 南无善手佛 722 南无执明炬佛

723 南无思解脱义佛 724 南无胜音佛 725 南无梨陀行佛

726 南无善义佛 727 南无无过佛 728 南无行善佛

729 南无殊妙身佛 730 南无妙光佛 731 南无乐说佛

732 南无善济佛 733 南无不可说佛 734 南无最清净佛

735 南无乐知佛 736 南无辩才日佛 737 南无破他军佛

738 南无宝月明佛 739 南无上意佛 740 南无友安众生佛

741 南无大见佛 742 南无无畏音佛 743 南无水天德佛

744 南无慧济佛 745 南无无等意佛 746 南无不动慧光佛

747 南无菩提意佛 748 南无树王佛 749 南无盘陀音佛

750 南无福德力佛 751 南无势德佛 752 南无圣爱佛

753 南无势行佛 754 南无琥珀佛 755 南无雷音云佛

756 南无善爱目佛 757 南无善智佛 758 南无具足佛

759 南无华胜佛 760 南无大音佛 761 南无法相佛

762 南无智音佛 763 南无虚空佛 764 南无祠音佛

765 南无慧音差别佛 766 南无月焰佛 767 南无圣王佛

768 南无众意佛 769 南无辩才轮佛 770 南无善寂佛

771 南无不退慧佛 772 南无日名佛 773 南无无著慧佛

774 南无功德集佛 775 南无华德相佛 776 南无辩才国佛

777 南无宝施佛 778 南无爱月佛 779 南无集功德蕴佛

780 南无灭恶趣佛

781 南无自在王佛

782 南无无量净佛

783 南无等定佛

784 南无不坏佛

785 南无灭垢佛

786 南无不失方便佛

787 南无无娆佛

788 南无妙面佛

789 南无智制住佛

790 南无法师王佛

791 南无大天佛

792 南无深意佛

793 南无无量佛

794 南无碍见佛

795 南无世供养佛

796 南无普散华佛

797 南无三世供佛

798 南无应日藏佛

799 南无天供养佛

800 南无上智人佛

801 南无真髻佛

802 南无信甘露佛

803 南无不著相佛

804 南无离分别海佛

805 南无宝肩明佛

806 南无梨陀步佛

807 南无随日佛

808 南无清净佛

809 南无明力佛

810 南无功德聚佛

811 南无具足德佛

812 南无端严海佛

813 南无须弥山佛

814 南无华施佛

815 南无无著智佛

816 南无无边座佛

817 南无爱智佛

818 南无盘陀严佛

819 南无清净住佛

820 南无生法佛

821 南无相明佛

822 南无思惟乐佛

823 南无乐解脱佛

824 南无知道理佛

825 南无多闻海佛

826 南无持华佛

827 南无不随世佛

828 南无喜众佛

829 南无孔雀音佛

830 南无不退没佛

831 南无断有爱垢佛

832 南无威仪济佛

833 南无诸天流布佛

834 南无随师行佛

835 南无华手佛

836 南无最上施佛

837 南无破怨贼佛

838 南无富多闻佛

839 南无妙国佛

840 南无炽盛王佛

841 南无师子智佛

842 南无月出佛

843 南无灭 佛

844 南无无动佛

845 南无次第行佛

846 南无音声治佛

847 南无 昙佛

848 南无势力佛

849 南无身心住佛

850 南无常月佛

851 南无觉意华佛

852 南无饶益王佛

853 南无善威德佛

854 南无智力德佛

855 南无善灯佛

856 南无坚行佛

857 南无天音佛

858 南无福德灯佛

859 南无日面佛

860 南无不动聚佛

861 南无戒明佛

862 南无住戒佛

863 南无普摄受佛

864 南无坚出佛

865 南无安 那佛

866 南无增益佛

867 南无香明佛

868 南无违蓝明佛

869 南无念王佛

870 南无密钵佛

871 南无无碍相佛

872 南无至妙道佛

873 南无信戒佛

874 南无乐实佛

875 南无明法佛

876 南无具威德佛

877 南无大慈佛

878 南无上慈佛

879 南无饶益慧佛

880 南无甘露王佛

881 南无弥楼明佛

882 南无圣赞佛

883 南无广照佛

884 南无持寿佛

885 南无见明佛

886 南无善行报佛

887 南无善喜佛

888 南无无灭佛

889 南无宝明佛

890 南无具足名称佛

891 南无乐福德佛

892 南无功德海佛

893 南无尽相佛

894 南无断魔佛

895 南无尽魔佛

896 南无过衰道佛

897 南无不坏意佛

898 南无水王佛

899 南无净魔佛

900 南无众上王佛

901 南无爱明佛

902 南无福灯佛

903 南无菩提相佛

904 南无大威力佛

905 南无善灭佛

906 南无梵命佛

907 南无智喜佛

908 南无神相佛

909 南无如众王佛 910 南无种种色相佛 911 南无爱日佛

912 南无罗?月佛

913 南无无相慧佛

914 南无药师上佛

?字为左目右侯915 南无持势力佛

916 南无焰慧佛

917 南无喜明佛

918 南无好音佛

919 南无不动天佛

920 南无妙德难思佛

921 南无善业佛

922 南无意无谬佛

923 南无大施佛

924 南无名赞佛

925 南无众相佛

926 南无解脱月佛

927 南无世自在佛

928 南无无上王佛

929 南无灭痴佛

930 南无断言论佛

931 南无梵供养佛

932 南无无边辩相佛

933 南无梨陀法佛

934 南无应供养佛

935 南无度忧佛

936 南无乐安佛

937 南无世意佛

938 南无爱身佛

939 南无妙足佛

940 南无优钵罗佛

941 南无华璎佛

942 南无无边辩光佛

943 南无信圣佛

944 南无德精进佛

945 南无真实佛

946 南无天主佛

947 南无乐高音佛

948 南无信净佛 949 南无婆耆罗陀佛 950 南无福德意佛

951 南无不瞬佛 952 南无顺先古佛 953 南无聚成佛

954 南无师子游佛 955 南无最上业佛 956 南无信清净佛

957 南无行明佛 958 南无龙音佛 959 南无持轮佛

960 南无财成佛 961 南无世爱佛 962 南无提舍佛

963 南无无量宝名佛 964 南无云相佛 965 南无慧道佛

966 南无顺法智佛 967 南无虚空音佛 968 南无善眼佛

969 南无胜天佛 970 南无珠净佛 971 南无善财佛

972 南无灯焰佛 973 南无宝音声佛 974 南无人主王佛

975 南无不思议功德光佛 976 南无随法行佛 977 南无无量贤佛

978 南无宝名闻佛 979 南无得利佛 980 南无世华佛

981 南无高顶佛 982 南无无边辩才成佛 983 南无差别知见佛

984 南无师子牙佛 985 南无法灯盖佛 986 南无目犍连佛

987 南无无忧国佛 988 南无意思佛 989 南无法天敬佛

990 南无断势力佛 991 南无极势力佛 992 南无灭贪佛

993 南无坚音佛 994 南无善慧佛 995 南无妙义佛

996 南无爱净佛 997 南无惭愧颜佛 998 南无妙髻佛

999 南无欲乐佛 1000 南无楼至佛

此贤劫中诸佛出世名号如是。若人闻此千佛名字,归命顶礼,不畏谬错, 必得涅盘。诸有智者,闻诸佛名字,应当一心,勿怀放逸,勤行精进,无失是缘,还堕恶趣,受诸苦恼,安住持戒,随顺多闻,常乐远离,具足深忍, 是人则能值遇千佛。若持诵此千佛名者,则灭无量阿僧只劫所集众罪,必当得佛诸三昧神通,无碍智慧,及诸法门,诸陀罗尼。一切经书,种种智慧, 随宜说法,皆当从是三昧中求。修习此三昧,当行净行,勿生斯诳,离於名利,勿怀嫉妒,行六和敬,如是行者,疾得三昧法。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夫修善福臻,为恶祸徵,明理皎然,而信悟者鲜。既共生此五浊恶世, 五阴烦恼,三毒炽盛,轮转生死,无有竟已。昔佛在世时,人民数如恒沙, 今渐雕微,万不遗一,何以故尔?为善者少,作恶者多,死堕三涂,悉为鱼虫畜生,不复得人身。故法华经云:「三恶道充满,天人众减少,劫尽不久, 长哀可悲。」是以如来,随方教化,敦慈尚善,不吝躯命勤行精进,可得勉度,礼拜俄顷之劳,能却无量劫罪,罪灭福生,以致无为。此未来星宿劫中, 当有千佛出世名字如是。若人闻名,一心礼事,不生懈怠,必得涅盘,永离三涂,生死之患,安住慈忍,具足多闻。若能受持,习诵之者,是人则必历值千佛,获灭无量阿僧劫生死重罪,得诸佛神通三昧,无碍辩才,诸大法门陀罗尼门,一切经书,种种智慧随宜说法,不自欺诳,离於名利,勿怀嫉妒, 行六和敬,一心奉持,无失是缘。如是行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 南无日光佛 2 南无龙威佛 3 南无华严佛

