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遵守党的廉洁纪律,守住个人干净的掌权底线

宋朝人包拯在《乞不用赃吏》上疏中云:“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的意思是说,廉洁者,是民众的表率;贪腐者,是百姓的敌人。

党的各级干部作为先锋队中的一员,必须清正廉洁,才能成为民众的表率。所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要求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接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清正廉洁,个人干净,是党的各级干部掌权的底线。

一、遵守廉洁纪律,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为什么同样的外在客观条件,同样的制度体制,有的干部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有的干部却贪污腐化,走向犯罪的道路?说到底,是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的一种内心尺度,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态度,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换句话讲,价值观决定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人实现价值的行为方式。

杨善洲就是一位有着正确价值观的党的干部。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了。出于对他几十年无私奉献、服务人民并取得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

杨善洲同志婉言谢绝了组织上的关心。他对普朝柱同志说:“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

为什么要回施甸种树?杨善洲这样解释:“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儿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儿实事。”

于是,61岁的杨善洲,走进了施甸县的大亮山,开始了他的种树生涯。

杨善洲为什么不愿搬到省城昆明居住,而愿意回到施甸县的大亮山种树,因为他的价值观是为了帮家乡办点儿实事,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

方志敏为什么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而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为什么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而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为什么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而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因为他的价值观是“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

(一)树立执政为民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显而易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党的各级干部树立执政为民的价值观。

各级干部树立了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心中就会始终装着人民。心中有人民,才能为人民着想,才能为人民服务。如果一个人心中只想着“孔方兄”,他只能是“为人民币服务”,不可能为人民服务,更谈不上全心全意了。

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就是一个树立了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党的好干部。

2004年2月,沈浩同志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

来到小岗村,沈浩很快就实现了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他走村串户了解民情,和农民肩并肩地修路办厂。

三年任期,他带领小岗村的群众修平了路,启动了小岗村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小岗村的百姓也逐步走向了富裕。

然而,沈浩的任期却到了。“当年我们杀头、坐牢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们真怕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

严宏昌等几个人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恳请留下沈浩。

走,还是留,沈浩焦灼不安,选择两难。沈浩选择了留下。

一干又是三年。

三年转瞬即逝。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是走,还是留?无尽的牵挂,一样的深情,再一次让沈浩难以抉择。小岗村的百姓再一次按下了红手印,真情地挽留。

想走。离家6年,太长了…… 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90岁的老娘,他特别牵挂。女儿盼着爸爸回家;妻子王晓勤盼望着夫妻早日团聚,不同意沈浩留任。

想留。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又让他牵肠挂肚……

在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沈浩选择了人民的利益。他留在了小岗村。而且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副长长的挽联,浓缩了沈浩人生最后的光辉时光。

树立执政为民的价值观,要明确权力所属。当年,有个美国记者曾经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回答:“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地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1

  1. 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毛泽东选集》(4),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128页。

毛泽东同志这段话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委托给我们的,我们党自己没有权力。二是说,人民之所以把权力委托给我们,是因为我们共产党人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忠实地为他们办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政党执政、领导干部执政,都源于人民授权。

毛泽东同志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是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枪杆子里面也是出不了政权的。当年,老区人民“最后一粒粮,拿去缴公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女,送到咱队伍上”。

江西瑞金沙洲坝的杨荣显老人有八个儿子,为了红色政权,他把儿子们先后送到部队,八个全都牺牲在战场上。

谁授权,就要对谁负责,就要为谁服务,这是政治学的一条普遍原理,也是权力运行的一条基本法则。

党的各级干部的权力既然是人民授予的,就要执政为民,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焦裕禄同志为什么能清正廉洁,成为党员干部的榜样,就是因为他对权力的属性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曾经说过:“我们不是百姓的父母,而是老百姓的儿子,还要做听人民群众话的孝子,我们不是为民做主,人民才是主,人民要自己做主人,我们就是长工,是给人民扛长活的。”

(二)对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

武侠片《独孤九剑》中,有两句禅语式的诗:“谁能破名利,太虚任遨游。”这两句诗说得很是深刻。谁要能突破“名利”这两个字,就可以任意遨游天地之间了。

为什么突破了“名利”二字,就能“太虚任遨游”?“无欲则刚”吗,林则徐的话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既如此,一个人要想淡泊虚名私利,不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即使不容易,作为党的干部也应该做到。因为《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党的各级干部应该有追求,但这种追求,不是追求自己的虚名私利,而应该追求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

