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遵守党的生活纪律,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生活纪律是党员干部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涉及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各个方面。

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不是小事,它是党员干部的道德观念、人格品质和文化素养在日常生活中的综合反映,是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表现。

一、遵守生活纪律,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在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时任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党员、干部还要切实解决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问题。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古人说:‘百行以德为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大量情况表明,道德情操与生活情趣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许多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大多是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道德败坏开始的。”他要求党员干部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引领社会风尚。”1

  1. 习近平 :《党员干部要有高尚道德情操健康生活情趣》,人民网时政频道,2009年11月18日。

(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要严以修身

修身,就是修养身心,是指个人思想品德、人格方面的修炼、养成和提升。

修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历览前贤,无不看重培养高尚道德的“修身”行为。

孔子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我国古代的哲人、封建士大夫亦将“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看得同样重要。比如说曾国藩。

曾国藩被人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还曾经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作为传统社会的一介儒生,如何能做到“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并且仕途上总是步步高升,得以成为后世景仰的善始善终人物?这是跟他注重自身修养有着重要的关系。他的“日课十二条”等,就足以体现他的道德修养状态。

“日课十二条”,是曾国藩的修身理论和修身方法。所谓“日课十二条”:

一为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为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为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为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为读史: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为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为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为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为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为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为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为夜不出门。1

  1. 转引自岳亮:《曾国藩的学习之道》,《学习时报》,2014年7月9日。

曾国藩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不可否认,曾国藩的成才成功源于他的自身修养。

虽然修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党员干部的修身与古人的“修身”是有区别的。党员干部的修身,不仅要修,还要严,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周恩来总理正是因为他的严以修身而被世人称为道德楷模。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去世了。噩耗传出,中华大地有亿万人侍立在寒风中痛哭。当时,80高龄的胡厥文老人写了一首《悼念周恩来总理》的五言诗。 诗中写道:“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伤。”

中国著名作家冰心晚年说:“周恩来总理是我国二十世纪的十亿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

在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时,著名学者梁衡撰文,评价他有惊人之“六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不怨,去不留言。

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能具有如此高尚的人格魅力?他的自我修养准则给出了答案。

1943年3月18日( 农历二月十三日),是周恩来同志的45岁生日。同志们特地做了几道简单的菜,准备晚上为他祝寿。周恩来知道后坚持不出席,只让厨房煮了一碗面作为纪念。就在这一天的晚上,他在自己的办公室,以更严格的党性标准剖析自己、反省自己、要求自己。他结合整风实际,写下了著名的《我的修养要则》: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这些要则,是周恩来同志一生自我修养的准则。1

1.《周恩来选集》上卷,第125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

(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要给欲望设置个边界

欲望,是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人生是有欲望的,欲望是人类的本能。但要知道,欲望是一把双刃剑。欲望能成就人,也能摧毁人。因此,党员干部需要给自己的人生欲望设置一个边界。否则,不仅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也会毁了自己、毁了家庭。

欲望,不仅是人类的本能,而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欲望。这一点早在194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著的《人类激励理论》中就说得很明白。

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其实,也就是“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如果仅仅满足于乘坐马车,就没有飞机、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想当年,美国莱特兄弟就是因为有着要像鸟一样在天空飞行的欲望,才制造出飞机。

没有欲望,就没有人的成长成才。一个人如果仅仅满足于“挣钱—盖房子—娶婆姨—生娃—放羊”,他的生活道路也就只能在这几个轨迹上转圈。

可以说,是欲望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欲望推动着人的进步、成长和成才。

欲望虽然对创造世界文明,推动人的进步、成长和成才起着巨大的内驱作用,但欲望是有边界的。逾越了欲望的边界,欲望变成了贪欲,贪欲就会毁掉一个人,甚至毁灭世界。

圣雄甘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但地球不能满足人类的贪欲。”

贪欲,是无止境的欲望。有句成语,叫作“欲壑难填”,指的就是贪欲。

人类的“欲望”一旦变成“贪欲”,就会让地球难能承受;人的“欲望”一旦变成“贪欲”,就会让他人无法接受。

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欲望”变成了“贪欲”,则是异常的。异常,就脱离了正轨,脱离了正轨,就是脱离了正道。一个脱离了正道的人,迟早会被毁灭掉。

明代朱载堉(1536年—1611年)的《山坡羊·十不足》就把人的贪欲以及结果描绘得淋漓尽致: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坐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十不足》是朱载堉写的散曲集《醒世词》中的一首。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欲望无止境”的贪婪者。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语:“人心不足蛇吞象”。

