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资源库——长青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汉中市洋县北部,是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0000公顷。

长青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洋县境内,北与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为界,东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南界和西界分别与洋县华阳、茅坪镇11个行政村的集体林相邻。

长青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为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为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库”。

已知区内有种子植物丰富,列入《我国濒危保护植物》红皮书的有30多种;脊椎动物有近300种,其中兽类60多种,鸟类200多种,两栖爬行类30余种,鱼类20余种。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近40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朱鹮、金雕、林麝等;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毛冠鹿、大鲵、血雉、红腹角雉等。

保护区处于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动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竹林面积达20000多公顷,成为秦岭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

被誉为“四大国宝”的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朱鹮等国宝级珍稀野生动物均有分布,尤其被世界生物学界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在本区广泛分布。

本区为秦岭大熊猫的集中分布区,现有大熊猫80余只,占秦岭大熊猫总数的1/3,保留着一具相对完整和相对稳定的大熊猫繁殖群体,是一处最有价值的大熊猫分布区。

朱鹮也是长青保护区的珍稀动物。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鸟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

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中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

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高大树木上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附近的稻田、泥地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

朱鹮以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为食,兼食昆虫。每年3月到5月是朱鹮的繁殖季节,它们选择高大的栗树、白杨树或松树,在粗大的树枝间,用树枝、草棍搭成一个简陋的巢。

雌鸟一般产2至4枚淡绿色的卵,经30天左右的孵化,小朱鹮破壳而出。60天后,雏鸟的羽翼丰满起来,它们的羽毛比成熟朱鹮的颜色稍深,呈灰色。直到3年之后,小朱鹮才完全发育成熟,并开始生儿育女。

朱鹮是稀世珍禽,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

自从我国在陕西洋县发现了朱鹮后,就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

至1995年,中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目前,我国朱鹮数量已近2000只。

长青保护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秦岭海西至印支褶皱的中部,由一系列东西向褶皱与平行展布的断裂构成的复式褶皱带,后被印支期二长花岗岩侵位、吞蚀、破坏,现存的构造格局多呈一些残缺不全、规模不等的褶皱、断裂构造。

主要岩石有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多种,使地质上称为“华阳岩基”的主体部分。保护区北高南低,呈斜面山岳地况。

由于地球构造运动,流水侵蚀,以及冰川、冰缘风等外营力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地质复杂,地形多变,岭梁纵横,山高谷深。

长青保护区河流水系位置地处长江流域,区内主要河流是酉水河、湑水河,属汉江水系一级支流的上源支流。

酉水河发源于保护区北界兴隆岭活人坪南坡酉水谷,由北向南汇入汉江。湑水河在区内流域面积约18平方千米,区内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水质清纯,可直接饮用。

长青保护区处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错过渡地区。保护区的北边有秦岭主峰太白山天然屏障,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寒流的入侵。南边暖湿气流沿汉江河谷直达中高山地带,形成大陆性季风气候。

季节性变化明显,全年具有雨热同季、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气候及植被的垂直地带性明显等特点。气候随海拔升高而呈垂直变化,从下往上依次为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

区内地形复杂,小气候差异较为明显。沿山逆上,“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依据海拔高度增高,气温骤降,降水量猛增。

因受基石、降水、温度、生物、地形等因素影响,长青保护区土壤类型以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等为主,土壤湿润、有机质含量高。

[旁注]

洋县 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东接佛坪、石泉县,南邻西乡县,西毗城固县,北界留坝县、太白县。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其中。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四通八达。古为“汉上明珠”,今称“朱鹮故乡。”

印支期 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我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或称印支事件。

朱鹮 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

[阅读链接]

洋县黑米历史悠久。据《洋县志》记载,黑稻原产洋县,据传公元前140年,西汉博望侯张骞选育而成。他将其奉于武帝,帝大悦,遂列为“贡品”。自汉武帝以来,历代帝王都将洋县黑米列为“贡品”,而成为皇室贵族的珍肴美味。

《洋县志》称:“黑米、香米、薏米、桂花米,乃贡米也”。把黑米列为洋县“四种优质奇米”之冠。洋县黑米、香米、寸米,又被称为“米中三珍”,可见黑米的稀奇珍贵了。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洋县范坝村发掘春秋平王姬宜臼年间的古墓时,发现墓葬内有此米。可见,早在2600多年以前,洋县范坝村一带的先民就已种植并食用黑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