当一个人追求的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时候,他就会视虚名私利为浮云,他的关注点只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个人的功名利禄不值一提,也根本不提,甚至是本应该得到的功名利禄,他也会“腾出大房住小屋”、“让衔又让位”。比如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

1947年7月,罗荣桓同志从莫斯科治病后,回到哈尔滨。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让他住到一栋三层的楼房里。

这栋楼房原是一位旧官僚的别墅。别墅外有鸟语花香的庭院,别墅内有漂亮的舞厅和宽敞的会客室。无疑,这是一个很适合疗养、休息的好住处。

可是,罗荣桓同志住进别墅之后,却总是感觉不安。因此,他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搬出这栋别墅。他说:“我家人口少,没有必要住这么大的房子。”

组织上从他的身体健康角度考虑,没有同意他的请求。其后的一天,罗荣桓和爱人去谭政家做客。他见谭政家住的是一栋两层的小楼,便跟谭政商量,要搬到谭家的楼下住。

谭政以为他也就是说说而已,没有想到,过了没有几天,罗荣桓还真的带着一家人搬到了谭家的楼下。

罗荣桓同志对家里人说:“不能官当得越大,住的楼房就越来越大。”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当罗荣桓同志得知自己是党中央提名的十大元帅之一时,他立即给毛泽东同志写信,请求不要提名授予自己为元帅衔。

他在信中写道:“我参加革命较晚,贡献不大,不要提名我为元帅。”

罗荣桓同志长期带病工作。后来,病情日益加重。为了不影响党的工作,他主动请求辞职。

他在写给中央军委并报毛泽东同志的信上写道,我长期身体不好,不能工作,而又挂名很多。精神上为此而极为不安。请求解除我总政治部主任及总干部部长等职务,以免妨碍工作。同时,他在信中还推荐了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长的人选。

这就是一个党的领导干部的名利观。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名利观,有着这样的高风亮节,尽管他去世多年,他依然受到后人的敬仰。

老英雄张富清也是一个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典范。

“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1

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1.《习近平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新华网,2019年5月24日 。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名利观。党的各级干部应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三)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党的各级干部也不会例外。其实,许多伟人、名人都有兴趣爱好。有人喜欢打桥牌,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有人喜欢集邮,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有人喜欢篆刻,如李岚清。

但党的各级干部的兴趣爱好,相对于一般人的兴趣爱好来讲,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般人的兴趣爱好,可能就是生活中的小情趣,业余时间的小调剂。但党的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决定着其兴趣爱好并不是个人的小事、私事。

干部的兴趣爱好事关民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的就是干部的兴趣爱好对民风的导向作用。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干部的兴趣是游山玩水,他的身边就会有“徐霞客”;如果一个干部的爱好是以饮酒为乐,他的下属就多有“李白”。

干部的兴趣爱好事关形象。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其实就是他内在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一个终日迷恋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干部,肯定不会有好的形象。

干部的兴趣爱好事关廉洁。赖昌星说过这样一段话:“不怕领导干部不受贿,就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只要他有兴趣爱好,他就会被我攥在手心里。”结果,许多干部就被他攥到了手心里。

这样说也并非是说各级干部不能有兴趣爱好。而是说,各级干部要有良好的、健康的兴趣爱好,而且即使是良好的、健康的兴趣爱好,也最好不要外露张扬。如果外露张扬了,就会有人投其所好,最后,把你“攥到手心里”。如何做才合适呢?提点儿建议,供大家思考:

第一,要培养好的兴趣爱好,不要有不良的嗜好。打桥牌、集邮、篆刻等,都是好的兴趣爱好。它可以训练头脑,缓解压力,陶冶情操。邓小平同志就说过:“唯独打桥牌的时候,我才什么都不想,专注在牌上,头脑能充分地休息。”

“黄、赌、毒”等都是不良的嗜好,千万不要沾染。谁沾染了这种嗜好,谁就走上了不归路。如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就是因为沾染了赌博的不良嗜好而走进地狱之门的。

马向东曾经自我剖析说:“每到香港洽谈项目时,我大多都借机去澳门参与赌博。在马来西亚、韩国等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中,我也悄悄跑到当地赌场碰碰运气。开始是用个人的钱去玩,1998年3月,下属干部从别人手中借来巨资参赌,我得知后,非但没有坚决制止,反而也多次在赌场接受下属干部给的一些筹码去参赌。”

经有关部门查实,从1996年8月至1999年2月,马向东与李经芳、宁先杰等人,先后17次私自到澳门赌博,其中有5次是马向东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以种种借口私自去港澳赌博的。

马向东的教训告诉我们,作为党的干部,不良的嗜好绝对不能沾染,这是底线。

第二,即使是有好的兴趣爱好,也要能够有效地节制。如果不能有效地节制,适度把握,就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最后导致正事被贻误,甚至被人所利用。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告诫他的大臣们:“人君一生当谨嗜好,不为物诱,则如明镜止水,可以鉴明万物。一为物诱,则如明镜受垢,水之有滓,昏翳混浊,岂能照物?”