4 南无王中王佛 5 南无阿须轮王护佛 6 南无作吉祥佛

7 南无师子慧佛 8 南无宝意佛 9 南无成办事佛

10 南无成办事见根源佛 11 南无种姓华佛 12 南无高雷音佛

13 南无无比辩佛 14 南无智慧自在佛 15 南无称成佛

16 南无威怀步佛 17 南无福德光明佛 18 南无月摩尼光王佛

19 南无目犍连性佛 20 南无无忧忖佛 21 南无思惟智慧佛

22 南无意智佛 23 南无诸天供养法佛 24 南无勇悍佛

25 南无无限力佛 26 南无智慧华佛 27 南无疆音佛

28 南无欢乐佛 29 南无说义佛 30 南无净怀佛

31 南无师子口佛 32 南无好结佛 33 南无不取诸法佛

34 南无波头摩上星宿王佛 35 南无上弥留幢王佛 36 南无因陀罗幢王佛

37 南无香音佛 38 南无常光明佛 39 南无 檀相好佛

40 南无无限高佛 41 南无莲华幢佛 42 南无莲华化生佛

43 南无微细华佛 44 南无阿竭留香佛 45 南无大勇佛

46 南无 檀相好光明佛 47 南无银幢盖佛 48 南无大海意佛

49 南无幡幢好佛 50 南无梵王德佛 51 南无大香熏佛

52 南无大勇现佛 53 南无宝轮佛 54 南无发行难佛

55 南无无所发行佛 56 南无金宝瓮佛 57 南无天辋佛

58 南无言从佛 59 南无常两华佛 60 南无大好乐佛

61 南无师子上香佛 62 南无魔天相好佛 63 南无帝释光明佛

64 南无大相好佛 65 南无师子华好佛 66 南无寂灭幢幡佛

67 南无持戒王佛 68 南无相好翼从佛 69 南无翼从面首佛

70 南无无忧相好佛 71 南无普开莲华身佛 72 南无大地佛

73 南无大力龙翼从好佛 74 南无净行王佛 75 南无大游戏佛

76 南无莲华威佛 77 南无放舍华佛 78 南无常观佛

79 南无法体决定佛 80 南无作直行佛 81 南无不定愿佛

82 南无善住诸愿佛 83 南无常中上佛 84 南无月威佛

85 南无 檀色佛 86 南无日空佛 87 南无威相腹佛

88 南无破烦恼佛 89 南无实法广称佛 90 南无世间喜佛

91 南无宝称佛 92 南无难胜伏佛 93 南无好观佛

94 南无勇兴佛 95 南无翼从树佛 96 南无狸牛威佛

97 南无天中天佛 98 南无师子幢佛 99 南无智慧威佛

100 南无无底威佛 101 南无德丰佛 102 南无厚德佛

103 南无无念示现诸行佛 104 南无无生佛 105 南无无上光佛

106 南无山德佛 107 南无出现佛 108 南无服德佛

109 南无无量善根成就诸行佛 110 南无大讲佛 111 南无不住奋迅佛

112 南无宝树佛 113 南无普悲佛 114 南无德养佛

115 南无大转佛 116 南无绝众生疑王佛 117 南无一道佛

118 南无普盖佛 119 南无大盖佛 120 南无最德佛

121 南无千近佛 122 南无宝莲华勇佛 123 南无离世间佛

124 南无幡幢佛 125 南无宝月德佛 126 南无服树王佛

127 南无尊德佛 128 南无普莲华佛 129 南无等德佛

130 南无龙中蜜佛 131 南无大海深胜佛 132 南无无量宝盖佛

133 南无无表识佛 134 南无须弥身佛 135 南无虚空岩佛

136 南无疆称王佛 137 南无放光佛 138 南无无染浊佛

139 南无在华聚德佛 140 南无离恐衣毛不竖佛 141 南无无相声佛

142 南无电目眼佛 143 南无宝室佛 144 南无虚空星宿增上佛

145 南无众尊聚佛 146 南无山王身佛 147 南无一盖佛

148 南无能屈服佛 149 南无 檀宫佛 150 南无波头摩树提奋迅通

151 南无光网佛 152 南无红莲华佛 153 南无善现光佛

154 南无慧华宝光灭佛 155 南无散众畏佛 156 南无无垢光明佛

157 南无安王佛 158 南无法空佛 159 南无出千光佛

160 南无过千光佛 161 南无境界自在佛 162 南无出显光佛

163 南无善行佛 164 南无无能屈声佛 165 南无远离怖畏毛竖

166 南无宝智佛 167 南无进寂静佛 168 南无无量翼从佛

169 南无世间可乐佛 170 南无住慧佛 171 南无能仁仙佛

172 南无慧称佛 173 南无诸树王佛 174 南无无垢云王佛

175 南无随世间意佛 176 南无宝实佛 177 南无离愚称佛

178 南无德现佛 179 南无宝爱佛 180 南无不唐精进佛

181 南无香勋光佛 182 南无无能屈香光佛 183 南无众疆王佛

184 南无出须弥山顶佛 185 南无从宝出德佛 186 南无莲华上佛

187 南无从宝出佛 188 南无香光佛 189 南无称远方佛

190 南无藏香自在佛 191 南无云雷王佛 192 南无无际光佛

193 南无无量慧成佛 194 南无种种无量行佛 195 南无无量德光王佛

196 南无尊聚佛 197 南无觉华剖德佛 198 南无觉华剖上王佛

199 南无宝体佛 200 南无无唐称佛 201 南无共发意佛

202 南无庄严一切意佛 203 南无盖莲华宝佛 204 南无光轮成王佛

205 南无德王光佛 206 南无过一切德佛 207 南无灯光行佛

208 南无成作光佛 209 南无江 佛 210 南无宝形佛

211 南无胜护佛 212 南无慧莲华德佛 213 南无梵功德天王佛

214 南无无量颜佛 215 南无无聚会王佛 216 南无宝身佛

217 南无树王中王佛 218 南无罗网手佛 219 南无摩尼轮佛

220 南无无量德铠佛 221 南无世音佛 222 南无须弥山光佛

223 南无过上步佛 224 南无由宝莲华德佛 225 南无作际佛

226 南无众生所"喜"铠佛 227 南无上宝盖佛 228 南无无量盖佛上喜下心

229 南无翼从佛 230 南无月现德佛 231 南无以发意能转轮佛

232 南无通达义佛 233 南无离旷野王佛 234 南无日轮光佛

235 南无解脱威德佛 236 南无慧功德佛 237 南无众生王中立佛

238 南无无能屈服佛 239 南无虚空步佛 240 南无俱苏摩通佛

241 南无无比铠佛 242 南无光轮幢德王佛 243 南无因缘助佛

244 南无曼陀罗佛 245 南无净幢佛 246 南无金刚所须用佛

247 南无慧净佛 248 南无善求佛 249 南无善讨铠佛

250 南无胜伏怨佛 251 南无净圣佛 252 南无名称力王佛

253 南无无量光香佛 254 南无须弥山王佛 255 南无种种华佛

256 南无法宝佛 257 南无降化男女佛 258 南无最香德佛

259 南无宝上王佛 260 南无须弥山香王佛 261 南无可喜众生觉见佛

262 南无无想音声佛 263 南无大人佛 264 南无音声无屈碍佛

265 南无一宝无忧佛 266 南无无动勇佛 267 南无种姓佛

268 南无观诸欲起佛 269 南无净宿佛 270 南无现得佛

271 南无虚空庄严佛 272 南无坏众疑佛 273 南无不空见佛

274 南无善桥梁佛 275 南无广功德佛 276 南无无量幢佛

277 南无清凉佛 278 南无光罗网佛 279 南无遍知佛

280 南无无量德姓佛 281 南无於诸法无所著佛 282 南无普见一切法佛

283 南无於一切众生誓铠无脱佛 284 南无有无量德佛 285 南无慧上光佛

286 南无不可数见佛 287 南无方上佛 288 南无有华德佛

289 南无法光慈悲月佛 290 南无海住持胜智慧奋迅佛 291 南无清净光明宝佛

292 南无离服内解慧王佛 293 南无坏诸欲佛 294 南无行清净佛

295 南无无量宝华光明佛 296 南无常灭度佛 297 南无见一切法佛

298 南无不堕落佛 299 南无 檀清凉室佛 300 南无法用佛

301 南无无量慧称佛 302 南无清凉室佛 303 南无无比觉华剖佛

304 南无善住树王佛 305 南无月光中上佛 306 南无阎浮光明佛

307 南无须弥山身佛 308 南无千香佛 309 南无名号兴显佛

310 南无名称友佛 311 南无名称最尊佛 312 南无除忧佛

313 南无莲华上德王佛 314 南无阐华幢佛 315 南无普放香化佛

316 南无最眼佛 317 南无放焰佛 318 南无远方称佛

319 南无降伏一切世间怨佛 320 南无法虚空胜王佛 321 南无火焰佛

322 南无三界雄勇佛 323 南无光轮佛 324 南无虚空雄巧佛

325 南无穷尽雄佛 326 南无天鼓音声佛 327 南无普雄佛

328 南无一切众生爱见佛 329 南无无畏轮强界上佛 330 南无善住王佛

331 南无众德聚佛 332 南无诸觉疆界应饰佛 333 南无觉宝德称佛

334 南无慧上德佛 335 南无慧光王中上明佛 336 南无莲华中出现佛

337 南无普法雄佛 338 南无月半光佛 339 南无满足百千德光幢佛

340 南无大如意轮佛 341 南无莲华中现德佛 342 南无执炬佛

343 南无宝上德佛 344 南无 檀清凉德佛 345 南无宝严慧中上佛

346 南无德尊佛 347 南无不二轮佛 348 南无无量德海佛

349 南无众聚佛 350 南无一切德聚佛 351 南无莲华应德佛

352 南无极上中王佛 353 南无法照光佛 354 南无无量山王佛

355 南无虚空轮上佛 356 南无善住清净功德宝佛 357 南无善住清净界佛

358 南无杂宝色华佛 359 南无最聚佛 360 南无不舍弘誓铠佛

361 南无金华佛 362 南无杂色华佛 363 南无毕竟庄严无边功德王佛

364 南无月轮清净佛 365 南无从莲华出现佛 366 南无华盖佛

367 南无被慧铠佛 368 南无称力王佛 369 南无净音声佛

370 南无俱苏摩国土佛 371 南无无量聚会佛 372 南无一切胜佛

373 南无精进 佛 374 南无散众步佛 375 南无坏疑佛

376 南无无想声佛 377 南无无量德具足佛 378 南无有众德佛

379 南无莲华上德佛 380 南无宝尊佛 381 南无於去来今无碍铠佛

382 南无喜身佛 383 南无宝山王佛 384 南无日铠中上佛

385 南无炬灯佛 386 南无无比光佛 387 南无善生佛

388 南无长养佛 389 南无无量眼佛 390 南无祉江佛

391 南无诸远方铠佛 392 南无觉华有德剖佛 393 南无宝火围绕佛

394 南无慧国土佛 395 南无寂静佛 396 南无异观佛

397 南无贤药王佛 398 南无开悟菩提智光佛 399 南无喜威德佛

400 南无波头陀智慧奋迅佛 401 南无善中上德佛 402 南无雄猛佛

403 南无香尊幢佛 404 南无香最德佛 405 南无香幢佛

406 南无善色藏佛 407 南无无量精进佛 408 南无过十方光佛

409 南无觉华剖上佛 410 南无无量雄猛佛 411 南无莲华恐畏过上佛

412 南无宝罗网佛 413 南无善住中王佛 414 南无香中尊王佛

415 南无致诸安乐佛 416 南无一切聚观佛 417 南无不唐弃名称佛

418 南无坏散诸恐畏佛 419 南无能解缚佛 420 南无威德因陀罗佛

421 南无为诸众生致佛 422 南无虚空无际佛 423 南无住清净佛

424 南无虚空幢佛 425 南无尊善中德佛 426 南无在无恐畏华德佛

427 南无无量雄猛形法佛 428 南无得世间功德佛 429 南无大车乘佛

430 南无极最德上佛 431 南无莫能胜幢佛 432 南无离一切瞠恨意佛

433 南无趣向当住佛 434 南无无量最香佛 435 南无月轮称王佛

436 南无尊须弥山佛 437 南无住持多功德通法佛 438 南无胜积佛

439 南无心菩提华胜佛 440 南无住无量集德佛 441 南无威神王佛

442 南无善思愿自调佛 443 南无净轮王佛 444 南无慧上佛

445 南无慧严佛 446 南无造成远方佛 447 南无会中尊佛

448 南无决断佛 449 南无华 色王佛 450 南无慧隐佛

451 南无极趣上德佛 452 南无无量宝佛 453 南无众生意欲所趣勇意视之佛

454 南无无量宝王佛 455 南无於一切诸爱中雄佛 456 南无光无碍佛

457 南无无碍光明佛 458 南无宝莲华剖上德佛 459 南无好坚佛

460 南无一切所趣中觉离见诸觉身佛 461 南无过化音声佛 462 南无莲华尊在诸宝德佛

463 南无海须弥王德佛 464 南无无" "慧佛 465 南无在慧华佛

466 南无极趣上威神聚佛 467 南无寂定佛 468 南无离雄佛

469 南无舍一切步佛 470 南无德不可思议佛 471 南无在於游戏德佛

472 南无趣无畏德佛 473 南无香趣无量香光佛 474 南无云鼓音佛

475 南无在福德佛 476 南无无量勇雄猛佛 477 南无水月光明佛

478 南无最香须弥身佛 479 南无破无明 佛 480 南无光普见佛

481 南无恐畏佛

482 南无自至到佛

483 南无实谛称佛

484 南无星灯佛

485 南无成熟佛

486 南无极趣上佛

487 南无尊会佛

488 南无金刚肩佛

489 南无慧中自在王佛

490 南无慧力称佛

491 南无最安佛

492 南无德身王德佛

493 南无善思惟发行佛 494 南无世间自在佛 495 南无光明庄严佛

496 南无虚空须弥佛 497 南无十力王佛 498 南无虚空平等心佛

499 南无施丰德佛 500 南无火炎积佛 501 南无宝华普照胜佛

502 南无贤最德佛 503 南无宝轮光明胜德佛 504 南无宝华佛

505 南无从莲华佛 506 南无普明观称佛 507 南无须弥意佛

508 南无尊思佛 509 南无宝盖佛 510 南无善清净光佛

511 南无无量雄佛 512 南无名称不唐佛 513 南无得不可思议王光

514 南无雁王佛 515 南无安隐王佛 516 南无莲华中上德佛

517 南无常自起觉悟佛 518 南无不离一切众门佛 519 南无无相修行佛

520 南无求善佛 521 南无精进力成就佛 522 南无功德多宝海王佛

523 南无照一切处佛 524 南无色声雄佛 525 南无无量虚空雄佛

526 南无见实佛 527 南无超境界佛 528 南无虚空尊极上德佛

529 南无成方土佛 530 南无极趣上须弥佛 531 南无饮甘露佛

532 南无护世间供养佛 533 南无善护诸门佛 534 南无火幢佛

535 南无善无垢威光佛 536 南无不可动佛 537 南无力称王佛

538 南无德光王佛 539 南无慧光王佛 540 南无莲华上有德佛

541 南无宝火佛 542 南无维莲华德佛 543 南无坏散众疑佛

544 南无拘留秦佛 545 南无具足一切功德庄严佛 546 南无幢王佛

547 南无从莲华德佛 548 南无梵声安隐众生佛 549 南无慈氏佛

550 南无莲华光明佛 551 南无尊王法幢佛 552 南无无量勇佛

553 南无海须弥佛 554 南无极志上佛 555 南无金枝华佛

556 南无不唐观佛 557 南无言辩音声无碍佛 558 南无无碍德称光

559 南无无称不散誓铠佛 560 南无妙顶佛 561 南无不散心佛

562 南无常来佛 563 南无无垢离度佛 564 南无於三世无碍誓铠佛

565 南无无量华佛 566 南无成就观佛 567 南无平等须弥面佛

568 南无清净功德相佛 569 南无毕竟成就大悲佛 570 南无般若齐佛

571 南无盖宝佛 572 南无满足意佛 573 南无内外净佛

574 南无善星佛 575 南无光轮场佛 576 南无阿叔迦佛

577 南无极上德佛 578 南无无碍雄佛 579 南无无量雄勇佛

580 南无言音无碍佛 581 南无大云光佛 582 南无罗网光聚佛

583 南无觉华剖佛 584 南无莲华雄佛 585 南无华山王佛

586 南无月聚自在佛 587 南无寂诸根佛 588 南无无障无碍精进坚佛

589 南无离无愚观佛 590 南无顶上极出王佛 591 南无莲华顶上王佛

592 南无无愚称佛 593 南无不唐勇佛 594 南无无唐雄佛

595 南无无愚光明佛 596 南无国土庄严身佛 597 南无娑婆华王佛

598 南无无念觉法王佛 599 南无正觉莲华步佛 600 南无弥留灯王佛

601 南无禅思盖佛 602 南无智根本华王佛 603 南无 檀室佛

604 南无化称佛 605 南无一切无尽藏佛 606 南无禅思须弥佛

607 南无无边觉海藏佛 608 南无无垢际佛 609 南无有众宝佛

610 南无自性清净智佛 611 南无药王声王佛 612 南无一切德佛

613 南无觉剖华中德佛 614 南无妙鼓声王佛 615 南无 尼称佛

616 南无无过德佛 617 南无宝通佛 618 南无无量誓铠佛

619 南无无量禅德佛 620 南无虚空轮场光佛 621 南无无表识音声佛

622 南无觉王佛 623 南无然法庭燎佛 624 南无观意华出佛

625 南无虚空室佛 626 南无虚空声佛 627 南无在虚空禅师佛

628 南无大眼佛 629 南无在尊德佛 630 南无觉莲华德佛

631 南无梵声王佛 632 南无成就义佛 633 南无师子护佛

634 南无师子颊颐佛 635 南无善中王佛 636 南无静须弥佛

637 南无静眼佛 638 南无无过勇步佛 639 南无不可思议法身佛

640 南无不散佛 641 南无香须弥佛 642 南无大智真声佛

643 南无香岩佛 644 南无能与法佛 645 南无宝须弥佛

646 南无大香行光明佛 647 南无药树胜佛 648 南无净须弥佛

649 南无散华庄严光明佛 650 南无得度佛 651 南无云声王佛

652 南无过精进佛 653 南无善思惟誓铠佛 654 南无不动月佛

655 南无於诸众中尊佛 656 南无诸中王佛 657 南无无量国土中王佛

658 南无精进上中王佛 659 南无舍离疑佛 660 南无善星中王佛

661 南无功德宝胜佛 662 南无造化佛 663 南无普现前佛

664 南无乐说庄严佛 665 南无名成就佛 666 南无帛盖佛

667 南无香盖佛 668 南无性日佛 669 南无不怯弱离惊怖佛

670 南无 檀德佛 671 南无义成就佛 672 南无无垢喜佛

673 南无厚坚固佛 674 南无世间求佛 675 南无胜步行佛

676 南无无畏离衣毛竖佛 677 南无命威德佛 678 南无住智德佛

679 南无大光明庄严佛 680 南无转化女誓铠佛 681 南无真金山佛

682 南无深智佛 683 南无趣向诸觉身佛 684 南无罗网光中缘起中王佛

685 南无无量趣观诸觉身佛 686 南无成觉剖莲华佛 687 南无罗网光佛

688 南无无量觉华开剖佛 689 南无宝萨梨树佛 690 南无宝洲佛

691 南无即发意转法轮佛 692 南无千光佛 693 南无最後见佛

694 南无胜土佛 695 南无无量光勇佛 696 南无无量辩佛

697 南无圣德佛 698 南无宝海佛 699 南无爱黠慧佛

700 南无胜修佛 701 南无信如意佛 702 南无金光明佛

703 南无金海佛 704 南无精进军佛 705 南无无量境界佛

706 南无无决断愿佛 707 南无内调佛 708 南无调化无休息佛

709 南无香风佛 710 南无无趣向誓铠佛 711 南无觉虚空德佛

712 南无摄取众生意佛 713 南无成就誓铠佛 714 南无陀罗尼自在王佛

715 南无常精进佛 716 南无摄取光明佛 717 南无毕境智佛

718 南无善相善铠佛 719 南无善言誓铠佛 720 南无能思惟忍佛

721 南无光造佛 722 南无一藏佛 723 南无一种姓佛

724 南无无量身佛 725 南无大众上首佛 726 南无深王佛

727 南无智慧赞叹佛 728 南无功德梁佛 729 南无无名称佛

730 南无散诸恐怖佛 731 南无远离诸疑佛 732 南无除恐衣毛竖佛

733 南无伏一切怨佛 734 南无成就胜无畏佛 735 南无善思惟胜义佛

736 南无无量执持佛 737 南无无量音声佛 738 南无光严佛

739 南无光德佛 740 南无离轮场後佛 741 南无趣菩提佛

742 南无觉华开剖光佛 743 南无普宝满足佛 744 南无摄受称佛

745 南无决定色佛

746 南无普照十方世界佛 747 南无方便修佛

748 南无胜报佛

749 南无宝华德佛 750 南无在诸宝佛

751 南无月华佛

752 南无一切群萌誓铠佛 753 南无转化一切牵连

754 南无无量辩才佛

755 南无无诤无恐佛 756 南无都趣众辩佛

757 南无普香光佛

758 南无堪受器声佛 759 南无须弥香佛

760 南无大贵佛

761 南无香雄佛 762 南无大修行佛

763 南无香室佛

766 南无莲华上王佛

764 南无舍诤佛 765 南无清净庄严佛

767 南无觉雄佛 768 南无世间尊重佛

769 南无无量香雄佛

770 南无极尊佛 771 南无闻德佛

772 南无华盖宝佛

773 南无坚固自在王佛 774 南无波头摩庄严佛

775 南无清净心佛

776 南无香华佛 777 南无须弥王佛

778 南无树提佛

781 南无极迟誓铠佛

779 南无转化众相佛 780 南无过一切众生誓铠佛

782 南无一切宝庄严色住持佛 783 南无无量香

784 南无普开光佛

785 南无普放香熏佛 786 南无住持无障力佛

787 南无在莲华德佛

788 南无最上天王佛 789 南无一界持觉刹佛

790 南无善摄身佛

793 南无无量观佛

791 南无香熏佛 792 南无无量慧雄佛

794 南无无我眼佛 795 南无难动佛

796 南无初发意佛

797 南无无勇王佛 798 南无无迹步佛

799 南无除一切忧佛

800 南无离忧佛 801 南无如娱乐在德佛

802 南无安隐王德佛

803 南无尊须弥威香山佛 804 南无大种姓佛

805 南无无垢面佛

808 南无吼眼佛

806 南无红莲华德佛 807 南无白莲华威德佛

809 南无善安众生佛 810 南无无边际光佛

811 南无现月光佛

812 南无远方声称佛 813 南无月自在王佛

814 南无随意光明佛

815 南无香尊须弥佛 816 南无吉祥有德佛

817 南无在月光有德佛 818 南无在无量安隐德佛 819 南无一切以德自在庄严佛

820 南无宝住持庭燎佛 821 南无莫能胜幢幡佛 822 南无尊隐藏光佛

823 南无从威华王佛 824 南无入在无边际佛 825 南无一切尊佛

826 南无普极上佛 827 南无海威佛 828 南无诸宝上德佛

829 南无静天德佛 830 南无无量香象佛 831 南无能降伏放逸佛

832 南无造灯明佛 833 南无莲华尊光佛 834 南无施安隐佛

835 南无信心不怯弱佛 836 南无平等心明佛 837 南无闻智佛

838 南无大部分佛 839 南无金面光佛 840 南无普光威德佛

841 南无善称德威帝释威幢光佛 842 南无普德光佛 843 南无精进伏怨勇

844 南无住持地力进法佛 845 南无无碍药树威德佛 846 南无宝莲华住萨

梨树王佛

847 南无求德佛 848 南无日轮场德光佛 849 南无宝莲勇佛

850 南无一宝盖佛 851 南无住持妙无垢位佛 852 南无护根佛

853 南无住禅思勇佛 854 南无宝幢威德佛 855 南无住无量勇佛

856 南无好香尊香熏佛 857 南无思惟尊象德佛 858 南无莲华尊德佛

859 南无日轮场尊上德佛 860 南无兴成佛 861 南无解脱乘佛

862 南无思惟最勇佛 863 南无宝华普光威佛 864 南无住无比勇佛

865 南无无量最中王佛 866 南无华成就佛 867 南无自转一切法佛

868 南无宝内佛 869 南无宝轮威极上德佛 870 南无了意佛

871 南无胜华集佛 872 南无娑罗威德佛 873 南无离一切忧暗佛

874 南无心勇猛佛 875 南无地威德佛 876 南无清彻光佛

877 南无无垢威德佛 878 南无离恶道佛 879 南无莲华上尊佛

880 南无无垢琉璃佛 881 南无无垢臂佛 882 南无无垢眼佛

883 南无大焰身佛 884 南无虚空轮静王佛 885 南无声音无表识佛

886 南无金刚杵势佛 887 南无波头摩面佛 888 南无总持佛

889 南无宝轮辋佛 890 南无天帝幢佛 891 南无善聚光莲华剖体佛

892 南无无量名称德光佛 893 南无阎浮灯佛 894 南无须弥岩佛

895 南无慧灯明佛 896 南无光极明佛 897 南无日威德庄严藏佛

898 南无色幢幡星王佛 899 南无不动光观自在无量命佛 900 南无威德自在王佛

901 南无正觉中王佛 902 南无尊宝佛 903 南无无边愿佛

904 南无妙法佛 905 南无宝场轮上尊王佛 906 南无瞻婆伽色佛

907 南无无垢慧佛 908 南无信众生佛 909 南无在宝佛

910 南无放天威佛 911 南无胜威德色佛 912 南无施宝光佛

913 南无悲慈意佛 914 南无无诤行佛 915 南无莲华叶眼佛

916 南无得脱一切缚佛 917 南无怀眼佛 918 南无执敷饰佛

919 南无虚空意佛 920 南无能与乐佛 921 南无欢喜王佛

922 南无大积佛 923 南无发起一切众生信佛 924 南无至大佛

925 南无十方称名佛 926 南无无对光佛 927 南无龙尊佛

928 南无快见佛 929 南无香上佛 930 南无大怀佛

931 南无不随他佛 932 南无大化佛 933 南无宝回佛

934 南无大车华佛 935 南无美快德佛 936 南无观见一切境界佛

937 南无诸帝释中王佛 938 南无戒味佛 939 南无华威佛

940 南无普威佛 941 南无无量际威佛 942 南无能与眼佛

943 南无香威佛 944 南无上幢佛 945 南无安隐德佛

946 南无金刚遍照十方佛 947 南无发一切众生不断修行佛 948 南无显现

949 南无宝威佛 950 南无在德佛 951 南无平等作佛

952 南无无比佛 953 南无普威德佛 954 南无不可量实体胜佛

955 南无华成功德佛 956 南无坚固众生佛 957 南无悦音声佛

958 南无施威佛 959 南无普月佛 960 南无臂月佛

961 南无尊威佛 962 南无不动心佛 963 南无一切法无观佛

964 南无幢幡佛 965 南无俱苏摩成佛 966 南无普丰音佛

967 南无香尊佛 968 南无胜命佛 969 南无能为主佛

970 南无幢威佛 971 南无聚威佛 972 南无日轮光明胜佛

973 南无喻宝佛 974 南无坚精进思惟成就义佛 975 南无迦陵频伽声佛

976 南无大龙威佛 977 南无十力娱乐佛 978 南无善寂成就佛

979 南无称一切众生念胜功德佛 980 南无天帝释净幢佛 981 南无常相应语佛

982 南无 檀杂香树佛 983 南无喻如须弥山佛 984 南无云中自在灯明

985 南无云中自在王佛 986 南无除世畏觉悟佛 987 南无莲华叶净佛

988 南无星王华佛 989 南无贤智不动佛 990 南无力士王佛

991 南无宝台佛 992 南无象鹫师子岩雷难过上佛 993 南无普禅佛

994 南无声满十方佛 995 南无功德成就佛 996 南无波楼那天佛

997 南无十方上佛 998 南无离垢光佛 999 南无威严佛

1000 南无须弥相佛

若有族姓子女闻是诸佛世尊名号如是。欢喜信乐、持讽诵读、而不诽谤; 或能书写、为他人说;或能造作、立其形象;或能供养、香花妓乐、叹佛功德、至心作礼者。胜用十方诸佛国土满中珍宝、纯摩尼珠,积至梵天,百千劫中,而布施者,是辈族姓子女,前已曾供养是如来已,其人後生,得此功德,至於作佛,而无穷尽,皆当为贤劫中佛之所授决。其人所生之处,常遇三宝,得生诸佛刹土,六情完具,不堕八难,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疾得具足。若能一过,五体投地,而为作礼,口自宣言,我今普礼一切十方三世诸佛,至千佛过,然後乃起,所得福佑,如上所说,持此功德,愿共一切五道众生,其无常者,生无量寿佛国,立大誓愿,使诸众生悉生彼刹。生彼刹已, 身诸相好,智慧辩才,如众世尊阿弥陀佛,所获果报,亦如世尊。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维摩诘所说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戍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 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 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号饰好,名称高远,逾於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於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馀习,演法无畏, 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 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馀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馀四天下,来在会坐,并馀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等,悉来会坐。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於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於一切诸来大众。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於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於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於宝盖中。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长者子宝积,即於佛前,以偈颂曰:目净修广如青莲, 心净已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於是一切悉见闻,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善能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已於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三转法轮於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於是现世间,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毁誉不动如须弥,於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熟闻人宝不敬承,今奉世尊此微盖,於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稽首十力大精进,

稽首以得无所畏,稽首住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於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悉知众生来去相,善於诸法得解脱,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於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於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於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菩萨取於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 若於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 非於空也。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於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 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

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尔时,舍利弗, 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 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 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於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敬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当佛现此佛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於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 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 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殖善本, 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於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於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如大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则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正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 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 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馀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 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可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邱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诸仁者,此可患厌, 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长者维摩诘,为问诸病者如应说法, 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於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

以者何,忆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 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 是为宴坐,坐於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盘, 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 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於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 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寿命, 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後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於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於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不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无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长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於知见, 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於大乘。念报佛恩,不断说法,然後说法。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於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合相故,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想,落於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 及众贤圣,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盘,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意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 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诸法亦等, 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坏於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於解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 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 夜毗罗胝子,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楗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於八难,不得无难,同於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