其实,古时有人如此,现代有人更甚。“坐着奥迪想宾利,当了局长思部长;住着楼房盼别墅,有钱百万欲上亿;喝着茅台思拉菲,拥着娇妻盯美女。”

欲壑难填、贪来贪去的结果,会把自己送上一条不归路。纵观那些落马的官员甚至是那些走向不归路的官员,没有哪一个不是被贪欲毁掉的。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就说:“我是被贪权、贪钱、贪色毁掉的。”

难填的私欲,让一些原来很有发展前景的党员干部走向了罪恶的深渊。教训真的是非常深刻啊!

党员干部如何才能在人生正常的欲望推动下进步,而不让人生正常的欲望变成毁灭自己幸福的贪欲呢?

第一,给正当的、必要的欲望设置个边界。人生来就有欲望。目欲视、耳欲听、脚欲走、嘴欲吃……这些欲望都是正当的、必要的。

一个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正当的、必要的欲望,才有健康、健全的人生,才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但是,这种正当的、必要的欲望也是需要有节制的。目欲视,也不是什么都能看;耳欲听,也不是什么都能听;脚欲走,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走;嘴欲吃,也不是什么饭都能吃。如果看了不该看的东西,如淫秽视频,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如色情场所、赌博场所,就会摊上大事了。

所以说,党员干部需要给自己的这些正当的、必要的欲望设置个边界,知道适可而止。否则,正当的、必要的欲望就会变异。变异的欲望就会毁掉你的幸福、快乐。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向上帝请求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上帝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土地都归你。”

那个人拼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在跑。太阳落山之前,他停下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也没起来。

有人挖了个坑,就地掩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你有千平别墅,还是睡一张床;你有百辆豪车,一次也只能坐一辆。

第二,即使是正当的欲望,也要知道量力而行。学习的欲望、进步的欲望、奉献的欲望……这些欲望都是正当的。一个人有了学习的欲望,就能去学习、去努力学习;一个人有了进步的欲望,就能去奋斗,去努力奋斗;一个人有了奉献社会的欲望,就能甘做春蚕吐尽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即使是正当的欲望,也需要量力而行。柳宗元的《蝜蝂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子。它在爬行的时候,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非常涩,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子又喜欢往高处爬,竭尽全力也不肯停止,以致掉在地上摔死。

(原文: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其实,我们人类社会也充满着形形色色的“蝜蝂”,不知量力而行,不断地往自己的身上增加负担,最后超了负荷,量变发生了质变。

第三,欲望不能被自私和贪婪所胁迫。我们说有欲望才能有进步,但这种欲望不能被自私和贪婪所胁迫。被自私和贪婪所胁迫的欲望会发生异变。

变异的欲望会摧毁一个人的人生。常言道:“知足者常乐。”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欲望一定要有节制,如果没有节制,就会贪得无厌。贪得无厌的欲望常常反映在权、钱、色这三个方面。

有的党员干部权欲很大。为了权欲,花重金买官。2013年2月28日,我在媒体上看到一篇报道。报道的题目是:“局级官员为升迁支付600万元买官被骗”。

“局级官员为升迁”,很显然,是想升为部级。在咱看来,局长,这官已经不小了,何必要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来买部级的职位呢?想来,咱是没有鸿鹄之志。

“支付600万元买官被骗”,说明他的“鸿鹄之志”不仅没有实现,还“赔了夫人又折兵”。支付600万元被骗,说明事情没有办成,白损失了600万元。要是光经济损失,他就是“万幸”了,不幸的是,把骗子抓住了,他还跑得了吗?那600万怎么来的,是要向有关方面说清楚的。

有的党员干部钱欲无限。为了捞钱,以权牟私,以权寻租。家里都有成千上万的钱财了,还不够。甚至死到临头了,还往自己的口袋里塞钱。比如李真,他在已经知道中纪委开始调查自己、晚上睡不好觉、风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还敢收受工程的中介费。

为什么会这样?我是凡夫俗子,弄不明白。咱们看看李真自己的答案:“是对钱的占有欲驱使着我。在膨胀的财富欲的驱使下,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诉诸权力,更助长了收钱的欲望,甚至觉得不收白不收。遇到工程项目就想弄钱,如果不弄到这笔钱,就感到焦躁,坐卧不宁。”

有的党员干部色欲旺盛。家里红旗未倒,外面就彩旗飘飘。不仅养情人,甚至嫖妓。重庆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就是一个典型。其不雅视频让人震惊。

新华社记者乔云华曾经问李真:“现在怎么看待女色?”李真说:“女色如同吗啡,偶尔一用可以安神止痛,如不节制,就要败家丧命!”

