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画[一]

厚木 日本本州东南部城市。在神奈川县中部,相模川、中津川与小鲇川汇流处。面积 93 平方公里。人口 16.9 万(1985)。 1955 年设市。交通中心,市南部有东(京)名(古屋)高速公路,工业发展迅速,以电机、运输机械和食品加工为主。农产品集散地,京滨地区蔬菜、花卉基地。有广泽寺、七泽等温泉疗养地。

带广 日本北海道中南部城市。在十胜平原中部,临近十胜川与其支流的汇合点。人口 16.2 万(1986)。1933 年设市。十胜平原经济、文化中心。以食品加工、金属制品、木材加工为主,次为机械、电机等。农业主产豆类和马铃薯,并饲养乳牛。交通中心。有畜产大学和农业高等学校。

柬埔寨 (Cambodia)国名。在东南亚中南半岛东南部,东和东南邻越南,东北和老挝毗连,西和北连接泰国,西南濒泰国湾。面积 18.1 万平方公

里。人口约 740 万(1987)。有 20 多个民族,高棉族占 80%,余为占人、普农人、老挝人以及华人和华侨,讲高棉语。首都金边。东属长山山脉西坡, 北面柬、泰边境有扁担山脉(唐勒山脉),西南为豆蔻山脉及象山山脉。中部为湄公河下游平原和洞里萨湖平原,土壤肥沃,人口稠密,为全国农业发达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21℃以上。年雨量 2,000 毫米,西南山地可达 5,000 毫米。5—10 月为雨季,11—次年 4 月为旱季。森林占总面积的 70%以上,多柚木、铁木、黄檀等名贵树种。矿产有铁、锡、钨、铅等, 宝石和金早已开采。历史悠久。公元一世纪建国。1863 年被法国殖民者侵占, 沦为法国保护国。1940—1945 年被日本占领。日本投降后,法国重占。1953 年 11 月 9 日柬埔寨王国宣布独立。1976 年 1 月,改国名为民主柬埔寨。1993 年 9 月又定国名为柬埔寨王国。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90%。稻谷是最重要的作物,次为橡胶、玉米、豆蔻、胡椒、棉花、黄麻、咖啡、甘蔗、糖棕等。渔业和畜牧业也较重要。主要工业有碾米、锯木、木材加工、食品、纺织、橡胶等。交通以公路和内河航运为主。磅逊港是重要海港。

挪威 (Norge)国名。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北部。西南濒大西洋,西北临北冰洋,东同瑞典、东北同芬兰和俄罗斯接壤,南与丹麦隔海相望。南北长 1,770 公里,东西宽数 10(北部)至 400 多公里(南部), 最窄处只有 6.3 公里。国土约三分之一处于北极圈内。面积 38.7 万平方公里

(包括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与其附近挪属岛屿)。人口 422.3 万(1988),挪威人占 87%,余为瑞典人、芬兰人、拉普人。居民 84%信基督教路德宗。挪威语为国语。首都奥斯陆。地势从西部海岸向东部高原和山地陡升。东部为狭长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南北。境内多高山、冰川。中部偏南为高原区。最高峰加尔赫皮根峰和格利特廷峰耸立于尤通黑门山脉中。全国冰川面积共 5,180 平方公里。约斯特谷冰原是欧洲最大的冰原,另外一些冰川出现于峡湾两侧的山地。海岸线曲折,长 1 ,413 公里,多峡湾、岛屿。峡湾系冰川深切而成,狭窄水深,两侧为森林密集的陡崖高坡,有的峡湾伸入内陆160 多公里。海岸外有低而多山的岛链。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仅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冬季南北见雪。沿海地区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比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温和,大部分海面冬季不结冰。极北端有永昼(5 月

中—7 月底)和永夜(11 月中—次年 1 月 23 日)现象。年降水量山地西坡约2,000—4,000 毫米,内陆 500—1,000 毫米。河流水量丰富。水力资源居欧洲首位。有铁、铜、镁、铝土、钛、钒,北海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沿海是世界著名的渔场,富鳕鱼等。公元九世纪形成统一王国。1397 年为丹麦统治,1814 年改属瑞典,同瑞典组成瑞挪联盟。1905 年成为独立的挪威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法西斯德国占领,1945 年恢复独立。经济相当发达。人均产值居世界前列。世界著名渔业国,年捕捞量占全球总量 5%。世界重要的航海国,商船吨位 2,700 多万吨,亦居世界前列,常为国外载运货物。工业发达。炼铝、纸浆、造船业最为重要,自 1971 年北海油田产油以来,1975 年成为石油输出国。1980 年在北海找到估计藏量为 2 万亿立方米的世界特大天然气田。工业还有石油化工、水电、钢铁、木材加工、造纸和食品等。耕地面积不到国土的 3%,种植大麦、马铃薯、燕麦等。进口大量粮食、纺织品和化工产品。除石油、天然气外,尚出口金属制品、纸浆、纸张、鱼产品和化肥等。奥斯陆、卑尔根和特隆赫姆等为全国重要海港。

挪威海 (Norwegian Sea)大西洋北部的边海(因北部位于北极圈内, 也常划为北冰洋的边海)。在欧洲西北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同设得兰群岛、法罗群岛、冰岛和扬马延岛之间。面积 138 万平方公里。平均深 1,742 米, 最深 3,970 米。盐度 35‰。海上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冬不封冻。是世界闻名的渔场,主产鳕、鲱。有特隆赫姆、纳尔维克(挪)等海港。

赴战江 位于朝鲜北部盖马高原西侧,长津江的支流。源于妙香山的高大(1,763 米),长 121 公里,流域面积 1,838 平方公里。沿赴战岭山麓北流,经赴战湖、峡谷地带,注入长津江。建有水电站。

赴战岭 朝鲜北部赴战岭山脉的最高峰。海拔 1,445 米。在盖马高原南缘赴战岭山脉的南侧,两江道与咸镜南道交界处。由花岗岩组成。南部倾斜急峻,形成城川江峡谷,有朝鲜最大的赴战湖,用于发电。

赴战湖 朝鲜北部的人工湖。在长津江支流赴战江上游,咸镜南道境内。面积 23.1 平方公里,贮水量 4.6 万立方米。堰堤高 79 米,水深 72.7 米。在入口处修筑有 2,654 米长隧道,使水向南倒流,穿过赴战岭,流入城川江支流的永松川,再通过管道把水送到松兴里发电厂。养鱼和避暑胜地。有铁路通咸兴。

玲珑 (Lenggong)马来西亚霹雳州城镇。位于霹雳河右岸,宜力与瓜拉江沙公路的中途,珍德罗湖的上游。周围产橡胶、烟草与大豆,烟草驰名全国。

珊瑚海 (Coral Sea)南太平洋属海。位于澳大利亚东北岸同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之间。北部又称所罗门海。西北经托雷斯海峡与阿拉弗拉海相通。海底向东倾斜。终年受南赤道暖流影响,海面平均水温 20℃以上。1 月至 4 月间受旋风影响, 海浪巨大。海中多珊瑚礁,以大堡礁最有名。为澳大利亚东部各港往亚洲东部的必经航路。

珀斯(Perth)①英国苏格兰东部城市。在泰河下游右岸。人口 4.3 万

(1981)。1210 年建市。1452 年以前为苏格兰首府。中世纪时是重要的河港, 农畜产品集散中心。有印染、酿酒(威士忌酒)、麻制品和玻璃等工业。是英国著名的牲畜销售地。②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首府和重要港口。位于大陆西南部印度洋岸,自其外港弗里曼特尔所在的斯旺河(Swan)口上溯 20

公里。人口 96.9 万(1983),约占全州人口的三分之二。为澳大利亚西部大门。木州工商业和文化中心。1829 年始建。为附近重要农业区所产小麦、水果、肉类、奶制品集散地。有全国最大的金熔炼厂及印染、钢板、橡胶、拖拉机、化肥、水泥、木材、食品加工等工业。横贯大陆的铁路线通连 3,000 公里外的东海岸大城市。为澳、亚、欧洲间航空线的停降站。郊区有海滨游览地。

珀尼达岛 (Nusa Penida)一译“大岛”。印度尼西亚小巽他群岛中的岛屿。位于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多丘陵,除北岸外,坡度均较陡。东南季风期岛上缺水。大部分地区较荒凉,仅海岸区种植椰子和玉米。饲养黄牛。

珀勒德布尔(Bharatpur)一译“巴拉特普尔”。印度拉贾斯邦东北部城市,在亚格拉之西约 60 公里,鲁帕普尔河(Ruparel)与邦根加河(Bā

nganga)的汇合处。人口 10.5 万(1981)。附近灌溉方便,产小麦、油料作物等,有谷物市场。工业有铁路车辆、机械和毛纺(毛线)等。

珀德拉沃蒂(Bhadrāvati)一译“巴德拉瓦蒂”。印度卡纳塔克邦西部城市。人口连郊区 13.0 万(1981)。附近有优质铁矿和石灰石。钢铁工业发展迅速,印度迈索尔钢铁工业公司(1923 年建)所在地。与迈索尔、班加罗尔有铁路相连。有复杂的铸件、特种钢材和水泥工业,其他工商业也盛。附近巴德拉河畔建有水电站。

玻璃市 (Perlis)马来西亚最小的州。位于半岛马来西亚西北头,北邻泰国。面积 795 平方公里。人口 16.7 万(1985)。首府加央。西、北两侧有那坤山脉环绕,多溶洞、陷穴与地下河,洞中有砂锡矿和天然肥料蝙蝠粪。中部为低丘浅谷,西南部为沿海平原。玻璃市河及支流纵贯。沿岸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产稻米、橡胶和椰子。海上富鱼产。铁路纵贯南北,公路四达。

玻利瓦尔 (Bolivar)一译“博利瓦尔”。①哥伦比亚北部一省。西北濒加勒比海。面积 2.59 万平方公里,人口 128.9 万(1985)。有府卡塔赫纳。大部为沿海冲积平原,森林密布,南部为中科迪勒拉山地。河流纵横。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 28℃,年降水量 751 毫米。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大量饲养牛、羊,肉类供应邻近数省和出口。农业主要种植棉花、水稻、烟草、甘蔗、咖啡、香蕉等。林业亦较发达。有金、煤、石油等矿产。沿海有盐场。有纺织、石油提炼和食品等工业,主要集中于卡塔赫纳。交通以水运为主。②委内瑞拉东南部的边境州。面积 23.8 万平方公里,为委内瑞拉面积

最大的州。人口 96.9 万(1990),首府玻利瓦尔城。圭亚那高原的一部分, 南为帕卡赖马山脉,北为奥里诺科平原。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降水自北(1,000 毫米)向南(2,000 毫米)递增。卡罗尼河、考拉河等自南向北流入奥里诺科河。卡罗尼河支流上有世界最高的安赫尔瀑布。采矿业占重要地位,有全国著名的玻利瓦尔山、帕奥、圣伊西德罗等大铁矿,全国最大的卡廖金矿(El Callao),还开采金刚石、锰和铝土等。水力资源丰富,卡罗尼河上建有水电站。有钢铁和炼铝工业。农业限于下游谷地,种植玉米、木薯和甘蔗等。交通主要靠河运,北部主要城市间有铁路和公路相通。

玻利维亚 (Bolivia)国名。位于南美洲西部内陆,同巴西、巴拉圭、阿根廷、智利、秘鲁为邻。面积 109.86 万平方公里。人口 672 万(1988),

印第安人占 54%(是南美印第安居民比例最高的国家),印欧混血种人占 31

%,白种人占 15%。西班牙语为国语,印第安人多讲克丘亚语和阿伊马拉语。95%的居民信天主教。政府所在地拉巴斯,法定首都苏克雷。东部为平原区,

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拔 150—600 米,其南的小部分,属拉普拉塔平原的格兰查科草原,大部分为亚马孙河冲积平原,人烟稀少,富藏石油、铁、锰矿;中部为山谷地区,属安第斯山东坡山麓地带,平均海拔 600—3,000 米,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西部是海拔 3,700 米以上的山地高原区,系东、西科迪勒拉山脉和普纳荒漠高原的一部分,多 5,000 米以上高峰,汉科乌马峰海拔 7,010 米,为美洲最高峰。富金属矿藏,其间的玻利维亚高原面积98,800 平方公里,地势微向南倾,地面起伏和缓,有世界最高的淡水湖泊的的喀喀湖。气候因地势而异,高原干凉,谷地温和,低地炎热,东部和中部为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向西部山地过渡到亚热带森林气候,高原属山地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北向西,由 2,000 毫米递减至 100 毫米以下。森林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原为印加帝国的一部分。1538 年起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5 年 8 月 6 日独立,建立玻利维亚共和国。经济以矿业为主,矿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 90%。锡的产量居世界前列,还产石油和天然气、钨、锑、铅、锌、铜、银、金、铋等。有食品、纺织、制鞋、卷烟、炼油等加工工业,有色冶金、石油化工、汽车和钢铁工业处于兴建阶段。劳动力的二分之一从事农牧业,主产玉米、马铃薯、小麦、咖啡、可可、稻、甘蔗、棉花、烟草等,粮食长期依赖进口。畜牧业经营粗放,主要牧养羊、牛、猪、羊驼、马等。天然气出口占出口总值的 42.5%,锡矿砂占三分之一;输入以粮食、工业原料和半成品为主。进出口物资多经由智利和秘鲁的海港转运。

玻利瓦尔山 (Cerro Bolívar)一译“博利瓦尔山”。旧称“拉普里达山”(Laprida)。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州北部铁矿带中储量最丰富的一座矿山。北距玻利瓦尔城 80 公里。海拔 802 米。1947 年发现铁矿,次年改今名。探明储量为 8.3 亿吨,由赤铁矿、褐铁矿和磁铁矿组成,平均含铁量 59%。1954 年开始露天开采。铁矿石经专用铁路运奥达斯港输出,部分供应马坦萨斯的钢铁厂。

玻利瓦尔城(Ciudad Bolívar)委内瑞拉东部城市,玻利瓦尔州首府。位于奥里诺科河南岸。人口 15.4 万(1981)。建于 1764 年,原名“安戈斯图拉”,1819 年西蒙·玻利瓦尔在此宣布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46 年改现名。东部平原和圭亚那高原的商业中心,奥里诺科河主要港口及海运终点。主要输出黄金、金刚石、牛、皮革和木材。工业有冶金、木材加工、烟草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成第一座奥里诺科河大桥,成为南北公路枢纽和圭亚那工业区的重要门户。有飞机场。

珍岛 韩国西南端岛屿,为全罗南道的一郡。与朝鲜半岛有鸣港海峡相隔。面积 446.7 平方公里。人口约 10.5 万。气候温暖,植物繁茂。居民多从事农业,种植稻、麦、大豆、棉花、芝麻等。少数半农半渔。沿岸多石首鱼、鲷、虾、海参等水产。

珍珠市 (Gyöngyös)旧称“珍珠俄罗斯”(GyöngyosOroszi)。匈牙利北部矿业城市。在马特劳山南麓。人口 3.7 万(1984)。公路要站。附近熔岩中含有方铅矿、闪锌矿以及少量黄铁矿、白铁矿和黄铜矿。葡萄和烟草种植区中心。除采矿业外,还有农产品加工工业。有十四世纪教堂和城堡等古迹。

珍珠港 (Pearl Harbor)美国夏威夷州瓦胡岛南岸港湾。在火奴鲁鲁西约 10 公里。海湾呈鸟足状展向内陆,仅有狭窄出口与太平洋相通。十九世纪后半期为美国专用船只修理和燃料补给站。1908 年开始建为美国太平洋