在朱元璋看来,不管是当臣子的,还是做国君的,都应当小心嗜好。不为财物所诱惑,就像明亮的镜子平静的水面,可以鉴明万物。一旦为财物所诱惑,就像镜子有污垢、水面有渣滓,昏翳混浊,岂能照见万物?

当然,朱元璋并非全盘否定嗜好。他又说:“人亦岂能无好,但在所当好耳。如人主好贤,则在位无不肖之人;好直,则左右无陷佞之士。如此,则国无不治。苟好不当好,则正直疏而邪佞进,欲国不乱,难矣。故嗜好之间,治乱所由生也。”

朱元璋看问题还是很全面的。他认为,人不能没有嗜好,只是要有好的嗜好。比如,君王嗜好贤能之人,则在位的人没有不肖之人;君王嗜好正直的人,则身边就没有陷佞之士。这样一来,治理国家没有治理不好的。如果沾染了不良的嗜好,则会疏远正直贤良的人才,而那些邪佞不肖之人就会得到重用。如是这样,想要国家不乱,那是很难的事。所以,国家乱与治,就在君主的嗜好之间。

朱元璋从治国的高度来分析“为物所诱”以及嗜好的好与坏。其所言的确是真知灼见。这种真知灼见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沉溺于吟诗作词之中,“为高谈,不恤政事”,最终误国身亡。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告诉我们,身为党的干部,你的嗜好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关系到自身的得失。所以,为国家计、为自身计,都要严防不良的嗜好,即使是良好的嗜好,也要能够有节制,不能顺其自然,让其膨胀无度。

二、遵守廉洁纪律,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淮海大战中,国民党将军黄维被俘虏,他心里不服气,要求见刘、邓首长。当他看到刘、邓首长穿着和战士一样的黄布军衣,正和战士们在一个锅里吃饭时,他心悦诚服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全套美式装备的国民党,打不过装备落后的共产党,我们首先是输在作风和精神上了。这种作风和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党的各级干部要遵守廉洁纪律,必须不忘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一)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并把她同党的性质、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传统美德注入了新的内容,使之发展到一个新境界,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形成了反映中国共产党本质特征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是我党团结和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力量,我党历经九十余年而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力量,我党历尽艰难困苦,饱受重重磨难而不坠革命之志,带领着全国人民在白色恐怖中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低潮。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不仅面对着反革命力量的血腥屠杀,也面对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局面。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们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

长征时期,红军所遭遇的艰难困苦更是世所罕见。但是,英勇的红军战士依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忍受了饥寒伤病的折磨摧残,战胜了党内分裂的严重危机,胜利地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及经济封锁,再加上自然灾害的袭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抗战,遇到了严重的困难。革命队伍几乎没有衣穿,没有饭吃。但是困难并没有吓倒共产党人。中共中央明确指出,人民抗战面临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是日益接近胜利的暂时困难;强调发扬革命精神,战胜困难,争取胜利。这种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党还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官兵一道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终于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渡过了难关,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共产党有艰苦奋斗的作风,能够忍饥饿去打日本帝国主义。从前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有五十天没有饭吃,吃树皮,这只有共产党能做到,别人是做不到的。”1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也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艰难困苦局面。但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在这些困难面前低头。她所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用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国民党八百万军队。

  1. 毛泽东:《抗大三周年纪念》(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9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党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带领全国人民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第一台“解放”开出了汽车制造厂,贫油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长江天堑变成了通途,腾空升起了“蘑菇云”……

党的各级干部不仅在思想上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在实践中也不忘艰苦奋斗。“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就是其中的代表。

1997年1月,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王启民,获得了“铁人科技成就奖”金奖。这一金奖的获得,是王启民顽强拼搏、知难而进的结果。

为了向表外储层要资源,王启民带领试验组先后打了21口探井,结果,全部宣告失败。面对挫折,王启民没有气馁。他带领试验组继续拼搏。他白天和工人一起上井测试、作业,一口井一口井地搜集资料;晚上在帐篷中分析数据,画出地下油层的连通图。一次,一口井要下封隔器,可汽车由于下雨进不了井场,他和一位同事硬是走了好几公里路把封隔器背到现场。当他放下手中的封隔器时,因劳累和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发作,腰许久直不起来。经过52次封窜、堵水,终于使19口井都达到了正常产量。