“对于秋蓉呢?”“一个字:恨。”

“两个字呢?”李真不假思索地说:“恨!恨!”

“三个字呢?”李真咬牙切齿地说:“恨!恨!恨!芍药红妆,乃是杀人利剑。色字头上立刀锋呀!”

这个让李真恨得咬牙切齿的于秋蓉,是谁?她就是李真的情人。

李真死到临头,“恨”已经没有用了。但李真的“恨”是否能给各级党员干部敲响警钟?

(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要慎重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党员干部也不会例外。其实,许多伟人、名人都有兴趣爱好。有人喜欢打桥牌,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有人喜欢集邮,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有人喜欢篆刻,如李岚清。

但党员干部的兴趣爱好,相对于一般人的兴趣爱好来讲,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般人的兴趣爱好,可能就是生活中的小情趣,业余时间的小调剂。但党员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决定着其兴趣爱好并不是个人的小事、私事。

党员干部的兴趣爱好事关民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的就是领导的兴趣爱好对民风的导向作用。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党员干部的兴趣是游山玩水,他的身边就会有“徐霞客”;如果一个党员干部的爱好是以饮酒为乐,他的下属就多有“李白”。

党员干部的兴趣爱好事关形象。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其实就是他内在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一个终日迷恋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党员干部,肯定不会有好的形象。

党员干部的兴趣爱好事关廉洁。赖昌星说过这样一段话:“不怕领导干部不受贿,就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只要他有兴趣爱好,他就会被我攥在手心里。”结果,许多领导干部就被他攥在了手心里。

这样说也并非是说党员干部不能有兴趣爱好。而是说,党员干部要有健康的兴趣爱好,而且即使是健康的兴趣爱好,也最好不要外露张扬。这是底线。

如果外露张扬了,就会有人投其所好,最后,把你“攥在手心里”。如何做才合适呢?提点儿建议,供大家思考:

第一,要培养好的兴趣爱好,不要有不良的嗜好。打桥牌、集邮、篆刻等,都是好的兴趣爱好。它可以训练头脑,缓解压力,陶冶情操。邓小平同志就说过:“唯独打桥牌的时候,我才什么都不想,专注在牌上,头脑能充分地休息。”

“黄、赌、毒”等都是不良的嗜好,千万不要沾染。谁沾染了这种嗜好,谁就走上了不归路。如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就是因为沾染了赌博的不良嗜好而走进地狱之门的。

马向东曾经自我剖析说:“每到香港洽谈项目时,我大多都借机去澳门参与赌博。在马来西亚、韩国等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中,我也悄悄跑到当地赌场碰碰运气。开始是用个人的钱去玩,1998年3月,下属干部从别人手中借来巨资参赌,我得知后,非但没有坚决制止,反而也多次在赌场接受下属干部给的一些筹码去参赌。”

经有关部门查实,从1996年8月至1999年2月,马向东与李经芳、宁先杰等人,先后17次私自到澳门赌博,其中有5次是马向东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以种种借口私自去港澳赌博的。

马向东的教训告诉我们,作为党员干部,不良的嗜好绝对不能沾染,这是纪律。

第二,即使是有好的兴趣爱好,也要能够有效地节制。如果不能有效地节制,适度把握,就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最后导致正事被贻误,甚至被人所利用。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告诫他的大臣们:“人君一生当谨嗜好,不为物诱,则如明镜止水,可以鉴明万物。一为物诱,则如明镜受垢,水之有滓,昏翳混浊,岂能照物?”

在朱元璋看来,不管是当臣子的,还是做国君的,都应当小心嗜好。不为财物所诱惑,就像明亮的镜子平静的水面,可以鉴明万物。一旦为财物所诱惑,就像镜子有污垢,水面有渣滓,昏翳混浊,岂能照见万物?