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於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於法, 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 於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否,我言不也,维摩诘言, 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 至於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 解脱相者,则诸法也,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富楼那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後说法, 无以秽食置於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径, 无以大海那於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於是诸比丘,稽首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 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义,为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 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迦旃延, 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於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於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 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 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世尊,我时默然,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於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优波离,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 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 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齐心,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 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否,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 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 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於是二

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时二比丘, 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罗侯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罗侯罗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侯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时维摩诘来谓我言,罗侯罗, 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罗侯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於涅盘,智者所受,圣所行处, 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於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於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 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难白佛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 莫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 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 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 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当知,阿难, 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於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时我,世尊,实怀惭愧, 得无进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 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 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知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於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於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 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 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已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 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辟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於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 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 又问,空当於何求,答曰,当於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於何求, 答曰,当於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於何求,答曰,当於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摩及诸外道皆吾侍者,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於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於诸见而不动。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非心合,心如幻故,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於身, 说身有苦,不说乐於涅盘,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不说入於过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 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於净命,不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 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另其欢喜。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於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即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 我应离之,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 谓不念内外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盘等,所以者何,我及涅盘,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 无有於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 是无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 若不如是,已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 菩萨之谓也。彼有疾菩萨,复应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於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於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 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着禅谓,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何谓无方便慧缚?

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於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於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瞠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瞠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身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 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其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其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於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於生死不为污行,住於涅盘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 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於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密,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 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於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 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顿,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於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行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行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於法轮入於涅盘,而不舍於菩萨之道,是菩萨行。说是语时, 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菩萨大弟子众,当於何坐。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为床座耶,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 何况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无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夫求法者, 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名寂灭, 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法名无染,若染於法,乃至涅盘,是则染着,非求法也;法无行处,若行於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

切法应无所求。说是语时,五百天子,於诸法中得法眼净。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於无量千万亿阿僧只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 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於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 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於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 坐师子座,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於是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於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於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 鼋鼍水性之属,而其大海本性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於此众生亦无所娆。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演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於众生,又菩萨以一切众生置於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又舍利弗,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於一毛孔,皆令得见,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见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着囗中,而身无损,外诸树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又於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着上方, 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 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圣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闻。舍利弗,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於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大迦叶说此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 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 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琉璃,砗渠码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

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 故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 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

尔时文殊殊利问维摩诘,菩萨云何观於众生。维摩诘言,警如幻师听见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焰,在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 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第十三入,在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 毂芽,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 如石儿女,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 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 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 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何谓为舍,所作福佑,无所希望。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言,菩萨於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於何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於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又问, 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曰,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 不能令去,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着身耳, 结习尽者,华不着也。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

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如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天曰, 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於佛法为增上慢,舍利弗问天,汝於三乘为何志求。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馀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舍利佛,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说六波罗密,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阂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为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於中现, 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於声闻法乎。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即时天女以神通力, 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 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 无在无不在。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 佛所说也,舍利弗问天,汝於此没当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曰,无所得故而得,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尔 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茬菩萨行於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问,云何菩萨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萨行於五无间,而无恼恚,至於地狱,无诸罪垢,至於畜生,无有无明 慢等过,至於

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行瞠恚,於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瞠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 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 慢,而於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於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於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於涅盘,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於非道,是为通达佛道。於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 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为佛种。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於佛法, 烦恼淤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种於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如是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尔时, 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勘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於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於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 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 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於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 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妓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 八解之浴持,定水湛然满,布以清净华,浴此无垢人,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於八正路,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 ,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四禅为床座,从於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逾,降伏四种魔,胜 建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供养於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动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世间众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 以法语人,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安和,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於彼,勉济其苦恼,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於彼,为之作利益, 示受於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後令入佛智,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佑利众生,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我心 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後令发道心,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 随彼之所须,得入於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假令一切佛,於无数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不 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於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於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比。是为入不二法门。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 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於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净解菩萨曰: 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

二法门。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善意菩萨曰:生死涅盘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於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於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後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於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寂根菩萨: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心无碍菩萨曰:身, 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於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上善菩萨曰:身囗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囗无作相。囗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 无罪行,无不动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入不二法门。月上菩萨曰: 与明为二。无 无明,则无为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 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宝印菩萨曰:乐涅盘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盘,不厌世间,则无为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 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如是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 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於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於此众生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菩萨当於何食。时维诘知其意而语言: 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

得未曾有食。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於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食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时维摩结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於是维摩诘不起於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於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词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 愿得世尊所食之馀。当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夕大道。亦使如来声名普闻。时化菩萨,即於会前,升於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 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馀。当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夕大道。亦使如来声名普闻。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於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 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 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於是香积如来,以众香盛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 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又当拾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於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薰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於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他。有异声闻, 念是饮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搏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馀,终不可尽。於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 。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 诸树之香。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

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囗邪行。是囗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囗。是恶囗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瞠恼。是瞠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瞠恚。是瞠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意乱。是意乱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盘。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 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後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维摩诘言:此土菩萨,於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於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馀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瞠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於此世界行无疮疣,生於净土。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无疮疣,生於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於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而於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维摩诘。文殊师利,於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是时佛说法於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於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於右掌,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於一面立。诸大弟子, 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於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唯,然,已见。汝意云何。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於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难言:此所从来。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馀饭。於舍食者, 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维摩诘言:至此饭消。曰:此饭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得心解脱,然後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後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後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後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