王启民的拼搏给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大庆油田新增储量7.4亿吨,按最低标准采出2亿吨,每吨1000元计算,可为国家增加2000多亿元财富。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启民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

我们从铁人王启明的身上,看到了我们的党员干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看到了我们的党员干部锲而不舍、敢于攻关的求实精神;看到了我们的党员干部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二)新时代艰苦奋斗的具体要求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财富也极大地丰富了,还提什么艰苦奋斗。

不错,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我们的社会财富是丰富了,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忘记艰苦奋斗。因为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提倡艰苦奋斗,并非是要人们为艰苦而艰苦,人人成为“苦行僧”,否定物质利益原则。而是要求人们不仅要做到生活节俭,还要发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套、已经过时的看法是错误的、有害的。”

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把握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这就是: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艰苦奋斗的主旨和要义是为实现伟大目标而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奋斗。

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克服各种困难,就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使艰苦奋斗精神真正成为凝聚人民群众共克时艰的无价之宝。

对于党的干部来说,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不同的方面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

在政治上,要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在思想上,要自觉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时刻注意防止任何特权思想的产生,始终不忘自己的人民公仆身份,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同呼吸共命运;

在工作上,要勇挑重担、开拓进取、任劳任怨、艰苦创业、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李贞是我军第一位女将军。在她病逝后,工作人员在为她清理遗物时发现,这位经过长征的老干部,除了记录她赫赫战功的4枚勋章耀眼夺目外,其他的遗物竟是那么俭朴。

室内4把藤椅,是李贞多年前从湖南搬家时带回北京的。因年头太久,已很破旧。公务员几次要把它们扔掉,都被她拦阻了。她对公务员说:“不要扔,补一补还能用一阵子。”一对已用了整整40年的皮箱,皮质已经老化开裂,但她还是不肯换新的。

在李贞的衣箱里,唯一的一件新衣物,是她过80岁生日时,表孙女为她织的背心。然而,就是这位生活俭朴的女将军,却用自己的薪水抚养了二十多位烈士遗孤。在她临终前,则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将她积攒的1万元钱和2000元国库券交给组织,作为自己的最后一笔党费。

看着李贞的遗物清单,人们不仅潸然泪下。这份催人泪下的遗物清单,映现出一位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的老战士的高尚道德情操。

她留下的藤椅虽然破旧,她留下的皮箱虽然老化开裂,但破旧的藤椅、老化的皮箱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却是无价之宝。它将永远激励着人们艰苦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三)艰苦奋斗是腐败堕落的克星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艰苦奋斗是腐败堕落的克星,奢侈浪费是腐败堕落的根源。

千百年来,无数的事实证明,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则国富民强;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搞铺张浪费,往小里说,能毁掉一个人的前程,毁掉一个家;往大里说,能使国家由强变弱,最终走向灭亡。翻开历史,这种悲剧无数地上演过。

一位名人说得好:“享乐对于人生来说,是最危险的东西。虽然,它没有牙齿,但可以吃掉你的理想;它没有双脚,但可以勾引你走向歧途;它没有烟味,但可以熏黑你的灵魂;它没有砒霜,但可以毒害你的情操、意志和人格……享乐的生活犹如醋酸,能腐蚀灵魂的钙质,会使人坠入深渊。”

中国科协原党组成员陈刚就是如此。2019年7月1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了“中国科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刚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的情况。

通报说:“经查,陈刚政治上蜕变,丧失党性,毫无信仰,毫无敬畏,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对抗组织审查,不如实说明问题,搞迷信活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利用职权建造供个人享乐的豪华私家园林,弄虚作假,违规多占住房,违规出入、独占私人会所,长年无偿占用酒店豪华套房,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安排;经济上极度贪婪,长期利用规划审批的重要职权大肆敛财,为亲属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大搞权钱交易,收受巨额贿赂;生活上极度腐化奢靡,道德败坏,肆无忌惮追求个人享乐,严重败坏党的形象。”

通报中所指出的,诸如“利用职权建造供个人享乐的豪华私家园林,弄虚作假,违规多占住房,违规出入、独占私人会所,长年无偿占用酒店豪华套房,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安排”等问题,无不是与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作风背道而驰。陈刚也因此而走向了毁灭。

所以,邓小平同志谆谆告诫全党:“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

三、遵守廉洁纪律,要能抵得住各种诱惑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诱惑实在是太多。权力的诱惑、金钱的诱惑、美女的诱惑。党的各级干部稍不留意,就会在这些诱惑面前落马,走进地狱之门。所以,不能不谨慎行之。

(一)诱惑面前要清醒

战国时期,鲁国的丞相公仪休爱好吃鱼。于是,鲁国的人争相购买鱼送给他。但是,公仪休却从来不接受任何人的馈赠。

他弟弟奇怪地问:“您喜欢吃鱼,为什么人家给您送鱼您却不接受呢?”