当然,朱元璋并非全盘否定嗜好。他又说:“人亦岂能无好,但在所当好耳。如人主好贤,则在位无不肖之人;好直,则左右无陷佞之士。如此,则国无不治。苟好不当好,则正直疏而邪佞进,欲国不乱,难矣。故嗜好之间,治乱所由生也。”

朱元璋看问题还是很全面的。他认为,人不能没有嗜好,只是要有好的嗜好。比如,君王嗜好贤能之人,则在位的人没有不肖之人;君王嗜好正直的人,则身边就没有陷佞之士。这样一来,治理国家没有治理不好的。如果沾染了不良的嗜好,则会疏远正直贤良的人才,而那些邪佞不肖之人就会得到重用。如是这样,想要国家不乱,那是很难的事。所以,国家乱与治,就在君主的嗜好之间。

朱元璋从治国的高度来分析“为物所诱”以及嗜好的好与坏。其所言的确是真知灼见。这种真知灼见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沉溺于吟诗作词之中,“为高谈,不恤政事”,最终误国身亡。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告诉我们,身为党员干部,你的嗜好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关系到自身的得失。所以,为国家计、为自身计,都要严防不良的嗜好,即使是良好的嗜好,也要能够有节制,不能顺其自然,让其膨胀无度。

二、遵守生活纪律,自觉遵守公序良俗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十一章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在公共场所有不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有其他严重违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行为的,应当视具体情节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党籍处分。”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自觉遵守公序良俗,是党的生活纪律对党的干部的明确要求。

(一)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是全民性的道德,它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守。社会公德又叫公共生活准则,是社会道德在人类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特殊表现。

第一,讲文明,懂礼貌。文明礼貌,是人际交往中所持有的诚恳和气、谈吐文明、举止谦恭的待人态度。它是人们在待人接物方面必须遵守的礼节。

讲文明,讲礼貌,就是要自觉遵守公共行为准则,用文明的语言和举止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文明礼貌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文化涵养和文明素质,是一个人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的和谐统一。

文明礼貌也是人的第一素质,是做人的基础,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合格公民和党员干部,良好的文明礼貌是不可缺少的。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文明礼貌。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汉代的贾谊则把是否讲礼、守礼看作人与兽的区别。在现代文明社会,文明礼貌更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所应该注意的,它能够展示人的教养,显示人的品行。可遗憾的是,有的人却对此置若罔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铮在《政府法制》撰文,讲述了他那年春节期间在火车上的一次不愉快的遭遇。1

  1. 杨铮:《巧遇“公仆”》,《政府法制》,2001年第7期。

那天他和家人乘火车从南昌回北京,凭教授证明被列车长安排到一个软卧车厢内。文章说,我高高兴兴地进入这4人一组的包厢。桌上摆满各种水果,还有一壶茶、两个杯子和一个烟缸。坐在桌边床上的是一位四十出头的人。不一会儿,乘务员进来坐在他身边,笑脸问候又恭维说:“首长,您还有什么需要,请发话。”我顺手拿起桌上的《南昌晚报》看了一下,并放在床上。这时,这位“公仆”不断抽烟,吞云吐雾,弄得小小的包厢里气味难闻,让人难以忍受。于是我说:“请你不要在包厢内吸烟,这是无烟车厢。”他爱答不理。我出去安顿好我的家人返回包厢时,他继续吸他的烟,我毫不客气地说:“你要吸烟请到外面!”这时他不得不掐掉烟头,突然,他站起来,把我床上的报纸抢了过去,并说:“这是我的报纸。”我把此事向列车长讲了,他大吃一惊,不一会儿通知我:“杨教授,我们给您安排另一包厢的下铺怎么样?”我欣然同意,迅速迁出这个“特殊”包厢。等这位“公仆”下车后,列车长告诉我,他是xx 省委副书记……

读罢杨教授写的这篇文章,我为这位省委副书记感到可耻。一个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应该带头遵守社会公德,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他乘坐的是“无烟车厢”,就不应该在车厢里面吸烟。但他却我行我素,照吸不误。而当别人对他提出批评时,他则爱答不理,并流露出不满和报复的心态。其失体的举止显然是一种违规和有悖于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第二,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助人为乐是一个人基于对他人幸福和个人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而采取的理性行为,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重要基础。

助人为乐,就是把帮助别人当作快乐。它的内在精神是“爱人”、关心人,成人之美,济人之难。

人人都向往幸福快乐,但追求幸福快乐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有的人以拼命为自己攫取财富为幸福快乐;有的人以竭力为自己获取高位为幸福快乐;有的人以老婆孩子热炕头为幸福快乐。而真正的党员干部应该是以人民的幸福快乐为自己的幸福快乐。

所谓以人民的幸福快乐为自己的幸福快乐,是说党员干部诚心诚意地为人民做事情,为人民服务,给人民送去温暖,帮助别人,当人民幸福快乐了,他就感觉到自己特别的幸福快乐。郭明义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党员干部。

郭明义常说:“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越做越有劲!”