舰队基地。1941 年 12 月 8 日(当地时间 7 日)日本海军飞机偷袭珍珠港, 爆发了太平洋战争。

珍珠群岛 (Archipiélago de Ias Perlas)中美洲巴拿马湾内的岛群,属巴拿马。西北距巴拿马城约 80 公里。由 39 个较大岛、 62 个小岛

及 81 个岩礁组成,总面积约 400 平方公里。人口 2,942(1980)。殖民时期因盛产珍珠而得名。现渔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主岛雷岛(Rey),长20 公里,宽 3 公里,主要城镇圣米格尔(SanMiguel)。岛上有华丽教堂, 其正面建筑及塔楼,嵌饰有珍珠贝壳。

荣市 越南中部工商业城市,义静省首府。在蓝江下游北岸。人口约 4.3 万。木材集散中心。有木材加工、磷肥、制糖、碾米、榨油和电厂等。郊区盛产水稻。交通枢纽。市东南蓝江口的边水为外港。郊区有航空站。

茹鲁阿河(Río Juruá)南美洲亚马孙河右岸重要支流。源自秘鲁洛雷托省(Loreto)东高地(海拔 483 米),向东北流经巴西阿克里州和亚马孙州,然后曲折东流,在丰特博阿(Fonte Boa)以东注入亚马孙河。长约 3, 282 公里。亚马孙河流域最弯曲的河流。水量丰富,两岸多低洼湿地。汽船自河口可上溯 1,000 公里。野生橡胶贸易兴盛时曾为重要航道。沿岸人烟稀少。

茹伊斯迪福拉 (Juiz de Fora)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东南部工业城市。位于马尔山脉和曼提凯拉山脉间的帕赖布纳河(Paraibuna)谷地内,南距里约热内卢市 130 公里。海拔 676 米,气候宜人。人口 30 万(1980)。建

于 1850 年。周围农牧业发达。有纺织、塑料、制糖、啤酒、钢铁、制革、木材加工等工业,尤以针织品和服装著名。陆空交通枢纽。有博物馆和大学。荒川 日本关东地方埼玉县河流。源于甲武信岳,东流合大同川、中津

川贯流于秩父盆地,南下出关东平原汇入间川(在千住以南东京都内称“隅田川”),注入东京湾。全长 169 公里,流域面积 2,940 平方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流域综合开发计划,全面治理。有水电厂 8 座,修建渠道, 供工农业用水。

荒尾 日本九州中西部城市。位熊本县西北端,临有明海。人口 6.3 万

(1985)。面积 58 平方公里。1942 年设市。1901 年开始采煤,后发展了煤炭化学和军需工业(陆军武器工厂)。现煤田封闭。有纺织、化学、胶合板等工业。附近农业发达。以柑橘著名。有明海沿岸养殖业发达。有明海浴场、赤田公园、小岱山县立自然公园等为游览地。

茨木 日本本州中西部城市。属大阪府。大阪市卫星城。人口 24.6 万

(1986)。北部为山地,最高 510 米,南部为平原。1868 年以后为当地的中心城市。铁路通达后工业迅速发展。1948 年设市。工业以电机、食品、金属加工、化学、机械等为主。多大型企业。

茨城 日本关东地方东北部的县。一级行政区。东临太平洋。面积 6,094 平方公里。人口 284.5 万(1990)。北部和西北部为阿武隈山地延续部分, 西部有八沟、筑波等山块。东南部和南部为平原低地。以台地和低地为主, 占总面积的 68%。利根川下游有霞浦、北浦等湖泊。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低地年平均气温约 13℃,年降水量在 1,300—1,600 毫米之间。旧常陆国与下总国一部。今包括 18 市。首府水户市。原以农业为主。七十年代在鹿岛建立了日本第三大钢铁联合厂(年产钢能力 1 ,150 万吨)和数十个大中企业,形成以钢铁、石油、石油化工为主的新兴工业地带。农业发达,产值居

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北海道。果树、蔬菜、乳用畜牧业都很重要。筑波科学城、霞浦为中心的国定公园和县立 8 个自然公园为旅游胜地。

茨维考 (Zwickau)德国中东部城市。在茨维考穆尔德河(Zwickauer Mulde)上游,东北距开姆尼茨 30 余公里。人口 10.7 万(1984)。 1118 年为商业中心。1212 年建市。铁路枢纽。煤产区中心。工业以机械制造(汽车、拖拉机)、化学、纺织为主;还有染料、造纸等部门;钢琴制造著名。有十四至十六世纪教堂、市政厅和城堡等建筑古迹。

茨欣瓦利 1934—1961 年称“斯大林尼里”。格鲁吉亚所属南奥塞梯自

治州首府。地处大高加索山中部南麓,海拔 870 米。在库拉河支流大利阿赫维河畔。人口 2.6 万。1922 年建市。自治州的工业几乎全集中于此,以啤酒、肉奶罐头等食品和木材加工为主。有电震动器厂、机械厂。有格鲁吉亚科学院南奥塞梯研究所、地志陈列馆及师范学院。

茨雷斯岛 (Cres)克罗地亚亚得里亚海沿岸岛屿。在克万尼亚湾内、伊斯的利亚半岛和克尔克岛之间。岛形狭长,南北延伸 67 公里,宽 3—6 公

里,面积 404 平方公里。岛南最高点海拔 650 米。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居民 1.5 万,主要从事农业、渔业以及建筑用石的开采。1918 年前属奥匈帝国,后属意大利, 1947 年归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有古威尼斯人城堡、文艺复兴时代大教堂和十六世纪中叶的宫殿。旅游业颇盛。行政中心茨雷斯, 在岛西岸。

春川 韩国中部城市。江原道(南)首府。位北汉江及其支流昭阳江汇合处,春川盆地中部。距汉城约 100 公里。面积 53.2 平方公里。人口 17.3

万(1987)。附近建有水电站多处,发电能力约 48 万千瓦。工业以碾米、纺织、造纸、汽车修理为主。风仪山、牛头山为旅游胜地。春蓬(Chumphon) 一译“尖喷”。泰国西南部城市,春蓬府首府。在春蓬河左岸,距河口 11

公里。人口 1.35 万(1980)。农副产品集散地。有碾米、机修、木材加工等厂。南线铁路经过;公路通巴蜀、巴占(Pak Chan)等地。

春日井 日本本州中部城市。属爱知县。名古屋卫星城。人口 25.5 万

(1986)。1943 年设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设有军事工业,战后建有造纸工厂。还有电机、机械等工业。郊区多果园。

春日部 日本关东地方中部城市。位埼玉县东部岩槻市东方,古利根川低地沙丘上。面积 38 平方公里。人口 17 万(1985)。古日光街道宿驿。1899 年铁路开通后为交通中心。木器家具、麦秸草帽远近闻名。1954 年设市。郊区蔬菜种植业发达,为东京都蔬菜供应基地。东京都住宅卫星城市。工业以食品、机械、化学等为主。

春武里 (Chon Buri)旧名“万佛岁”。泰国南部城市,春武里府首府。在曼谷湾东岸。人口 11.5 万(1980)。原为渔村,现为工商业城市。有鱼露、碾米、茨粉等厂。郊区邦逊有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公路西北通曼谷, 南达帕塔亚和梭桃邑港(Sattahib)。

栃木 ①日本关东地方北部的县。一级行政区。面积 6,414 平方公里, 为关东地区最大县。人口 193.5 万(1990)。西、北、东三面为足尾、日光、

那须山地,中部向南为低地。旧下野国。现包括 12 市。首府宇都宫。工业发展迅速,沿高速公路和铁路建立了数个工业区,主要工业有电机、有色金属冶炼、纤维、陶瓷等。低地农业以水田为主,台地、丘陵以旱田为主,东部山地盛产烟叶。有日光国立公园,为游览胜地。②日本关东地方北部城市。

人口 8.7 万(1985)。面积 122 平方公里。古城镇。原为栃木县首府(1884 年首府迁宇都宫)。1937 年设市。工业有缝纫机、电机、汽车部件等,还有传统工业麻纺织、酿造等部门。附近农业发达。是稻米、大麻等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枯门岭 (Kumon Range)又名“克钦山”。缅甸北部山脉,南北纵贯于克钦邦中部,长 200 公里,为迈立开江和亲敦江上源各支流的分水岭。最高点本帕本山(BumhpaBum),海拔 3,411 米。为缅甸少数海拔超过 3,000 米的高峰之一。

柳别尔齐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卫星城之一。在莫斯科东南 19 公里。人口 16.1 万(1985)。1925 年建市。铁路枢纽。工业以农机制造、木材加工和玻璃、钢筋混凝土构件等为主。塑料、乐器、食品加工亦重要。

柯克沃尔(Kirkwall)英国奥克尼群岛最大城镇、渔港和首府。在奥克尼群岛的梅恩兰岛东部,南距阿伯丁 210 公里。人口 6,826(1981)。有羊毛纺织和酿造威士忌酒等工业。出口牛、乳制品、鱼、威士忌酒。北海石油开发之后,发展了近海石油服务业。著名建筑有圣马格纳斯大教堂。

柯林斯堡 (Fort Collins)美国科罗拉多州北部城市。在丹佛北 104 公里。人口 6.5 万(1980)。 1864—1871 年为柯林斯要塞。1873 年设镇。附近农业地区的商业和运输中心。工业有牙医设备、内燃机车、飞机仪器、水泥和塑料制品等。有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历史博物馆。

相生 日本本州中西部城市。属兵库县,在姬路市西南 20 公里。相生湾头的造船工业城市。人口 3.9 万(1986)。1942 年设市。造船厂始建于 1908 年,近年制造 15—20 万吨大型轮船。还有金属加工、钢铁、纺织等工业。铁路交通要地。

相模原 日本本州东南部城市。在神奈川县相模原台地。面积 90.8 平方公里。人口 47.2 万(1985)。发展较晚, 1941 年建军工厂,1954 年设市。近年工业迅速发展,成为重要工业城市,以一般机械、电机和运输机械为主。东京都住宅卫星城市。

相模湾 日本本州东南部神奈川县南部海岸、三浦半岛南端城岛与伊豆半岛真鹤岬连接线北部的海域。湾口广阔,湾腹较小。水深在 1,000 米以上。东北部沿岸大陆架比较发达。有相模川、境川等河流入。湘南、真鹤为湾内重要港口。渔业发达,三崎港和小田原港为著名远洋渔业基地。有逗子、七里滨、由比滨、片濑等著名海水浴场。京滨工业地带延续部分,东京都的重要疗养地带。

栋多 (Dondo)①安哥拉西北部城镇。在宽扎河下游北岸,西北距罗安达 160 公里。棉花、剑麻、咖啡、油棕集散地。有榨油、轧棉等小型工业。附近开采铁矿,有较大水电站。宽扎河航运始于此。铁路支线终点。公路通万博。②莫桑比克中部城镇。在蓬圭河(Púngoè)下游平原上,东南距贝拉27 公里。铁路要站,贝拉—马拉维线和贝拉—津巴布韦线在此交会。周围是全国主要木材产区。有较大石棉、水泥厂。

栋古拉 (Dongola)苏丹北部城镇。在尼罗河左岸,北距第三瀑布 72 公里。人口 5,000。历史上是重要商站。现为北方省首府和贸易中心,牲畜、皮革、椰枣、谷物集散地。公路通瓦迪哈勒法和麦罗维(Merowe)。有航空站。城南有古栋古拉城遗址,六到十四世纪时曾为基督教王国穆库拉

(Mukurra)都城。

栋布罗瓦—古尔尼恰 (Dabrowa Górnicza)波兰南部城市,属卡托维兹省。位于卡托维兹市东北约 12 公里,濒黑普热姆沙河( Czarna Przemsza)。人口 13.7 万(1984)。栋布罗瓦煤田采掘中心(1796 年即已开始采煤,矿区煤层厚达 24 米)。上西里西亚重要工业基地,有钢铁、机械、电力等工业。十九世纪起即已为采矿、冶金生产和研究中心。

日本关东地方中部城市。在千叶县西北部,北临利根川,南部为下总台地。面积 73 平方公里。人口 26.9 万(1985)。1954 年设市。古著名宿驿,现为铁路枢纽。东京都住宅卫星城。食品、电机工业发达。郊区蔬菜种植业发达,为东京都蔬菜供应基地。

柏林 (Berlin)欧洲大城市和重要国际交通枢纽之一。在德国东部、施普雷河注入哈弗尔河口处。面积 883 平方公里。人口约 430 万(1985)。十三世纪前为斯拉夫人居民点。1415 年起为勃兰登堡侯国首府, 1701 年后为普鲁士王国首都,1871 年为德意志帝国首都。十九世纪中叶,工业开始迅速发展。1877 年居民超过百万, 1905 年达 204 万;至 1939 年增为 483.9 万,产业工人 120 万以上。1945 年法西斯德国投降后,根据《克里米亚声明》、

《波茨坦协定》和其他有关协议,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9 年在苏占区成立“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在美、英、法三国占领区组成西柏林市政府,柏林便分成东、西两区。东、西区之间筑有“柏林墙”。东区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面积 403 平方公里。西区即西柏林,在宪法上不属联邦德国,原是德国的主要工业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严重破坏,战后重建,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密切,实际上是联邦德国的大城市,借三条空中走廊和几条水陆运输线与联邦德国相联系。1990 年 10 月 3 日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统一,柏林成为德国的首都。工业以电机、电子、重型机械、化学、精密仪器、印刷、食品加工等重要,还有服装、建筑材料等。设有科学院、柏林洪堡大学、国家博物馆、国家歌剧院、德意志剧院,还有勃兰登堡门等古迹。

柏原 日本本州中西部城市。属大阪府。人口 7.1 万(1986)。 1958 年设市。古交通要地。多历史遗迹。后为物资集散地。机械和化学工业发达, 还有金属加工、染色等。盛产葡萄、柑橘和桃。

柏崎 日本本州中北部工商业城市。属新潟县。在米山东麓,柏崎平原的中心。人口 8.5 万(1986)。原作为交通市镇兴起。西山石油田开采最盛时成为炼油中心迅速发展。1940 年设市。工业以机械、金属加工为主,次为食品、石油、电机等。有柏崎温泉、自然公园等游览地。

柏培拉(Berbera)一译“伯贝拉”。索马里北部港市。临亚丁湾。扼红海南口的天然深水港,地位重要。人口 6.5 万(1984)。北部广大牧区的商业中心,每年凉季,大批牧民驱赶牲畜来此,贸易颇盛。全国出口活畜大多经此,还输出皮革、阿拉伯树胶。渔港。有水泥厂等企业。公路通哈尔格萨等内地城市。有国际航空站。1985 年完成港口扩建工程,新修码头 330 米。

奎马 (Cuíma)安哥拉中东部铁矿。北距万博 64 公里。五十年代起开采。铁路支线直通矿区,矿石经洛比托港出口。

奎达 (Quetta)一译“基达”。①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部专区。北邻阿富汗,西界伊朗。面积 13.7 万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奎达。地处俾路支高原, 海拔 1,000—3,000 米;西部为荒漠和盐泽地。气候干旱,耕地靠坎儿井灌溉,产小麦、高粱、玉米、粟。广泛饲养骆驼、羊、牛。矿产有铬、铜、硫

黄、大理石和天然气等。②巴基斯坦西部工商业城市,俾路支省首府,奎达专区、县行政中心。在波伦山口西北。人口 24.3 万(1981)。 1935 年曾遭大地震破坏,后重建。工业有毛纺织、水果罐头、酿酒、染料、硫黄提炼及火力发电等。郊区盛产葡萄、桃、西瓜等水果。巴基斯坦同阿富汗的交通要道。铁路、公路通苏库尔、散得曼堡。公路通恰曼(Chaman)。全国地震研究中心,设有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调查所。

