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杀手锏

食虫植物

在缤纷的世界中,绿色植物作为能量的转化者,通常是处在生物界食物链的第一环,即被食者。然而在千百万种的植物中,也不乏个别的“异类”,它们不是被食者,而是捕食者,以昆虫为食。根据科学家统计,它们的祖先有可能是生长在氮素养分十分缺乏的酸性土壤和池沼中,经过长期的适应,一部分的叶子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捕虫器,靠捕食和消化小虫作为营养的补充。据统计,全世界共有食虫植物约400余种,我国约有30余种。

第一,猪笼草

又名雷公壶,为猪笼草科猪笼草属的植物,直立或攀援草本,高0.5~2米。硕果栗色,长0.5厘米左右,种子丝状,长约1.2厘米,花期4~11月,果期8~1月。

猪笼草的叶片和捕虫笼初见这种植物,你也许会认为它身上那瓶子一样的东西是它的果实。其实,那是它的捕食器。这些长8~16厘米不等的“瓶子”是一些贪吃的小昆虫的葬身之地。猪笼草的瓶子盖的边缘腺体和瓶子里面的腺体能够分泌一些类似于蜜汁的液体,这些蜜汁对苍蝇和一些小昆虫很具诱惑力。贪吃的昆虫爬到瓶口舔食蜜汁时,会受瓶体内的更多的蜜汁的诱惑爬进瓶内,而瓶子的上半部分的内壁是由蜡质构成的,十分光滑,昆虫很容易落入瓶子的底部。一旦昆虫落入瓶内,瓶盖就会紧紧地盖住,昆虫想跑也跑不掉了,只得慢慢地被瓶子底部的消化液消化吸收掉。捕虫器的颜色非常美丽,大小不一样,小的只有拇指一般的大小,而大的甚至可以容纳1~2升水。在北京植物园和华南的植物园均有栽培观赏。

猪笼草科的植物有2属,约68种,主要产于加里曼丹等热带岛屿,少数分布至大洋州的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以及印度半岛。有的种类瓶内生长有倒刺,昆虫落入其中更是难逃活命。我国的分布较少,仅有一属,产于广东西部、南部,主要生长于海拔50~400米的沼地、路边、山腰和山顶等灌丛中、草地上或林下。

第二,毛毡苔

属茅膏草科,为茅膏草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茎短,叶基生,密集,具长柄,叶片圆形或扁圆形,长3~9毫米,宽5~12毫米。

我国产于黑龙江和吉林,生于海拔900~1000米的山地和湿草丛中,也分布于欧洲中部和北部,亚洲和美洲北部等寒冷的地区。

因为这种植物的叶片上表面长有带着腺体的长丝条,每个腺体的外面包有大滴粘稠的分泌物,太阳灼照时闪闪发光,所以这种植物又被诗意地称为“夜露草”。一次,有关研究者随机采集了56片叶子,发现有31片粘有已死的昆虫或残骸,而其它未展开的叶片以后无疑还可能逮到更多的昆虫。毛毡苔捕虫主要依靠其上表面带有腺体的长丝条,即“触毛”和其上部分泌的粘液来完成。

由于腺体分泌的物质粘度比较大,可以拉成长丝,因而当昆虫飞落时,就会被粘住,难以挣脱,这时毛毡苔的叶片触毛就会开始运动把虫子裹住。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当小昆虫或蚊蚋落在其上,如果持续几秒钟想挣脱束缚的话,那么腺体末端的细胞就会像人的神经末梢一样,把信息传导开来,这样以小昆虫为中心,周围的触毛会逐渐地向中间卷曲,有的甚至能达到180度的扭转,最后触毛按在小虫的身上。这个过程中,触毛的腺体会分泌大量的粘液,随着触毛的运动而涂在小虫的身上。这种分泌物是呈酸性的,大家都知道,动物的胃液含一种酸和一种酶,消化时两样都不能少,毛毡苔的分泌液也是一样的。动物的胃受到机械刺激后,分泌一种酸,而毛毡苔的腺体因触毛的运动而增加分泌物的分泌量,使之成为酸性。在这个过程中,它可以依靠一些前次消化残留的酶和酸共同作用吸一部分氮物质。而这部分氮物质的吸收,会使其腺体受到作用,分泌出酸和酶,对小虫进行消化,而腺体会逐步把消化液吸收掉。它的捕食时间从小虫的触动到完全卷合要1~6个小时,而完全消化掉一只小虫则要3~7天。在植物学家的实验中,毛毡苔能将软骨这样坚韧的东西很快溶解,消化吸收。

事实上胃液消化软骨与消化肉类的方式和过程也是一样的,和毛毡苔消化它们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毛毡苔的分泌液能消化骨头,乃至牙齿和珐琅质,是由于分泌液中含有大量的酸类的缘故。可能是出于这种植物对于磷的急迫需要,分泌液中的酶,只有在骨头中所含的磷酸石灰全部被酸溶掉,并且分泌液中有了游离酸时,才发挥作用,这时纤维基物质便很快溶解掉。

这种植物的根起固定作用和补充水分的作用,因为那么多的腺体不停的接受日光的灼烤,蒸发是很厉害的,必须要有足够的水分来补充,这就是它们的根饿作用,而植物叶片一般的合成营养成分的功能则被叶片这一特殊功能——吸食虫液替代了。