这是郭明义的幸福观。这是一种以奉献为幸福的幸福观。正是有了这种幸福观,郭明义捐出工资总额的一半给希望工程,累计为身边工友、特困学生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资助了180多名特困儿童,参加了54次捐献全血和捐献血小板,累计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 “30年来,我经历了很多,但我的信念一直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

郭明义说,他的做法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事实上,有一个理由,这就是他对人民的热爱,他的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这样去做事,就像父母抚养子女、儿女孝敬老人一样,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动机和缘由,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他对人民有着如“父母抚养子女、儿女孝敬老人一样”的思想感情。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难免不遇到困难,遇到困难就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我们都能帮人所需,并以此为快乐,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乐园。

第三,爱护公物。公物,就是公家的物品,它是社会全体成员或集体成员共有的财产,是公民享有社会权利的物质条件,是劳动人民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它包括国家的土地、森林、矿产、水利、海洋等资源;铁路、公路、桥梁、水运、航空等交通设施,通信、邮电、广播、电视等通信设施,文艺、教育、体育等文化设施;各种军用设施,厂房、机器、仓库等企业财产,珍贵动物、花草、树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

爱护公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是每个公民的道德义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爱护公共财产。可知,爱护公物不单单是一项道德责任,也是一项法律义务。

在这方面,革命前辈徐特立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1924年,徐老在长沙女子师范学校教书。他对学校的财物十分爱惜,就连其他教师用过的粉笔头,他也不浪费,自己捡起来再用。有的学生笑话他吝啬,他写了一首诗教育学生说:“半截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易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徐老这种爱护公物的优良品德很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公家物件总易珍”,大家应该时刻记住这句话。

第四,保护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保护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保护环境,不仅对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改造社会,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环境是作用于人的所有外界事物与力量的总和。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地质和土壤环境以及其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建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其他社会环境。

人类的生产与发展、存在与灭绝,都与环境休戚与共。因此,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爱护环境,这也是保护环境的道德意义。

有人说:“天堂和地狱的大门钥匙就捏在人类自己的手中。保护好环境,地球就是人类的天堂花园;破坏了环境,地球就是人类的地狱坟场。”这话决不是夸大其辞。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带头保护好环境,做一个自觉保护环境的党员干部。

(二)遵守家庭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亿万个家庭累积起来,构建成了我们的社会。家庭美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保证广大公民幸福健康生活和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家庭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规范家庭生活、调节家庭关系、鼓励或约束家庭成员行为的道德准则。

作为党员干部遵守家庭美德,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忠实于爱情。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十一章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与他人发生不正当性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利用职权、教养关系、从属关系或者其他相类似关系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从重处分。”

有位名人说过:“忠诚和互相信任是爱情的首要条件。”的确,真挚的爱情就是建立在忠诚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夫妻相互信任的前提是忠诚。爱情是需要忠诚专一的,容不得欺骗、玩弄,容不得“婚外恋”等行为的发生。

请看李大钊同志和许光达同志是怎样对待婚姻爱情的。

李大钊的夫人叫赵纫兰,是比他大5岁的农村妇女,而且目不识丁。但李大钊并没有因此而嫌弃她,却始终如一地爱着她。即便是李大钊成了大学者、名教授,他也没有改变对妻子的爱。

赵纫兰虽然没有文化,但却非常贤惠。与李大钊结婚后,她就辛勤地操持着家务,帮助李大钊。她相信李大钊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因此,不管家境多么困难,她都坚定地支持李大钊的工作。

正如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在追忆父亲时所说:“二老相敬如宾,相濡以沫,感情极好。”

李大钊是我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不仅用自己的一腔热血铸就了共产党人的英魂,也用自己的真挚爱情写就了高尚道德情操的美好篇章。