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我才不接受。我如果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要看人的脸色行事。看人的脸色行事,将会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相位就会被罢免。相位被罢免,他们就不会再给我送鱼,我也不能再有俸禄买到鱼。

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我就不会被免职,即使我爱吃鱼,我也能用俸禄买鱼。(原文: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韩非子外储·外储说右下》)

面对诱惑,党员干部不妨像公仪休那样算算“成本账”。

尽管算“成本账”的方法是一种老生常谈,但老生常谈还得谈,因为这个方法确实是管用、有效。

党员干部遇到“诱饵”的时候,不妨算一算以下几笔账:

第一,算一算政治账。一个人在政治上成长起来,成为执政骨干、政治精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也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追求,还需要家庭的鼎力支持。要是遇到“诱饵”,抵挡不住,被绳之以法,政治生命就完结了,政治前途也毁灭了。这带来的不仅是组织上的损失,更是自身、家庭的损失。

江苏省徐州市建设局原局长、女贪官靖大荣说:“7月1日,我在看守所里迎来了党的生日,那一天,我躲在监舍的角落整整哭了一天。不是我最敬爱的党抛弃了我,而是我脱离了党的怀抱。回想这一切,我几乎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

“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是电影《唐山大地震》女主人公元妮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靖大荣是身在囹圄,“才知道什么叫没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第二,算一算经济账。实事求是地讲,就我们国家现在的体制制度,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实际上比一般老百姓的生活要稳定得多。靠着合法的收入,靠着体制的安排,住,有宽敞的房屋;行,有专车代步;吃、穿,那更是小菜一碟。即使是退居了二线,其工资收入也足以衣食无忧。

但是,如果不遵守廉洁纪律,贪赃枉法了,原有的一切都将付之东流。比如,定远县原县委书记陈兆丰因为贪污受贿而被绳之以法之后,要求组织上“在处理他的家庭财产时,要给其爱人留下一部分钱看病”。试想,如果他能够遵纪守法,他还需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吗?

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每逢起用新官,他都要给新官上课,讲“守井理论”。朱元璋语重心长地告诉他的臣子:“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像是守着井底之泉。井虽然不满,可却能每天汲水,长久不断。如果四处搜刮民财,闹得民怨沸腾,你就是手段再高明,也难免东窗事发。而一旦事发,你就要受牢狱之苦,判决之后,再送去服劳役。这时候,你得到的那些赃款在哪儿呢?也许在千里之外你妻子儿女手中,也许根本就没有了。不管怎么说,这些钱反正不在你手里,而在他人手中。这时候,你想用钱,能拿到手吗?你都家破人亡了,赃物都成别人的了,那些不干净的钱还有什么用呢?”

这段故事被收在朱元璋《大诰·论官之任第五》中,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中,引述了这个故事,我不敢掠人之美。

平心而论,与一般人相比,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生活物质待遇是不薄的。这种不薄的生活待遇,是许多百姓望尘莫及的。但如果因贪污受贿而落马,不仅非法所得会被没收,原有的不薄生活待遇也将失去。与其提心吊胆地挥霍腐败所得,不如心安理得地享用合法报酬。

第三,算一算自由账。有自由,才有生命的精彩,生命也才有意义。自由的可贵,只有失去自由的人才能真正体悟、真正彻悟。大家再看一看江苏省徐州市原建设局局长靖大荣忏悔书中的一段话:

“失去自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渴望自由的感觉只有失去自由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在这里,看不到日出日落,天是方的,地是方的。看到的只是高墙铁网和荷枪实弹的武警,以及偶尔在铁窗外飞过的小鸟和几朵白云。我渴望自由,甚至盼望检察机关来提审我,盼望纪委的同志来跟我谈心,得以暂时脱离囚室的恐惧和郁闷,享受一下短暂的新鲜空气。在这里,我最深切地体会到,没有自由,人就失去了生命的精彩,就是失去了一切。”