奎松 (Quezon)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卫星城市。位于马尼拉东北 8 公里。人口 132.6 万(1984)。 1940 年在马里基纳河(Marikina)畔开始建城。1948 年国会通过决议定为新首都,但实际首都仍在马尼拉。1975 年 11 月,和马尼拉、帕西格(Pasig)一起组成大马尼拉。文化城,有菲律宾大学等高等学校。近郊有种植园。

奎奎 (Kwekwe)津巴布韦城市。在中部高原上。人口 4.8 万(1982)。建于 1902 年。重要金矿开采中心,还开采铁。有炼铬、化肥工业和黄金提炼场。烟叶、牲畜集散地。铁路通哈拉雷和布拉瓦约。

奎隆 (Quilon, Kollam)印度喀拉拉邦南部濒阿拉伯海的港口城市。人口 13.8 万(1981)。铁路与公路交通中心。最大的腰果集中地。工业以金属加工、橡胶、食油、造纸为主,还有腰果、咖啡加工、鱼类加工和造船业。附近有炼铝厂、水泥厂和砖瓦厂等。输出钛和热带物产(腰果等)。

奎卢河 (Kouilou)刚果西南部河流。由尼阿里和卢埃塞两河汇流而成,连同尼阿里河计算,全长 810 公里,在黑角西北注入大西洋。流域面积

5.6 万平方公里。下游 65 公里可通航。

奎托河 (Rio Cuito)安哥拉东南部河流,奥卡万戈河左岸支流。源出比耶高原东部山地,东南流 640 公里,在迪里科(Dirico)注入奥卡万戈河。流经少雨高原,水量不丰。两岸草场较广,养牛业发达。

奎纳纳 (Kwinana)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新建工业城市和港口。位于弗里曼特尔南 22 公里,濒印度洋的科克本湾(Cockburn)。人口 1 万。本世纪五十年代前为游览地,后辟作港口。有现代化石油炼制、炼铁、轧钢、炼镍、炼铝等工业。

奎德林堡 (Quedlinburg)德国中部城市。在哈茨山北麓、博德河

(Bode)畔。人口2.9 万(1984)。公元922 年为要塞。曾参加“汉萨同盟”。工业有仪器和车厢制造、染料、造纸等。花卉和蔬菜种植业中心。设有植物研究所。有建于十一至十二世纪的教堂、十四世纪的市政厅、十六世纪的城堡(今博物馆)。

勃生 (Bassein)缅甸重要港市,伊洛瓦底省省会。在国境西南部,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勃生河左岸,南距河口 120 公里。东距仰光约 150 公里。

人口 14.4 万(1983)。历史悠久的大米贸易中心。有机械制造、造船、金属加工、碾米、制陶、锯木等工业部门。所产缅伞颇有名。出口以大米和柚木为主。万吨轮船可以进出;有铁路东北行,在礼勃坦附近与仰光—卑谬铁路接轨。七十年代又修建了通往仰光的高级公路。

勃固 (Pegu)①缅甸的省。以首府勃固得名。南临莫塔马湾。中央有勃固山脉南北纵贯,东西有锡唐河和伊洛瓦底江流贯。面积 3.9 万平方公里。

人口 380 万(1983)。山区产柚木,沿海和浅海地区近期发现石油。农业有良好灌溉设施,为缅甸主要稻产区之一。工业以纺织、轻工机械、建材、船舶修造等为主。锡唐河、勃固河、仰光河与伊洛瓦底江均有运河通连,仰光

—曼德勒—密支那铁路和仰光—卑谬铁路都在省内通过。主要城市东吁、卑谬、礼勃坦、缅拉、沙拉瓦底。②一译“庇古”。缅甸南部城市,勃固省首府。临勃固河东岸,在仰光东北 80 公里。人口 15 万(1983)。初建于公元六世纪下半叶,九世纪初起成为勃固王朝的首都。十四至十六世纪又为全国政治中心,并长期为缅甸出入海上的门户。1852 年第二次英缅战争中遭受破坏,且因河道淤塞而衰落。大米和木材的重要集散地。重要的工业中心,以柚木加工、金属、碾米和纺织工业最著。交通枢纽,仰光—曼德勒铁路由此通过,勃固—莫塔马铁路的起点,内河运输下通仰光,另经运河与锡当河相连。寺庙、佛塔、佛像甚多。有高达 99 米的佛塔和长 55 米、高 14 米的大卧佛像。旅游胜地。

勃生河 (Bassein River)缅甸南部河流。伊洛瓦底江进入三角洲以后,分为几股入海,勃生河是最西侧的分流。在兴实达附近从干流分出,大体作东北—西南流向,注入安达曼海。全长约 320 公里。上游段又名恩加翁河(Ngawun)。下游段河宽水深,可通万吨轮船。缅甸著名港口勃生即兴起于其左岸。

勃艮第 (Burgundy)欧洲古国名。日耳曼部落的一支勃艮第人,公元五世纪三十年代在高卢东南部罗讷河一带(今法国东南部)定居。约在公元 457 年,以今法国里昂为中心建立勃艮第王国。公元 532 年服属于法兰克王国。843 年法兰克分裂后,勃艮第又分为上勃艮第王国和布罗温斯王国(又名下勃艮第王国)。占有今法国东南部罗讷河、索恩河以东地区。在国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1461—1483 年)经 1474—1477 年的战争后,并入法国。勃朗峰 (Mont Blanc)法语意为“白峰”。在法国、意大利边界。

长 48 公里,宽 16 公里。海拔 4,810 米,为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2,400 米以上有现代冰川及雪原。筑有隧道长 11.6 公里,可通行汽车。

勃兰登堡 (Brandenburg)全称“哈弗尔河畔勃兰登堡”(Brandenburg an der Havel)。德国中东部城市。在柏林以西,跨易北河支流哈弗尔河两岸。建于公元十世纪。人口 9.5 万(1984)。铁路枢纽;河港。工业有钢铁、拖拉机制造、造船、化学、纺织、皮革、造纸等。有建于十二至十五世纪的教堂和十五世纪的市政厅。

勃固山脉 (Pegu Yoma)在缅甸中南部,一般海拔 200 至 500 米的山地。南北纵贯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和锡当河之间,北起敏建附近,余脉向南可抵仰光近郊,绵延约 500 公里左右。北端的博帕山,海拔 1,518 米,是最高峰。山地多柚木林。

勃伦纳山口 即“布伦纳山口”。

勃艮第运河 (Ganal de Bourgogne)一译“布尔戈涅运河”。法国东部的运河,连接塞纳河的支流约讷河和罗讷河上游的索恩河。起自约讷河上的拉罗什,到索恩河上的圣让—德洛讷(Saint-Jean-de-Losne)。 1775

年始建, 1834 年完成。

勃朗峰隧道 (Mont Blanc Tunnel)连接法国和意大利的公路隧道。位于法、意边境,在阿尔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底下。长 11.6 公里。意大利和法国先后于 1958、1959 年开凿隧道,整个工程完成于 1962 年 8 月。对于缩短法、意间的陆上交通有重要意义。使巴黎与罗马间的距离缩短约 220 公里。

胡拉 ①谷地(Hula Valley)。约旦河谷地的一段,位于巴勒斯坦东

北部。南北长约 25 公里,东西宽约 7 公里,面积 177 平方公里。多沼泽,北部有胡拉湖,密布有纸草与芦苇,并为候鸟停歇之地,开发不多,但为一交通十字路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排干了沼泽与湖泊的大部分,成为巴勒斯坦主要农业区之一,依靠灌溉种植蔬菜、水果、早熟马铃薯、饲料和棉花,并养鱼和乳牛、菜牛。主要居民点为谢莫纳镇。②湖泊(Hula Lake)。巴勒斯坦东北部胡拉谷地北部的湖泊。原来南北长约 5 公里,宽 1.5—5 公里,湖

面海拔 70 米,面积 142 平方公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与五十年代两次排水, 现已大部变为农田。

胡姆斯① (AI Khums, Homs)利比亚西北部城市,胡姆斯区首府。临地中海。人口近 15 万(1984)。农产品集散地。有阿尔法草加工、橄榄油、水泥等工业,以及纸品、沙丁鱼罐头厂。附近开采石灰石、粘土等建筑材料。沿海干线公路经此。旅游业中心。附近有古代腓尼基城市大雷普蒂斯(Leptis Magna)遗址及罗马时代的港口、庙宇、剧场等古迹。②即“霍姆斯”。

胡胡伊① (Jujuy)阿根廷西北部边境省。西邻智利,北接玻利维亚。面积 5.32 万平方公里。人口 51.3 万(1991)。首府胡胡伊。大部分为山脉所环绕的普纳荒漠高原,东南部为圣弗朗西斯科河及其支流格兰德河

(Gran-de)切割而成的峡谷和谷地。高原气候寒冷干燥,谷地气候温暖湿润。矿藏丰富,有铁、锌、铅、锡、金、银等,为阿根廷主要矿产地。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草场占全省面积的 62%,主要牧养羊、牛、驴和骆马。谷地盛产甘蔗(占全国第二位)、饲料、水果、烟草和蔬菜等。有制糖、制乳、冶金、铁路车辆等工业。铁路通玻利维亚和图库曼。②全称“圣萨尔瓦多—德胡胡伊”(San Salvador de Jujuy)。阿根廷西北部城市,胡胡伊省首府。位于安第斯山东坡格兰德河右岸。人口 12.4 万(1980)。建于 1593 年。农牧业区的贸易中心,集散甘蔗、烟草、木材和牛、羊等。有冶金、食品、纺织等工业。海拔 1,259 米,山峦环抱,气候温和,景色优美,市内多著名建筑,附近有印第安文化古迹和温泉,为旅游胜地。铁路通往玻利维亚和图库曼。有飞机场。

胡富夫 (Al Hufūf)沙特阿拉伯东部最大城市。人口 10.1 万(1983)。位于东方省最大的绿洲内,海拔 131 米。四周椰枣园绿树成荫,气候温和。原为哈萨省首府。本世纪三十年代首府迁往达曼以后,胡富夫仍为重要的农产品市场,稻米贸易甚盛。手工业精制驼毛斗篷与镶金匕首。工业有水泥、椰枣加工与织布厂。并设有王家养马场。

胡卡尔河 (Júcar)在西班牙的东部。发源于昆卡市北的乌尼韦尔萨莱斯山(Universales),南流转东向,在库列拉(Cullera)注入巴伦西亚湾,长 498 公里。在昆卡市南河谷加宽,沿梅塞塔高原边缘,穿过狭谷,筑有水闸多处。是里维拉(Ribera)平原的主要灌溉水源。河口有潟湖。流域内多水稻田和柑橘林。

胡尼瓦利 (Huni Valley)加纳西南部城市。西南距塔夸约 20 公里。金矿开采中心,与普雷斯特阿、塔夸构成加纳“金三角”。还开采铜、铂、镍。农林产品集散地,附近是重要木材产区,出产可可、玉米、木薯等。铁路枢纽。

胡齐斯坦 (Khuzistan)一译“胡泽斯坦”。伊朗西南部的省。西邻伊拉克,南濒波斯湾。面积 6.47 万平方公里。人口 268.1 万(1986)。省会阿瓦士。大部分地区为平原,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边缘部分,地势低平,

南部有大片沼泽、湿地。是伊朗的主要出海门户与石油产区。工业有炼油、石油化工、钢铁等部门。农业以种植谷物与甘蔗为主。有霍拉姆沙赫尔、阿巴丹、霍梅尼等港口。

胡志明市 越南最大城市和港口。经济中心。在湄公河三角洲东北、同耐河支流西贡河右岸,距海口 80 公里。面积 700 平方公里。人口 350 万(1981, 面积和人口均包括堤岸和嘉定)。三百年前为一小镇,原名西贡,十八世纪末发展成东南亚著名港口和米市。1932 年西贡与堤岸合并成“西堤联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与嘉定市联合组成“西贡—嘉定市”,或称“大西贡”。1946 年 11 月越南国会通过命名为胡志明市, 1975 年 4 月改现名。直辖市。郊区为稻米主要产地。越南南部的大工业多集中于此,有机械、水泥、造船、制糖、纺织、卷烟、碾米、砖瓦、锯木等。铁路枢纽,公路通河内等地。涨潮时 2 万吨海轮可直达。北郊有新山一机场。

胡里卜盖 (Khouribga)摩洛哥中西部城市,西北距达尔贝达 104 公里,有铁路相通。人口 24.1 万(1982)。世界最大磷灰石开采中心之一。矿区在东南郊,储量大,品位高。1935 年起开采。矿石大量出口。

胡格利河 (Hooghly )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境内。上游巴吉拉蒂河

(Bhagirathi)系恒河南行的分流,下注孟加拉湾,长约 256 公里。近河口处接纳达莫德尔河,河身加宽,水量加大,泥沙淤积,新陆不断扩展。潮水可上溯至加尔各答以上。现有由法拉卡水坝引来的运河水流,供应城市淡水及冲刷河中泥沙。两岸是重要黄麻种植区。下游有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城市群,构成印度一大工业区。河口的哈尔迪亚,为加尔各答的辅助港。

胡萨维克 (Húsavík)冰岛北部的城镇。在雷克雅未克东北约 48 公里。临斯乔尔万迪湾(Skjálfandi)。人口 2,414 (1980)。是冰岛最早居民点之一。渔港。是周围小农场和养羊区的市场中心。有飞机场。

胡椒海岸 (Pepper Coast)见“谷物海岸”。

胡内多阿拉 (Hunedoara)①罗马尼亚中西部的县。面积 7,016 平方公里。人口 56.8 万(1990)。首府德瓦。北部为阿普塞尼山地,南部为南喀尔巴阡山脉。穆列什河自东向西流经中部。中部河谷区农牧业较发达,南部多森林,北部为林、牧区。工矿业发达,南部彼得罗沙尼地区为全国主要煤产区,胡内多阿拉市为重要钢铁工业中心。北部还有金、银和混合金属矿。

②罗马尼亚城市。属胡内多阿拉县。在穆列什河支流切尔纳河(Cerna)畔,蒂米什瓦拉以东 120 多公里。人口 8.7 万(1983)。罗马尼亚重要钢铁工业中心,并生产冶金设备等。城西的波亚纳鲁斯克伊山(Poiana Ruscǎi)有铁矿。天然气管道自特兰西瓦尼亚中部通此。有建于十三世纪的胡内亚迪

(Hunyadi)城堡(十五世纪重建,现为博物馆)。

胡尼亚尼河 (Hunyani River)非洲中南部河流。发源于津巴布韦马隆德拉西 8 公里,西北流经奇诺伊后折向南流,在莫桑比克宗博以东注入赞

比西河上的卡布拉巴萨水库。全长 416 公里。上游有爱德华王子水坝(Prin- ce Edward )和麦基尔韦恩湖(Mcilwaine)等水利工程,是哈拉雷及附近城镇的供水源地。

胡亚雷斯城 即“华雷斯城”。

胡布利—塔尔瓦尔 (Hubli-Dhārwār)印度卡纳塔克邦西部城市。原为两个城市, 1961 年合并为一。人口 52.6 万(1981)。胡布利为一贸易中心,有大型白报纸制造业及棉纺、轧棉业,还有铁路工厂。铁路通孟买、

马德拉斯和班加罗尔各地。商业中心。附近产棉花、烟草,为棉花集散地。设有卡纳塔克大学。

胡安·德富卡海峡 (Juan de Fuca Strait)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岛和美国华盛顿州之间的海洋通道。长 160 公里,宽 24—32 公里。为北面的乔治湾、南面的普吉特海峡(Puget Sound)通连太平洋的水道。