切,诸烦恼毒,然後乃消。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向、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声音、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 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 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於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 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於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於百千劫,尽力变化, 所不能作。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 生下劣想。今日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於彼土。当念如来。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於四摄法, 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於远离乐,不以为贵。不着己乐,庆於彼乐。在诸禅定,如地狱想。於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 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 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囗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 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佑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神起通慧,引导众生。得今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净十善道,受人天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囗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

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於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於无我,而诲人不倦。观於寂灭,而永不寂灭。观於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於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於无漏, 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教化众生。观於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 不尽有为。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三千大千世界.供养於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後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於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於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不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於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尔时舍利弗维摩诘:汝於舍没而来生此。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於何没而来生此。於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於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败坏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於彼国没,而来生此。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维摩诘语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耳。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於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於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

男女大小,及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於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 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叱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得华,示一切众。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馀天人,俱发声言:唯, 然,世尊。谁取找去。愿见救护。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馀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己见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於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时妙喜世界,於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 若佛灭後,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於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释提桓因,於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推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出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己信者,当为作护。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 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妓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於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佛告天帝: 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只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 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

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 法之供养,胜诸供养。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说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於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乾达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於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 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殳贪着者,能使怖畏。诸佛贤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盘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又於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於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依於义, 不依语。依於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於法,不依人。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 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後,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佛知其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之末後,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於佛灭後,才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 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於此身,化百万亿人,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後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则我身是。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於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常以法之供养,供养於佛。

於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祗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於汝。如是辈经,於佛灭後,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 广宣流布,於阎浮提,无令断绝。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 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於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於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 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於如是无染无着,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於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

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或时於中,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於深法中,调伏其心。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只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 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之力。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於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我等亦於如来灭後。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阿难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佛言: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 文殊师利,舍利佛,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八大菩萨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录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复有八大菩萨摩诃萨,其名曰:

妙吉祥菩萨摩诃萨 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 虚空藏菩萨摩诃萨 普贤菩萨摩诃萨 金刚手菩萨摩诃萨

除盖障菩萨摩诃萨 地藏菩萨摩诃萨 以为上首。

复有诸大菩萨摩诃萨,其名曰:

无能胜菩萨摩诃萨 龙相菩萨摩诃萨 喜意菩萨摩诃萨 无垢藏菩萨摩诃萨无垢称菩萨摩诃萨 智王菩萨摩诃萨 无边军菩萨摩诃萨 智光菩萨摩诃萨 慧光菩萨摩诃萨 慧灯菩萨摩诃萨 智灯菩萨摩诃萨 梵授菩萨摩诃萨

天冠菩萨摩诃萨 如是等诸大菩萨,皆来会坐。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今谛听,过东方恒河沙数世界,有一佛刹名无能胜,彼土有佛,名善精进吉祥如来应正等觉,现为众生说微妙法。复次舍

利弗,又过东方十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曰无我,彼土有佛,号普照如来应供正等觉,现为众生说微妙法。复次舍利弗,又过东方三恒河沙数世界, 有一佛刹名曰善爱,彼土有佛,号吉祥如来应供正等觉,现为众生说微妙法。复次舍利弗,又过东方三十四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寂静藏,彼土有佛, 号印捺罗计睹特*惹王如来应供正等觉,现为众生说微妙法。(*字为左口右缚)复次舍利弗,又过东方五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曰离尘,彼土有佛, 号喜功德光自在王如来应供正等觉,现为众生说微妙法。」

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经中闻是诸佛如来名号,一心谛听或自忆念、或书写读诵为他解说,彼人命终,不堕恶趣、不生边地邪见诸恶律仪下贱族中、亦不生於长寿天中、亦不生於五浊恶世,饥馑疾病刀兵劫中、亦无王难水难火难贼盗虎狼等难,常生佛刹及天上人间、身相端严诸根具足、眷属圆满、得宿命智、具六波罗蜜、行四无量法、通达一甚深法藏、成最上道。」

佛说此经已,诸大菩萨、舍利弗及诸 刍、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 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

失译附後汉录

师子戏菩萨、师子奋迅菩萨、师子幡菩萨、师子作菩萨、坚勇精进菩萨 、击金刚慧菩萨。

巍巍十方佛 堂堂圣中王 妙相三十二 众好八十章
身出妙光明 普照诸十方 愿身自归命 稽首诸法王
巍巍十方佛 无极大慈悲 兴立诸大誓 济度诸群黎
多闻欢喜者 功德叵称载 愿身自归命 稽首诸大哀
巍巍十方佛 功德不可量 慧如无量海 灌泽诸十方
其有闻名者 除咎消诸殃 归命大智慧 稽首正觉王
巍巍十方佛 国土甚清净 七宝为庄严 妙香 檀形
悉纯诸菩萨 亦无二乘名 唯说不退转 般若之道英
巍巍十方佛 三世道之珍 其闻信乐者 疾成无上真
游於菩萨道 坚住王退转 所生常见佛 速值诸世尊
巍巍十方佛 三世之导师 志心怀恭敬 信乐无狐疑
所生常端正 颜容甚光辉 辩才慧独远 愿礼天人师
别有四菩萨

此四大士,皆过去十方诸佛之师。此四大士,初始造行之时,发大誓愿言:「我当度一切众生,至其都得涅盘,然後当取佛。」以是故应诵念诵持, 得无量无边功德至不退转。譬如三千世界尽虚空满中磨黄金,用之布施,不如一须臾之间诵念此四大士名,其所得功德,出过尔所黄金施上千亿万倍。其名曰

弃阴盖菩萨 寂根菩萨 慧威菩萨 不离菩萨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说长者法志妻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萨万人俱。

佛时清旦,著衣持钵,入城分卫。比丘菩萨,皆悉侍从。诸天龙神、及香 音神、无善之神、凤凰神、山神、执乐神王,皆散华烧香、鼓诸音乐, 歌叹佛德,而说颂曰:

从无数亿劫 积行难可量 慈愍于众生 使发大道行 三界犹幻化
一切悉空无 能晓了此慧 度脱诸十方 三十二相明 姿好八十种
口出万亿香 功德自严容 虽处现三界 开示三道场 三垢今已灭
除于三界殃 心如明月珠 处欲无所著 等行离爱憎 一切无适莫

於是人民闻歌颂佛德,一国集会,观佛行来,举动进止,法则安徐,威容 之颜,犹星中月;如日初出,普照天下,无所 碍;譬如梵王,处诸天 中; 如天帝释,处忉利宫,诸天中尊;犹须弥山,现于大海,四域之中 ,安不可动。欢喜踊跃,叉手归命。

佛至长者法志门外,进到中阁,放大光明,皆照十方。时长者妻,严庄床 座,文饰身形,众宝璎珞,服 檀香,面彩颜貌,五色 煌,谓可保常 , 奴客婢使,小有过失,挝捶苦毒,不问曲直。遥见佛明,超于日光, 心 自 念言:「此之显耀,非类日月,释梵诸天,凡俗之光,其明清凉, 安隐无量,我身蒙之,一切无患,不饥不渴,自然饱满,云何行仗加於 仆从。」速趣向阁,睹见世尊,相好威耀,难可为喻,诸根寂定,无有 衰入,犹七宝山,晃晃巍巍,惭惧悲喜,稽首佛足,悔过殃衅,所犯无 状,既为女人, 不能自贵,瞠喜由己,今首罪衅,不敢藏匿。

^^(注)

佛言:「善哉!善哉!汝获善利,离一切衰,见身殃咎,改往修来,人身 难得,佛经难值,亿世时有。所以堕女人身中者何? 欲姿态,在於其中,不能修身,放心恣意,嫉妒多口,贪于形貌,而自恃怙,世间无常豪富威势,须臾间耳,当视诸下,犹如赤子,豪富贫贱,如月进退,若日出没, 水火风起,不久则衰,一切道俗,皆从心兴,上天人间,地狱饿鬼,畜生之类,皆由己耳,佛天中天,缘觉声闻,亦复如是,今我斯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彻睹十方,悉从解达。」

女闻佛言,欢喜无量,重自归命,责己蒙冥,惟受不及开化,未闻无上之 诲 。

佛言:「施行十善义,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两舌、绮语、恶口; 意不嫉、恚、痴。当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遵四等心:慈、悲、喜、护。普弘大哀,自致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乃为奴客婢使,教以辛苦生死罪福,示语三涂之患难也,诫以道禁义理之 事,胜於挝杖。庄严璎珞有四事,何等为四?一曰笃信;二曰戒禁;三曰三昧;四曰智慧 ,是为四事,菩萨自庄严,心计大乘,无男无女,犹如幻化,画师所作 ,随意则成,晓了空慧,一切本净,得无名身,四无所畏, 四事不护, 独步三界,度脱一切。

女闻佛教,心开踊跃,即发无上正真道意,立不退转地。

时天帝释来在佛後,谓女言曰:「佛道难得,不如求转女为男,日月天帝 ,转轮圣王。」

於是女以偈颂曰:「

天帝日月王 转轮四域主 威势无几间

不可久恃怙 仕豪如朝露

梦中有所睹 觉已忽灭尽 不知所凑处

五阴如幻化 三界由己作

三世以平等 道心无等侣 谛解作是了

谁男何所女」

天帝闻斯言 默默无所语

佛言:「善哉!善哉!诚如所云,三处如幻化、影响、野马、水月、芭蕉 ,俗人不解,计有吾我,便倚三界,不能自济。」

女心即解,变为男子,踊在虚空,下礼佛足。佛告女曰:「汝於後世恒沙 来劫,当得作佛,号无垢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 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号天中天,世曰光净」。时来会者天 人民, 无央数千,见此变应,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时长者妻一切下使,前白佛言:「尊者卑者,本甯异乎?」佛言:「一切本无,随心所存,虽为下使,发心为道,可得成佛,既为尊豪,恣心 慢, 不离恶趣,地狱、恶鬼、畜生之中,犹月增减、如树盛衰,一切非 常 , 无 一可赖,惟道深慧,乃可保常,犹如虚空,无进无退。」时诸下 使,踊跃

欣豫,发大道意,变为男子,得不起忍。

佛告阿难:「五阴无处,六情无根,十二因缘,而无端绪,四大寄因, 何 所是人。」

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注:「今首罪衅」的「衅」应为:上为「学」之上半,下为「且」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及大菩萨 摩诃萨众。

尔时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出王舍城,诣迦兰陀竹园精舍,至世尊所, 头面礼足,佛三匝,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告频婆娑罗王言:「大王!如人梦中见於众人,与诸女共相娱乐,此人觉已,忆念梦中众人女,大王!於意云何?如是梦中众人女,为有实不?」

频婆娑罗王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梦中见 女,与诸人等共相娱乐,觉已忆念,如是之人宁有智不?」

大王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梦中毕竟无有众人及众 女, 众人 女尚不可得,何况当有共相娱乐。」

佛告大王:「凡夫之人,亦复如是。眼见美色,便生爱著,即生爱著便起欲心,既起欲心起瞠痴业,或作身业、或作口业、或作意业,彼所作业作已而灭,灭已不依东方而住、亦复不依南方而住、亦复不依西方而住、亦复不依北方而住,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至临终时行识将灭,其意现前。大王! 如是行识,自作之业必尽受之。大王!如人梦觉,不见 女及诸人众,行前识灭已初识次生,或生天中、或生人中、或生地狱、或生畜生、或生饿鬼。大王!以初识不断自心相续,应受报处而生其中。大王!观诸生灭颇有一法, 从於今世至未来世大王!如是行识终时,名之为灭,初识起时,名之为生。大王!行识灭时,去无所至,初识生时,无所从来。何以故?识性离故。大王!行识行识空、灭时灭业空,初识初识空,生时生业空,观诸业果亦不失坏。大王当知!以初识心相续不断而受果报。」

尔时善逝说此语已,而说颂曰:

一切唯名字 唯住想分别 名字分别说 而说无所有

以种种名字 说於种种法 法中无如是 此法诸法相
名字名字空 名字离名字 诸法无名字 以名字而说
此法非实有 以分别而生 彼分别亦无 空以分别说
一切凡夫说 眼能见於色 世间妄分别 取之以为实
佛之所说法 众缘集故见 此是行次第 为说第一义
非眼见於色 意不觉诸法 此是第一谛 非世间所觉

尔时世尊说此经已,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说转有经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大比丘众之所围绕,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

尔时摩伽陀王频婆娑罗出王舍城,往至迦兰陀竹林住处,到佛所已,头面礼足, 佛三匝,却坐一面。

尔时如来知频婆娑罗王坐一面已,告言:「大王!譬如有人於睡梦中, 共 彼女宝行於欲事,彼人觉已忆彼女宝,大王於意云何?梦中女实为是有不?」王即答言:「不也,世尊!」复问王言:「大王!於意云何?彼人若执梦中女者,是黠慧不?」王即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彼梦中女毕竟无故,云何而有境界欲事,彼人徒劳。」佛言:「大王!如是一切愚痴凡夫, 以不曾闻佛正法故,眼见诸色,悦豫於心,即执为实,以执著故则有系缚, 以系缚故则有染著,以染著故则生贪欲瞠痴等业,若身若口若意等业,然彼身业所作即灭,灭已不依东方而住,如是不依南西北方上下而住,随命终时, 转彼有识而现後心。大王!彼识不坏,随业尽处彼业能现,亦如睡梦觉时女宝。如是大王!最後灭识而生後识,或在地狱、或在饿鬼、或在畜生、或阿修罗、或人或天,彼最後识取最後生,识顺彼生,如是心识随业所受,然无有法,从此世间至彼世间而受生也。大王!灭後识心是名为灭,是初心识如托生者,是彼後生。大王!转後识时,彼法实不从彼处来而至於此,初识生已亦无所至。何以故?法性相故。大王!最初识心是後识空,业是业空,生是生空,最初心识是初识空,所生之处是生处空,而於彼处不失业果。大王! 最後生识於彼即灭,後不断心,识心顺行随在何处,所受业报即往受故。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善逝後说时 所有诸言语 皆是假名说

假名想住故

离於言语法 而无有可说 随所有言说

而说彼诸法

彼不在於彼 法眼见无色 所言见色者

世间执著故

说世法为实 无而和合见 是如来所说

是名方便地

若为真实说 眼则不见色 意不知诸法

此是最秘密

世间我慢说 名本空无名 一切法无名

而以假名说」

说此法门时,频婆娑罗王及诸大众、人天龙神、乾闼婆等,闻佛所说, 皆大欢善,信受奉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林园中,与大 刍众千二百五十俱, 并大菩萨摩诃萨,无量百千人天大众,一心恭敬围 而住。

尔时世尊为说自证微妙之法:所谓初中後善、文善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 白梵行之相。