“自由,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呀!” 这是河北省原国税局局长李真在监狱里常常感叹的话。

第四,算一算亲情账。党员干部一旦腐败落马,直接受到牵连就是自己的配偶、父母和子女。有人说,这叫“一人落马,全家遭殃”。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们的精神会受到沉重的打击。有的甚至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安徽省亳州市原市委书记、宿州市原副市长李兴民对媒体记者说:“我被‘两规’之后,我的家属也被组织上找来谈话,我的两个孩子像孤苦伶仃的小鸟在寻找着父亲!我的头脑爆炸了、心碎了。我工作了三十多年,可我最终给孩子留下了什么?我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靖大荣、李兴民到这时候才终于想明白了,不糊涂了。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尽管靖大荣、李兴民的悲剧已经发生,后悔为时已晚,但他们的仕途悲剧、人生悲剧却给其他的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党员干部遇到诱饵,忍不过之时,静下心来给自己算算账。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经济学上讲在“约束条件下争取利益最大化”。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一算账自然就会明白。

人应该在约束条件下争取利益最大化,而不能为所欲为。为所欲为,即使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益,最后也终究会失去。要知道,“合法收入+ 贪污所得= ○”。

党员干部要学会算大账,算长远的账,别只算小账,只算眼前的账。

1954年2月,陈毅同志写下了《七古·手莫伸》一诗。诗中写道: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

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

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

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

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

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

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

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

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渐怍。

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陈毅并不否认“权力、美色、颂歌”对人的诱惑,关键是面对诱惑怎么办?陈毅给出了办法:“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

请看下面这则寓言故事:有一群猩猩特别爱好喝酒,喜欢穿木屐学人走路。猎人掌握了这个习性之后,就在树林间摆上了美酒和木屐,“恭候”猩猩。

猩猩见了,互相告诫说:这是引诱我,不要上当。后来,它们想了想,说,少尝点儿,别多喝。但一试其味,就一发不可收。最后酩酊大醉,全被猎人抓获了。这个故事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深思。

(二)慎独慎初慎微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要求党员、党员领导干部,要“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

第一,独处时要谨慎。一般说来,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在组织和媒体的监督之下,每个人都较能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自身的修养。但在“无人监督之处”,却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做一些为人所不齿之事。这是遵守廉洁纪律的大忌。

“慎独”要求党员干部高度自律,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无论是在公众面前,还是单独处事,都要严于律己,抛弃侥幸心理,始终做到表里如一、言行如一。

郑培民之所以成长为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是与他长期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持之以恒地坚持慎独自律分不开的。

郑培民十分注意慎独,尤其注意做到廉洁自律。无论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郑培民都能坚守自己一尘不染的思想阵地,都能自己管住自己,努力在那些看不见的事情上做到固本守节、清正廉明。

郑培民经常提醒自己:人要淡泊明志,清白做人;做人,职务越高,越要做一个真正的人;钱是身外之物,不能成为钱的俘虏,要做堂堂正正的人。

郑培民还非常注意在“微”处上下功夫,注意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如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差旅费的活期利息8元多钱,他如数上缴;到党校讲课,他拒收讲课费;工作调离、女儿结婚、父母辞世时不搞吃请;对于老乡或老朋友的礼物,他都付款;他与一位双目失明的干部通电话,总是先等对方挂了电话,自己才放下电话;他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赶往医院途中,还不忘叮嘱司机:“别闯红灯”,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郑培民做到了慎独,他才成为老百姓的知心朋友,他才保持了共产党人的真正本色。1第二,守住第一道防线。慎初,就是初始时要谨慎,要守住第一道防线。明朝人张瀚在他所撰写的《松窗梦雨》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张瀚初任右副都御史时,前去参见左都御史王廷相。王廷相1. 覃正爱:《郑培民的党性修养方法》,《党建研究》, 2004年第9期。给他讲了一则“乘轿见闻”:我昨天乘轿进城,途中遇雨。有个轿夫穿着一双新鞋。开始时,他“择地而蹈”,害怕泥水弄脏了新鞋。后来,他不小心踏进了泥坑,于是,就“不复顾惜”了。

讲完这段见闻之后,王廷相感慨地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张瀚说,他“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很显然,王廷相是想用这个故事告诉张瀚,要“慎初”,否则,一失足就会滑向罪恶的深渊。

这个故事告诉党员干部:一定要“守住第一道防线”。不慎而始,必祸其终。万事皆有初。守不住第一道防线,将会毁其终生。贪官落马无不与最初的不慎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如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颐所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