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 (Juan Fernández Archipié-lago)智利在南太平洋上的群岛。东距瓦尔帕莱索 650 公里。主要由马斯地岛(Más-a- Tierra)、马斯阿富埃拉岛(Más Afuera)和圣克拉拉岛(Santa Clara) 3 岛组成。总面积约 185 平方公里。火山岛。地势崎岖,森林茂密,气候宜

人。居民仅 500 多人,大都住在马斯地岛北岸,以捕捞龙虾为生。苏格兰水

手亚历山大·塞尔扣克于 1704—1709 年只身在马斯地岛上生活 4 年 4 个月。

据说英国作家笛福以此取材写成《鲁滨逊飘流记》。 1966 年 1 月 20 日智利内务部颁布法令,将马斯地岛改名为鲁滨逊·克鲁索岛( Robinson Crusoe),马斯阿富埃拉岛改称为亚历杭德罗—塞尔扣克岛(Alejandro Selkirk)。

查科 (Chaco)阿根廷东北部的省。北临贝尔梅霍河,东邻巴拉圭。面积 9.96 万平方公里。人口 79.9 万(1991),大部分集中在东部。首府雷西斯滕西亚。1951 年建省。处大查科南部,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微斜, 多沼泽洼地。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在 20℃以上;年降水量东部在 1,000 毫米以上,西部约 700 毫米。分布有低矮的灌木林和热带草原;沿河多森林, 盛产各种优质木材,尤以红坚木著名。全国最主要的产棉区,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还种植稻、玉米、甘蔗、向日葵、烟草等。畜牧业主要是牛、羊和马。工业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

查谟 (Jammu)南亚克什米尔南部城市。在皮尔潘贾尔山脉南麓,达维河(Tawi)畔,海拔 366 米。人口 22.3 万(1981)。有铁路通印度和巴基斯坦,与克什米尔河谷盆地和其他城市有公路联系。商业贸易中心,木材集散地。旅游业较盛。有丝织业及一些小型工厂。附近产煤。

查尔朱 土库曼斯坦东部城市,查尔朱州首府。在阿姆河下游左岸。人口 15.7 万(1985)。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建为要塞。铁路枢纽。阿姆河最大河港。有丝织和肉类联合企业、毛纺织、制鞋、羊羔皮加工、轧棉、化肥厂及船舶修理厂等。设有历史地志博物馆和师范学院。

查尔纳 (Chalna)孟加拉国西南港口。在布苏尔河(Pusur)右岸, 南距孟加拉湾 116 公里。1950 年开港,锚地长 5 公里,水深 6—13 米。黄麻主要输出港,占全国出口量 60%。进口以机械、粮食、煤炭为主。每年吞吐量达 600 万吨。

查亚峰 (Puncak Jaya)亦名“普鲁峰”(Nga Pulu)。旧名“喀尔斯腾兹峰”(Carstensz)。印度尼西亚最高峰。在伊里安查亚省,中央山系的苏迪尔曼山脉的主峰,海拔 5,030 米,峰顶终年冰雪覆盖。

查查克 (aak) 南斯拉夫中部城市。属塞尔维亚。在西摩拉瓦(Zapadna Morava)河畔。人口 11.1 万(1981)。铁路要站。工业有冶金、木材加工、造纸、水泥、食品加工、船舶修理和冷藏设备制造等。

查莫湖 (Chamo Lake)埃塞俄比亚南部湖泊。在裂谷带内,阿巴亚湖与乔乌湖之间。为断层湖。湖面海拔 1,234 米。长 37 公里,宽 22 公里, 面积 520 平方公里。雨季涨水期接受阿巴亚湖来水,并南流注入乔乌湖。

查卡布科 (Chacabuco)①智利中部一小村镇。位于圣地亚哥北面的查卡布科山中(海拔 1,592 米)。智利独立战争期间著名战场之一。1817 年 2 月 12 日独立运动领袖圣马丁和沃伊金斯联合率军在此击败了西班牙军。

②阿根廷东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城市。位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西约200 公里。人口 2.6 万(1980)。重要农业区的贸易中心,附近盛产玉米、小麦、油料作物、蔬菜和水果,饲养牛、羊。有食品和肥皂工业。铁路通首都和圣路易斯,有飞机场。

查尔平原 (Plaine des Jarres)老挝中北部川圹高原中部山间盆地,在川圹西北 32 公里。东西宽 20 公里,南北长 25 公里,面积 100 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1,100 米,为一片草场。周围山岭陡峭,相对高度不超过100 米,森林茂密。南岸河支流由东往西横贯平原中部,沿岸多稻田;盆地周坡种玉米、旱稻。平原是老挝北部交通要冲。

查尔维尔 (Charleville)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南部城镇,位于沃里戈河(Warrego)畔,布里斯班以西 684 公里。人口 3,800。牧业区商业中心。

查尔斯顿 (Charleston)①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港口城市。位于大西洋岸库珀(Cooper)和阿什利(Ashley)两河口三角湾内。人口 6.9 万(1980), 大市区 43 万(1980)。始建于 1670 年,十八世纪后半期发展成费城以南的最大港口。现为重要的军港和商港。原子能潜舰基地和空军基地。主要工业有造纸、化学、橡胶、纺织、食品、飞机部件等。多历史古迹,萨姆特要塞

(Sumter)是南北战争初期激战地之一。②美国西弗吉尼亚州首府,工业城市。位于该州中西部阿勒格尼台地上。人口 6.4 万(1982),大市区 26.9 万(1980)。俄亥俄河支流卡诺瓦河(Kanawha)河港,交通和商业中心。附近煤、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资源丰富。工矿业发达,以化学工业最突出, 其他有矿山设备、农业机械、玻璃板、陶器等制造工业。

查尔斯敦 (Charlestown)西印度群岛中部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的港口,尼维斯岛首府。位于尼维斯岛西岸。人口 1,770 (1980)。 1680 年成为首府。1873 年大火烧毁后重建。全岛工商业中心。有制糖、轧棉等工业。西南 1.5 公里有巴思温泉(Bath),为西印度群岛著名的温泉疗养地和娱乐场地。

查亚普拉 (Jayapura)曾名“哥打巴鲁”(KotaBharu)、“霍兰迪亚”(Hollandia)。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首府。人口 3 万。临苏达索湾

(Sudarso),湾中可泊巨轮多艘。城西逊达尼湖(Sentani),风光美丽。有飞机场。石油储运港,本省贸易中心。

查克查克 (Chakechake)坦桑尼亚港口,奔巴岛行政中心。在岛中部。人口 9,640 (1978)。周围是丁香集中种植区,所产丁香经此运往桑给巴尔市加工和出口。也是渔港。定期班轮来往于本岛诸港及桑给巴尔之间。有航空站。

查帕拉湖 (Lago de Chapala)墨西哥最大湖泊。火山壅塞而成。位于哈利斯科州东北部海拔 1,800 米的高原上,北距瓜达拉哈拉约 50 公里。东西长约 77 公里,南北宽约 16 公里,面积约 1 ,080 平方公里,平均深度

10 米。莱尔马河从东面注入,圣地亚哥河从东北角流出。富产淡水鱼。湖中有两个小岛,秋冬多水鸟,北岸有查帕拉镇;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为游览胜地。

查特斯堡 (Charters Towers)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城镇,位于汤斯维尔西南 104 公里。人口 7,910。曾为重要采金业中心。是畜产品、奶制品和柑橘类水果集散地。

查塔努加 (Chattanooga)美国田纳西州东南部工商业城市和河港。人口 16.4 万(1984)。临田纳西河,水陆空交通要地。工业发达,有钢铁、

农业机械、纺织、人造纤维、食品、化学、玻璃、木材、制革等。自 1815

年建立居民点以来,常有洪水灾害, 1933 年推行田纳西河综合治理规划

(TVA)后,减少了洪患,提供了丰富的水电,促进了该市的工业化。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所在地。

查默斯港 (Port Chalmers)新西兰南岛东南岸港口。濒临奥塔戈湾

(Otago),距达尼丁市仅 16 公里,为其外港。人口约 2,871 (1986)。出口以冻肉和羊毛为查戈斯群岛(Chagos Archipelago)印度洋中部的珊瑚群岛。由 5 个较大岛和其他小岛组成。在南纬 5°—8°.东经 71°—73°, 北距马尔代夫约 400 公里。陆地总面积 110 平方公里。人口约 6,000,居住

在迪戈加西亚、佩鲁斯巴纽斯(Peros Banhos)与萨罗门(Saloman) 3 岛上。位处联系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重要国际水域,战略地位重要。1836 年达尔文曾到此进行考察。1810 年被英国占领,为英属毛里求斯岛的属岛, 1965 年划为英属印度洋领地。有美国通讯中心和重要海空军基地。是远洋轮船的燃料补给站。出口椰油、椰干和水产品。

查拉特南戈 (Chalatenango)①萨尔瓦多北部边境省。北邻洪都拉斯。面积 2,017 平方公里。人口 26.7 万(1987)。首府查拉特南戈。大部为山地,地势向伦帕河谷地倾斜。热带山地气候。1855 年设省。经济以农业为主, 是全国主要的小麦产区,次产甘蔗、剑麻、靛蓝、咖啡等。牲畜和家禽饲养业亦较重要。矿藏丰富,主要有铜、铅、石灰石、金等,但尚未大力开发。

②萨尔瓦多北部城市,查拉特南戈省首府。位于塔马拉斯科河(Tamalasco) 和乔尔科河(Cholco)汇流处,西南距圣萨尔瓦多 50 公里,海拔 506 米。人

口 2.86 万(1980)。原为印第安人村落, 1791 年为西班牙人所占, 1871 年设市。周围农业区的贸易中心。有陶瓷、制绳、颜料等工业。公路通圣萨尔瓦多。

查查波亚斯 (Chachapoyas)秘鲁西北部城市,亚马孙省(Amazonas) 首府。在乌特库班巴河(Utcubam-ba)谷地内,海拔 2,334 米。人口 1.2 万(1981)。1538 年始建于偏东南处,为安第斯山以东最早的西班牙殖民点, 后迁至现址。周围农牧区(甘蔗、可可、水果、古柯和牛)的贸易及工业中心。有酿酒、制革、草帽编制等工业。

查格雷斯河(Río Chagres)巴拿马中部的河流。发源于巴拿马东北部圣布拉斯山脉(San Blas)。上、中游西南流向,下游转向西北,在圣劳伦索堡(San Lorenzo)注入加勒比海。上游在甘博亚(Gamboa)以上 14 公里处被大坝拦截成马登湖(Madden),用于调节巴拿马运河水量。中游被加通大坝堵成加通湖,为运河航道的一部分。在加通大坝后离开运河航道,向西北直注加勒比海。

查理曼帝国 (Empire of the Charlemagne)古国名。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因建立者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查理原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故又称加洛林帝国。查理大帝统治时期(768—814), 版图西南至厄布罗河,北临北海,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北

半部。800 年查理接受罗马教皇加冕,号称“罗马人皇帝”,称查理曼帝国, 定都亚琛(在今德国境内)。查理死后,帝国陷于内战。843 年,根据《凡尔登和约》,帝国分裂为三部分: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斯海尔德河、默兹河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北起北海,循莱茵河而南,包括罗讷河,直到中部意大利,仍承袭皇帝称号。大体奠定了近代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查塔姆群岛 (Chatham Islands) 新西兰的群岛。位于南太平洋上南纬 43°40'—44°26′、西经 176°8′—176°55′,惠灵顿东南约 760 公里。由大小 10 个火山岛组成。陆地总面积 963 平方公里。只有查塔姆岛(面

积 891 平方公里)和皮特岛(Pitt,面积 60 平方公里)有定居人口约 700, 其他为无人居住的小岛。经济以饲养绵羊和渔业为主。

查尔斯王子山脉(Prince Ch arles Mountains)东南极洲恩德比地内的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最高点海拔 3,355 米。向印度洋一面,已发现大的铁矿脉,露天铁矿石绵延 120 公里,厚 100 米,含铁量为 30—38%, 称为“铁山”,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铁矿山。

查法里纳斯群岛 (Islas Chafarinas)一译“舍法林群岛”。地中海的小岛群。位于北纬 35°11′、西经 2°26′,在摩洛哥穆卢亚河口外,距海岸约 2.5 公里。由 3 个小岩岛组成。1848 年被西班牙占领。主岛伊萨贝拉二世岛(Isabella Ⅱ)建有灯塔与要塞,人口 191 (1982)。其余两岛无人居住。

咸兴 朝鲜东北部咸镜南道首府。直辖市。化学工业城市。在东朝鲜湾西北岸,城川江下游,咸兴平原东部。人口约 77.5 万(1980)。北部高原农产品和沿海鱼产集散地。解放前有化肥和火药工业。解放后重点发展化学工业。 1960 年将兴南市、退潮郡、咸州郡并入,组成咸兴—兴南化学工业区。东部最大工业基地。氮肥、磷肥产量占共和国的四分之三以上。有著名的二·八维尼龙厂、兴南化肥厂、本宫化工厂、重型机械厂,还有纺织、仪表、农机厂等。附近有水电站和褐煤产地。内陆与沿海地区交通要冲。设有医科、化工大学和科学院分院。

咸海 旧译“阿拉海”。中亚乌兹别克斯坦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的咸水湖。有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气候干燥,年降水量约 100 毫米,水面年蒸发量高达 1,000 毫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多年平均湖面海拔约53 米。最长 428 公里,宽 235 公里,面积 6.6 万平方公里(包括 313 个岛屿, 面积 2,345 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总容积约 1,000 立方公里。大部水深不足 25 米,最深 68 米。由于阿姆河、锡尔河干支流河水大量用于灌溉,从 1961 年起水位明显下降,面积急剧缩小,含盐度升高。1961—1980 年期间,湖泊面积和容积分别减少了 25%(约 1.6 万平方公里)和 43%(约 460 立方公里),平均含盐度增加 8‰。1982 年初水位比 1961 年以前多年平均水位低 8.2 米。由于入湖淡水量锐减,水文状况日趋恶化,渔业资源受到很大破坏。1980 年渔获量已减至 2,600 吨。冬季结冰。主要港口有阿拉尔斯克和穆伊纳克。

咸镜山脉 朝鲜东北部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咸镜北道西部, 西南端延伸到两江道。为盖马高原的东缘。冠帽峰高 2,541 米,系朝鲜第二高峰。与摩天岭山脉间构成白茂高原。有铁、褐煤等矿藏。林业资源丰富。咸镜北道朝鲜最东北部的行政区。东临日本海,以图们江与中国和俄罗斯为邻。面积 1.76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200.3 万(1987)。首府清津。辖 2 市

15 郡。咸镜山脉纵贯全境,最高峰冠帽峰,海拔 2,541 米。平原窄小。大陆性气候,山地高寒,沿海年平均气温 10℃,年降水量 600—800 毫米。图们江流域褐煤蕴藏丰富,占朝鲜褐煤产量的 81%,茂山铁矿藏量 11 亿吨。水力、森林资源丰富。沿海地带为朝鲜北部重工业基地之一,钢铁工业发达, 最大中心清津、金策。还有机械、化学、木材加工。农产有玉米、大豆、亚麻、甜菜、啤酒花等。水产业亦较重要。水路交通较方便。

