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牛栖息地——牛背梁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东段,陕西省长安、柞水、宁陕三县交界处,是西安市和陕南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我国唯一以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本区地处秦岭中段,秦岭主脊自西向东从保护区的中部通过,最高峰牛背梁处于保护区中。区内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种类较多。
据初步调查,保护区内有兽类60种、鸟类123种,、两栖动物7种,、爬行类20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5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羚牛、豹、黑鹳、林麝;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鬣羚、血雉、金鸡、红腹角雉、大鲵等。
羚牛是本区的保护重点,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冷杉林和松林中,种群数量约100多只。秦岭是羚牛秦岭亚种模式产地,牛背梁为中心区域,是羚牛较为集中的栖息地,并有季节性的迁徙活动。
目前羚牛较为集中的分布区域有西沟峡脑、石窑沟脑和转角楼一带。
羚牛并不是牛,它居于牛科羊亚科,分类上近于寒带羚羊,是世界上公认的珍贵动物之一,因它体形粗壮如牛,长2.1米,约重300千克,活像一头小水牛,而头小尾短,又像羚羊,它叫声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名羚牛。
它生有一对似牛的角,角从头部长出后突然翻转向外侧伸出,然后折向后方,角尖向内,呈扭曲状,故又称扭角羚。
羚牛是一种大型牛科食草动物,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其体型介于牛和羊之间,但在牙齿、角、蹄子等更接近羊,可以说是超大型的野羊,活脱脱是个“四不像”。
全身毛色为淡金黄色或棕褐色,颌下和颈下长着胡须状的长垂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生活在海拔2000至4500米的竹林中,其在我国的分布地区与大熊猫相似,数量稀少,被视为“国宝”。
羚牛是一种古老的动物,《汉书》称羚牛为猫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羚牛角也是珍贵的药材,性寒,可入药,能平肝气,清热镇惊解毒,亦可治内热、头痛、眩晕、狂躁等疾病。
牛背梁保护区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有种子植物105科,433属,其中木本植物153属,草本植物280属。已发现我国特有属12个,特有植物种459种,秦岭特有种55种。
从本区各属的地理成分来看,与亚洲和北美洲的联系较欧洲甚至大洋洲和非洲更为密切,而温带成分是牛背梁保护区植物区系的主要成分,具有较强的过渡性。
北坡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南坡多含华中植物区系成分,高山地带还表现出唐古拉植物区系和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特点,为多种植物区系成分的交汇地带。
在各地理成分中,以温带成分最为突出,温带属在该地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中,起着主导作用。
牛背梁保护区有珍稀濒危植物11种,其中列为一级保护植物1种,二类保护植物3种,三类保护植物7种,保护植物在保护区内呈零散分布。其中,太白红杉、星叶草和羽叶丁香为陕西省发现的新分布点。
[旁注]
鬣羚 也叫明鬃羊,属牛科,它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人们据此将其与驯鹿、驼鹿和麋鹿一起称为“四不像”。因其最早在印尼的苏门答腊被发现的,因此又叫苏门羚。
红腹角雉 属于鸡形目雉科。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色浅。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雄性较雌性更为美丽。
太白红杉 国家三级保护渐危种,为我国特有树种,是秦岭山区唯一生存的落叶松属植物。落叶乔木,仅于秦岭中部高山地带有成片纯林或小块天然林,其余均星散分布在陕西部分地区。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并抗风。因高寒地带,立地条件差,生长期短,所以生长缓慢。
林麝 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麝属的一种动物,体型较小,以分泌麝香而闻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已濒临灭绝。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雌雄均无角;耳长直立,端部稍圆,尾巴较短。
[阅读链接]
在秦岭太白山,无论是针叶林还是混交林,或是竹林丛生处,都是羚牛可以活动的场所。羚牛活动范围大,常可扩及百余公里。喜群居,冬季多为二三头的小群,夏季集成10头左右、有时多达30至50头的大群。
各群都有雄牛带领。春季高山仍处于冰雪封冻时,牛群迁入草木开始萌发生长的低谷,待夏季气温上升时,再迁至高山,初冬大雪时,又迁至中山过冬。
羚牛垂直迁徙时,上山成一条线,由牛“司令”带领,成年牛公在前,雌牛在后,犊牛夹在中间,一头接一头,秩序井然地登山。下山时,则散开成扇形。
羚牛白天采食多种植物。地面食物缺乏时,能站起来用前肢搭在树干上采食高处的树叶。牛群休息或吃草时,常有一头公牛在高处警戒,发现敌害,就以上下唇相挞,发出“吧—吧—”声的信号,然后带头奔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