第三,捕蝇草

与圆叶毛毡苔一样,同属于茅膏菜科。草本,地下为球茎,植株高2.5~3.5厘米,叶片两瓣,每瓣的上表面都长有3条尖锐的小突或刚毛,排成三角形。这些刚毛对于触动极为敏感,不仅它们本身能运动,还能引起叶片的运动。叶缘向外延长成多数尖锐刚直的突起——棘突,像一个老鼠夹上的两片铁齿一样,相互交错。背面的叶中肋发达得很大而隆起,叶片表面除了近边缘上,都排列着带红色或带紫色的腺体,叶片的其余部分为绿色,棘突和叶片状叶柄都没有腺体。腺体由20~30个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中充满紫色的液体。腺体上面突出,下面有短柄,栖中没有螺纹导管,能分泌,也具有吸收能力,带有8个红褐色或橙色分叉的极小突起。显微镜下很像精致的小花朵,大量的散布在叶柄上,叶背上和棘突上,叶瓣上也有少数。敏感的刚毛由几列长形而充满紫色液体的细胞构成,细小纤弱,向顶端渐渐的削尖。

捕蝇草生长于潮湿的湖滨、沼泽地区。我国分布于云南、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和西藏南部;北美洲也有分布。这种草由于动作迅速有力,被称为“爱神的蝇夹子”,是世界上的奇异植物之一。

捕蝇草张开的叶片叶片上的刚毛对于短暂柔软的触动非常的敏感,但如果以硬物去触动刚毛,则很难使叶片达到闭合的状态。由于捕蝇草两片叶瓣间的分泌物质有类似于花蜜的特殊的气味散出,因而能引诱很多种类的小昆虫前来“投网”。而一只小虫只要任意碰一条刚毛,两片叶瓣即以惊人的速度合拢。由于两瓣间彼此对折成的角度小于直角,所以逮住任何撞上来的昆虫的机会很多。如果关闭后,其消化液溶解不到含氮物质,在一段时间后就会重新张开,继续进行捕虫。这对它们很重要,因为关闭着是无法捕虫的。

如果叶片因刚毛受刺激关住一只昆虫,叶片就不再保持凹形中间留下的空腔,而是将两瓣慢慢地互相贴紧,就在这时,叶缘渐渐有些向外翻转,叶瓣相互挤压的力量是很大的,这个力使腺体分泌液体,从而腐蚀和消化昆虫,通过腺体吸收。一般捕蝇草在消化完一只昆虫张开以后反应会迟钝很多,甚至对以前很敏感的刺激都不产生反应。这一点捕蝇草比不上圆叶毛毡苔,后者能在短时间内多次捕捉昆虫,并把它们消化掉。

棘突在叶片闭合后彼此向内弯曲而靠拢时,尖端首先交叉,最后基部相错。叶瓣边缘相遇以前,棘突之间留下的缝隙是开放着的,这样一些较小的昆虫会因为叶瓣的关闭与产生的黑暗而惊恐地从缝隙中逃掉。相反,一只较大的昆虫,想要从空隙内逃走,一定会被挡回来,再逃进墙壁正在向内凹陷的牢里,因为叶缘相遇前棘突已渐交错,如栅栏般挡住较大的昆虫。这就如鱼网网住大鱼而漏掉小鱼一样,因此,就可以捕捉较大的昆虫,而不将能量浪费在小虫身上。

第四,轮藻

蚊子除了传染疟疾、丝虫病、黄登热和登革热等多种疾病外,还能将80多种病毒传染给人,其中有半数为病源病毒。世界上每年由于蚊子传染疾病的患者多达数亿人,死于疟疾的就有100万人。藻类是蚊子幼虫的主要食物,因此防疫工作者灭蚊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清除孳生蚊幼场所的藻类。但是本世纪初起,人们发现淡水藻类中,轮藻具有毒杀幼蚊的作用。

轮藻门是淡水藻类植物中个体较大、形态特殊、结构复杂的一大类群,广布于世界各地的淡水和半咸水中,尤以湖沼、池塘、水田等不流动的浅水水体中常见。它具有类似根、茎叶的分化,茎上有明显的节,节上轮生叶状小枝,体外多被大量的钙质,使植物体坚硬而粗糙。在小枝的节上有藏精器,它成熟时成金褐色,藏卵器成熟时是黄色,因卵内贮存较多的淀粉,往往在显微镜下呈暗黑色。

轮藻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曾是水生植被中一个极其繁茂的类群,而现在地球上只有左旋轮藻目中的一个科——轮藻科了,目前已知它有400余种左右,分6个属,即丽藻属、鸟巢藻属、拟丽藻属、灯枝藻属、丽枝藻属和轮藻属。我国的轮藻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除狸藻素外,其它各属均有分布。

轮藻为什么能灭蚊子?从1919年起就有人进行研究。但是,布隆根据在马达加斯加的观察和室内实验,认为轮藻本身并不直接产生杀死幼蚊的物质,而是轮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改变了水环境的条件。后来的许多人进一步指出,这种水对鼠、鱼和人均无危害,是无毒的。1954年,艾马浩里将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的幼虫和卵分别放入培养有柔曲丽藻、硬丽藻、尖头丽藻、珊瑚轮藻、锡兰轮藻和球轮藻的试验瓶中,它们对幼蚊的生存和蚊卵的发育都有影响,但丽藻的效果较好,5天内几乎杀死全部蚊幼。他还报道说,在靠近东经附近的一个池塘里,因塘底被茂盛的柔曲丽藻覆盖,没有蚊子,居民们不用蚊帐。但是研究者也指出,不同的轮藻杀死幼蚊的能力是不同的。我国劳动人民的实践证明,轮藻是一种优质磷肥,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都有挖取轮藻泥或利用冬水田栽培轮藻的习惯。同时轮藻植物形体美观,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水生植物,可以在美化城市水体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