咸镜南道 朝鲜东北部的行政区。东南临东朝鲜湾。面积约 1.9 万平方公里。人口 254.7 万(1987)。辖 1 市 22 郡。首府咸兴。山地占面积 80%。仅东南沿海有狭小平原。赴战岭、狼林山纵贯西、北部。年平均气温 10℃, 年降水量 1,000 毫米左右。有城川江、南大江注入日本海。矿产资源丰富, 有菱镁矿、钨、硫化铁、磷灰石、钴等。多水电站。工业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主。化学、冶金、纺织、机械工业全国著名。咸兴为重要工业区。耕地少,沿海平原盛产稻谷、玉米,亚麻、烟叶、啤酒花等经济作物重要。渔业与水产加工发达。水陆交通便利。

威热 (Uige)安哥拉北部城镇,威热省首府。在莫卡巴山(Mocaba) 西南高地上,海拔 915 米。农产品集散中心,以咖啡贸易闻名(周围是全国咖啡最大产区)。公路通恩达拉坦多。有航空站。

威尔士 (Wales)英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在大不列颠岛西南部,突出于大西洋中的半岛。面积 2.1 万平方公里。人口 280.7 万(1983),主要为威尔士人。首府加的夫。1284 年起成为英国的一个封邑。1301 年起英国王太子称为“威尔士亲王”,故有此称。境内多山,坎布里亚山脉纵贯南北,构成主要分水岭,最高峰斯诺登山海拔 1,085 米。主要河流为瓦伊河。重要的农牧业区。北部以养羊业为主,东部多养牛业,谷地多栽培蔬菜与水果。谷物有大麦、小麦、燕麦等。南部是以采煤业为基础的重要工业区,人口稠密, 有采煤、冶金、化工、机械等部门。炼油业发展很快,西南的米尔福德港

(Milford Haven)为欧洲最大油港之一,有油管通向南部沿海各炼油厂。沿海港市有捕鱼和鱼类加工业。北部和西北部沿海地带为旅游胜地。主要城市和港口还有斯旺西和纽波特。

威尼斯 (Venezia)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 34.3 万(1982)。主建于离岸 4 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有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 118 个小岛组成,并以 180 条水道、378 座桥梁

联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之称。公元 452 年兴建。八世纪为亚得里亚海贸易中心。十世纪曾建立城市共和国,中世纪为地中海最繁荣的贸易中心之一。新航路开通后,因欧洲商业中心渐移至大西洋沿岸而衰落。1866 年并入意大利王国。工商业发达,有炼铝、化学、炼焦、化肥、炼油、钢铁等工业。以生产珠宝玉石工艺品、花边、刺绣等著称。陆上的马尔盖拉港(Porto Marghera)是重要油港和客运港。驰名的旅游中心,年有 3 百万游客。古老的圣马可广场是城市活动中心,广场周围耸立着大教堂、钟楼等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离岸 2 公里处的线状沙洲—利多(Lido)是欧洲最著名的海滨浴场。

威克岛 (Wake Island)太平洋中西部岛屿。位于北纬 19°18′、东经 166°38′。由威克等 3 个珊瑚岛组成。陆地面积 9 平方公里。人口 1,647。由礁湖形成良港。1898 年被美国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日本占领。战后仍归美国。为横渡太平洋航线的中间站。自 1974 年作为导弹试验基地。

岛东南有大型飞机场。

威克洛 (Wicklow)爱尔兰东部城镇,威克洛郡首府。濒大西洋的爱尔兰海。人口 5,178 (1981)。原为丹麦人所建的居民点。有古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和十二世纪古城遗迹。周围畜牧业发达,有大理石开采。商业繁盛。捕捞鲱鱼。铁路干线通首都都柏林。海滨沙滩漫长,假日旅游者甚众。威奇托 (Wichita)美国堪萨斯州最大城市。位于州中南部,临阿肯

色河。人口 28.3 万(1984),大市区人口 41.1 万(1980)。1864 年为同印第安人贸易的场所, 1868 年设镇,1871 年设市。1880 年前因从南方得克萨斯向北方新开地运送牛群经过此地而有“牛街(Cow Town)”之称。现为小麦、肉牛、石油的大集散地。飞机工业的重要中心,还有精密工具、化学、制药、面粉、炼油等工业。周围多油田和天然气田。附近有空军基地。

威诺纳 (Winona)美国明尼苏达州东南部的工商业城市。位于密西西比河西岸,圣保罗东南 160 公里处。有桥可与威斯康星州相连。人口 2.5 万。

1851 年作为谷物交易站和木材转运点而兴起。工业有铁路设备修配、食品加工、酿酒等。烧砖和开采石灰石也很重要。密西西比河沿岸旅游地之一。

威悉河 (Weser)由源出德国中部的富尔达河和威拉河(Werra)在明登附近汇合而成。曲折流贯德国北部,注入北海黑尔戈兰湾。长 440 公里,

如以威拉河源起算,计 724 公里。流域面积 4.1 万平方公里。不来梅附近年平均流量约 300 米 3/秒。有运河同易北、埃姆斯、莱茵等河相通。航运价值甚大。海轮可上溯到不来梅市。

威廉港 (Wilhelmshaven)德国北岸港市,重要海军基地。濒北海雅德湾(Jadebusen),经运河西通埃姆斯河口。面积 103.37 平方公里。人口

9.8 万(1984)。建于 1853 年。1937 年与吕斯特林根合并。为德国主要海军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严重破坏。工业有造船、机械制造、冶金、纺织等部门。渔业中心。石油港,有油管通科隆。设有海洋生物研究院、地质研究院和多所高等学校。游览和疗养(泥浴著名)地。

威尔明顿 (Wilmington)美国特拉华州最大工商业城市、港口。近特拉华河口,临大西洋岸的特拉华湾。人口 7 万,大市区 52.4 万(1980)。瑞

典人始建于 1638 年。化学工业发达,杜邦化学公司本部及其试验研究机构所在地,有“世界上最大化工城市”之称。所产尼龙长袜闻名全球。此外有造船、皮革、纺织等工业。多十七、十八世纪古建筑。

威尼斯湾 (Golfo di Venezia)地中海所属亚得里亚海北部的海湾。从波河三角洲到克罗地亚的伊斯的利亚半岛,宽 95 公里。西、北岸多沼泽、潟湖与沙嘴。盛吹布拉风(一种干冷的东北风),于航运不利。威尼斯城耸立在海湾西北岸,使亚得里亚海的航运在中世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里雅斯特(意)与普拉(克罗地亚)也是沿岸重要港口。

威拉高原 (Plateau Huila)安哥拉西南部高原。占威拉省和库内内省(Cunene)大部。海拔 1,000—1,5000 米,北高南低,地势平坦。气候干旱凉爽。库内内河流贯。多森林。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为重要养牛区。北部并富铁、铜等矿藏。

威特班克 (Witbank)南非城市。在德兰士瓦省南部,西距比勒陀利亚 104 公里。人口 4.2 万。南非最大煤炭基地之一。煤田发现于 1890 年,是比勒陀利亚钢铁工业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地区工矿业用煤的主要供应地。有大型火电站和化学、炼铬、铁合金等工业。铁路通比勒陀利亚和邻国莫桑比克。

威斯巴登 (Wiesbaden)德国中西部城市,黑森州首府。位于陶努斯山南麓,莱茵河右岸。隔河与美因茨相望。人口 27.3 万(1983)。早在古罗马时代即以矿泉著称。周围林木葱郁,气候温和宜人,为著名疗养胜地。经常在此举行国际音乐节、芭蕾舞及戏剧会演等。铁路枢纽。工业有冶金、造船、水泥、化学、制药、塑料及印刷等部门。蔬菜、水果及木材集散地。城郊多葡萄园,制酒业中心之一。

威斯利区 (Province Wellesley)马来西亚槟榔屿州的组成部分。位于半岛马来西亚北部沿海。南北长 72 公里,东西宽 13 公里,面积 751 平

方公里。人口 32.5 万。以波状平原为主,仅东部略有低丘散布。河网稠密, 水利工程发达。东半部有橡胶林,北部为稻田,沿海为椰子林,南部有油棕园。稻米在半岛马来西亚占重要地位。西海岸的北海与新路头建有工业区和深水码头,有钢铁、炼锡、造船、制糖、锯木、碾米等工厂和油库、电力站。西干线铁路南北纵贯全境,公路网密集。1979 年新建成北海通哥打巴鲁的高速公路。

威斯康星 (Wisconsin)美国北部密歇根湖西岸的州。面积 17.1 万平方公里。人口 495.5 万(1991)。首府麦迪逊。最大城市密尔沃基。1848 年建州。州名印第安语意为“河流汇集的地方”,或“有很多岛的河流”。北部丘陵和低山,南部和西南部较平坦。大部受过第四纪冰川覆盖,冰碛层深厚,湖沼多,土地贫瘠。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 750—1,000 毫米,冬积雪数月。乳用畜牧业发达,有“美国乳用畜牧园”之称, 80%的农户是奶农。牧草栽培居全美首位,干酪、黄油等生产很盛。作物以饲料用玉米、燕麦、牧草为主。矿产以北部铁矿为重要。工业以农、林产品加工工业为中心,纸浆、造纸、木材加工、啤酒、罐头、制革等均有名。

威德尔海 (Weddell Sea)南极洲的边缘海,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在南极半岛同科茨地之间,最南达南纬 83°。南部有菲尔希纳陆缘冰,北达南纬 70°—77°。北部以南纬 60°纬线为界,面积 340 万平方公里。海水很深, 其中南桑德韦奇海沟最深处达 8,428 米。西侧有深 400—600 米的大陆架, 宽度在 550 公里以上。水温低于 0℃。含盐度小于 34‰。海上漂浮许多冰山。有鲸和海豹。沿海大陆架发现石油和天然气。1823 年英国威德尔和别利斯贝依首先到达。

威尔克斯地 (Wilkes Land)东南极洲的一部分地区。在玛丽皇后地同乔治五世地之间,即东经 102°—142°、南纬 66°—70°。濒印度洋。沿岸为陡立的冰壁,厚约 2,700 米。1838—1842 年美国人威尔克斯首次到达。

威拉米特河 (Willamette River)美国西北部河流。流贯俄勒冈州西南部。源出喀斯喀特山脉,向北流,在波特兰西北注入哥伦比亚河。长约480 公里,距河口 24 公里处有高 12 米的瀑布,建有绕行的运河。尤金以下可通航。沿河为肥沃的农牧业地区。发电和捕鱼都有重要意义。

威斯敏斯特 (Westminster)英国大伦敦的一个区。位于泰晤士河北岸,东连伦敦城。因东撒克逊塞伯特国王在此建威斯敏斯特教堂而得名。面积 21.5 平方公里。人口 18.4 万(1983)。地处西伦敦的中心,也是英国政

治中心和著名旅游区。有白金汉宫(王宫)、首相官邸(唐宁街 10 号)、议会大厦(在威斯敏斯特宫内)、白厅(政府各部)、威斯敏斯特教堂和海德公园。还有国立美术馆和帝国科学技术学院(建于 1907 年)等。伦敦著名的剧场、餐厅和商店也汇集于此。

威斯康星河 (Wisconsin River)美国北部河流。在威斯康星州境内。源出威斯康星州北部湖泊区,南流,又在波蒂奇(Portage)附近折向西南, 于普雷里德欣(Prai- riedu Chien)以下 4.8 公里处注入密西西比河。长约 1,000 公里,流域面积 3.1 万平方公里。多瀑布和移动沙洲,故只有 300 公里河段通航小船。沿河建有若干水坝和水力发电站。在波蒂奇原有运河连接福克斯河(Fox),现已废弃。

威廉·皮克城 (Wilhelm-pieck-Stadt)原称“古本”(Guben) , 1961 年改称“威廉·皮克城”,1991 年复名“古本”。德国东部边境城市。邻近波兰,在尼斯河左岸。人口 3.4 万(1984)。初为村落。1235 年建市。铁路枢纽。著名的帽子生产中心。还有化学纤维、纺织、制鞋、纺织机械、食品加工等工业。有古城墙遗迹。

威康斯运河 (Willems Kanal)荷兰中南部、比利时东北部运河。建于 1822—1826 年。从荷兰的斯海尔托亨博斯到比利时的马斯特里赫特附近,

连接迪厄泽河(Dieze,马斯河支流)和阿尔伯特运河。长约 122 公里。

威康斯塔德 (Willemstad)西印度群岛中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首府和自由港。在库拉索岛南岸,圣安娜水道(Sint Anna)两侧。人口 13 万(1988)。始建于 1634 年。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首要商业和工业中心。有大型石油提炼厂,提炼从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进口的原油。港湾水深,港口设施优良,能停泊巨型海轮,输出以石油产品为主,也是委内瑞拉马拉开波地区出口石油的转运站。市内多荷兰风格建筑,有古老城堡、教堂(1769 年建)、博物馆以及西半球最古老的犹太会堂(1732 年建),还有奴隶市场遗址。为旅游中心。

威尔克斯—巴里 (Wilkes-Barre)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部工商业城市。在斯克兰顿西南 29 公里,临萨斯奎哈纳河。人口 5.15 万,大市区 64 万(1980)。1769 年始建, 1871 年设市。无烟煤产区中心。生产各种纺织品、丝绸、机车、钢铁制品、电子部件、木制品、卷烟等。

威奇托福尔斯 (Wichita Falls)美国得克萨斯州北部工商业城市。人口 9.4 万,大市区 13 万(1980)。附近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地区,灌溉农业也发达。石油炼制工业最为重要,还有油田设备、纺织、食品、化学等工业。威廉敏娜运河(Wilhelmina Kanal)荷兰南部运河。从威廉斯运河的贝克(Beek)附近向西北到奥斯特豪特(Oosterhout)。长约 54 公里,宽 25.5

米,平均水深 2.4 米。

威廉堡—阿瑟港 见“桑德贝城”。

威特沃特斯兰德 (Witwatersrand)简称“兰德”。南非荷兰语意为“白水山脉”。在南非德兰士瓦省南部。是海拔 1,500—1,800 米的高地, 东西向伸延 240 公里。由石英岩和含金砾岩构成。世界最大金矿区,伴生银、铀等矿,1886 年起开采,还产金刚石、煤。南非经济核心地区。工商业发达, 交通网稠密。有以约翰内斯堡为中心的城市群。

威维尔·汤姆森海岭 (Wyville-Thomson Ridge)或称“威维亚·汤姆孙海槛”。大西洋海槛的一部分,为法罗群岛同不列颠群岛间的海底山脉。西同冰岛—法罗海槛相接,长约 100 公里。山脊距海面约 500 米。是大西洋海盆同北冰洋挪威海盆分界线的一部分。它阻挡着寒冷的北冰洋底流南下。

南邦 (Lampang)泰国北部城市,南邦府首府。位于汪河左岸,清迈东南部。人口 4.23 万(1980)。工商业中心,马车是市内主要运输工具,有

“马车城”之称。工业有碾米、制糖、锯木等。泰北交通枢纽,北线铁路由曼谷经此到达终点站清迈。公路北经清莱至边境重镇夜柿。航空线通曼谷、夜丰颂等地。市郊 18 公里有越拍塔南邦銮寺。

南亚 亚洲南部地区。介于东南亚与西南亚之间,面积约 435 万平方公里。北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与亚洲大陆主体相阻隔,东、西和南三面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环绕,在地理上有一定的独立性,故亦称南亚次大陆(或简称次大陆)。人口约 9.98 亿(1985),使用 200 余种语言。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热季(3—5 月)、雨季(6—9 月)和冷季(10 月至次年 2 月)。北部与亚洲内陆之间的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超出 6,000 米,海拔 8,000 米以上的高峰 12 座,中、尼两国间的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13 米,是世界最高峰。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变化显著。中部为由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的大平原,河网密布,灌溉渠众多,农业发达。南部为德干高原和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高原与海岸平原之间为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戈达瓦里、克里希纳等河自西而东流,注入孟加拉湾。盛产水稻、小麦、甘蔗、黄麻、油菜籽、棉花、茶叶等。富煤、铁、锰、云母、金等矿藏。南亚包括尼泊尔、不丹、锡金、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国。