尔时摩揭陀主影胜大王,往竹林中礼世尊足,右 三匝在一面坐。 时影胜王白佛言:「世尊!云何有情先所造业,久已灭坏,临命终时,皆悉现前;又复诸法体悉空无,所造业报而不散失,唯愿世尊,哀愍为我分别解说。」尔时世尊告影胜王曰:「大王当知:譬如男子於眠梦中,见与人间端正

美女,共为稠密,既睡觉已,忆彼梦中所见美女,大王!於意云何?於眠梦中人间美女,是实有不?」

王言:「非有。」

世尊告言:「大王!於意云何?此之男子,於彼梦中所见美女,心生忆念恋慕不舍,可说此人是大博识明智者不?」

王言:「不尔,此是愚人非明智者。何以故?由彼梦中人间美女,毕竟体空,不可得故,岂能与彼而行稠密,令此男子情怀爱恋生忆念耶?」

佛言:「大王!如是愚痴无识凡人,眼见色时心生 乐,便起执著,起执著已随生顾恋,生顾恋已情怀染爱,起染爱故随贪瞠痴,发身语意造诸业, 然此诸业作已灭坏,此灭坏时曾不依止东方而住,亦不依止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至命终时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譬如男子从睡觉已,忆彼梦中所见美女影像皆现如是。大王!前识灭已後识生时,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堕傍生饿鬼地狱。大王!後识生时无间生起,彼同类心相续流转,分明领受所感异熟。大王!曾无有法,能从此世转至後世,然有死生业果可得。大

王当知!前识灭时名之为死,後识支起号之为生。大王!前识灭时无有去处, 後识支起无所从来。所以者何?本性空故。大王!前识前识性空、死死性空、业业性空、後识後识性空、生生性空,而彼业果曾不散失。大王!如是应知, 一切有情皆由愚惑不知非有,妄起顾恋轮回生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伽他曰:

诸法唯假名 但依名字立 离於能诠语 所诠不可得
皆以别别名 诠彼种种法 於名法非有 是诸法自性
由名名性空 於名名不有 诸法名本无 妄以名诠名
诸法皆虚妄 但从分别生 此分别亦空 於空妄分别
我说诸世间 以眼见於色 皆由邪计想 是名为俗谛
我说一切法 皆是藉缘生 是名近胜义 智者当观察
眼不见於色 意亦不知法 是名胜义谛 愚者不能知

尔时世尊说此法已,摩揭陀主影胜大王,深心顶受,时诸 刍,及大菩 萨人天等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说盂兰盆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只、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 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於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

未 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 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 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 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顶,与大 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无量无边大菩萨众、天龙八部,悉皆云集。

尔时,清净慧菩萨在众中坐,为欲愍念诸有情故,作是思惟:诸佛如来, 以何因缘,得清净身,相好具足。复作是念:诸众生类,得值如来,亲近供养,所获福报,无量无边,未知如来般涅盘後,所有众生,作何供养?修何功德?令彼善根,速能究竟无上菩提。

作是念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顶礼佛足,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 我欲请问,愿垂听许。」佛言:「善男子!随汝所问,我当为说。」

尔时,清净慧菩萨白佛言:「诸佛如来,应正等觉,以何因缘,得清净

身,相好具足。又诸众生,得值如来,亲近供养,所获福报,无量无边,未审如来般涅盘後,所有众生,作何供养?修何功德?令彼善根,速能究竟无上菩提。」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汝能为彼未来众生发如是问,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如说修行,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清净慧菩萨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清净慧菩萨言:「善男子!应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静虑、慈悲、喜舍、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一切佛法、一切种智、善清净故,如来清净。若於如是诸佛如来以清净心种种供养:香花璎珞、幡盖敷具,布在佛前,种种严饰,上妙香水澡浴尊仪,烧香普熏运心法界。复以饮食、鼓乐、弦歌、谮咏如来不共功德,发殊胜愿,回向无上一切智海,所生功德,无量无边,乃至菩提,常令相续。所以者何?如来福智,不可思议, 无数无等。善男子!诸佛世尊,具有三身,谓法身、受用身、化身,我涅盘後,若欲供养此三身者,当供养舍利。然有二种:一者:身骨舍利;二者: 法颂舍利。即说颂曰:『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若男子、女人、 刍五众,应造佛像。若无力者,下至大如黄麦,造 睹波形如枣许,刹竿如针,盖如麸片,舍利如芥子,或写法颂,安置其中,如上珍奇,而为供养,随己力能,至诚殷重,如我现身,等无有异。善男子! 若有众生,能作如是胜供养者,成就十五殊胜功德,而自庄严。

一者、常有惭愧。 二者、发净信心。

三者、其心质直。 四者、亲近善友。

五者、入无漏慧。 六者、常见诸佛。

七者、恒持正法。 八者、能如说行。九者、随意当生净佛国土。

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贵,人所敬奉,生欢喜心。

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 十二者、诸魔军众,不能损恼。十三者、能於末世,护持正法。 十四者、十方诸佛之所加护。 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我般涅盘後 能供养舍利 或造 睹波 及以如来像

於彼像塔处 涂拭曼荼罗

以种种香华散布於其上

以净妙香水 灌沐於像身

上味诸饮食 尽持以供养

赞叹如来德 无量难思议

方便智神通 速至於彼岸

获得金刚身 具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济度诸群生」

尔时,清净慧菩萨闻是颂己,白佛言:「未来众生,云何浴像。」

佛告清净慧菩萨言:「汝等当於如来,起正念心,勿著二边,迷於空有, 於诸善品,渴仰无厌,三解脱门,善修智慧,常求出离,勿住生死,於诸众生,起大慈悲,愿得速成三种身故。善男子!我已为汝说四真谛、十二缘生、

六波罗密,今更为汝及诸国王、王子、大臣、後宫、妃后、天龙、人鬼,说浴像法,诸供养中最为第一,胜以恒河沙等七宝布施。若浴像时,应以牛头檀、白檀紫檀沈水、熏陆爵金香、龙脑香、零陵藿香等,於净石上磨作香泥, 用为香水,置净器中,於清净处,以好土作坛,或方或圆,随时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汤净汤洗沐,重浇清水,所用之水,皆须净滤,勿使损虫,其浴像水,两指沥取,安自顶上,名吉祥水,泻於净地,莫令足踏, 以细软巾,拭像令净,烧诸名香,周遍香馥,安置本处。善男子!由作如是浴佛像故,能令汝等人天大众,现受富乐,无病延年,於所愿求,无不遂意, 亲友眷属,悉皆安隐,长辞八难,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速成正觉,既安置已,更烧诸香,亲对像前,虔诚合掌,而说赞曰:『

我今灌沐诸如来

净智功德庄严聚 愿彼五浊众生类

速证如来净法身

戒定慧解知见香

遍十方刹常芬馥 愿此香烟亦如是

无量无边作佛事

亦愿三途苦轮息

悉令除热得清凉 皆发无上菩提心

永出爱河登彼岸』

佛说此经已,是时众中有无量无边菩萨,得无垢三昧;无量诸天,得不退智;诸声闻众,愿求佛果;八万四千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清净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幸蒙大师哀愍我等,教浴像法,我今劝化国王大臣,一切信心乐功德者,於日日中澡沐尊仪,获大利益,常当顶受,欢喜奉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说造塔功德经

大唐中天竺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唐言日照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忉利天宫白玉座上,与大比丘大菩萨等,及彼天主无量众俱。

时彼大梵天王、那罗延天、大自在及五乾闼婆王等,各与眷属俱来至佛所,欲问如来造塔之法,及塔所生功德之量。会中有菩萨名观世音,知其意,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今此诸天乾闼婆等故来至此,欲请如来造塔之法,及塔所生功德之量唯愿世尊为彼解说,利益一切无量众生。」

尔时,世尊告观世音菩萨言:「随所在方未有塔处,能於其中建立之者, 其状高妙,出过三界,乃至小如庵罗果,所有表刹上至梵天;乃至小犹如针等,所有轮盖覆彼大千;乃至小犹如枣叶,於彼塔内,藏掩如来所有舍利、发、牙、髭、爪,下至一分;或置如来所有法藏十二部经,下至一四句偈。

其人功德,如彼梵天,命终之後,生於梵世。於彼寿尽,生五净居,与彼诸天等无有异。善男子!如我所说如是之事,是彼塔量功德之因缘。汝诸天等应当修学。」

尔时,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向所说,安置舍利,及以法藏, 我已受持,不审如来四句之义,唯愿为我分别演说。」

尔时,世尊说是偈言:「『诸法因缘生 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 我作如是说』善男子!如是偈义,名佛法身,汝当书写,置彼塔内。何以故?一切因缘及所生法性空寂故。是故我说名为法身。若有众生解了如是因缘之义, 当知是人即为见佛。」

尔时,观世音菩萨及彼诸天、一切大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占察善恶业报经

香赞

炉香乍 .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称佛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隋外国沙门菩提登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 崛山中.以神通力.示广博

严净无碍道场.与无量无边诸大众俱.演说甚深根聚法门.尔时会中有菩萨.名坚净信.从座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我今於此众中欲有所问.谘请世尊.愿垂听许.佛言.善男子.随汝所问.便可说之.坚净信菩萨言.如佛先说.若我去世.正法灭後.像法向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 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扰.我诸弟子.失其善念.唯长贪瞠嫉妒我慢.设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以之为主.不能专心修出要法. 尔时众生睹世灾乱.心常怯弱.忧畏己身及诸亲属.不得衣食充养躯命.以如此等众多障碍因缘故.於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於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少.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我今为此未来恶世像法向尽. 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请问如来.设何方便开示化导.令生信心.得除衰恼. 以彼众生遭值恶时.多障碍故.退其善心.於世间出世间因果法中.数起疑惑. 不能坚心专求善法.如是众生.可愍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种智.愿兴方便而晓喻之.令离疑网.除诸障碍.信得增长.随於何乘速获不退.佛告坚净信言.善哉善哉.快问斯事.深适我意.今此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地藏.汝应以此事而请问之.彼当为汝建立方便.开示演说.成汝所愿.时坚净信菩萨复白佛言.如来世尊.无上大智.何意不说.乃欲令彼地藏菩萨而演说之.佛告坚净信.汝莫生高下想.此善男子.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於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熏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又於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遍吉观世音等.诸大菩萨. 皆不能及.以是菩萨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又是菩萨.名为善安慰说者.所谓巧说深法.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以如是等因缘.於此世界.众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说之.尔时坚净信菩萨.既解佛意已.寻即劝请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救世真士.善哉大智开士.如我所问.恶世众生.以何方便而化导之.使离诸障.得坚固信.如来今者为欲令汝说是方便.宜当知时.哀愍为说.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语坚净信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谛听.当为汝说.若佛灭後.恶世之中.诸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於世间出世间因果法.未得决定信.不能修学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不净想.成就现前.不能勤观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法.亦不勤观真如实际.无生无灭等法.以不勤观如是法故.不能毕竟不作十恶根本过罪.於三宝功德种种境界.不能专信.於三乘中.皆无定向.如是等人.若有种种诸障碍事.增长忧虑.或疑或悔.於一切处心不明了.多求多恼.众事牵缠.所作不定.思想绕乱.废修道业.有如是等障难事者.当用木轮相法.占察善恶宿世之业.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 相应不差.如是谛占善恶业报.晓喻自心.於所疑事.以取决了.若佛弟子.但当学习如此相法.至心归依.所观之事.无不成者.不应弃舍如是之法.而返随逐世间卜筮种种占相吉凶等事.贪著乐习.若乐习者.深障圣道.善男子.欲学木轮相者.先当刻木如小指许.使长短减於一寸.正中令其四面方平.自余向两头斜渐去之.仰手傍掷.令使易转.因是义故.说名为轮.又依此相能破坏众生邪见疑网.转向正道.到安隐处.是故名轮.其轮相者.有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轮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恶业种差别.其轮有十.二者轮相.能示宿世集业久近. 所作强弱大小差别.其轮有三.三者轮相.能示三世中受报差别.其轮有六.若

欲观宿世作善恶业差别者.当刻木为十轮.依此十轮书记十善之名.一善主在一轮.於一面记.次以十恶书对十善.令使相当.亦各记在一面.言十善者.则为一切众善根本.能摄一切诸余善法.言十恶者.亦为一切众恶根本.能摄一切诸余恶法.若欲占此轮相者.先当学至心总礼十方一切诸佛.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谘受正法.次应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及为他说.次当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发菩提心.至不退转.後应学至心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恶业重罪.离诸障碍.资生众具.悉皆充足.如是礼已.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修供养者.忆念一切佛法僧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愿令以此香华.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诸佛刹土.施作佛事.又念十方一切供具.无时不有.我今当以十方所有一切种种香华璎珞.幢 宝盖.诸珍妙饰.种种音乐.灯明烛火. 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乃至尽十方所有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忆想遥拟.普共众生奉献供养.当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养者.我今随喜.若未修供养者.愿得开导令修供养.又愿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土.於一一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种庄严供养之具.共一切众生.等持奉献.供养一切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供养一切所有法藏.及说法处.供养一切贤圣僧众.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渐得成就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离念清净.毕竟圆满.又应别复系心供养我地藏菩萨摩诃萨. 以当称名.若默诵念.一心告言.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如是称名.满足至千.经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惟愿护念我.及一切众生.速除诸障.增长净信.令今所观.称实相应.作此语已.然後手执木轮.於净物上而傍掷之.如是欲自观法.若欲观他.皆亦如是应知.占其轮相者.随所现业.悉应一一谛观思验.或纯具十善.或纯具十恶.或善恶交杂.或纯善不具.或纯恶不具. 如是业因.种类不同.习气果报.各各别异.如佛世尊余处广说.应当忆念思惟. 观察所现业种.与今世果报所经苦乐吉凶等事.及烦恼业习得相当者.名为相应.若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虚谬也.若占轮相.其善恶业俱不现者.此人已证无漏智心.专求出离.不复乐受世间果报.诸有漏业.展转微弱.更不增长.是故不现.又纯善不具纯恶不具者.此二种人善恶之业所有不现者.皆是微弱未能牵果.是故不现.若当来世佛诸弟子.已占善恶果报得相应者.於五欲众具得称意时.勿当自纵以起放逸.即应思念.由我宿世如是善业故.今获此报.我今乃可转更进修.不应休止.若遭众厄种种衰恼不吉之事.扰乱忧怖.不称意时.应当甘受.无令疑悔.退修善业.即当思念.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恶业故.今获此报. 我今应当悔彼恶业.专修对治及修余善.无得止住懈怠放逸.转更增集种种苦聚.是名占察初轮相法.善男子.若欲占察过去往昔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者.当复刻木为三轮.以身口意各主一轮.书字记之.又於轮正中一面书一画. 令粗长使彻畔.次第二面书一画.令细短.使不至畔.次第三面作一傍刻如画. 令其粗深.次第四面.亦作傍刻.令使细浅.当知善业庄严.犹如画饰.恶业衰害. 犹如损刻.其画长大者.显示积善来久.行业猛利.所作增上.其画细短者.显示积善来近.始习基钝.所作微薄.其刻粗深者.显示习恶来久.所作增上.余殃亦厚.其刻细浅者.显示退善来近.始习恶法.所作之业未至增上.或虽起重恶.已曾改悔.此谓小恶.善男子.若占初轮相者.但知宿世所造之业善恶差别.而不能知积习久近.所作之业强弱大小.是故须占第二轮相.若占第二轮相者.当依初轮相中所现之业.若属身者.掷身轮相.若属口者.掷口轮相.若属意者.掷意