2001年12月19日被执行死刑的沈阳市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向东在《忏悔书》中说:“防线一松,就一发不可收拾。”

据马向东自己交代:“开始收别人钱时,我也曾忐忑不安,夜里睡不着觉,想着如何把钱退还。可是时间长了,次数多了,胆子越来越大,甚至心安理得了。”

正是这种“心安理得”的心理,让马向东肆无忌惮地以权牟私,收取贿赂。

第三,小节处要谨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临终前给他的长子,也是皇位的继承者刘禅的遗言。

刘备用这句话告诉他的儿子刘禅为官做人的道理: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不要因为坏事小而去做。

集腋成裘,聚沙成丘。小善积多了,也能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做多了,也能成为毁天下的大恶。

刘备的这句话虽然历史久远,但警示作用依然存在。那些落马的干部并非是一开始就“病入膏肓”的,而是一点点沦为阶下囚的。因此,党员干部一定 “勿以恶小而为之”。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一些党员干部就是因为生活小节不检点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他们认为“吃点儿、喝点儿、拿点儿、占点儿”算不了什么,打一点儿擦边球无所谓。岂不知就是这吃点儿、喝点儿、拿点儿、占点儿最后毁了自己。正如北齐的刘昼所说:“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烟绁突,致毁千室。”小小的蚯蚓,能穿透河堤,于是,决堤的河水能淹没一个乡的房屋;从烟囱里发散出来的丝丝烟尘,久而久之,就能把成百上千洁净的房屋污染。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开始的“小”,就会变成将来的“大”。久而久之,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河南省交通厅原厅长石发亮,在悔过书中,曾把有所企图者腐蚀拉拢领导干部的行为概括为十二个“一下”,即“逢年过节看望一下,住院治病慰问一下,家人生日祝贺一下,出国考察支持一下,家有丧事凭吊一下,乔迁新居意思一下,孩子结婚(升学)表示一下,已提拔者感谢一下,想提拔者争取一下,关系好的加深一下,关系一般的亲近一下,暂无求者铺垫一下”。

这12个“一下”,每个“一下”都是严峻的考验,每个“一下”都是关口。党员干部不能不谨慎。

“礼”由“示”和 “乚”(竖弯钩)组合成。当你在一些关口收下别人送的礼,也就上了别人的“钩”。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十八条规定:“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消费卡和有价证券、股权、其他金融产品等财物,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收受其他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财物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十九条规定:“向从事公务的人员及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赠送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礼品、礼金、消费卡和有价证券、股权、其他金融产品等财物,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不要以为是小的馈赠就无所谓,无所谓的结果也许是会得到党纪处分的结果。各级党员干部应当谨记。

《淮南子·缪称》云:“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羽毛很轻,但堆积起来,可以把船压沉;一群体重很轻的人,会把车轴压断,所以,有修养的人严于律己都从细微的小事防范做起。比如党的优秀干部焦裕禄。

一次,焦裕禄下乡回家很晚,但到家后,却不见儿子国庆在家。他正奇怪着,就见国庆兴高采烈地回来了。焦裕禄问国庆:“怎么这么晚才回家?”

国庆告诉爸爸:“看戏去了?”

“看戏去了,哪儿来的票?”焦裕禄追问儿子。

“是卖票的叔叔给的。”国庆很得意地说。

听了国庆的回答,焦裕禄很生气,批评了儿子,并拿出2角钱,让儿子第二天把票钱补上。

这件事引起了焦裕禄的深思。他认为这不是小事。这种苗头如果不能制止,就会助长特殊风。因此,他在县委会上做了深刻检讨,检讨自己教育子女不严。并亲笔起草了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必须做到的“十不准”。这“十不准”的主要内容有:不准请客送礼;不准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不准用公款组织晚会;不准看戏不掏钱;不准到商业部门、合作社部门要求特殊照顾;不准利用职权为亲属、子女安排工作;不准任人唯亲,搞小圈子;婚丧嫁娶不准大操大办等。

焦裕禄严格按照“十不准”的要求办事,没有一丝一毫的违背。

(三)廉洁奉公,不徇私情

廉洁奉公,不徇私情,要求党员干部廉洁不贪,忠诚履行公职,一心为公,不借职权、职务之便而损公肥私。党的宗旨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做到这一点,这也是遵守党的廉洁纪律的关键。

第一,非分之财不取。所谓“非分之财”,是指“不是自己应得的钱财”。党员干部廉洁奉公,不徇私情,首先就要做到不是自己应得的钱财不要,不应该拿的钱财不拿。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同志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长征途中,林伯渠同志担任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和总部供给部部长。