南圻 古地区名。即今越南南部地区。

南岛 (South Island)新西兰南部大岛。北以库克海峡与北岛相隔; 南隔福沃海峡与斯图尔特岛相望。最北部费尔韦尔角(Farewell)至南端布拉夫,相距 840 公里,东西最宽处 336 公里,面积 15.4 万平方公里。人口

86.5 万(1986)。西部为绵亘南北的南阿尔卑斯山脉。山脉中部的库克山, 海拔 3,764 米,是全国最高峰;山脉西南端,多狭长的海湾,高山地区有冰川和湖泊。东部沿海有狭长平原,以坎特伯雷平原最重要。河流大部分自西部山区流经东南部平原,注入南太平洋。主要河流有克卢萨河、怀塔基河等。经济以种植小麦和饲养羊群为主,有中小型农畜产品加工工业。主要城市有克赖斯特彻奇、达尼丁、因弗卡吉尔、纳尔逊、蒂马鲁等。

南奔 (Lamphun)泰国北部城市。在滨河右岸,清迈南部。人口 1.16 万(1980)。原为古城,称“哈丽奔猜”。稻米、烟草的集散地。铁路通清迈和南邦。名胜有 1072 年兴建的哈丽奔猜塔,高 46 米。

南欧 欧洲南部地区。指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附近岛屿。西南以直布罗陀海峡、东南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非洲、亚洲分隔。包括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意大利、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安道尔、葡萄牙和士耳其的欧洲部分。面积 166 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 1.74 亿(1984)。东濒黑海, 南临地中海,西滨大西洋。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巴尔干半岛上有迪纳拉山脉和品都斯山脉,直逼地中海岸,岩溶地形发育。半岛北部为多瑙河中下游平原。亚平宁半岛主轴为亚平宁山地。多火山地震。北部为波河平原。伊比利亚半岛中部为梅塞塔高原,北部有坎塔布连山脉、比利牛斯山脉等;有瓜达尔基维尔河和埃布罗河等。大部属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矿产有铜、硫黄、铝土矿、汞、石油、铁等。

南非 (South Africa)非洲人称“阿扎尼亚”。国名。居非洲大陆最南部,东、西、南三面临印度洋和大西洋,陆上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

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和莱索托。面积 122.1 万平方公里。人口 3, 970 万(1990),70%以上为班图语系的科萨人、祖鲁人、巴苏陀人等,约

16%为白种人,余为混血种人和亚洲人。居民大部信拜物教,白种人信天主教和基督教。英语和南非荷兰语为官方语言。首都比勒陀利亚。内陆是海拔1,000—1,600 米的高原,占全境面积大半,有结晶岩构成的山地散布其间, 西北部卡拉哈里沙漠在凹陷盆地内。高原边缘以陡峭断崖直逼狭窄的沿海平原,东南部德拉肯斯山脉最为高峻,有多处海拔 3,000 米以上高峰。西南沿海的开普山脉属褶皱山系。亚热带气候。年降水量从东部沿海的 1,500 毫米递减到西部的不足 200 毫米,半干旱和干旱区面积广大。西南沿海属地中海式气候。草原广布,森林较少。主要河流有奥兰治河、林波波河等。原为班图语系各族和霍屯督人、布须曼人居住地。1488 年起葡萄牙人到过好望角等沿海一带。1652 年荷兰人在西南岸建立开普殖民地后继续向东扩张,英国也相继侵入。十九世纪初英国夺占开普殖民地后,布尔人(荷兰人后裔)转移到东北部。1899—1902 年英布战争后英国占领全境。1910 年英国组织南非联邦,作为英国自治领。1961 年南非当局退出英联邦,改称南非共和国。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实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当地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1993 年 12 月南非议会通过临时宪法,从法律上废除了种族隔离政策。国民生产总值居非洲首位,工矿业占工农业总产值 75%以上。经济命脉掌握在英、美等垄断组织和当地白人资产阶级手中。轻、重工业和农业、渔业都较发达。采矿业居世界重要地位,铂和金开采量占世界首位,石棉、锰、铬、锑、钒、铀开采均居非洲首位,还产金刚石、铁、煤等。加工工业规模居非洲首位,主要有钢铁、有色冶金、机器制造、化学、食品以及军火等部门。农业人口约占 60%,绝大部分耕地被白人占有,主产玉米、小麦、甘蔗、水果、烟叶等,养羊、养牛业发达,糖、水产品和羊毛产量居非洲第一位。出口以矿产品和羊毛为主,进口大宗是机器和金属制品、运输设备、纺织品和食品。

南定 越南北部城市,河南宁省首府。在南定河右岸,西北距河内 87

公里。人口约 15 万。越南棉纺织工业中心,还有丝织、碾米、电力、化肥、玻璃、火柴等厂。铜制器皿、草席等手工业发达。郊区盛产稻、蚕丝、鱼虾。农产品集散地。交通枢纽,铁路和 1 号,10 号公路在此交会,通河内、海防、清化等地。

南特 (Nantes)法国西部城市。在卢瓦尔河下游,距河口 54 公里。人口 24 万,包括郊区 48.5 万(1982)。铁路枢纽。港口,海轮可达。市南有飞机场。有造船、钢铁、机械、炼油、化学、有色金属冶炼和食品等工业。港口贸易以进口石油、天然气为大宗。有宫殿、大教堂等建筑。

南浦 朝鲜中西部工业城市。临黄海的西朝鲜湾。背负丘陵,居大同江下游左岸,距河口 1.5 公里。首都平壤的外港(相距 70 公里)。人口 24.1 万(1980)。原为小村,1897 年辟为商港。中日、日俄战争时日本军国主义兵站基地。旧名“镇南浦”, 1946 年改今名。朝鲜北部最大的有色金属工业和造船工业中心,有铜、铅、锌冶炼厂。面粉、丝织业发达,还有机械厂、玻璃厂等。渔业基地。附近广梁湾为最大盐场。苹果著名。市郊卧牛岛有疗养所。

南海 一称“南中国海”。北接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 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作经澎湖到台湾东石港)一线同东海

分界。东南至菲律宾,南至加里曼丹岛,西南至越南和马来半岛等地。面积350 多万平方公里。北部有珠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等注入。平均水深 1,

212 米。位居热带,海底高台上多珊瑚礁,大陆架富石油。盛产鱼、虾和名贵海产。

南塔 (Nam Tha)老挝西北部边境城镇,南塔省首府。人口 1,500。南塔河绕城而过,灌溉两岸田地,附近是肥沃盆地,产稻米,放牧牛羊。有铜矿。

南掌 古国名。即今老挝。古越裳氏,后称南掌。公元 857 年在今琅勃拉邦建立。原属真腊。至国王范甘统治时期(1353—1383),合并万象、川圹、占巴塞等小国,建立统一国家,称澜沧国。版图由今越南奠边府边境起, 沿湄公河直达今柬埔寨北部边境,西接清迈、暹罗,东邻越南和占婆。1428 年越南黎利建国后,南掌曾一度受其控制。十六世纪又为暹罗所控制。1893 年法国入侵,沦为法国保护国。

南渡 (Namtu)缅甸掸邦北部城镇。在腊戍西北 40 公里,伊洛瓦底江支流南渡河左岸。包德温矿区的冶炼中心。有铁路支线北通包德温矿区,南与曼德勒—腊戍铁路衔接。

南锡 (Nancy)法国东北部城市。在摩泽尔河同马恩—莱茵运河的交汇处。洛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 9.6 万,包括郊区 27.8 万(1982)。交通枢纽。附近有铁、岩盐和煤等资源。冶金和金属加工业中心。有钢铁、机械、化学、精密仪器、烟草、水晶玻璃等工业。有大学(建于十四世纪末)、博物馆、图书馆等。多十八世纪古迹。

南大洋 (South Ocean) 指南极洲周围的水域。也叫“南极海”、“南冰洋”。南接南极大陆,北以南极辐合线为界,即大致在南纬 50°附近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纬 55°—62°之间的太平洋水域。面积约 3,800 万平方公里。大陆架面积不广。几乎自岸边开始就是大陆坡。大洋盆地均沿纬线延伸,最深在 5,000 米以下,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最深水带。也有一些面积很广的隆起和水下山脉,班扎雷(Banzare)浅滩仅深 188 米。沿岸为冬夏宽度不一的陆缘冰和岸冰所环绕。表层海水低温(由南部的-1.8—-1.9℃到辐合线为 0℃),盐度 34—34.5‰,其下则分别为暖深水层和底层水。冰山漂流的最北边界,一般在南极辐合线附近。海洋生物以磷虾、企鹅、鲸为代表,还有海豹等。

南屯河 (Nam Theun)一译“南通河”。亦名“南卡定河”(Nam Ca Din)。老挝中寮地区河流。源自富良山脉鸿岭附近,有许多大致由北往南的平行支流,在甘蒙高原汇入干流,形成十分曲折的水道,河床宽阔,河中多洲岛,于北卡定(Pak Ca Din)注入湄公河。长 230 公里,流域面积 14, 700 平方公里。全程有一系列幽深的峡谷和陡岸,高山密林,虎豹野牛出没, 人烟稀少,辟有捕猎区。流经甘蒙高原岩溶区时,有地下暗河与溶洞。

南乌江 (Nam Ou)老挝境内湄公河最大支流。源于中国—老挝边境, 自北往南流,于北乌汇入湄公河。长 380 公里,流域面积 25,600 平方公里。全程流在山区,河床坡降陡峻,河谷曲折,河岸与谷底相对高差可达 500 米。琅勃拉邦省境内下游段通航小木船。1978 年在琅勃拉邦省芒峨建成南乌江大桥。

南方省 旧名“阿西尔”。沙特阿拉伯西南部一省,滨临红海。东西宽约 225 公里,面积约 10 万平方公里。人口 68 万,大部为逊尼派穆斯林。首

府艾卜哈。沿红海为宽约 70 公里的湿热平原,依靠降雨与山洪灌溉,种植小米、高粱、芝麻、棉花、蔬菜和椰枣,并有干鱼输出。主要港市为季赞。内地为赛拉特山的一部分,平均海拔近 2,000 米,崎岖难登。山区气候温和, 降水量 250—500 毫米,是沙特阿拉伯降水最多的地方。在涸河谷地开辟梯田,种植小麦、大麦、高粱、咖啡、椰枣、烟草、蔬菜、水果与苜蓿。放养绵羊、牛、山羊和骆驼。

南巴坦 (Nam Pathane)老挝中部锡矿区。位于他曲市西北 30 公里的岩溶盆地里。盆地长 30 公里,宽 8 公里。老挝唯一的锡产地,露天采掘, 锡石品位 50%。有公路经北欣汶通他曲。

南本德 (South Bend)美国印第安纳州北部工业城市。人口 10.7 万

(1984),大市区 28 万(1980)。因位于农业地带,是玉米、小麦、乳制品等农产品的集散、加工中心。工业以生产农机、电气、运输机器等为主。

南安由 (Indramayu)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东北部沿海城市。位于芝马努河(Ci Manuk)口内侧。著名的稻米产地。附近多沼泽,有油田。东南海滨巴朗岸(Ba-longan)为海港。有公路东南通井里汶,西达首都雅加达。

南极洲 (Antarctica)位于地球的南端,由围绕南极的大陆、陆缘冰和岛屿组成。是最后被人类到达的大陆,也叫“第七大陆”。面积约 1,405 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面积 1,239.4 万平方公里,陆缘冰面积 158 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 7.6 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9.4%左右。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围,边缘有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等十多个海,海岸线长 2.4 万公里。地理位置极为孤立,隔 970 公里宽的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相望,距澳大利亚为 3,500 公里,距南非约 4, 000 公里。是世界最高的洲,平均海拔约为 2,350 米,内陆高原达 3,700 米。最高点阿蒙森海西南的文森山,海拔 6,096 米。有一系列巍峨的横断山脉。全洲几乎全为冰所覆盖,露岩只占 2%,被称为南极冰原的“绿洲”, 是南极大陆动植物活跃的地方。大陆冰平均厚度 1,880 米,最厚处达 4,000 米以上,因此除去上层冰盖之后的大陆基盘,平均高度仅 410 米,而西南极洲平均高度在海平面以下 140 米。大陆冰的体积 2,400 万立方公里,占世界冰量的 89%,淡水的 70%。冰原大体呈圆丘形,从中部高原缓慢外流,延伸成 300 多个陆缘冰。周围海上漂浮的冰山约有 22 万个,平均寿命约为 13 年,

最大冰山长 333 公里、宽 96 公里。世界上最寒冷、十分干燥和风力最强的洲。年平均气温-25℃,内陆高原为-56℃。极点的最低气温为-94.5℃(1967 年); 11 月至次年 3 月为暖季,1 月平均气温皆在 0℃以下,由南极圈至南极点的连续永昼天数逐渐增加;4 月至 11 月为寒季,7 月平均气温在-20—-70℃。由南极圈向南极点连续永夜的天数逐渐增加,并有绚丽的极光出现,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称“南极光”。年平均降水量仅 55 毫米,中部

为 5 毫米,极点为 3 毫米,只南极半岛能达 500 毫米左右。由于温度很低, 降雪几乎不溶化,每年除外流 1,200—2,000 立方公里的冰外,还净累积200—1,000 立方公里的冰。风速一般达 17—18 米/秒,最强风速达 100 米/ 秒,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仅有藻类、苔藓、地衣和两种微小的种子植物,生长干无长年冰雪覆盖的绿洲上。海中和岸栖的动物很多,有海豹、海象、鲸、企鹅、海燕、海鸥和信天翁,由于一些国家的滥捕,鲸类数量锐减, 海豹等更濒临灭绝。甲壳类浮游动物繁多,仅每年磷虾的产量多达几亿至 50 亿吨,已成为重要捕捞对象。矿物资源丰富,有金、银、铜、铁、镍、铂、

锡、铝土、锰、钴、锌、锑、钚、煤、石油、天然气、石墨、石英、金刚石等 220 种,尤以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放射性矿物重要,大多分布在南极半岛及沿海岛屿上。全洲没有人类定居,只有一些从事科研考察人员和捕捞船队。1772 年开始南极探险之后,不少国家对南极洲提出领土权,1959 年签订《南极条约》,对各国的领土要求权冻结 30 年。许多国家对南极洲领土与资源开发的斗争仍很激烈。不少国家在南极洲设有考察站。中国在乔治岛设有长城站,在东南极洲普里兹湾设有中山站。

南俄河 (Nam Ngum)亦译“岩河”、“南娥河”、“南岸河”。老挝河流,源于川圹高原,自北而南流,短距离内由山地泻入平原,下游多曲流,于万象东北汇入湄公河。长 260 公里,流域面积 16,000 平方公里。沿岸平原是老挝北部地区面积最大的稻田区。万象以北 70 公里,南利河(Nam