轮相.不得以此三轮之相.一掷通占.应当随业.主念一一善恶.依所属轮.别掷占之.复次.若占初轮相中.唯得身之善.於此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谓无至心. 不得相应.名虚谬也.又复不相应者.谓占初轮相中.得不杀业.及得偷盗业.意先主观不杀业.而於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名不相应.复次.若观现在从生以来. 不乐杀业.无造杀罪.但意主杀业.而於此第二轮相中得身大恶者.谓名不相应. 自余口意中业不相应义.亦如是应知.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於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善男子.欲修忏侮法者.当住静处.随力所能.庄严一室.内置佛事.及安经法.悬绘 盖.求集香华以修供养.澡浴身体及洗衣服.勿令臭秽.於昼日分. 在此室内.三时称名.一心敬礼过去七佛及五十三佛.次随十方面.一一总归. 拟心遍礼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次复总礼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又当拟心遍礼十方一切法藏.次当拟心遍礼十方一切贤圣.然後更别称名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如是礼已.应当说所作罪.一心仰告.惟愿十方诸大慈尊.证知护念.我今忏悔.不复更造.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 十恶.四重.五逆.颠倒.谤毁三宝.一阐提罪.复应思惟.如是罪性.但从虚妄颠倒心起.无有定实而可得者.本唯空寂.愿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众根.次应复发劝请之愿.愿令十方一切菩萨.未成正觉者.愿速成正觉.若已成正觉者. 愿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盘.次当复发随喜之愿.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妒之心.於三世中一切刹土.所有修学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随喜.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盘城. 如是发回向愿已.复往余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念我之名号.当减省睡眠. 若 盖多者.应於道场室中旋 诵念.次至夜分时.若有灯烛光明事者.亦应三时恭敬供养悔过发愿.若不能办光明事者.应当直在余静室中.一心诵念.日日如是行忏悔法.勿令懈废.若人宿世远有善基.暂时遇恶因缘而造恶法.罪障轻微.其心猛利.意力强者.经七日後.即得清净.除诸障碍.如是众生等.业有厚薄诸根利钝.差别无量.或经二七日後而得清净.或经三七日.乃至或经七七日後而得清净.若过去现在.俱有增上种种重罪者.或经百日而得清净.或经二百日乃至或经千日而得清净.若极钝根.罪障最重者.但当能发勇猛之心.不顾惜身命想.常勤称念.昼夜旋 .减省睡眠.礼忏发愿.乐修供养.不懈不废.乃至失命.要不休退.如是精进.於千日中必获清净.善男子.若欲得知清净相者.始从修行过七日後.当应日日於晨朝旦.以第二轮相具安手中.频三掷之.若身口意皆纯善者.名得清净.如是未来诸众生等.能修行忏悔者.从先过去久远以来. 於佛法中.各曾习善.随其所修何等功德.业有厚薄种种别异.是故彼等得清净时.相亦不同.或有众生得三业纯善时.即更得诸余好相.或有众生得三业善相时.於一日一夜中.复见光明遍满其室.或闻殊特异好香气.身意快然.或作善梦.梦见佛身来为作证.手摩其头.叹言善哉.汝今清净.我来证汝.或梦见菩萨身来为作证.或梦见佛形像放光而为作证.若人未得三业善相.但先见闻如此诸事者.则为虚妄诳惑诈伪.非善相也.若人曾有出世善基.摄心猛利者.我於尔时.随所应度而为现身.放大慈光.令彼安隐.离诸疑怖.或示神通种种变化. 或复令彼自忆宿命所经之事所作善恶.或复随其所乐为说种种深要之法.彼人

即时於所向乘得决定信.或渐证获沙门道果.复次彼诸众生.若虽未能见我化身转变说法.但当学至心.使身口意得清净相已.我亦护念.令彼众生速得消灭种种障碍.天魔波旬.不来破坏.乃至九十五种外道邪师一切鬼神.亦不来乱. 所有五盖.展转轻微.堪能修习诸禅智慧.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种种众厄.贫穷困苦.忧恼逼迫者.亦应恭敬礼拜供养. 悔所作恶.恒常发愿.於一切时一切处.勤心称诵我之名号.令其至诚.亦当速脱种种衰恼.舍此命已.生於善处.复次.未来之时.若在家若出家诸众生等.欲求受清净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当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 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应可受.若彼众生.欲习摩诃衍道.求受菩萨根本重戒.及愿总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师.广解菩萨法藏.先修行者.应当至心於道场内.恭敬供养.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为师证.一心立愿.称辩戒相.先说十根本重戒.次当总举三种戒聚. 自誓而受.此亦得戒.复次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师.及清净僧众.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於禁戒者.但能学发无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净已.其未出家者.应当剃发.被服法衣.如上立愿.自誓而受菩萨律仪三种戒聚.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名为比丘比丘尼.即应推求声闻律藏.及菩萨所习摩德勒伽藏.受持读诵.观察修行.若虽出家而其年未满二十者.应当先誓愿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弥沙弥尼所有别戒.既受戒已.亦名沙弥沙弥尼.即应亲近供养给侍先旧出家学大乘心具受戒者.求为依止之师.请问教戒.修行威仪.如沙弥沙弥尼法.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当亲近菩萨所修摩德勒伽藏.读诵思惟.观察修行.应勤供养佛法僧宝.若沙弥尼年已十八者.亦当自誓受 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及遍学比丘尼一切戒聚.其年若满二十时.乃可如上总受菩萨三种戒聚.然後得名比丘比丘尼.若彼众生虽学忏悔.不能至心.不获善相者.设作受想.不名得戒.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是名说占第二轮法.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中受报差别者.当复刻木为六轮.於此六轮.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数.书字记之.一数主一面.各三面.令数次第不错不乱.当知如此诸数.皆从一数而起.以一为本.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 分别取著.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依六识故.於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 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若未来世佛诸弟子.於三世中所受果报.欲决疑意者.应当三掷此第三轮相.占计合数.依数观之.以定善恶.如是所观三世果报善恶之相.有一百八十九种.何等为一百八十九种.一者求上乘得不退. 二者所求果现当证.三者求中乘得不退.四者求下乘得不退.五者求神通得成就.六者修四梵得成就.七者修世禅得成就.八者所欲受得妙戒.九者所曾受得戒具.十者求上乘未住信.十一者求中乘未住信.十二者求下乘未住信.十三者所观人为善友.十四者随所闻是正法.十五者所观人为恶友.十六者随所闻非

正教.十七者所观人有实德.十八者所观人无实德.十九者所观义不错谬.二十者所观义是错谬.二十一者有所诵不错谬.二十二者有所诵是错谬.二十三者所修行不错谬.二十四者所见闻是善相.二十五者有所证为真实.二十六者有所学是错谬.二十七者所见闻非善相.二十八者有所证非正法.二十九者有所获邪神持.三十者所能说邪智辩.三十一者所玄知非人力.三十二者应先习观智道.三十三者应先习禅定道.三十四者观所学无障碍.三十五者观所学是所宜.三十六者观所学非所宜.三十七者观所学是宿习.三十八者观所学非宿习. 三十九者观所学善增长.四十者观所学方便少.四十一者观所学无进趣.四十二者所求果现未得.四十三者求出家当得去.四十四者求闻法得教示.四十五者求经卷得读诵.四十六者观所作是魔事.四十七者观所作事成就.四十八者观所作事不成.四十九者求大富财盈满.五十者求官位当得获.五十一者求寿命得延年.五十二者求世仙当得获.五十三者观学问多所达.五十四者观学问少所达.五十五者求师友得如意.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五十九者求妻妾得如意.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 六十一者观所虑得和合.六十二者所观人心怀恚.六十三者求无恨得欢喜.六十四者求和合得如意.六十五者所观人心欢喜.六十六者所思人得会见.六十七者所思人不复会.六十八者所请唤得来集.六十九者所憎恶得离之.七十者所爱敬得近之.七十一者观欲聚得和集.七十二者观欲聚不和集.七十三者所请唤不得来.七十四者所期人必当至.七十五者所期人住不来.七十六者所观人得安吉.七十七者所观人不安吉.七十八者所观人已无身.七十九者所望见得睹之.八十者所求觅得见之.八十一者求所闻得吉语.八十二者所求见不如意.八十三者观所疑即为实.八十四者观所疑为不实.八十五者所观人不和合. 八十六者求佛事当得获.八十七者求供具当得获.八十八者求资生得如意.八十九者求资生少得获.九十者有所求皆当得.九十一者有所求皆不得.九十二者有所求少得获.九十三者有所求得如意.九十四者有所求速当得.九十五者有所求久当得.九十六者有所求而损失.九十七者有所求得吉利.九十八者有所求而受苦.九十九者观所失求当得.一百者观所失求不得.一百一者观所失自还得.一百二者求离厄得脱难.一百三者求离病得除愈.一百四者观所去无障难.一百五者观所去有障难.一百六者观所住得安止.一百七者观所住不得安.一百八者所向处得安快.一百九者所向处有厄难.一百一十者所向处为魔网.一百一十一者所向处难开化.一百一十二者所向处可开化.一百一十三者所向处自获利.一百一十四者所游路无恼害.一百一十五者所游路有恼害.一百一十六者君民恶饥馑起.一百一十七者君民恶多疾疫.一百一十八者君民好国丰乐.一百一十九者君无道国灾乱.一百二十者君修德灾乱灭.一百二十一者君行恶国将破.一百二十二者君修善国还立.一百二十三者观所避得度难. 一百二十四者观所避不脱难.一百二十五者所住处众安隐.一百二十六者所住处有障难.一百二十七者所依聚众不安.一百二十八者闲静处无诸难.一百二十九者观怪异无损害.一百三十者观怪异有损害.一百三十一者观怪异精进安. 一百三十二者观所梦无损害.一百三十三者观所梦有损害.一百三十四者观所梦精进安.一百三十五者观所梦为吉利.一百三十六者观障乱速得离.一百三十七者观障难渐得离.一百三十八者观障乱不得离.一百三十九者观障乱一心除.一百四十者观所难速得脱.一百四十一者观所难久得脱.一百四十二者观所难受衰恼.一百四十三者观所难精进脱.一百四十四者观所难命当尽.一百四十五者观所患大不调.一百四十六者观所患非人恼.一百四十七者观所患合

非人.一百四十八者观所患可疗治.一百四十九者观所患难疗治.一百五十者观所患精进差.一百五十一者观所患久长苦.一百五十二者观所患自当差.一百五十三者观所患向医堪能治.一百五十四者观所疗是对治.一百五十五者所服药当得力.一百五十六者观所患得除愈.一百五十七者所向医不能治.一百五十八者观所疗非对治.一百五十九者所服药不得力.一百六十者观所患命当尽.一百六十一者从地狱道中来.一百六十二者从畜生道中来.一百六十三者从饿鬼道中来.一百六十四者从阿修罗道中来.一百六十五者从人道中而来. 一百六十六者从天道中而来.一百六十七者从在家中而来.一百六十八者从出家中而来.一百六十九者曾值佛供养来.一百七十者曾亲供养贤圣来.一百七十一者曾得闻深法来.一百七十二者舍身已入地狱.一百七十三者舍身已作畜生.一百七十四者舍身已作饿鬼.一百七十五者舍身已作阿修罗.一百七十六者舍身已生人道.一百七十七者舍身已为人王.一百七十八者舍身已生天道. 一百七十九者舍身已为天王.一百八十者舍身已闻深法.一百八十一者舍身已得出家.一百八十二者舍身已值圣僧.一百八十三者舍身已生兜率天.一百八十四者舍身已生净佛国.一百八十五者舍者已寻见佛.一百八十六者舍身已住下乘.一百八十七者舍身已住中乘.一百八十八者舍身已获果证.一百八十九者舍身已入上乘.善男子是名一百八十九种善恶果报差别之相.如此占法.随心所观主念之事.若数合与意相当者.无有乖错.若其所掷所合之数.数与心所观主念之事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为虚谬.其有三掷而皆无所见者.此人则名已得无所有也.复次善男子.若自发意观於他人所受果报.事亦同尔.若有他人不能自占.而来求请欲使占者.应当筹量观察自心.不贪世间.内意清净.然後乃可如上归敬.修行供养.至心发愿而为占察.不应贪求世间名利.如行师道. 以自妨乱.若内心不清净者.设令占察而不相当.但为虚谬耳.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一切所占.不获吉善.所求不得.种种忧虑.逼恼怖惧时.应当昼夜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能至心者.所占则吉.所求皆获.现离衰恼.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隋外国沙门菩提登译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法.种种心数. 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乃至尽於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谓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

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 依妄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具相依.起无先後.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源主. 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 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无明.以一切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又一切诸法. 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 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 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是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来至於心.如镜中像.无来无去.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无分别相者. 於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所谓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相.种种形类.以一切色相种种形类.皆依虚空而有建立生长.住虚空中.为虚空处所摄.以虚空为体. 无有能出虚空界分者.当知色相之中.虚空之界不可毁灭.色相坏时.还归虚空. 而虚空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若如是众生中. 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盘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於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

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於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已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 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瞠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於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 婆舍那观心.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习信 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若学习真如实观者. 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 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 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於奢摩他 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行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应於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 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若能修学如是观者. 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何以故.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名为学闻大乘深经者.名为学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者.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名为学远离邪见.於深正义中不堕谤者.名为於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名为能除诸罪障者.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 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

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 皆不能得深大利益.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 渐次作佛.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坚修位.成就顺忍故.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种性故.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渐次作佛者.略说有四种.何等为四. 一者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故.二者解满法故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来业.无造无作.於生死涅盘.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三者证满法故作佛.所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之业.无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复次当知.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 慢.为禅所缚. 退求世间.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 婆舍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著.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盘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 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一者摄念方便相.二者欲住境界相.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起相.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七者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八者转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胜功德.对治成就相.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业.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 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汝云何巧说深法.能令众生得离怯弱.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当知初学发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於无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常以巧便宣显实义而安慰之.令离怯弱.是故号我为善安慰说者.云何安慰.所谓钝根小心众生.闻无上道.最胜最妙.意虽贪乐.发心愿向.而复思念.求无上道者.要须积功广极.难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数长远.於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获.以是之故.心生怯弱.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 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盘.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乾闼婆城.如空谷响.如阳焰.如泡. 如露.如灯.如目翳.如梦.如电.如云.烦恼生死.性甚微弱.易可命灭.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盘.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复有众生不解如来言说旨意故而生怯弱.当知如来言说旨意者.所谓如来见彼一实境界故.究竟得离生老病死众恶之法.证彼法身常恒清凉不变等无量功德聚.复能了了见一切众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实微妙清净功德.而为无明 染之所覆障.长夜恒受生老病死无量众苦.如来於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一切众生离於众苦.同获法身第一义乐. 而彼法身.是无分别离念之法.唯有能灭虚妄识想不起念者.乃所应得.但一切