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一生光明磊落、诚实守信,在婚姻爱情生活问题上也是如此。

因革命工作,许光达与妻子邹靖华曾多年失去联系。这期间,许多姑娘倾慕他,向他射出丘比特之箭,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也有人劝他:“你同妻子离散十年了,兵荒马乱的年月,倘若她不在人世了,你岂不是白等了?”但他却说:“我要等。万一她没有死,我另娶他人,岂不伤透了她的心?这些年来,她为我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盼望与我团圆。假如她真的死了,我也要见到她的坟墓,添上一抔土,否则,我是不会再娶的。”“苍天不负有心人。”许光达终于奇迹般地与妻子团圆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光达作为国家高级将领和领导人,经常可以带夫人参加各种重大的礼仪活动,但邹靖华却不愿意参加这种活动。因为多年来,艰苦生活的磨砺,她未老先衰。她觉得自己比那些年轻、漂亮、光彩照人的夫人,太逊色了。可是许光达每次都硬拉她去参加,他说:“国家的威仪,不仅仅表现在外表上,而主要是看一个国家的国魂、士气、民风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这方面,你可以把那些外国武官的夫人比下去。‘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何况你我是患难多年的夫妻。”

许光达对妻子邹靖华的感情,不仅经历了战争年代艰难困苦的考验,也经受住了和平环境身居高位的考验。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他是怎么样地尊敬、关怀、爱慕自己的妻子的。他对妻子忠信不渝的崇高品格,永远留在邹靖华和亿万人民的心中。

有人说,爱情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一个人的灵魂是光明还是污浊;品德是高尚还是卑下;心地是善良还是邪恶。从李大钊和赵纫兰、许光达和邹靖华的爱情里,我们看到了光明、高尚和善良。

三、遵守生活纪律,重视家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一)正自己的家风,管好自己的家人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一个历史典故。说是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

一天,他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薛勤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就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我这里引述这个故事,是想说,作为党员干部要治理国家、管理社会,首先,要正自己的家风,管好自己的家人。如果连自己的家风都不正,自己的家人都管不好,怎么能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社会?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风建设的传统。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古人的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国家统治者和社会管理者,首先要求他们进行自我修养,成为仁德贤明的君主或清正廉洁的行政管理官吏,并管理好家庭,然后再去治理国家和社会。古人的这种思想在今天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的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党员干部连自己的配偶子女都不能管住管好,又如何能够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呢?即使党员干部自身廉洁奉公,如果配偶子女严重违法乱纪,党员干部自己也难以挺直腰杆儿,其领导形象、执政形象也会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关心爱护自己的亲属子女是人之常情。但这种爱决不能是溺爱,而应该寓爱于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党的各级干部的家风好起来了,正起来了,就会带动党风纯洁,为社会风气的好转起积极作用。应该说,我们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重视家风建设的,他们不仅严于律己,而且对自己的家属子女也能够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在树立良好家风上为全社会作出了表率。比如刘伯承。

为了不让孩子有优越感,不去搞特殊化,刘伯承夫妇在自家的电话间里贴了一张“告示”:

“儿女们,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供你爸爸办公用的。你们的私事绝对不许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是国民党的作风,不许带到我们家里来。”

这张告示,刘伯承的六个儿女都严格地遵守着。

刘伯承的长孙降生时,他已年近八旬,听到喜讯非常高兴。但就是这样一个宝贝,刘伯承一家也严格要求,使他和人民大众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孩子在普通幼儿园长大,在普通学校读书,口袋里揣着汽车月票,脖子上挂着钥匙。

但是,也有一些党员干部的家风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甚至很严重,已逐步成为腐败的源头之一。

有的党员干部对子女的情况不过问,不教育,听之任之,不加约束,甚至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一味地装糊涂,在大是大非面前丧失原则立场;

有的党员干部自身就不过硬,不但自己违法违纪,还纵容唆使子女胡作非为;

还有的党员干部对子女的问题不是积极配合组织调查处理,而是百般包庇袒护,帮助开脱责任。

这些做法看似关爱子女,其实是坑害了子女。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向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方法:一种是注意培养子女的素质和能力,让子女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做一个自强不息,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一种是为子女囤积大量的财富,让子女坐享其成。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为之计深远”,是要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负责。金山也有吃空的时候。吃空了金山,还谈什么长远发展?