Lik)汇流点上游附近, 1971 年建成老挝第一座较大水库,坝高 66 米,长300 米,水库面积 120—27O 平方公里,库容 38—85 亿立方米。1978 年水电站第二期工程竣工,发电能力 11 万千瓦,每年可发电 7 亿度。南美洲 全称“南亚美利加洲”。在西半球南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滨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同北美洲分开。面积约 1,797 万平方公里(包括岛屿)。人口 2.69 亿(1985),主要为印欧混血种人、白种人、印第安人、黑种人等。除巴西通行葡萄牙语,圭亚那通行英语,苏里南通行荷兰语,法属圭亚那通行法语外,其他国家均通行西班牙语。大陆轮廓完整,缺乏大半岛和海湾。地势西高东低,大陆可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东部是波状起伏的高原,北为圭亚那高原,中为巴西高原,南为巴塔哥尼亚高原;西部是狭窄绵长的安第斯山脉,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多6,000 米以上雪峰和火山,地震频繁;中部是平原,北为奥里诺科平原,中为亚马孙平原,南为拉普拉塔平原。富水力资源,有奥里诺科河、亚马孙河和巴拉那河三大水系流贯其间;其中亚马孙水系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和水量最大的水系。巴拉那河上、中游多瀑布、激流,有著名的伊瓜苏瀑布和瓜伊拉瀑布等。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 10°至南回归线之间,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西部高山地带垂直气候带明显。矿物资源丰富,巴西高原的铁、锰、铬、铅、锌、镍,圭亚那高原东北部的铝土矿,安第斯山区的铜、锡、铅、锌、银、锑、钼、铋、硝石,马拉开波湖的石油,在世界上都占重要地位。富森林资源,有世界上面积最广的热带雨林以及亚热带和温带森林, 盛产各种热带林产品和高大建筑用材。沿海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有秘鲁沿海、巴西沿海和加勒比海三大渔场,盛产鳗鱼、沙丁鱼、鳗鱼、金枪鱼和各种虾类。南美洲包括圭亚那、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西、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苏里南 12 国和法属圭亚那。

南康河 (Nam Khan)老挝上寮地区河流。源于会芬高原,往西流, 下游切穿三条并列的石灰岩山脉,曲折蜿蜒,形成幽深的峡谷,穿过琅勃拉邦城北,注入湄公河。流域面积 6,100 平方公里。

南盖特 (South Gate)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城市。在洛杉矶东南 11 公里处。1923 年作为洛杉矶南方门户而兴建。人口 6.6 万。是附近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生产汽车、飞机零件、机器以及玻璃制品等。

南朝鲜 在朝鲜半岛南部,大体在北纬 38°临时军事分界线以南。北与朝鲜接壤。面积 9.9 万平方公里。人口 4,352 万(1990)。东部为山地,海

岸平直;西、南部丘陵和平原相间,海岸曲折,多岛屿。河网稠密。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 1,000—1,500 毫米。有煤、铁、钨、石墨和萤石等矿藏。原为*朝鲜的一部分。1910 年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 年 8 月北部获得解放,9 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半即南朝鲜部在美军占领下,1948 年 8 月成立大韩民国,简称韩国。1962 年开始发展进口原料初步加工的出口工业,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纺织制品、食品等轻工业为主(占 60%)。近年电子、石油化学、钢铁、造船、汽车工业有发展。工业集中在京仁、釜山工业区,以及马山、里里“自由出口贸易区”。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1

%。主要农作物为稻谷,还有麦、大豆、棉花、麻等。养蚕、渔业发达。汉江、洛东江、锦江下游为重要农业区。输出以纺织制品、机械、钢铁、船舶和鞋为主。输入石油、机械、稻米、废钢铁和水果等。主要城市釜山、全州、光州等。

南磁极 (Geo-Magnetic South Pole)地磁的南极。位置不很固定, 也不与南极点相一致。大致位于南极洲东部乔治五世地的宁尼斯冰川(Ninnis Glacier)之南。1962 年,南磁极在东经 140°、南纬 66°33′;1980 年在东经 139°30′、南纬 60°30′;1975 年根据有关地球磁场和太阳活动带电粒子流的新资料,改在东经 139°24′、南纬 65°48′,威尔克斯地附近。

南布格河 乌克兰西南部河流。源出波多利耶丘陵,曲折东南流,注入黑海布格河口湾。长 806 公里,流域面积 6.37 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

90 米 3/秒。春汛 2 月末至 5 月初,平水期 6 月至次年 2 月,冰期 11 月至次

年 3 月中。沃兹涅先斯克以下可定期通航。建有水电站。三角洲渔业发达。河水主要用于灌溉。河口有舰船制造中心——尼古拉耶夫。沿岸重要城市还有文尼察、五一城、赫尔米尼茨基。

南圣保罗 (South Saint Paul)美国明尼苏达州东南部城市。在圣保罗南 16 公里,临密西西比河。人口约 2.1 万(1980)。世界著名的家畜市场。有鞣革工厂和鲜肉包装运输业等。

南达科他 (South Dakota)美国北部大平原上的州。面积 19.97 万平方公里。人口 70.3 万(1991)。首府皮尔。最大城市苏福尔斯。1889 年与北达科他同时建州。达科他为印第安苏族语,即“友人”之意。东西延伸呈长方形,高度从西向东渐减,仅在西南角有穹窿状黑山山地( Black Hills),其余属大平原的一部分。密苏里河纵贯中央。温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 350—650 毫米。旱害、霜害、风卷土壤、融雪期的洪水等频繁出现。以农牧业为主。多大型农场和牧场。盛产黑麦及小麦、燕麦,并饲养羊、牛、猪等。密苏里河上建有许多大坝,形成许多人工湖,用于灌溉和发电。黑山北部金产量居全国首位,其他有银、石油、铀等。除食品工业外没有较大工业。黑山是重要旅游地。印第安人口较多,保留地面积次于亚利桑纳州。

南安普敦 (Southampton)一译“骚桑普敦”。英国英格兰南岸的城市与大海港。滨英吉利海峡中的索伦特峡(Solent),在泰斯特(Test)与伊钦(Itchen)两河口湾之间。人口 20.6 万(1983)。地处英国南岸中心, 港阔水深,有怀特岛为屏障。中世纪时就是重要港口。涨潮时间长,船只日有 7 小时可以进港。为英国重要的远洋贸易港;也是英国主要的客运港。有铁路和公路直通伦敦,起伦敦外港的作用。有轮渡与海峡群岛、怀特岛以及法国相通。是全国最大的造船和修船中心之一,拥有巨大的干船坞。建有炼油厂,还有飞机制造、电机、电缆、汽车、塑料和合成橡胶等工业。1952 年

建有南安普敦大学。

南约克郡 (South Yorkshire )英国英格兰中部的郡。建于 1974 年。位于奔宁山脉东麓,北和西北与利兹都市区毗连。面积 1,560 平方公里。人口 124.9 万(1991)。境内西部多山地丘陵,东部有开阔的平原。有煤田。是一个城市密集、工业发达的都市化地区。英国大钢铁工业中心(设菲尔德) 之一,还有机械、金属丝、服装、玻璃、尼龙、塑料等工业。有铁路与高速公路通伦敦,有运河与特伦特、乌斯等河流相连。辟有面积 173 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为游览地。重要城市有设菲尔德、巴恩斯利(Barnsley)、唐克斯特(Doncaster)等。

南极半岛 也叫“帕默尔半岛”(Palmer Peninsula)或“格雷厄姆地”(Graham Land)。西南极洲向北伸出最远的大半岛。东侧为威德尔海与菲尔希纳陆缘冰,有深 400—600 米的大陆架,宽度在 550 米以上。西侧为别林斯高晋海,大陆架也宽广。岛屿众多,有的常年冰封。北为与南美洲相距 970 公里的德雷克海峡。南接埃尔斯沃斯高地,是崎岖的山地与高原。海岸曲折呈峡湾形。为多山半岛,东岸更为陡峭高峻,山地冰川发育。年降水量可达 600 毫米,有“海洋性南极”之称。西海岸有较多无长年冰雪覆盖的绿洲,生长苔藓、藻类和地衣,并发现有种子植物,植被最绿,有“绿岛” 之称。半岛中央部分矿产有锰、铜等,沿海岛屿有镍、钴、铬等矿。

南极高原 (Polar Plateau)东南极洲南极点附近一带的内陆高原。平均海拔 3,700 米,呈圆丘形。大陆冰向周围缓慢流动,年外流几米至几十米。而通过冰川外流则年达 100—1,000 米。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56℃, 最低气温出现过-94.5℃。极端干燥,年降水量约 5 毫米,极点附近仅 3 毫米。

南极海岭 (Antarctica Ridge)太平洋南部的水下山脊。在南纬 50

°—68°之间。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约 6,000 公里,并向东北方向升高,估计被沙泥沉积层所覆盖。最大深度达 2,860 米,至东太平洋深度仅 1,000 米左右,最浅处只 702 米。

南希尔兹 (South Shields)英国英格兰北部的工业城市和港口。位于北海沿岸、泰恩河(Tyne)口。人口 8.7 万(1981)。十三世纪建市。十七至十八世纪为制盐和玻璃工业中心。煤和铁的进出口港。造船、修船及海上工程业发达。为英国最早的救生船站(设于 1790 年)。

南非联邦 (The Union of South Africa)见“南非”。

南泰利耶(Södertälje)原名“泰利耶”(Tälje)。瑞典东南斯德哥 尔摩的郊区城镇。位于梅拉伦湖南岸和希默湾(Himmer)湾顶之间,斯德哥尔摩西南 20 公里。人口 8 万(1982)。古城之一。铁路枢纽。有长 1.6 公里的南泰利耶运河连通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有药品、汽车、机器、火柴、纺织、烟草等工业。著名海滨疗养胜地。

南部非洲 指非洲大陆南部地区及周围岛屿。通常包括赞比亚、马拉维、博茨瓦纳、莫桑比克、安哥拉、马达加斯加、莱索托、斯威土兰、毛里求斯、科摩罗、津巴布韦、南非、纳米比亚、留尼汪岛、圣赫勒拿岛和阿森松岛等。面积 654 万平方公里,占非洲 21.7%。人口约 9,000 万(1984),占全非总人口 17.2%,以班图语系的黑种人为主,还有马达加斯加人、霍屯督人、亚洲人、混血种人和少数白人。大部是海拔 1,000—1,800 米的高原,外侧有北宽南窄的沿海低地,南端的开普山脉属褶皱山系。高原中都是卡拉哈里盆地,往四周地势逐渐升高;高原边缘以险峻的陡崖直落沿海低地,形成呈

弧形绵延数千公里的大断崖,东南部德拉肯斯山脉最高峻,多海拔 3,000 米以上山峰。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东部沿海炎热湿润;西南部沿海属地中海式气候;卡拉哈里盆地和西部沿海干旱少雨,荒漠和半荒漠广布。有赞比西、奥兰治、林波波等大河;东部河网较密;中西部多间歇性内流河。西欧殖民者入侵前,曾先后出现莫诺莫塔帕、伊麦利那、隆达等古国。十五世纪起, 葡、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继入侵。至十九世纪末,全部遭瓜分,沦为殖民地或保护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国家已经取得独立。矿产资源丰富,金、铂、铬、锰、钒、锂、铀、石棉、铜的开采和输出居世界重要地位,还开采铁、金刚石、铅、锌、锑、煤等。是非洲经济最发达地区。加工工业有钢铁、化工、食品、纺织等部门。粮食主产玉米、小麦、薯类、稻谷, 经济作物有烟叶、咖啡、甘蔗、腰果、香料作物等。牲畜多羊、牛,盛产并输出羊毛、羔皮。大西洋沿岸渔业发达。

南捷克州 (Jihoesk Kraj)在捷克东南部。面积 1.13 万平方公里, 人口 69.7 万(1991)。首府捷克布杰约维采。北部为中捷克高地,西南部和南部有舒马瓦山、诺沃赫拉迪山(Novohradské Hory),中部为盆地。多森林,矿产资源较少。伏尔塔瓦河流经,建有水电站。工农业比较发达,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和制浆造纸为主要的传统工业部门。有发达的机器制造业, 生产摩托车、机床和精密机床、电讯设备、缝纫机等,还有轻工、纺织、食品和缝纫等部门。谷物(黑麦、燕麦)和马铃薯播种面积大。有辽阔的山地牧场,多饲养牛、马。有池塘养鱼业。卢日尼采河畔的特热邦为渔业中心。

南斯拉夫 (Jugoslavija)国名。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和西北部。南临亚得里亚海,陆疆与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为邻。面积 10.2 万平方公里。人口 1, 057 万(1989),主要有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和土耳其人等。通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首都贝尔格莱德。境内多山,山地以北是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摩拉瓦河等,水力资源丰富。全境以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为主,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式气候,比较湿润。年降水量 550—750 毫米。铜、铅、锌等矿储量丰富, 还有煤、铁等。公元六世纪,斯拉夫人开始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 七世纪发展为现代南斯拉夫各主要民族的祖先。九世纪起,陆续建立了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等各民族的国家。十五世纪起,先后被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崩溃,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1918 年 12 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

1929 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1 年 4 月被德、意法西斯占领。1941—1945

年进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1945 年 11 月 29 日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行联邦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 6 个共和国组成(面积合计 25.58 万平方公里, 1983 年人口 2,285 万)。1963 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80 年以后国内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政治动荡,至 1990 年初执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分裂瓦解。1991 年 6 月起原南斯拉夫成员国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 4 国先后脱离联邦,宣告独立。1992 年 4 月

27 日南斯拉夫议会通过了由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新南斯拉夫,定名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业以机器制造、有色金属和冶炼、木材加工、食品加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和烟草等;园艺业

和畜牧业较发达。出口农矿产品、船舶、皮革和烟草等。进口矿物燃料、机械、化工产品、钢铁和棉花等。主要城市有尼什、苏博蒂察、克拉古耶伐次、波德戈里察等。

南卡希亚斯 (Caxias do Sul)巴西南部城市。在南里奥格兰德州东北部热拉尔山脉(Geral)南坡,海拔 760 米,南距阿雷格里港 96 公里。人口 19.9 万(1980)。1875 年由意大利移民所建。1910 年设城。1944 年以前称“卡夏斯”。周围地区以葡萄园和酿酒业著称。有冶金、肉类加工、油脂等工业。附近产玛瑙。铁路终点站。有飞机场。设有南卡希亚斯大学。

南卡罗来纳 (South Carolina)美国东南部的州。*十三州之一。面积 8.06 万平方公里。人口 356 万(1991),黑人占 35%。首府和最大城市哥伦比亚。过去大种植园主势力很大,曾反对废除奴隶制,南北战争即爆发于本州的查尔斯顿。南北战争后经济长期停滞。除西北部属皮德蒙特台地外, 大部属高度沼泽化的海岸平原。亚热带暖湿气候,年降水量 1,000—1,200 毫米。森林覆盖面积达 64%。农业占重要地位。过去单一种植棉花,近年已向综合性生产发展,烟草产量居全国前列,其次是棉花、花生、蔬菜、水果等。乳肉用畜牧业很盛。工业以棉纺、化纤、毛纺织为主,纤维生产额居全国第二位,其次是原子武器、机械、家具等工业。

南亚次大陆 也叫“印巴次大陆”,有时简称为“次大陆”。参见“南亚”。

南乔治亚岛 (South Georgia Island)南大西洋南部的一个火山岛。在南纬 54°15′—54°55′、西经 36°45′—38°05′之间。呈西北— 东南向,长约 168 公里,宽约 32 公里,面积约 3,710 平方公里。岛上多山, 最高点 2,900 米。沿岸多峡江。大部地区覆有冰雪。寒冷的海洋性气候。人烟极稀少。现为捕鲸业基地。1775 年英国人库克首先到达。