众生.常乐分别取著诸法.以颠倒妄想故而受生死.是故如来为欲令彼离於分别执著想故.说一切世间法.毕竟体空无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间法.亦毕竟体空无所有.若广说者.如十八空.如是显示一切诸法.皆不离菩提体.菩提体者.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无俱.非一.非异.非非一.非非异.非一异俱.乃至毕竟无有一相而可得者.以离一切相故.离一切相者.所谓不可依言说取.以菩提法中.无有受言说者.及无能言说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无有能取可取.无自无他.离分别相故.若有分别想者.则为虚伪.不名相应.如是等说.钝根众生不能解者.谓无上道如来法身.但唯空法.一向毕竟而无所有.其心怯弱.畏堕无所得中.或生断灭想.作增减见.转起诽谤.自轻轻他.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如是等说.能除怯弱.是名安慰.又复愚痴坚执众生.闻如是等说.亦生怯弱.以取如来法身.本来满足.非修非作相故.起无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计自然.堕邪倒见.我即为说修行一切善法.增长满足.生如来色身.得无量功德清净果报.如此等说.令离怯弱.是名安慰.而我所说甚深之义.真实相应.无有诸过.以离相违说故.云何知离相违相.所谓如来法身中.虽复无有言说境界.离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无一切相.不可依言说示.而据世谛幻化因缘假名法中.相待相对.则可方便显示而说.以彼法身性.实无分别.离自相.离他相.无空.无不空.乃至远离一切诸相故.说彼法体为毕竟空无所有.以离心分别.想念则尽.无一相而能自见自知为有.是故空义决定真实.相应不谬.复次即彼空义中.以离分别妄想心念故. 则尽毕竟无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实故.即为不空.所谓离识想故.无有一切虚伪之相.毕竟常恒.不变不异.以更无一相可坏可灭.离增减故.又彼无分别实体之处.从无始世来.具无量功德.自然之业.成就相应.不离不脱故.说为不空.如是实体功德之聚.一切众生虽复有之.但为无明翳覆障故.而不知见. 不能克获功德利益.与无莫异.说名未有.以不知见彼法体.所有功德利益之业. 非彼众生所能受用.不名属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对治诸障.见彼法身.然後乃获功德利益.是故说修一切善法.生如来色身.善男子.如我所说甚深之义. 决定真实.离相违过.当如是知.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说如此等殊胜方便深要法门时.有十万亿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住坚信位.复有九万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一切大众.各以天妙香华供养於佛.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尔时佛告诸大众言.汝等各各应当受持此法门.随所住处.广令流布.所以者何.如此法门.甚为难值.能大利益.若人得闻彼地藏菩萨摩诃萨名号.及信其所说者. 当知是人速能得离一切所有诸障碍事.疾至无上道.於是大众皆同发言.我当受持.流布世间.不敢令忘.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说六根聚修多罗中.名何法门.此法真要.我当受持.令末世中普皆得闻.佛告坚净信菩萨.此法门名为占察善恶业报.亦名消除诸障.增长净信.亦名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起方便.显出甚深究竟实义.亦名善安慰说.令离怯弱.速入坚信决定法门.依如是名义.汝当受持.佛说此法门已.一切大会悉皆欢喜.信受奉行.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大众中。

尔时外道有疑欲决迷大乘,行来至佛所,稽首恭重,合十指掌,问无我义:「大丈夫是一切智,常说此身无我,若身无我,本性亦无,云何说有哀号戏笑憎爱两舌等事,当何所生,是我所疑,愿赐除断,如来所言,身与本性有无云何?」

佛言:「外道谛听谛受,当为汝说。」

佛言:「身与本性体本空故,说或有或无,斯成二法。言是有者,斯更虚妄。」

佛言:「当观全身发甲皮毛两手双足,至於脂筋脾肠骨髓等事,周遍内外,不见本性。」外道言:「大丈夫,若彼不见本性,以我肉眼云何能见;或以天眼而能见乎?」佛言:「天眼见彼无色无相无住,此见非见。」外道言:

「若如是说,大圣妄语。若彼非者,云何现见有此号笑嬉戏瞠怒憎爱两舌等事,以如是故,何得说无;又说或有或无,斯成二义。」又言:「大丈夫,若彼有无不得说者,云何说言彼有所著、彼无所著?」又言:「空者当何所如?」佛言:「如是!如是!空非所如,体不可得故。」外道言:「若此者,笑哭嬉戏瞠怒憎爱两舌等事,当何所见?」佛言:「如梦如幻、如化如影像相。」外道言:「云何梦相?云何幻化相?云何影像相?」佛言:「幻化非相,空非执持,梦本体空,如阳焰故,影像无色,虚假不实,如是所见,乃至一切事皆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当如是见。复次,有二种见庄严真如,彼庄严者,此即名我、此即名他,是名人补特伽罗、名人世间思惟。至於资财男女兄弟妻妾等名心所思惟,庄严彼如是法,无自、无他、无人、无命、无补特伽罗、无有情、无世间、无见者、无资财、无男女、无朋友、无妻妾等,彼一切事不见自性,云何彼出世间庄严果报善恶生灭,彼真如庄严果报,无善无恶、不生不灭、无烦恼、无快乐,而彼诸法各各如是;又彼世间及出世间二种庄严, 令诸有情因庄严故而生烦恼,处於轮回,久久展转不知真如。彼知法者,思惟庄严,疑此苦受彼苦,受恶远离解脱,而不见道,愚痴有情,以迷执故, 轮转生死,堕於恶趣,行世间法,不见真如,尽彼轮回,犹如织网用线,展转复去复来;又如日月二种行住,昼夜隐显出没,世间诸行无常,不久破坏轮转生死,来往亦然,而真如体离庄严句;又彼天人乾闼婆等,及彼女等住彼天上次彼庄严果报,堕一切有;复有持明成就夜叉紧那罗摩?罗伽,彼以一切庄严果报,复堕地狱,字为左目右侯恶精进天,以彼神通而作功德,以彼一切庄严果报,或堕彼天;又若帝释及转轮王具最上德及最上句,以彼一切庄严果报,复生旁生。智者於一切时宜应远离天上最上大乐,恒观菩提之心,灵明廓彻,无自性、无 碍、亦无所住、一切皆空、亦复远离一切戏论。

外道:菩提心相,不硬不软、不热不冷、无触无执;又菩提心相,非长非短、不圆不方、不肥不瘦;又菩提心相,不白不黑、不赤不黄、非色非相;彼菩提心不作相、非显耀、无性无缠缚、由如虚空而无色,故菩提心相而离观察。外道:而汝不知菩提心相与般若波罗蜜多而相应故;又菩提心相自性清净、无物无喻、不可睹视、是最上句;又菩提心相,非诸物像,无相似者,如水成沤;虽睹非有,如幻化如阳焰;喻如泥团,作诸坯器,众名虽具,咸成戏论;贪瞠痴等,亦幻化有一味空故,如电之住刹那不见;观彼般若罗蜜多及作诸善,亦复如是;至於谈笑嬉戏、歌舞欢乐、饮食爱欲,一切如梦,有情诸行,毕竟体空,心喻虚空,疑当何立,行般若行。恒若此观了一切性自然解脱,得最上句。诸佛所说无上菩提由斯生出,当作是观,作此观者,得最上涅盘,乃至往昔造作诸过,咸悉除减,生无量德,而於此生不染诸过,专精观行,决定成就。若与真如不相应者,应念非真如咒及金刚铃真如无生印而起真如相应之行,决定圆满如上功德。

尔时外道闻是语已,审谛观察,而彼疑网皆悉除断,作是观已,获住大乘,瞻奉欢喜,作礼而退。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

大同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等奉制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余无量众俱,前後围绕。

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请曰:「大威德世尊!愿为我等说,右绕於佛塔,所得之果报。」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右绕於佛塔 所得诸功德 我今说少分 汝等咸善听一切诸天龙 夜叉鬼神等 皆亲近供养斯由右绕塔在在所生处 远离於八难 常生无难处斯由右绕塔

於一切生处 念慧常无失 具足妙色相斯由右绕塔往来天人中福命悉长远常获大名称斯由右绕塔

在於阎浮提常生最尊胜清净种姓中斯由右绕塔仪貌常端正富贵多财宝恒食大封邑斯由右绕塔财宝常盈积而无悭吝心勇猛广惠施斯由右绕塔色相净微妙见者皆欣仰所住常安乐斯由右绕塔或为忉利王妻子悉具足威势力自在斯由右绕塔

或作婆罗门持戒善通达咒术围陀典斯由右绕塔 或作大长者豪贵多财产仓廪常丰足斯由右绕塔 或作正法王自在王阎浮率土咸归化斯由右绕塔 或为具七宝大势转轮王十善御群生斯由右绕塔 从此生天上常有大威德净信於佛法斯由右绕塔 净信速成已於法无迷惑见诸行皆空斯由右绕塔 从天上舍命下生於人中入胎不迷乱斯由右绕塔 在於母胎中垢秽所不染如净摩尼珠斯由右绕塔 在胎及生时令母常安乐饮乳亦复然斯由右绕塔 父母及亲戚一切共鞠养乳母常不离斯由右绕塔 眷属皆爱念超过於父母资财自增长斯由右绕塔 夜叉诸恶鬼不能暂惊怖所须自然得斯由右绕塔 经於百千劫其身转清净妙色相成满斯由右绕塔 净眼修且广犹如青莲花兼得净天眼斯由右绕塔 妙色常圆满诸相自庄严成就大势力斯由右绕塔 或生帝释宫大威势自在忉利天中尊斯由右绕塔 或生须夜摩兜率陀天宫化乐及他化斯由右绕塔 或复生梵天梵世最自在诸天常供养斯由右绕塔 亿那由他劫常为诸智人恭敬而供养斯由右绕塔 其身及衣服亿劫常无垢具足白净法斯由右绕塔 具大精进力勤修种种行未尝有疲懈斯由右绕塔 勇猛常精进坚固不可坏所作速成就斯由右绕塔 深远微妙音闻者皆欢喜安乐常无病斯由右绕塔 如我所演说厌舍三有苦成就出世智斯由右绕塔 常在四念处及以四正勤四如意神足斯由右绕塔 了达四真谛根力七觉支正道及圣果斯由右绕塔 灭一切烦恼具足大威德无漏六神通斯由右绕塔 永离贪恚痴及一切障碍证独觉菩萨斯由右绕塔 得妙紫金色相好庄严身现作天人师斯由右绕塔 皆由以身业及语业赞叹右绕佛於塔获此大利益 右绕诸佛塔所得诸功德我今随所闻略说讵能尽」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舍利弗等一切众会,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再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崛山,与大菩萨及比丘僧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俱。其诸菩萨,一切皆得大智善权,悉能通达无字法藏,具乐说辩,不违真俗, 勇猛精进,永离盖缠,调伏诸根,无所执著,怜愍众生,如视一子,爱重实智,如大宝洲,惭愧为身,定慧为首,以大慈悲而为体性,知善不善,实不实法,照了二空,住胜妙地,得大名称,永安隐眠,决定修行最上之法,永离胎藏下劣之身,示现受生,守护国土,诸所施为,普遍贤善,离於三界, 能救三界,其行清净,善达自他,皆具足如是功德。其名曰:胜思维菩萨、胜趣行菩萨、妙音菩萨、美音菩萨、辩具菩萨、辩聚菩萨、珠髻菩萨、千辐菩萨、法辋菩萨、法响菩萨、莲花面菩萨、莲花眼菩萨、持地菩萨、声遍大地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一切皆是童子像类,於此众中而为上首,各各与已眷属等俱。

尔时,观世音菩萨与无量无数灌顶受职诸菩萨众之所围绕;得大势菩萨与无量亿大梵天众之所围绕;胜思惟菩萨与无量菩萨及天主帝释之所围绕; 虚空藏菩萨与无量四天王众之所围绕;众所知识菩萨与无量 女之所围绕; 普贤菩萨、离疑菩萨、不空见菩萨、止诸盖菩萨、无量善巧药王菩萨、药上菩萨等各与无量菩萨大众之所围绕;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等, 各与一切大阿罗汉之所围绕。乃至十方恒河沙等,一切世界所有日月诸天子等,各以威光来至佛所,以佛神力,彼彼威光不能照曜,犹如聚墨比阎浮金; 又有无量那罗延天,及水天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等,亦与眷属之所围绕;美音乾闼婆王,亦与无量乾闼婆众之所围绕;无浊迦娄罗王,与七亿迦娄罗王眷属围绕;乃至十方恒沙世界一切菩萨,各请己佛与眷属俱,来至此间娑婆世界,持诸上妙出世供具,供养於佛及菩萨已,各礼佛足,却住一面,坐莲华座,瞻仰世尊。

尔时,胜思惟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世尊!我为四众,欲问如来二字之义,惟愿如来为我解说,令我等辈咸得利益。」尔时世尊告胜思惟菩萨言:「善男子!如来岂为一众生故, 出现於世;乃为利益无量众生,出现於世。善男子!汝今乃能为四众故,请问於我二字之义,随汝所问,当为汝说。」於是胜思惟菩萨蒙佛听许,白佛言:「世尊!有何等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及以守护?复有何法,如来克证及以觉知?如是二义,惟愿为说。」

尔时,佛赞胜思惟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无量福慧,复为如来加威神力,乃能问我如是之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善男子!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欲贪,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瞠恚,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愚痴,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我执,如是一

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懈怠,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睡眠,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染爱,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疑惑,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无明,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善男子!如上所说如是等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善男子!汝问於我,复有何法菩萨摩诃萨应当守护者,今为汝说:

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摩诃萨常当守护者,何等一法?所谓已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常应守护。何以故?若菩萨摩诃萨守护此法, 即是守护诸佛如来一切戒藏,如诸菩萨,自爱命者,则不应杀;自爱财者, 则不应盗;自爱妻者,不应侵他;自爱实语,不应诳彼;自爱和合,不应间他;自爱正直,不应邪绮;自爱柔软,不应恶骂;自爱止足,终不於他而生贪欲;自爱仁恕,终不於他而生瞠恚;自爱正见,终不於他令生邪见。善男子!如是菩萨发意说言:『我今敬顺如来正教,应当勤心,守护此法。』是名菩萨摩诃萨守护一法。善男子!我见如是诸菩萨等,欲求无上大菩提者,悉为乐故而求菩提,无有为苦求之者也。善男子!是故我说:『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是等法,菩萨摩诃萨应当守护。」