事实上,一个人的长远发展,重要的不是金钱财富,而是他的素质和能力。林则徐有这样一段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所以,他明确表态,不赞成给子孙留钱财。

不独林则徐,古今中外有识之士,对子女的未来发展都有智慧的识见。比如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官吏。他曾经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过知县。虽贵为知县,但他为政清廉,罢官归故里时,是“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郑板桥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他在外为官时,将儿子小宝留在乡下,由他的弟弟郑默代为抚养。他担心弟弟溺爱小宝,时常给弟弟写信,要求弟弟严格管教孩子。他在信中写道:“我52岁才生了这个儿子,哪有不爱的道理?但教更重于养。”

郑板桥在临终的时候,他把儿子小宝叫到床前,突然提出要吃儿子做的馒头,等小宝把馒头送到父亲病床前时,父亲已经气断过世了。

在父亲的床头,小宝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比如,张闻天。1971年5月,中央决定恢复张闻天的原工资待遇。第二年6月,又决定发还他在北京的存款。对这件事,他一直对孩子守口如瓶。

1975年,儿子虹生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来看望他。他特意嘱咐有关同志,不要把自己补发工资的事告诉虹生。

有位同志知道虹生在新疆的生活很苦,又患有迁延性肝炎,就劝张闻天给虹生一部分钱,但张闻天没有这样做。他说:“这几年我吃闲饭,没做工作,很对不起党。将来我要把这笔钱作为党费,全部交给党组织。”

时隔一年,1976年7月1日,张闻天同志便在无锡逝世了。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妻子刘英:“我死后,请替我把补发的工资和归还的冻结存款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为我最后的一次党费,千万不要留给孩子。”

刘英点头答应了他。但张闻天仍不放心,吃力地举起颤抖的手,比画着要刘英给他立个字据,签上名。

见此情景,刘英泪流满面。她哽咽着说:“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一定全部交给党。我们几十年的夫妻了,还要我立字据,难道你还信不过我?”

听了刘英的话,张闻天这才点了点头,表示放心了。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十一章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对这些负面清单,党员干部一定要清楚。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行为。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禁止领导干部家属亲友插手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插手人事安排。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来自领导干部家属亲友的违规干预行为要坚决抵制,并将有关情况报告党组织。”

对这些要求,党员干部一定要牢记。

(二)培养好的家风要立好“家规”

家规,是一个家庭所订立的对所有家庭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的规矩。《钱氏家训》有言:“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中华民族向来有为培养好的家风而立家规的优良传统。钱氏家族所立的《钱氏家训》就是如此。

《钱氏家训》从个人修养到家庭规矩,从社会责任到国家情怀,都有规范要求。个人篇强调自省、律己、善学;家庭篇强调守序、勤俭、忠厚;社会篇强调诚信、利人、公益;国家篇强调爱民、惠民、利民,其中的每一条训词都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光辉。例如:

个人篇:“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家庭篇:“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社会篇:“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国家篇:“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真是字字珠玑,句句箴言。钱氏家族自钱家先祖吴越国王钱镠开始,其人才就喷涌而出。远古的不说,就是现当代,便有钱学森、钱三强、钱其琛、钱锺书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政治家、科学家、文艺家。

钱氏家族为什么长盛不衰,人才辈出?《钱氏家训》功不可没,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就曾经说过:“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独《钱氏家训》,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示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都是家规家训的珍品。这些家规家训,在规范着家族成员行为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达着社会的道德规范。

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有严格的家规家训。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有个儿子,叫延滨。

他对延滨的要求十分严格。延滨上小学之后,他就让孩子住到学校里,去过集体生活,接受锻炼。并规定,不许用小车去接送。

他要求延滨:“在外面不许扛我的‘牌子’。如果你对别人吹自己是司令员的儿子,我就不准你回这个家。”

因此,延滨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之前,在填写各种表格时,“家长栏”中,一直填写的都是母亲的名字。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他是司令员的儿子。

后来,高中毕业时,延滨因为成绩优异,学校准备推荐他出国深造,才晓得延滨的父亲原来是装甲兵司令员。

然而,当学校就此事征求许光达意见的时候,许光达却不同意学校的安排。

他说:“高级干部的子女在国外又会受到特别关照,这对他们没有好处……靠‘老子’吃饭是没有出息的。”

还有周恩来同志给他的亲属定下的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2017年1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都应该明史知理,不能颠倒了公私、混淆了是非、模糊了义利、放纵了亲情,要带头树好廉洁自律的“风向标”,推动形成清正廉洁的党风。要勤于检视心灵、洗涤灵魂,校准价值坐标,坚守理想信念。要增强政治定力、道德定力,构筑起不想腐的思想堤坝,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要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坚决反对特权现象,树立好的家风家规。

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央政治局同志的要求,也是对全党同志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指出:“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则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各级党员干部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好家风带领全社会形成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