当时,他经手的财物非常多,但他却毫厘不沾,并提出了“约法三章”:

一、一切缴获要归公;二、该分配给群众的,分配给群众;该分配给部队的,分配给部队,个人不能私拿、私分半点儿;三、不能吃土豪家里的东西,也不能在土豪家里煮东西吃。

林伯渠带头严格遵守“约法三章”,不因自己是主任、是部长而搞特殊化。

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同志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他依然保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廉洁奉公,不取非分之财。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林伯渠代表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赴银川祝贺。

为了对中央代表表示欢迎和感谢,宁夏有关部门专门用当地特产的羊毛加工了质量上乘的毛毯,赠送给代表们。

当漂亮的毛毯送到林伯渠面前时,林老很生气。他立即将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刘格平找来,严肃地对他说:“不许送礼,这是中央的规定。我们要守纪律,给每位代表赠送的毛毯要马上收回。”后来,这些赠送的毛毯都被工作人员收了回去。

第二,非分之事不做。所谓“非分之事不做”,就是不符合要求的事情不做。作为党员干部,其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党纪国法的要求。如果有背离党纪国法要求的事情,则坚决不能做。林伯渠同志不仅“非分之财”不取,非分之事也决不做。

林伯渠的故乡在湖南临澧县。1956年,临澧县有两位同志来看望他。林老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同他们长谈,了解家乡的状况。然而,当他们提出想通过林老的关系买两辆汽车时,林老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林老对他们解释说:“汽车是国家计划分配的物质,不顾国家计划,乱批条子,这个权我不能用。请你们向乡亲们解释清楚。”

焦裕禄同志也是如此。焦裕禄的大哥在尉氏县乡下。一天,焦裕禄的大嫂从尉氏县来到兰考,要焦裕禄在兰考给初中毕业的侄子安排个工作。听了大嫂的要求,焦裕禄摇了摇头,对大嫂说:“不中。我是县委书记,县委书记怎么能违反国家政策呢!”大嫂见焦裕禄拒绝了自己的要求,很生气,说:“俺这穷亲戚攀不上你这当大官儿的。”说罢,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后,县委的一些同志热情地要帮助她找工作。有人要安排她在机关当收发员,有的要安排她到学校当老师。但焦裕禄谢绝了同事们的好意,坚持让女儿去又脏又累的酱菜厂工作。焦裕禄说:“刚出校门就想干轻松的工作,怎么行!不下去锻炼锻炼,就不知道工人怎么做工,农民怎么种田。领导干部的孩子更应该带头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焦守凤最后还是去了酱菜厂。

第三,非分要求不提。所谓“非分要求”,是指一些不正当、不合理的要求。共产党员享有《党章》规定的八项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对这些权利,共产党员可以向组织提出享有的要求。但一些非分的要求,则不能向组织和他人提出。比如,不能伸手向组织要权力、要荣誉、要地位等;比如,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向他人索要钱财等。

在廉洁奉公,不徇私情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比如张闻天。

新中国成立初期,常有亲戚来找张闻天,希望能借他的权力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但张闻天对此一概是“热情接待,谢绝办理”。

张闻天的二女儿曾在外交部担任打字员。1955年,中央号召精简机构。当时张闻天在外交部担任第一副部长,他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将女儿留下,而是首先将自己的女儿精简了下来。

1972年,张闻天的侄孙女中学毕业了。有关方面安排她去当清洁工。她很不高兴,不想去上班。于是,她便给爷爷写信,希望爷爷能出面托人给她换一个工作。

张闻天收到信,很快便给她回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没法可想,就是有办法也不会想的。分配去当清洁工,这是分工的不同。不要以为中学毕业生就不能去当清洁工。这个想法是不对的。现在教育普及了,青年都有了文化,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去当清洁工,那么,粪便就无人处理,马路上的垃圾就无人打扫。这样下去,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所以总得有一部分青年去做这项工作。人家的子女能做,我们的子女为什么不能做呢?不论是什么工作,只要是为人民服务的,就都是光荣的。”

侄孙女接到信的第二天,就愉快地去上班了。她后来一直在环卫系统工作,仅粪车和垃圾车就开了7年。

张闻天虽然官居高位,但他的亲属没有一个受到过他的特殊关照。正如他所明确表示的:“不要说我没什么后门,就是有后门我也不开。”就是因为他不开“后门”,他的大女儿一直在家乡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