尔时胜思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等之法如来克证及以觉知?惟愿为我开演其义。」佛言:「善男子!无有一法而是如来所觉所证。何以故?於诸法中,无觉无证,此是如来所觉所证。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无有法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本无有灭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性离二边来觉证;一切诸法,本无有实如来觉证。复次善男子!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念念不住,犹如电光。如是业缘如来觉证。是故我说:『以因缘故而诸法生;以因缘故而诸法灭,若离因缘,则无业报。』如是等事, 如来觉知。善男子!如是所觉一切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善男子!何故法性名之为藏?以诸众生世出世智,皆依此藏而得生故。如以实智观彼法性, 智依彼生故名为藏。复次善男子!我亦复说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 如是等事如来觉证;又善男子!诸法性相,一味解脱,如是等事如来觉证。善男子!如是解脱一味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复次善男子!又有一法如来觉证,何等一法?所谓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取不舍、非因非缘,如是等法如来觉证。复次善男子!如来了知一切诸法无有自性、不可为喻、无有文字之所辩说,如是之法如来觉证。善男子!如上所说,如是之法,悉是如来所觉所证。」

当佛说此遍照光明藏无字法时,有微尘数诸菩萨等,得住十地;又有无量诸菩萨等住於诸地;又有无量诸菩萨等证得百千诸大三昧;又有无量尘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又有无量无边众生得阿罗汉果;又有无量无

边众生得脱地狱、饿鬼、畜生种种诸苦,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诸在会众, 悉不唐捐,无有一人而空过者。

尔时,佛告罗#罗言:「善男子!我此法要,汝当受持。」时彼会中,有

#字为左目右侯九十亿菩萨摩诃萨,闻是语已,承佛神力,白佛言:「世尊! 我等誓於娑婆世界後时後分,见有堪能为法器者,我当为彼宣说是经,惟愿世尊不以为虑。」尔时四天王复白佛言:「世尊!若当来世,有善男子及善女人,能受持此经典者,我当拥护,诸有愿求,皆令满足。何以故,此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持此经,是法器故。」

尔时,世尊见九十亿诸菩萨等及四天王如是请已,便作是言:「善男子! 我此所说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我得佛来,未曾演说,今为汝等而演说之。善男子!彼未来世诸众生等,若得闻此希有法门,当知是人久已成就无量福慧;当知是人则为承事供养於我;当知是人则为荷担佛大菩提;当知是人决定当得成就辩才;当知是人决定当得清净佛土;当知是人临命终时,定当得见阿弥陀佛菩萨大众之所围绕;当知是人常见我身在灵鹫山,及见此等诸菩萨众;当知是人则为已得无尽法藏;当知是人得宿命智;当知是人不堕恶道。复次善男子!今我说是未曾有法,若当来世,有善男子及善女人,设有已作五逆等罪,闻此法门,若能书持读诵解说,或劝他人书持读诵及以解说,我见是人不堕恶道;其人所有诸烦恼障、业障、报障皆得清净;其人来世具得五眼;其人则为一切诸佛所共灌顶;其人则为诸佛世尊及诸菩萨之所护念; 其人来世在在所生,具足诸根,无有缺减。」

佛说是经已,胜思惟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说大乘稻秆经

[注一]敦煌本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耆 堀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具寿舍利子,往弥勒菩摩诃萨经行之处;到已,共相慰问,俱坐盘陀石上。是时具寿舍利子,向弥勒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言:「弥勒!今日世尊观见稻秆,告诸比丘,作如是说:『诸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於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默然无言。弥勒!善逝何故作如是说?其事云何?何者因缘?何者是法?何者是佛?云何见因缘即能见法?云何见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

弥勒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今佛、法王、正遍知,告诸比丘: 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於法即能见佛者。

此中,何者是因缘?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叹、苦、忧、恼得灭;如是唯灭纯极大苦之聚。

此是世尊所说因缘之法。

何者是法?所谓八圣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八圣道;果,及涅盘:世尊所说,名之为法[注二]。

何者是佛?所谓:知一切法者,名之为佛。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见作菩提、学、无学法故。

云何见因缘?如佛所说,若能见因缘之法: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是也。若能如是,於法亦见: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得正智故,能悟胜法,以无上法身而见於佛。

间曰:何故名因缘?答曰:有因有缘,名为因缘,非无因、无缘故,是故名为因缘之法。世尊略说因缘之相:彼缘生果,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与因缘相应性、真如性、无错谬性、无变异性、真实性、实际性、不虚妄性、不颠倒性等,作如是说。

此因缘法,以其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彼复有二:谓外及内。

此中何者是外因缘法因相应?所谓:从种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茎; 从茎生节;从节生穗;从穗生花;从花生实。若无有种,芽即不生,乃至若无有花,实亦不生;有种芽生,如是有花,实亦得生。彼种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实;实亦不作是念:我从花生。虽然[注三];有种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实即而能成就。应如是观:外因缘法因相应义。

应云何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谓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外因缘法而得生起。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

地界者,能持於种。水界者,润渍於种。火界者,能暖於种。风界者, 动摇於种。

空界者,不障於种。时,则能变种子。若无此众缘,种则不能而生於芽; 若外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时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 种子灭时而芽得生。

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种子;如是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润渍於种;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暖於种子;风界亦不作是念:我能动摇於种; 空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不障於种;时亦不作是念:我能变於种子;种子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注四];芽亦不作是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虽然;有此众缘,而种灭时,芽即得生。如是有花之时,实即得生。

彼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亦非时变,非自性生,亦无因而生。虽然;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种灭之时而芽得生。

是故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

应以五种观彼外缘法。何等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於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

云何不常?为芽与种,各别异故。彼芽非种: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坏之时而芽得生,是故不常[注五]。云何不断?非过去种坏而生於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断[注六]。云何不移?芽与种别,芽非种故,是故不移。云何小因而生大果?从小种子而生大果,是故从於小因而生大果。云何与彼相似? 如所植种,生彼果故,是故与彼相似。是以五种观外因缘之法。

如是内因缘法,亦以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何者是内因缘法因相应义?所谓:始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若无

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无有生,老死非有。如是有无明故,行乃得生; 乃至有生故,老死得有。无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亦不作是念:我从无明而生;乃至生亦不作是念:我能生於老死;老死亦不作是念:我从生有。虽然;有无明故,行乃得生,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因相应义。

应云何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等和合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何者是内因缘法地界之相?为此身中作坚硬者,名为地界;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为水界;能消身所食、饮、嚼 者,名为火界;为此身中,作内外出、入息者,名为风界;为此身中,作虚通者,名为空界;五识身相应及

有漏意识,犹如束芦,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为识界。若无此众缘,身则不生。若内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识界等,无不具足, 一切和合,身即得生。

彼地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而作身中坚硬之事;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为身而作聚集;火界亦不作念:我能而消身所食、饮、嚼 之事;风界亦不作念:我能作内外出、入息;空界亦不作念:我能而作身中虚通之事;识界亦不作念:我能成就此身名色之芽;身亦不作是念:我从此众缘而生。虽然; 有此众缘之时,身即得生。

彼地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 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

何者是无明?於此六界,起於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 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

有无明故,於诸境界起贪、瞠、痴。於诸境界起贪、瞠、痴者,此是无明缘行;而於诸事能了别者,名之为识;与识俱生四取蕴者[注七],此是名色;依名色诸根,名为六入;三法和合[注八],名之为触;觉受触者,名之为受;於受贪著,名之为爱;增长爱者,名之为取;从取而生,能生业者,名之为有;而从彼因所生之蕴,名之为生;生已,蕴成熟者,名之为老; 老已;蕴灭坏者,名之为死;临终之时,内具贪著及热恼者,名之为愁;从愁而生诸言辞者,名之为叹;五识身受苦者,名之为苦;作意意识受诸苦者, 名之为忧;具如是等及随烦恼者,名之为恼。

大黑 故,故名无明;造作故,名诸行;了别故,名识;相依故,名名色;为生门故,名六入;触故,名触;受故,名受;渴故,名爱;取故,名取;生後有故,名有;生蕴故,名生;蕴熟故;名老;蕴坏故,名死;愁故, 名愁;叹故,名叹;恼身故,名苦;恼心故,名忧;烦恼故,名恼。

复次,不了真性,颠倒无知,名为无明。如是有无明故,能成三行,所谓:福行、罪行、不动行。从於福行而生福行识者,此是无明缘行;从於罪行而生罪行识者,此则名为行缘识;从於不动行而生不动行识者,此则名为识缘名色。名色增长故,从六入门中能成事者,此是名色缘六入;从於六入而生六聚触者,此是六入缘触;从於所触而生彼受者,此则名为触缘受;了别受已,而生染爱耽著者,此则名为受缘爱;知己,而生染爱耽著故,不欲远离好色及於安乐,而生愿乐者,此是爱缘取;生愿乐已,从身、口、意造後有业者,此是取缘有;从於彼业所生蕴者,此是有缘生;生已,诸蕴成熟及灭坏者,此则名为生缘老死。

是故彼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已来, 如暴流水而无断绝。

虽然,此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已来, 如暴流水而无断绝;有其四支,能摄十二因缘之法[注九]。云何为四?所谓无明、爱、业、识。识者,以种子性为因;业者,以田性为因;无明及爱, 以烦恼性为因。此中业及烦恼,能生种子之识;业则能作种子识田;爱则能润种子之识;无明能殖种子之识。若无此众缘,种子之识而不能成。

彼业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种子识田;爱亦不作念:我今能润於种子之识; 无明亦不作念:我今能殖种子之识:彼种子识亦不作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虽然;种子之识,依彼业田,及爱所润,无明粪壤所生之处,入於母胎,能生名色之芽。

彼名色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化,亦非时变,非自性生,非假作者,亦非无因而生。虽然,父母和合时,及余缘和合之时, 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彼诸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依彼生处,入於母胎,则能成就执受种子之识、名色之芽。

如眼识生时,若具五缘而则得生。云何为五?所谓:依眼、色、明、空, 依作意故,眼识得生。此中,眼则能作眼识所依;色则能作眼识之境;明则能为显现之事;空则能为不障之事;作意能为思想之事。若无此众缘,眼识不生。若内入眼,无不具足;如是乃至色、明、空作意,无不具足,一切和合之时,眼识得生。

彼眼亦不作是念:我今能为眼识所依;色亦不念:我今能作眼识之境; 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识显现之事;空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不障之事; 作意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所思;彼眼识亦不作念:我是从此众缘而有。虽然;有此众缘,眼识得生。乃至诸余根等,随类知之。

如是,无有少法而从此世移至他世。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明镜之中,现其面像。虽彼面像,不移镜中,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面像亦现。

如是,无有少许从於此灭,生其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月轮,从此四万二千由旬而行。彼月轮形像,现其有水小器中者,彼月轮亦不从彼移至於有水之器。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月轮亦现。

如是,无有少许从於此灭而生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其火,因及众缘若不具足,而不能燃;因及众缘具足之时,乃可得燃。

如是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依彼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

所生之处入於母胎,则成就种子之识、业、及烦恼所生名色之芽。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应以五种,观内因缘之法。云何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於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

云何不常?所谓:彼後灭蕴,与彼生分各异,为後灭蕴非生分故;彼後灭蕴亦灭,生分亦得现故,是故不常[注十]。云何不断?非依後灭蕴灭坏之时,生分得有,亦非不灭;彼後灭蕴亦灭,当尔之时,生分之蕴,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断[注十一]。云何不移?为诸有情,从非众同分处,能生众同分处故,是故不移[注十二]。云何从於小因而生大果?作於小业, 感大异熟,是故从於小因而生大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与彼相似。是故应以五种观因缘之法。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能以正智,常观如来所说因缘之法: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无尽、不寂静相[注十三]、不有、虚诳、无坚实、如病、如痈、如箭、过失、无常、苦、空、无我者。我於过去而有生耶?而无生耶? 而不分别过去之际。於未来世,生於何处?亦不分别未来之际。此是何耶? 此复云何?而作何物?此诸有情,从何而来?从於此灭而生何处?亦不分别现在之有。

复能灭於世间沙门、婆罗门不同诸见,所谓:我见、众生见、寿者见、人见、希有见、吉祥见、开合之见,善了知故。如多罗树,明了断除诸根栽已;於未来世,证得无生无灭之法[注十五]。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具足如是无生法忍,善能了别此因缘法者,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即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犍闼婆等,闻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信受奉行。

注一:本经以《敦煌本》为底本,并参校《大正藏》、《佛教大藏经》。其异译本有四 种:(一)佛说稻芋经 阙译附《东晋录》(《大正藏》 16册八一六页、《佛教大藏 经》12册二七三页) (二)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 喻经 唐不空三藏译(同上 八一九页、《佛教大藏经》53册一四二二页)(三)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宋施护译(同上 八二一页、《佛教大藏经》12册二 六七页)(四)了本生死经 吴支谦译(同上 八一五页、《佛教大藏经》12册二七O页 )宋本、宫本「芋」字作「芊」(音「干」),元本、明本作「秆」。又「 」字通 「秆」,禾茎也。[中华大子典]

注二:唐译此句译作:「云何是法?如来略说八支圣道,困得涅盘,是

名为法。」

注三:唐译此句译作:「然有种子故生芽,乃至有花生果 」注四:唐译此句译作:「其种子亦不作是:我从众缘而得生芽。」

注五:唐译此句译作:「云何不常?种子、芽异故。不即是种是芽,亦不以坏种而生, 芽实经种坏故而生。以种坏芽生,故名不常。」

注六:《入中译论》解释此处经意云:「虽举是喻,然非说他生,亦非说自相生。」又 云:「是为显示同时缘起,无诸分别如幻事故。」以是当知:前破二种作用同时 者,是破有自相之作用,非总破二种作用同时。後示经中如秤高下之喻,必显指 二种作用分别如幻事故同时而有。

注七:《菩提道次第广论》抉择经意云:「名色中名者,谓受、想、行、识非色四蕴。 色者若生无色,唯有色种而无实色。除此,余位羯蓝等色。」

注八:《俱舍论》云:「谓根、境、识和合生。」

注九:从「此则名为生缘老死。」之後,唐译本译作: 「如是名为十二缘生,迭互为因,不常、不造作、无思,亦无缘生、无尽法、无 离欲法、无灭法;无始来,流转不间断,随转如河驶流。设使缘生不间断,随转 如河驶流。是十二支缘生,四支和合而作转因 」

注十:唐译此句译作:「云何不常?从此边蕴死,於余处边蕴生。非即死边蕴是彼生边 蕴;然死边蕴灭,於彼生蕴起,是故不常。」

注十一:参见注六。

注十二:唐译作:「云何不移转?然於异类转生,名不移转。」请参见注六。

注十三:唐译译作:「如幻」。第二八页第七行及第十行「不寂静相」, 文意亦复如是 !

注十四:「痈」,音「雍」。由血行不良而生之疮毒;大而浅者为痈,深者为疽。[辞 源]

注十五:唐译译作: 「如断多罗树,无所有性,入於胜义,於诸趣长时悟不生不灭,得成就忍,广 作无边利乐有情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若须臾顷:审谛、观察 缘生义理者,即能顿灭无始时来极重业障,广集福德,智慧通达,永断邪见, 说法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