南安普敦岛 (Southampton Island)加拿大西北地区岛屿。在哈得孙湾西北。北以弗罗曾海峡(Frozen)、西以罗斯·韦尔科姆海峡(Roes Welcome)与大陆分隔。长 336 公里,宽 32—320 公里。面积 4.07 万平方公里。东北部为波状起伏高地,其余三分之二地区为低平的平原。虽位于北极圈以南,但属极地气候,有漫长寒冷的冬季,短促凉爽的夏日。港湾封冻达8 个月以上。十九世纪后半叶始有捅鲸活动。人口 355,主要是因纽特(爱斯基摩)人,多集中在南部的科勒尔港。

南罗得西亚 (Southern Rhodesia)见“津巴布韦”。

南部自治区(Southern Region)苏丹南部的民族自治地区。1973 年10 月成立。包括上尼罗(Upper Nile)、东赤道(Eastern Equatoria)、西赤道(Western Equa-toria)、琼莱(Jonglei)、拉克斯(Lakes)、加扎勒河(Bahr el Ghazal)6 省。面积 64.1 万平方公里。人口 519 万(1983)。首府朱巴。居民以黑种人为主,多信原始宗教。四周为高原山地,中间为广阔的盆地平原。气候炎热湿润,年平均气温 26—27℃,年降水量 1,000—1, 400 毫米。白尼罗河纵贯,有加扎勒河、索巴特河等支流汇入,水网稠密, 多低湿沼泽。土地肥沃。重要农牧业区。粮食主产高粱、薯类,经济作物有短绒棉、芝麻、花生、甘蔗等。牲畜以牛为主。南部高地热带森林茂密,产名贵硬木。有金、铁、石油、锡等矿藏。

南大西洋海岭 (South-Atlantic Ridge)纵贯大西洋南半部的海底山脉。北起赤道附近的罗曼什海沟(Ro- manche),南迄南纬 55°附近的布

韦岛(Bouvet),与非洲—南极海岭相接。长约 4,500 公里,最宽达 2,400 公里。沿线有许多横向断裂带及纵向的断裂谷。一般从洋底升起 3,000 米左右,山脊距洋面 1,800—3,400 米,有少数露出水面的岛屿,如阿森松岛

(Ascension)、圣海伦娜岛(St. Helena)、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

(Tristan daCunha)、果夫岛(Gough)及布韦岛。

南马托格罗索 (Mato Grosso do Sul)巴西中西部的州。西邻玻利维亚和巴拉圭。面积 35.7 万平方公里。人口 179.7 万(1990)。首府大坎

普。大部分地区处巴西高原的西南缘;中部纵贯马拉卡茹山脉,平均海拔 300

—400 米,为巴拉圭河和巴拉那河的分水岭;西部为巴拉圭河上游泛滥平原,

地势低洼,海拔仅 90—120 米,在边境形成一片沼泽地。高原气候干热,植被主要是草地相间的灌丛林地;泛滥平原气候湿热,多草地牧场,南部分布有落叶林。原为马托格罗索州的南部地区, 1979 年建州。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西部低地养牛。以大坎昔为中心的周围地区盛产咖啡、稻谷、棉花、甘蔗、玉米等。南部的多拉杜斯(Dourados)是巴西咖啡种植业的重点地区。有黄金、锰、金刚石、镍、铁、铂等矿藏。铁路通圣保罗和玻利维亚。

南马德雷山脉 (Sierra Madre del Sur)墨西哥高原南缘的一条褶皱断裂带。西从巴尔萨斯河谷往东南延伸到特万特佩克地峡。长约 600 公里。平均宽度约 100 公里。海拔由西北段的 3,000 余米向东南降至 300 米, 最高峰特奥特佩克山,海拔 3,703 米。由火山侵入岩和古老岩浆岩构成,富铁、锑、铋等矿藏。山脉紧靠太平洋岸,沿海平原狭窄。山间多深谷,富水力。地震频繁。

南太平洋海岭 (South Pacific Ridge)在太平洋南端,为世界大洋中脊的一部分。东北—西南走向。东西分别与东太平洋海丘和澳大利亚—南极海丘相接。长 4,100 公里,最宽达 750 公里。山脊距洋面 2,500—3,000 米。

南加里曼丹省(Kalimantan Selatan)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最小省份。位于岛的东南端,南临爪哇海,东濒望加锡海峡。包括海峡中的劳特

(Laut)和巴拉巴朗岸(Balabalangan)群岛,面积 37,660 平方公里。人口 232.8 万(1986)。省会马辰。境内中部是默拉图斯(Me- ratus)山脉, 最高峰伯沙山(Besar)海拔 1,892 米。山脉南端蕴藏有金刚石矿。山脉东侧是沿海平原,丛林茂密。北段海岸多深入内陆的小海湾;南段海岸平直, 多小沙嘴。气候高温多雨,有短暂的干季。盛行游耕,种植稻、木薯、玉米、橡胶、椰子、胡椒等。工业有食品、木材及金属加工、修船、造船、橡胶、化工等,开采石油、金、铁、金刚石与煤。

南圣卡埃塔诺 (São Caetano do Sul)巴西东南部圣保罗州城市。在塔曼杜瓦特河附近,西北距圣保罗市约 10 公里,海拔 737 米。人口 16.3 万(1980)。始建于 1631 年,1948 年设市。现为大圣保罗的工业区。以有色金属冶炼和非金属矿物加工工业为专业化部门,并有汽车和拖拉机装配、化学、制革、纺织、服装等工业。有高级公路通圣保罗和桑托斯。

南亚美利加洲 即“南美洲”。

南安达曼群岛 (South Andaman Islands)在印度安达曼群岛南部, 包括大小岛屿 42 个,主岛南安达曼岛。总面积 2,374 平方公里。居民有矮黑人和印、缅移民。农产有水稻、椰子、橡胶、槟榔和水果,咖啡园著名。行政中心布莱尔港。

南设得兰群岛 (South Shetland Islands)大西洋南部、南极洲附近的火山岛群。在南纬 61°—63°、西经 54°—63°之间。西北距南美洲合恩角约 880 公里。由 11 个大岛和许多小岛组成,其中最大的为乔治岛

(George)。陆地总面积约 4,600 平方公里。各岛均多山,最高点海拔 2, 000 米以上。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无常住居民,只有捕鲸船在夏季定时来往,以福斯特港(Port Fos-ter)为基地。在乔治岛有优质煤田,附近的黄铁矿岛有石英、黄铁矿脉,储量丰富。是南极探险的基地。1819 年英人斯密斯首先到达。不少国家设有南极科研站,中国长城站即设于群岛中的乔治岛上。

南苏门答腊省 (Sumatera Selatan)印度尼西亚一级行政区。在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包括邦加与勿里洞群岛。面积 10.3 万平方公里,人口 627.7 万(1990)。首府巨港。境内巴里散山区南宽北窄,多 2,000 米以上山峰, 最高峰登坡山(Dempo)海拔 3,159 米。大部为平原,班角兴(Banjuasin) 与穆西两河流贯全境,沿海沼泽宽达 100 多公里。多橡胶园和森林,产铁木、稻米、茶叶、咖啡、胡椒和木枋。有煤矿。石油、锡的开采和提炼有重要地位。邦加、勿里洞岛上及附近海底锡矿砂占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五以上。石油以巨港为中心,为苏门答腊三大石油中心之一。水陆交通发达。公路网稠密,铁路由巨港通省内外,海运、航空联系首都及东南亚邻国。

南苏拉威西省 (Sulawesi Selatan)印度尼西亚一级行政区。位于苏拉威西岛的西南半岛,包括岛的中部毗邻地区及附近卡比亚(Kabia)等岛。面积 72,781 平方公里,人口 698.2 万(1990)。省会乌戎潘当。断层交错, 高山深谷相间,多海拔二、三千米以上的高峰,半岛东北部的兰特孔博拉山

(Rantekombola)海拔 3,455 米,为全岛最高峰。海岸曲折陡峭,多岩礁。山地热带丛林密布,有柚木、栎木、铁木和热带松。农业产稻米、玉米、咖啡、椰子、烟草、柚木和藤条。工业有碾米、椰油、制革、橡胶、化工、纺织、木雕、草编等。坦佩湖(Tempe)为全国淡水鱼最大产地之一,海上捕捞发达。开采白银、锡、镍和铁矿。

南里奥格兰德 (Rio Grande do Sul )巴西最南部的州。东临大西洋,西接阿根廷,南界乌拉圭。面积 28 万平方公里。人口 916.3 万(1990)。首府阿雷格里港。北部属巴拉那高原,平均在海拔 600—900 米之间;南部为平缓起伏的丘陵和平原;沿海多沙丘和潟湖。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 20℃, 年降水量 1,300 毫米。十七世纪末葡萄牙人开始殖民,十八、十九世纪与西班牙发生争夺。1835 年成立独立共和国,后并入巴西。1889 年改为州。巴西首要农牧区,大豆、小麦和玉米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稻占四分之一,葡萄酒占四分之三,牛羊头数居各州前列,出口巴西羊毛的绝大部分。工业以纺织、食品、制革、烟草、化学、冶金、机械、造船、采煤、锯木为主。铁路通圣保罗东南部各大城市和乌拉圭。

南阿尔卑斯山 (Southern Alps)新西兰最高大的山脉。纵贯南岛中西部,全长 320 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坡陡峻,直逼海岸;东坡有宽阔的山麓丘陵。山顶巍峨高耸,多巉崖绝壁,有 19 个 3,000 米以上高峰, 库克山为全国最高峰,海拔 3,764 米。山顶终年积雪,多大冰川,山区多冰蚀湖和瀑布。山坡森林茂密。风景壮丽优美,建有国家公园多处,北部有纳尔逊湖国家公园和阿瑟山口国家公园,中部有西部国家公园和库克山国家公园,南部有阿斯波林国家公园。旅游业发达。有穿越阿瑟山口(Arthur′s

Pass)的铁路,连接东岸的克赖斯特彻奇和西岸的格雷茅斯两大港市。

南桑威奇海沟 (South Sandwich Trench)南大西洋威德尔海的一个狭长海沟。东为南桑威奇群岛。从北往南延伸约 470 公里。深度超过 7, 000 米,最深处达 8,428 米,为南大西洋的最深点。1926 年由德国“陨星” 号船测定。

南桑威奇群岛 (South Sandwich Islands)南大西洋南部的火山小岛群。在南纬 56°18′—59°30′、西经 26°—28°30′之间。距离南极大陆最近处约 2,000 公里。由 7 个主岛和其他一些小岛组成,陆地总面积约310 平方公里。岛上多山,覆有冰雪。最北的扎沃多夫斯基岛(Zavodovski) 因有火山经常喷发,积雪较少。长有苔藓、地衣,夏季有青草。多鸟粪。常有海豹栖息。有储量丰富的硫黄矿。无常住居民。1819 年俄国人别林斯高晋等曾到此。

南萨哈林斯克 俄罗斯远东区城市,萨哈林州首府。在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人口 15.8 万(1985)。铁路枢纽。工业有鱼类加工、木材加工、

内燃机车及车辆修理、汽车修理和矿山机械修理等。市南 40 公里的外港科尔萨科夫为萨哈林岛最大港口。

南奥克尼群岛 (South Orkney Islands)南大西洋上的岛群。在南纬 60 ° 15′— 60 °55 ′、西经 44 °20 ′—46 ° 45 ′之间。由加冕岛

(Coronation)、罗里岛(Laurie)两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陆地总面积 620 平方公里。1821 年为英国人鲍威尔(George Powell)发现,并宣布为英国领有;1962 年起成为英属南极领地的一部分;但阿根廷同英国有主权争执。岛上多山地,覆盖有冰雪。长苔藓、地衣。鸟类有信天翁、海燕、企鹅等。常有海豹栖息。无固定居民,只捕鲸船在夏季来往。在罗里岛上设有无线电台和气象站。锡格尼岛(Signy)是南极探险基地。

南摩拉维亚州 (Jihomoravsk Kraj)在捷克东南部。面积 1.5 万平方公里。人口 204.9 万(1991)。首府布尔诺。北部、南部以平原为主,西部、东部是丘陵,间有低山。岩溶地形发育。工农业相当发达。生产天然气、石油、硬煤和褐煤,有发达的机械制造(重型和精密等)和金属加工业;纺织、制鞋、缝纫业著名,还有木材加工、化工、食品等部门。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甜菜等。葡萄、水果、蔬菜种植业普遍,全国梅、杏最大产区。山区主要种植牧草,乳肉畜牧业广为发展。有工业化养禽业。在斯夫拉特卡河、伊赫拉瓦河和曲耶河建有 4 座水电站。

南澳大利亚州(South Australia)澳大利亚联邦的一州。位于大陆中南部,濒印度洋。面积 98.4 万平方公里。人口 144.8 万(1991)。首府阿德莱德。西北部为澳大利亚西部高原一部分,多沙漠和半沙漠,人口稀少。东北部为大自流盆地区域,地势低洼,有艾尔湖等盐湖。南部平原及山地交错, 有弗林德斯山脉和洛夫蒂山地。南部沿海有大澳大利亚湾、斯潘塞湾、圣文森特湾。墨累河下游经东南部注入海洋。东南部山间谷地和墨累河河谷区土壤肥沃,为重要的小麦、葡萄产区,牛羊畜牧和葡萄酿酒业发达。有铀、铁、铜、锌、石膏、蛋白石等矿物开采。工业有汽车、金属冶炼、造船、化工、纺织、木材、造纸、水果罐头等。在西北部沙漠地区建有原子武器试验场和宇宙航行追踪站。主要城市和港口有阿德莱德、皮里港、怀阿拉等。

南下加利福尼亚 (Baja California Sur)墨西哥西北部一州。位于加利福尼亚半岛南部。面积 7.37 万平方公里。人口 31.7 万(1990),地

广人稀。首府拉巴斯。东部为山地,多火山,西部有较宽的沿海平原。干燥的亚热带气候。河流稀少。沿海多小岛。1931 年设地区, 1974 年改为州。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主产棉花、甘蔗和橄榄。山区牧牛。有农产品加工、鱼罐头、采铜等工业,沿岸有盐场。交通不便,拉巴斯与马萨特兰间有轮渡。

南圣弗朗西斯科 (South San Francisco)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部城市。滨圣弗朗西斯科湾,在圣弗朗西斯科南 16 公里,是其郊外住宅、工业城市。人口 4.9 万。1908 年建市。工业以钢铁、金属器皿、化学制品和肉类包装为主。圣弗朗西斯科国际机场建在城南。

南喀尔巴阡山脉 (Carpatii Meridionali)亦称“特兰西瓦尼亚山脉” (Transilvanian Alps)。盘亘在罗马尼亚中部。东西走向。东起普拉霍瓦河谷,西至多瑙河的铁门峡谷。长约 300 公里,一般宽度 100—120 公里。主要曲结晶岩和石灰岩构成,是块状高大山脉,有多座 2,200 米以上山峰,最高点摩尔多韦亚努峰,海拔 2,543 米,是全国最高峰。冰川地形较发育。多山口。山坡森林茂密。南麓和日乌河谷地富藏石油和煤矿。游览和疗养胜地。

南极—东印度洋海盆 (Antarctic-East Indian Basin)又名“澳大利亚—南极海盆”。在印度洋东南部,南极—澳大利亚海丘、南极洲沿岸的大陆坡与凯尔盖朗海岭(Kerguelen)间。长约 4,500 公里,宽约 1,500 公里。大部水深 4,000—5,000 米,最深处 6,089 米(在凯尔盖朗海岭东侧)。

南极—澳大利亚海丘 (Antarctic-Australian Rise)在印度洋的东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同中印度洋海岭、东南与南太平洋海岭相接。长约 6,000 公里,最宽 800 公里。山脊距洋面 3,000—4,000 米,最高峰距洋面 1,145 米。